作為廚師,逛市場採購新鮮食材是我的愛好之一。
早就聽說日本的食材特別新鮮,日本的海鮮市場也很出名,所以我一直想見識見識,特別是想看一看拍賣金槍魚的場景。
一年前去東京,沒抽出時間去築地市場,所以聽說跟nanben桑遊北海道,在札幌的行程中有安排——參觀有「札幌市民廚房」之稱的札幌市中央卸殼市場,這實在是太合我意了。
聽nanben桑說,札幌海鮮市場每天的拍賣是從5:15至6:00,但是拍賣的時間長度要看當天的交易量,所以如果想看得全一點,一定要在全部拍賣開始前趕到。
到北海道的第二天就起個大早,我們居然都沒感覺困,大家紛紛議論到底是這裡空氣好氧氣充足還是吸引力太大。因為時間太早,地鐵還沒開始運營,nanben桑訂了計程車載我們去海鮮市場。路上差不多十五分鐘,計程車司機擔心我們海鮮市場地方大,我們走得遠,特意向門衛確定了我們參觀的大樓位置,一直把我們拉到樓門口,服務真是貼心周到。
nanben桑帶我們先在管理室登記,領取在大樓裡的通行證——見學證。
日本人弄什麼事都弄得有模有樣,說來見學吧,還真弄得像個學習的樣子,每個人先發一套學習材料:透明塑料夾子正面是北海道的海鮮地圖,背面是北海道的蔬果地圖,裡面有這個海鮮市場的詳細介紹,包括市場一年的交易量統計,市場一天的時間安排,拍賣的手勢和喊聲……可別以為這樣的內容會是長篇大論,擅長繪圖的日本人全都轉化成了可愛的卡通形象和圖示,吸引我們邊走邊讀。
走進大樓,我特別吃驚的是地面,這可是魚市場哎,地乾淨到燈照在地面上直反光。地面上有用顏色區分、標識非常清楚的見學者參觀路線,因為水產拍賣最早開始,我們按著標識直奔水產棟。
聽nanben桑講,市場為保障海鮮的新鮮程度,賣場有嚴格的溫度控制,參觀見學的人多了,水產自然會受到來自空氣和氣溫的影響,所以海鮮市場才規定我們只能在水產棟的二層遠觀。(友情提示:如果想看得特別清楚,建議攜帶望遠鏡或者長焦鏡頭。)
水產棟的賣場區域很大,剛一看到賣場我以為來錯了地方,乾淨整潔,生意紅火但並不吵鬧,所有的魚蝦蟹貝都分裝在質感極好的紙箱和泡沫箱裡,且擺放得橫平豎直,整整齊齊,跟國內我去過的海鮮市場大不相同。
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站在二層,我能聞到空氣中有海鮮的味道,但真的是海鮮味啊,是讓你一聞就想馬上買回家放鍋裡煮著吃的鮮味。
我們剛剛站定,就看到幾個穿著灰色衣服的人進入賣場,這就是主持拍賣的工作人員,他們有的手拿著擴音器,有的拿著筆和紙做記錄。他們走到市場中央一方堆得高高的紙箱面前,幾個買家也圍了過來,拍賣開始了。只見拿著擴音器的人開始吆喝,買家也在頻頻舉手出價,拍到魚的人就把自己手裡的牌子放在箱子上作為標記。雖然聽不懂他們拍賣吆喝的內容是什麼,但那很有節奏還有旋律好像唱歌式的吆喝聲此起彼伏,還是挺有意思的。
隨著拍賣的品目逐漸增多,賣場中間的電子大屏幕刷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上面顯示著水產的名稱、產地、賣出量、餘量,讓人一目了然。
我最期待的金槍魚拍賣是6:00開始,不過通過工作人員進出才會打開的自動門,我看到保持低溫的金槍魚拍賣場裡,工作人員已經開始把比人還高大的整條魚移到案板上,用無比鋒利的刀把魚肉剃下來。據我目測,大個兒的金槍魚大概有兩米長,估計至少有300斤。我覺得這樣的魚是已經有大的批發商預訂了的,因為看那些稍微小一點的魚只被剁下魚尾,方便參加拍賣的人看到魚的肉質和顏色,當然也是為了保證魚的新鮮程度,不讓魚肉過多的接觸空氣。
6:00,金槍魚拍賣開始,果然更有氣勢,拍賣人員拿了個架子,自己站在架子上吆喝,和之前的水產拍賣一樣,底下的人競價,一旦成功拿下,魚立馬被買家貼上貼紙,然後馬上有兩名工作人員熟練地把大魚抬進特製的泡沫箱裡,放在小型運輸車上運走。
聽nanben桑介紹,市場裡這種小型運輸車一共大約650輛,考慮到排放對食物和對操作人員健康的影響,燃料是純天然氣。這種小車轉向特別靈活,特別適合在這樣的賣場裡移動和運輸。東京的築地市場使用的也是這樣的特製運輸車。
一直等到海鮮拍賣結束,我們才去批發水果蔬菜的青果棟轉轉,那邊的拍賣已經結束,大部分的賣家都在整理東西收攤了。相比起看海鮮水產,面對那一箱箱新鮮的蔬菜水果,我們更有些按捺不住,不想空手回去的想法更加強烈。
還好nanben桑熟悉,雖然這裡是只批發不零售的,但是旁邊就有菜市場,看完批發再帶我們去零售市場買點是不錯的安排。同遊的朋友中有幾個大手筆,進了菜市場就出手了,草莓、蘋果、西紅柿、黃瓜……有些不能生吃的實在沒辦法買,也忍不住拿起來聞聞,結果聞著聞著我們自己都樂了:那些攤主肯定心裡奇怪吧,這些中國人怎麼拿起什麼蔬菜水果都聞?
其實就是想感受日本的水果蔬菜的味道,它們看上去每一個都是水靈靈的,但是更難得的它們散發出的蔬果本來的香味。那些後來我們買回酒店吃的蔬菜,生吃都有淡淡的甜味,草莓橘子的味道不是用甜來形容,而是終於嘗到了水果本身的味道,那股特別純正的香味。
身為一個廚師,當時最強烈的願望是有一口鍋,現場給大家用這麼好的食材做幾道菜,而那時最大的夢想就是每天能用這樣食材烹飪美味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