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身為明朝開國功臣之首,已經回家種地,為何還是難逃一死?

2021-01-09 妖火歷史觀

作為明朝開國六公爵之首的李善長,之所以會在隱退之後,依然無法善終,被朱元璋滿門抄斬。最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他的存在,直接分走了朱元璋手裡的權力蛋糕。

只要李善長還活著,朱元璋就無法真正抓穩皇帝的權力,那老朱怎麼可能放過他?

公元1353年,已經跟隨郭子興一年多的朱元璋,實在是厭倦了郭子興集團內部的權力傾軋,於是自請返回家鄉,想要去獨立創業。在這之後,朱元璋獨自回到家鄉,開始招募人手。後來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周德興、郭英等人,就都是這個時候加入老朱的麾下,成了老朱的第一批班底。

有了自己的隊伍,那接下來自然就要考慮根據地的問題嘍。經過簡單的選擇後,朱元璋將目光投向滁州。在攻略滁州期間,當地的一位名士,來到朱元璋軍中求見,兩人相談甚歡。朱元璋當即決定,留這個人做自己麾下的幕府書記。

這個人就是李善長。

從這次相遇之後,李善長開始了追隨朱元璋平定天下的旅程。這一年,李善長40歲,朱元璋56歲。

對於當時的朱元璋來說,李善長的到來,可以說是雪中送炭。因為當時朱元璋的隊伍裡面,能打仗的人有很多,但讀書多的人就很少了。朱元璋募集來的這些人,多半都是窮苦出身,沒讀過多少書。這很正常,但凡讀過一些書,能活的起的,有幾個人願意去從事起義造反這麼有技術含量的工作?但是,當隊伍拉起來以後,想要繼續發展壯大的話,那就必須要有文人的輔助才行了。

指望那些字都不認幾個的大老粗,去做出謀劃策的技術活?那肯定不現實。

而李善長,當時在定遠地區,已經相當有名望,是真正的飽學之士。這樣的人來投奔老朱,老朱自然歡迎。而且李善長還不是那種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來到朱元璋軍中之後,和朱元璋討論未來隊伍的發展方向,非常有見解。如此一來,老朱自然願意重用李善長。

如果說,徐達、郭英等人,是老朱創業路上招來的第一批業務精英。那李善長,就是老朱招來的第一位有技術含量的職業經理人。

在之後的十幾年時間裡,朱元璋南徵北戰,麾下勢力越來越大。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明朝正式開國。明朝建立後,李善長被評為開國第一功臣,授予韓國公的爵位。就連徐達這樣的名將,都只能排在李善長身後一位。

客觀來說,老朱給的這份封賞,並沒有任何不合理的地方。李善長雖然是文官,沒有像徐達常遇春那樣,徵戰在最前方。但是在明朝開國的過程中,李善長做出的貢獻,確實是巨大的。朱元璋曾將李善長比作蕭何,這個比喻一點都不誇張。李善長和蕭何一樣,都是十分優秀的內政人才。如果沒有內政人才支持,根本就不可能有強大的軍隊,自然也就不可能打贏那些強敵了。

明朝剛剛開國的時候,明朝的勢力,其實還只局限於南方地區。而當時的北方,還在元朝政府手裡。所以接下來幾年,明朝開始先後發動了數次北伐,最後終於徹底拿下了北方,將元順帝趕回了草原,明朝也徹底穩固了下來。

但是,隨著外部壓力越來越小,內部矛盾開始逐漸出現了。

在這些矛盾當中,最讓老朱頭疼的,就是開國功臣的黨爭問題。

朱元璋最初的時候,是從淮西之地起兵。如徐達、李善長等人,都是根紅苗正的淮西人。明朝開國之後,這些根紅苗正的淮西功臣,都是一個地方的老鄉,自然願意抱團。於是,明朝初年赫赫有名的淮西黨,就這樣出現了。

淮西黨真正的領頭人,其實就是朱元璋本人,因為朱元璋自己就是淮西出身的。只不過他做了皇帝,自然不能再代表某一方朝堂勢力。所以,朱元璋之下,淮西黨當中官最大的李善長,理所當然就做了淮西黨的領袖。

淮西黨已經出現,那些非淮西出身的功臣該怎麼辦呢?於是,這些非淮西派的功臣們,也開始抱團。因為這部分功臣當中,大部分都是浙東人,所以歷史上就叫做浙東黨。

明初朝堂上的兩大派系,就此出現。

客觀來說,朝堂黨派的出現,其實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對於官員們來說,報團取暖基本上等同於官場必修課,誰都不能免俗。但是,這對於朱元璋而言,顯然無法接受。

因為朝堂黨派一旦出現,就意味著黨爭。對於剛剛誕生的明王朝來說,黨爭幾近於亡國之禍,朱元璋不可能容忍。而且,下面功臣的抱團,很容易會分走老朱手裡的權力。

這兩點,都是老朱無法容忍的。

剛剛開國那幾年,外部矛盾明顯,明朝內部的問題,還能被掩蓋住。但是隨著天下逐漸安穩,老朱的目光開始逐漸投向內部,開始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洪武四年,也就是李善長剛剛被評定為開國公爵僅僅一年之後,李善長因病辭官,暫時離開了朝堂中樞。對於李善長的這次離去,老朱表現的極為熱情。此時的老朱,對於李善長這位開國首功之臣,還是有感情的。既然李善長自己識趣,暫時遠離了朝堂,老朱也願意讓他安享晚年。最重要的是,在當時老朱看來,沒了李善長的淮西黨,將會群龍無首,很快就會徹底瓦解,再次淪為自己手底下的工具人,幫自己老老實實統治江山。

但是這次,老朱明顯想錯了。

朝堂黨派一旦形成,絕不是那麼輕鬆就能被解決的。

除非徹底消失。

李善長回家養病之後,其位置由胡惟庸接任。胡惟庸也是開國功臣,而且能力頗強。所以很快,胡惟庸就接替了李善長的位置,成了淮西黨新的領袖,成了朝堂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大人。而且相比李善長,胡惟庸更加不知進退,絲毫不明白自己在老朱眼裡,只是一個用以統治天下的工具人。藉助丞相的權力,開始大肆結黨。淮西黨非但沒有隨著李善長的離開而消失,反倒隨著胡惟庸的上位而更加強大。

此時的淮西黨,已經開始分走老朱的權力。而胡惟庸這個丞相,也讓老朱覺得越發礙眼。終於,到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再也無法忍受。朱元璋以謀反之名,處死了胡惟庸,而且牽連了上萬人。

但是,胡惟庸的死,並沒有在這時直接牽連到李善長。這大概是因為,老朱心裡還念著一份開國的情誼。而且在殺了那麼多人之後,老朱也確實需要李善長這樣的人才,幫他穩定朝局,幫他做事。所以在胡惟庸死後,李善長雖然曾是胡惟庸的舉薦人,卻暫時度過了這場風波。

但也只是暫時而已。

順利度過了這場劫難,李善長反倒是有了一個錯覺:老朱或許真的是不敢殺我,或者說忌憚我開國功臣之首的身份。而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李善長先後犯了幾個錯誤,讓老朱對他的容忍度徹底降低為零,徹底把自己給作死了。

弘武十八年,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被人舉報,說他是當年胡惟庸的同黨。老朱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免了李存義的死罪,但是也把他流放到了崇明島上,變相的囚禁了起來。

到了這個時候,老朱對於李善長的容忍,已經開始越來越低。開國的那點情分,已經快要消磨殆盡了。

人,是會變的。

就這樣,到了弘武二十三年,已經七十七歲的李善長,又犯了一個小錯。當時李善長想要修宅子,勞動量有點大,於是就找老友湯和,借了三百名士兵幫他幹活。這件事,徹底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調動軍隊,本就是一個相當敏感的事情。要說這事放在以前的話,以老朱對李善長的情分,也不算什麼事,最多就只是被斥責幾句罷了。但是如今,已經對李善長容忍到了極點的老朱,終於無法再忍了。

在這件事之後,有人告發李善長,還是說李善長和胡惟庸是同黨。這次老朱選擇徹查,最後李善長一家七十餘人,全部被老朱一刀咔嚓了。

堂堂開國第一公爵,家大業大,就因為想省點錢修房子,結果讓老朱幹掉了。

但是細想之下,李善長難逃一劫的真正原因,自然並不是他修不修房子,調不調士兵,甚至不在於他到底是否曾經和胡惟庸合謀。對於李善長謀反這件事,老朱大概比誰都清楚,知道李善長謀反根本就是莫須有的罪名。

李善長真正犯得錯誤,就在於他在朝中的巨大聲望,以及他實在是壽命太長了。

弘武二十三年,這一年,朱元璋已經62歲了。在古代,62歲已經算是高壽,老朱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能再活幾年。反觀李善長,雖然比老朱還大十幾歲,當時已經77歲了,但身體卻依舊硬朗,誰知道李善長會不會死在自己後頭?

老朱最怕的,就是自己去世後,新君即位,但是李善長這位開國第一功臣卻還活著。到時候以李善長的威望,能夠輕易在朝中凝聚一股強大的力量,足以威脅到皇權。

為了朱家江山的穩固,老朱自然只能選擇揮動屠刀,永絕後患。

如果李善長能夠早死幾年的話,說不定真的能夠善終,一家老小也能夠保全下來了。

相關焦點

  •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長?
    洪武二十三年,由於家奴盧仲謙的告發,身為明朝第一功臣的李善長牽連進了十年前的胡惟庸案中,此時已經76歲的耄耋老人李善長及其家人全部被朱元璋送上了斷頭臺。李善長,作為是朱元璋起兵打天下的得力助手,明朝建國以後也被譽為「明朝開國第一文臣」,如此功勳卓著,而且早已經高老懷鄉,享受天倫,為何又被朱元璋給殺了呢?很多人可能會說朱元璋的殘暴,為了讓大明江山穩固,所以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將開國功臣一網打盡。
  • 明朝開國,朱元璋大封功臣,比肩諸葛亮的劉伯溫為何只是個伯爵?
    可這位號稱能和諸葛亮比肩的人物在明朝開國功臣榜上的序列卻排得相當靠後,朱元璋在建國後大封功臣,劉伯溫只是受封誠意伯,僅僅只是第三等爵位,這可和劉伯溫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大相符合,劉伯溫為何只能受封伯爵?難道是朱元璋對他有什麼看法?本文對此問題略作闡述。
  • 76歲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在洪武二十三年的角度來看,胡惟庸案過去已經十年了,胡惟庸也死了十年了,看起來這場都已經發生了十年了都還要追責的案件是這麼奇怪。但其實很少人又了解,李善長,曾是明初淮西勳貴的首領,而胡惟庸、藍玉,都是李善長一手提拔的。即便李善長卸職致仕後,都還在以一定程度影響大明朝的政治走向。
  • 徐達是怎麼死的,朱元璋真的殺了低調的開國第一功臣嗎?
    徐達是怎麼死的,朱元璋真的殺了低調的開國第一功臣嗎? 朱元璋得以一統天下,與他手下的三位得力幹將是分不開的。李善長被朱元璋比作蕭何,授予首功。劉伯溫被朱元璋稱為「吾之子房」,其職能也如張良輔助劉邦一樣,總是能幫忙撥開迷霧。
  • 李善長明明早就辭職歸鄉,為何還是被朱元璋滿門抄斬?做了什麼?
    李善長是個朱元璋手下的功臣,明朝的開國元勳,但凡開國功臣都有一些功勞,而且在對自己的認識上存在誤區,覺得自己是個功臣,而且和皇帝並肩作戰多年互相很了解,也很親密,所在日常生活和為官的過程中,逐漸顯露出不規矩的跡象。
  • 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中山王徐達子女的結局如何?
    徐達身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可謂是滿門榮耀。徐達有四子四女,兒子中出個兩個國公,四個女兒出了一位皇后,兩位王妃,相當成功。可以說是僅次於皇族的顯赫家族了。徐達的四子四女的結局基本上都是善終,算是子孫有福了,比之明朝開國第二功臣常遇春後代強太多太多了。徐達長子是徐輝祖,襲其魏國公爵位。靖難時選擇支持了建文帝,態度堅決出力頗多。朱棣進入南京以後並沒有轉變態度支持,朱棣要治他的罪,他只是寫下了父親徐達是開國功臣,子孫免死。
  • 朱元璋分封開國六公爵,為何徐達只排第二,而劉伯溫只封了侯爵
    而與他同時代的徐達,更是明代最知名的開國將領。 然而,在朱元璋大封功臣時,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只能排在功勞簿上的第二位,而幾百年來被民間傳得神乎其神的劉伯溫,更是只被封了一個小小的伯爵。 這又是怎麼回事,究竟朱元璋在明朝初建的人事安排上,葫蘆裡賣著什麼藥呢?
  • 明朝34個開國功臣,朱元璋殺了30個,為何獨獨留下四人不殺?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以冷酷無情著稱,原因是他建國後開始大肆屠殺開國功臣。朱元璋生性多疑,當了皇帝後,更是畏懼有能力且野心勃勃之人奪取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於是採取「殺」的策略,對「明朝34個開國功臣」痛下殺手,以除後患。
  • 朱元璋為何殺了那麼多開國功臣,朱元璋原來是誰的部下?
    朱元璋在做皇帝前有很多身份,放牛娃、小和尚、乞丐、當兵的、農民軍領袖、一方諸侯、大明開國皇帝。從朱元璋的身份上來看,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小時候的朱元璋是個什麼樣子。不過能最後混到皇帝這個位置,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絕無僅有的。
  • 李善長行刑前,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你睜大眼睛看看上面5個字
    李善長跟胡惟庸的關係非常緊密,他的侄子娶了胡惟庸的女兒,他退休前將胡惟庸推薦給朱元璋,胡惟庸才坐上宰相之位,如果胡惟庸不當上宰相也許日後就沒有謀反一事,李善長和胡惟庸的關係十分非常的危險,就算他真沒有參與謀反,別人也不會相信。
  • 擁有免死鐵券的李善長為何會被殺?
    李善長李善長,字百室,祖籍濠州定遠(今屬安徽定遠),明朝開國元勳,自幼博學多識,足智多謀,成年後追隨朱元璋東徵西討,出謀劃策,立下汗馬功勞。洪武元年(公元1367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論功行賞,李善長被任命為左丞相,受封韓國公,爵位世襲罔替,在明朝開國功臣中,可謂位極人臣,風光無限。李善長精通法家學說,有一天,朱元璋和李善長討論刑罰時問道:「法有連坐三條,不已甚乎?」
  • 李善長七十多了,朱元璋為何要殺他?看他幹的那些事被殺純屬活該
    要論大明第一功臣究竟是誰,很多人會說是徐達,然而事實上真正意義上的開國功臣卻是李善長,朱元璋曾經這樣評價李善長:「當年蕭何有饋餉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一句話說明了李善長的能耐。
  • 明朝開國將領中能與韓信齊名"虜平蠻, 功貫古今"是的誰?
    明朝中能與韓信齊名,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是誰?想必大家看到照片後已經沒有懸念了,明朝開國將領中能評上這一句話的非徐達莫屬,徐達 (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 朱元璋給他頒發丹書鐵券 免死兩次 最終卻殺了他全家
    在這一批開國功臣中,有6人被封為爵位最高的公爵。這就是通常所稱的「開國六公」。在「開國六公」中,他排列第一。與此同時,朱元璋還為34名功勳卓著的功臣頒發了丹書鐵券。丹書鐵券,即我們所熟知的免死金牌。持有丹書鐵券的功臣,只要不是犯下「謀反」大罪,其餘罪行均可得到寬恕,繞得一死。
  • 朱元璋欲殺一功臣,馬皇后隨即擺一桌素齋,為何就救了他
    朱元璋欲殺了該功臣,馬皇后聽說後,隨即擺了一桌素齋,誰知就救了他。這位功臣是誰?為何馬皇后憑一桌素齋,就能救了他呢?此人就是宋濂,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思想家,與高啟、劉基(劉伯溫)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宋濂從小體弱多病,「每風眩輒昏迷數日」,多虧祖母和母親悉心照料,才得以順利長大。
  • 《明朝開國六十年》|開國60年_網易新聞
    朱元璋深知文臣對皇權的威脅莫過於相權膨脹,所以在李善長任宰相時,他就很不放心,欲找劉基除掉這一心頭之患。據《明史》記載:朱元璋因事責備李善長,劉基勸道:「善長是勳舊功臣,有威望,能調和諸將的矛盾。」朱元璋說:「 他多次想害你,沒想到你還為他說好話。我想任命你為宰相。」劉基叩頭謝恩說:換丞相「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就會立刻傾覆」。
  • 開國功臣被殺前,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你看清楚上面5個字
    朱元璋的成功離不開如徐達、常遇春、劉伯溫等這樣功臣的大力輔佐,不過他在坐上龍椅後卻對那些有功之人揮起了屠刀。如"胡惟庸案"就一口氣殺死了至少3萬多人,但當時其中有個涉案大臣卻多活了10年才被處決。他是誰,又為何有這樣的特殊待遇呢?每個成功的皇帝背後都離不開智謀人士的扶持,朱元璋也不例外,李善長就是他智囊團隊裡的重要成員之一。
  • 開國功臣被殺前,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卻說你擦亮眼睛看那5個字
    免死金,又名「金券」、「丹書鐵券」等,是封建皇帝向功臣們頒發的一種特殊的獎賞。公券上常刻有大臣所作的功績,所謂「以功抵過」,在危急關頭能拿出捲軸來救人。明初,朱元璋為其部下的開國功臣們頒發了許多免死金牌,但到了關鍵時刻卻不了了之,朱元璋冷笑:你仔細看看上面的字。
  • 如果藍玉、胡惟庸、李善長一起造反,能扳倒朱元璋嗎?
    李善長(1314年-1390年),今安徽定遠縣人,大明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隨朱元璋南徵北戰,出生入死,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朱元璋曾問李善長:「天下之亂什麼時候才能平定呢?」李答:"秦末戰亂之時,漢高祖從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亂殺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業。現在元朝綱常已經混亂,國家四分五裂,倘若效法漢高祖,天下便可輕易平定!" 李善長給朱元璋出謀劃策,並參與重大事務的決策,主管軍隊的物資供應,從不差缺。
  • 朱元璋濫殺功臣的背後,這些功臣真的一點錯都沒有嗎?
    前言:說到明朝時期的四大案,想必留給人的印象便是朱元璋犯了古代帝王都會犯的猜忌之心,濫殺大殺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為此惹來了許多的非議。那朱元璋大殺功臣一事真的僅僅只是為了他的猜忌之心嗎?這些功臣真的一點錯都沒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