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四川消息:群眾富不富,要看集體有沒有收入。集體經濟發展是脫貧攻堅村摘帽的一項硬指標,更是群眾脫貧致富、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保障。如何破解村集體經濟「空殼」,助力群眾致富增收,阿壩州阿壩縣德格鄉日進貢村進行了反覆研究和探索。
先進的耕種機器
「日進貢村是半農半牧區,草場資源和土地資源都有限,發展農業和畜牧業都難成規模。」阿壩州阿壩縣德格鄉日進貢村黨支部書記共戈說道。日進貢村共有村民99戶682人,其中貧困戶27戶共171人,2017年和2018年有16戶共100人的脫貧任務,帶領村民們脫貧致富奔小康是駐村工作組和村「兩委」的頭等大事。
先進的機器耕種過的土地
按照「產業強村,產業興村」的發展思路,2017年,日進貢村在充分調研可行性、反覆分析市場行情的基礎上,針對經濟落後、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等實際,反覆醞釀、積極探索,認真開展必要性分析、效益分析、投資估算、資金籌備等前期工作,為發展集體經濟做足了準備。2017年4月,該村通過「國家補助+農戶自籌」的方式,爭取補助資金187萬元,自籌資金31萬元,購買農業生產機械10臺,成立了德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
據了解,德吉農機合作社推行「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業務範圍主要是農用機械租賃、耕地、播種、收割服務等。
機器有了,業務範圍明確了,誰來操作?技術如何保障?「縣上有專業的技術人員跟蹤指導;州上去年在紅原舉辦了2期農機培訓班,村裡都派人去學習,他們回來後再教其他人操作機器。」德格鄉黨委書記澤旺劉美說,合作社的每臺機器都由一個村幹部帶領一個貧困戶進行操作。
齊墨王堅是日進貢村去年脫貧的貧困戶,家裡有6口人,只有兩個勞動力。他是村裡選派參加農機培訓的12人中的一員,學到技術後,他在合作社裡操作機器,每月有1000多元的工資收入。加上集體經濟分紅和政策性收入,他家去年成功脫貧。
「去年機器買回來的時候已經過了耕地、播種期,8月至10月收割青稞2000餘畝,產生效益4.2萬元,村集體留存1萬元,用於操作人員專業培訓和農機保養等,其餘全部由全村村民進行分紅,貧困戶人均分得80元,非貧困戶人均分得40元。」共戈說道,2017年,該村實現了14戶91人成功脫貧。
日進貢村集體經濟的成功探索,摘掉了「空殼村」的帽子,讓貧困戶實現了就近就業增收,村民們年底還能獲得分紅。農機合作社的成立有效緩解了該村和附近村寨農牧民耕種、收割難的問題,且機械化耕作、收割比牛耕和人工收割成本還要低,有效促進了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做實集體經濟,用活現有資源,日進貢村村民發展生產、致富奔小康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據共戈介紹,農機耕種或收割每臺機器每畝地40至50元不等,每天能耕種或收割60至80畝,「今年村集體經濟純收入力爭達到10萬元。」(文/圖 王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