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史今日:1月3日 日本明治天皇「王政復古」

2020-12-13 手機鳳凰網

1777年1月3日,普林斯頓戰役爆發。喬治·華盛頓率領4600人的北美大陸軍出其不意地在普林斯頓地區向查爾斯·瑪爾沃德率領的1200名英軍和黑森僱傭軍發起進攻,並獲得勝利。美軍傷亡206人,英軍傷亡82人,但英軍有194人被俘。

普林斯頓戰役

1815年1月3日,法國外交大臣塔列朗在維也納和會上通過斡旋,成功與英國、奧地利達成針對俄國與普魯士的秘密同盟協議。

1843年1月3日,魏源編著《海國圖志》刻本出版。《海國圖志》是我國清末系統介紹世界各國的歷史和地理的名著,作者宣稱是書「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對當時中國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

1868年1月3日,日本的明治天皇頒布了「王政復古」詔書,這是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開始。「倒幕派」在這一天發動政變,由明治天皇召開有倒幕派皇族公卿、大名和武士出席的御前會議,宣布「五政復古」,恢復天皇親政、廢除幕府,成立新的中央政府,並責令幕府將軍德川慶喜交出領地和財產。

成功推翻德川幕府後,明治天皇遷都東京

1896年1月3日,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就粉碎「詹姆士遠徵」,向德蘭士瓦總統保羅·克魯格拍發了電報表示祝賀,即著名的「致克魯格電報」,聲稱德國將援助布爾人以反對英國的入侵。該電報在報紙上被公布後,英德關係嚴重惡化,同時使英國下決心以武力解決與德蘭士瓦的爭端。這件事情成為後來英布戰爭爆發的導火線之一。

1923年1月3日,《好兵帥克》作者哈謝克逝世。雅洛斯拉夫·哈謝克是原捷克斯洛伐克優秀的諷刺小說作家。他的代表作《好兵帥克》是各國讀者熟知的世界名著。

1933年1月3日,日軍第八師團鈴木旅團在飛機、坦克、炮艦配合下猛攻並侵佔中國的山海關,駐山海關守軍孤立無援,國民黨軍第九旅旅長何柱國率部奮勇抵抗,所部安德馨營300多官兵壯烈殉國。

1941年1月3日,北非英軍越過埃及和利比亞邊境,向義大利軍隊重兵駐守的巴爾迪亞發起進攻,5日攻克巴爾迪亞,俘獲四萬五千多名意軍。

1942年1月3日,美國宣布,組建反軸心國第一最高區域統帥部及西南太平洋區之統帥部。魏菲爾上將(印度英軍總司令)任西南太平洋區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任中國戰區(包括越南、泰國等)陸空軍最高統帥;由韋維爾將軍領導的ABDA(美、英、荷、澳)聯合司令部在荷屬印度成立。

蔣介石在宋美嶺陪同下,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就職書上簽字

同日,荷、比、澳對義大利宣戰;南斯拉夫、盧森堡對日宣戰;挪威、波蘭對意、日宣戰。

1942年1月3日,第三次長沙會戰激烈進行。當日拂曉,日軍第3師團與增援的第6師團同時發動攻擊。經過終日激戰,日軍除第6師團第23聯隊第12中隊曾一度由城北向西突至湘江岸邊外,其餘部隊全被擊退。其中第3師團第68聯隊第2大隊在東瓜山陣地遭中國預10師猛烈反擊,大隊長橫田莊三郎以下被打死、打傷百餘人。圍攻長沙城的日軍第11軍部隊死傷慘重,糧彈將盡,已經處於中國軍隊的包圍狀態下,於3日夜間被迫決定撤退。

1945年1月3日,盟軍在阿登地區轉入反攻,巴頓的第3集團軍由巴斯託尼向東北出擊,霍奇斯的第1集團軍由北向東南出擊。德軍也在這一天對阿爾薩斯發動了最猛烈的攻勢,從而展開了阿登戰役中最激烈的戰鬥。

1945年1月3日,中日贛南會戰開始。日軍通過「一號作戰」打通大陸交通線後,計劃進一步打通粵漢鐵路南端等交通線,使湖南合廣東日軍連接起來,以結束日軍第23軍孤立於廣東及中國東南沿海的狀況,同時攻佔與摧毀遂川、南雄等地機場。

1952年1月3日,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中,志願軍第50軍在高陽以北碧蹄裡擊退美軍第25師1個營的抵抗後,進至高陽以南佛彌地截斷了英軍第29旅退路,英29旅主力雖然在坦克飛機掩護下突圍,但志願軍於夜間用反坦克手雷和爆破筒勇猛進攻英軍坦克編隊,全殲該旅皇家奧斯特來復槍團第1營及1個坦克中隊,繳獲和擊毀坦克31輛。此戰創造了步兵武器殲滅坦克的模範戰例。(炎之羽)

相關焦點

  • 雪峰居士曰:日本史人物/事件簡評——「王政復古」政變
    1868年1月3日(慶應3年12月9日),朝廷發起的宣告將政權交歸日本天皇。日本幕末時期,美國「黑船來航」被逼迫開國通商。幕府不敢擅專日美通商條約,假借需天皇批准,遂造成日本各界如大名、公卿、武士紛紛趁機躍上政治舞臺參與國事,而天皇也開始恢復往昔權威,整個日本政治亂象紛繁。隨著日本與海外交流增多,國民思想複雜多變,但大致形成幕府改良自救的「公武合體」運動派和倒幕的「尊王攘夷」激進派。
  • 日本明治天皇睦仁
    睦仁(1852——1912年),生於嘉永五年,為日本第122代天皇。幼名祐宮,是孝明天皇第二子。萬延元年(1860年)9月立為太子,慶應三年(1867年)1月9日即位。1868年1月,以下級武士為領導的倒幕勢力發動政變,在「王政復古」口號下,將軍德川慶喜被迫將政權交還睦仁。8月,以明治天皇睦仁為首、由下級武士改革派掌權的明治政府成立,開始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通過實施「帝國憲法」和開設「帝國議會」,建立起擁有內閣、憲法和國會的一整套君主立憲形式的近代天皇統治制度。  天皇睦仁具有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利。
  • 明治天皇駕崩前後,日本人在祈福、悼念
    明治天皇是中日關係繞不過的一道坎。在他任上,清日交惡,甲午一戰,二十多年洋務運動的成果損失大半。割地賠款,獅子大開口。賠上李鴻章一張老臉,才省下了一些銀子,爭回一點點利益。今日給大家扒來一組睦仁去世前後的照片。這是他巡幸東京大學,是生前最後一次公開露面。
  • 日本天皇到底姓什麼
    日本天皇(英語:The Emperor of Japan)是日本皇帝的稱號,相傳為日本神話中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後裔,也是神道教最高領袖,日本國家象徵。從神話傳說的神武天皇到今上天皇共126代。日本天皇名稱最早文字記載是689年日本頒布的《飛鳥淨御原令》。
  • 1868年1月3日 日本明治維新
    資料圖片     1868年1月3日,日本的明治天皇頒布了「五政復古」詔書,這是日本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的開始。      19世紀中葉,一向奉行「鎖國政策」的日本,遭到美、英、法、俄等國的侵略,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日本人民仇視外國侵略者,更痛恨和侵略者相勾結的幕府。農民和市民紛紛起義,開展「倒幕」運動;中下層武士、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中的改革勢力也投入了「倒幕」鬥爭。
  • 光緒帝為何沒能像明治天皇一樣改革成功?看完你就知道了
    光緒帝為什麼沒能像「明治天皇」一樣「明治維新」?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場變法改革運動,以光緒帝為領導的戊戌變法和明治天皇為領導的明治維新運動,從兩場運動所處的環境來看,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都是因為國家面臨著西方列強的全面侵略,社會面臨著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嚴重危機時,所發生的政治運動。中國當時面對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主權逐步喪失、大量的賠款、割地和全國被幾個列強瓜分為若干個勢力範圍,中國面臨亡國的危險。
  • 歷史上的今天,1912年7月30日,日本明治天皇去世
    明治天皇(睦仁)為孝明天皇的第二皇子,1852年11月出生於京都。1867年1月30日(慶應三年),孝明天皇駕崩,繼為天皇。翌年(1868年)8月27日,年僅16歲的明治天皇舉行即位典禮,改元「明治」,取《易經·說卦傳》之「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之意。
  • 明治天皇結婚靠誰資助?他的洞房之夜是怎麼過的?
    1867年1月,孝明天皇駕崩。他春秋盛年,還沒滿36歲,卻因一場天花,命喪黃泉。亦有人傳說,因為他堅持公武合體,願與德川幕府一起對抗洋人,而不願遵從尊王攘夷派的意思推倒幕府,而成為他們的攔路石,趁生病之機,將他毒死。
  • 明治政府初期的重大改革不得人心
    宣告近代日本到來的戰鬥口號是「尊王攘夷」,即「王政復古,驅逐夷狄」。這一口號的目的在於使日本免遭外國侮辱,並恢復到天皇和將軍「雙重統治」以前的十世紀的黃金時代。京都天皇朝廷最為反動。天皇派的勝利,在天皇支持者的心目中,就是要使外國人屈辱,並把他們驅逐出去;就是重新恢復日本的傳統生活方式,就是要剝奪「改革派」在國內外事務上的發言權。強大的外樣大名成了倒幕派的先鋒,他們想通過「王政復古」取代德川氏而統治日本,只要求換一下當權者。農民們盼望多保留一些自己收穫的稻米,卻討厭「改革」。
  • 戰史今日12月23日:日本戰犯東條英機被處死
    資料圖:1948年12月23日,日本法西斯軍閥、甲級戰犯東條英機被處以絞刑原標題:戰史今日12月23日:日本戰犯東條英機被處死出身軍人,1899年入陸軍幼年學校,1904年入陸軍士官學校,1915年陸軍大學畢業,歷任陸軍省副官、日本駐德大使館武官、陸大教官等職。1933年授少將軍銜,任參謀本部軍事調查部部長。1935年任關東軍憲兵司令,鎮壓東北抗日軍民。1936年升任陸軍中將,次年任關東軍參謀長,率兵侵略察哈爾、張家口、大同、包頭等地。1938年任陸軍首次官兼航空本部部長。
  • 日本憑什麼戰勝中國?去看看明治天皇的餐桌吧
    日本官方熱情接待了到訪的北洋水師艦船。長崎市民則像潮水一樣湧上碼頭,以複雜的情緒圍觀著來自中國的巨大艦船。毫無疑問,北洋水師艦船對日本人帶來的震撼,不亞於1853年抵達日本江戶的4艘美國黑色鐵甲軍艦。   8月13日,在日本方面的邀請和準許下,北洋水師的官兵登岸購物。可是,一部分北洋水師官兵違反紀律,前往當地妓院尋歡作樂、酗酒鬧事,並將一名日本警察刺成重傷。
  • 唐納德·基恩和他筆下的明治天皇
    2019年2月24日,著名的日本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唐納德·基恩(Donald Keene,中文也譯作唐納德·金)在日本東京病逝,享年97歲,距今恰好一年。此前一大震動日本的新聞是他於2011年3.11大地震之後,決定加入日本國籍,定居日本,證明災後的日本依然值得信賴。唐納德·基恩基恩正式的日語學習始於1941年,起初是跟家庭教師學,當年秋天起在哥倫比亞大學開始真正的課業。太平洋戰爭極大地改變了美國人的對日本的認識與戰略,日本學家唐納德·基恩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歷史機緣成就的。
  • 日本人眼中最偉大的天皇,卻不是明治天皇,這位天皇是誰?
    明治天皇是近代日本實現富強的代名詞,如果沒有明治天皇,日本已經像近代中國一樣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按照日本當時的國家情況,可能都不會有翻身的機會,所以明治天皇對日本人來說無疑是偉大的,這一點不得不承認。
  • 倒幕運動拉開了明治維新的序幕,讓日本走上現代工業化道路
    倒幕派加緊在宮廷活動,聯絡一些權貴,爭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獲得討幕密詔。 1867年11月8日,天皇下達討幕密詔。9日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奏請「奉還大政」,同時卻在大阪集結精兵,妄圖以此來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時機,捲土重來,企圖反叛。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幕府,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
  • 日本裕仁天皇的導師,明治天皇的愛將,卻選擇切腹而死
    乃木希典,是日本明治天皇時期的重臣。1849年,乃木希典在日本東京出生,軍校畢業後成為了天皇的親兵。1904年的時候,為了爭奪太平洋航隊母艦,日本與俄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乃木希典就是這場戰爭中的指揮官。
  • 日本史:江戶改名為東京都,簡稱為東京,明治維新才真正開始
    戊辰戰爭開始於慶應四年(公元1868年)一月二日,也即公曆的1月26日,當晚,幕府方兩艘軍艦悍然炮擊停泊在兵庫衝的薩摩軍艦,掀開了大戰的序幕,然後如前章所述,翌日午後,「鳥羽·伏見之戰」打響。戰爭一直延續到明治二年(公元1869年)的五月十八日(公曆6月27日)土方歲山戰死,本武揚代表蝦夷政府正式向新政府軍遞交降表,也即「箱館戰爭」的終結。
  • 日本學家唐納德·基恩:甲午戰爭前夜的明治天皇
    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數百年來主持此類儀式一直都是天皇的主要職責。明治天皇從1894年公開慶祝天皇和皇后結婚二十五周年的慶典中可以了解皇室的家庭生活。為確保慶典順利進行,政府成立了一個委員會,研究外國的具體實例。政府公布慶典將於3月9日舉行。慶典日在賢所、皇靈殿、神殿舉行的儀式中揭開了帷幕。
  • 明治天皇的逆襲與日本軍隊的膨脹日本如何走向法西斯化
    1889年名義上作為「神」的明治天皇頒布了由,1889年名義上作為神」的明治天皇頒布了由,但是他所做的只不過是在,與自身利益不產生明顯衝突的情況下,給繼承事實賦予一個合法性,天皇在立憲後正式走上了神壇,在法律上擁有了絕對權力,卻也正式和一般政務,說了"SAYONARA",在明治執政的後20年中,他更多的是作為一個裁決者而非執政者,即使是在御前會議中,天皇的直接表態都很少,反倒是傾聽,在各方達成決議後
  • 把日本帶進現代化的明治天皇,原來是這樣一個人!
    日本3.11大地震後,大量在日外國人紛紛回國,而這位被譽為海外研究日本文學第一人的耄耋老人卻下了決心「即使只有自己一人,也要逆向而行」,遂成一段佳話。▲2002年,唐納德·基恩於他在東京的家中對明治維新的全景式描寫基恩畢生研究日本文學,熱愛《源氏物語》,曾與三島由紀夫等親身交流。這樣一位擅長文化藝術領域的優秀學者,由他撰寫歷史傳記《明治天皇:1852—1912》,別具史眼。
  • 《明治天皇》之天皇降生卷
    內容簡介  《明治天皇》再現了日本從幕未走向明治維新的歷史變革,以優美的文筆,宏大的場景,詳細描繪了日本近代決定國運的倒幕運動的整個過程。  本書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們的堅定信念,對「安政大獄」、「櫻田門之變」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描述洋實生動,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簡介  山岡莊八 1907年1月11日出生於日本新瀉縣小出町,原名山內莊藏,結婚後改姓藤野。高小輟學,之後前往東京,求學於「郵政官員培養所」。 17歲起開始從事印刷裝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