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王克林
●年齡:60歲 ●「水庫移民」後代
「我 們那個老村就在兩座山中間大壩的西側,叫老後山。想吃魚吃魚、想抓蝦抓蝦,種啥長啥。」對於1960年出生的王克林來說,庫水下的老家是沒有記憶的,但從父母的念叨中,老村的樣貌依然鮮活。
在尖巖村老一輩人眼裡,靠著白河的老村
是地道的「魚米之鄉」,但水患卻是個大問題。洪水泛濫的時候,連屋都能衝垮。1958年,國家啟動密雲水庫建設。老尖巖村正在水庫中心區,須舉村搬遷。「國家說讓搬就搬,全村老少沒有一句怨言。」王克林的父輩拖家帶口搬離了故鄉。
「父親說,那年八月十五前後,就一個月時間,我們村100來戶、400多口人,全遷到了6裡地外的北白巖村。」老尖巖村村民陸續搬到尖巖新村,政府補助統一建新房,在這裡紮下根來。
密雲「八山一水一分田」,原本就不大的北白巖村突然添了這麼多人,耕地捉襟見肘,口糧問題接踵而來。開荒、修渠、種果樹……大夥靠著自己的努力謀生計。改革開放後,國家陸續出臺政策鼓勵發展經濟。緊鄰水庫,一些村民開始在水庫裡用網箱養魚,水庫魚又嫩又香,銷路不錯。王克林就隨村裡人一起,加入了網箱養魚的大軍。靠水吃水,生計拴在了水庫邊。網箱養魚成為了庫區移民的支柱產業,也是他們主要的經濟來源。
為淨化水庫地區的環境,保護首都飲用水源,2002年春,北京市政府決定依照「飲用水源基地不從事人工漁業生產」的國際慣例,限期取消密雲水庫網箱養魚,徹底解決飼料沉積物及魚糞對水質的汙染,水庫裡53.3畝的網箱、65萬公斤的網箱魚全都得撤出。
就這樣,王克林告別了漁業生計,另尋出路。去過社辦企業、幹過小個體,後來辦起了村級浴池,生意紅火。再後來,鎮裡開始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民俗宴,尖巖村發展起了慄子宴,王克林一家也開起了民俗院。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緊鄰密雲水庫這一優勢,曾經低收入的村民吃上了「民俗飯」,走上了「致富路」。從開始的靠水吃水到現在的保水致富,以王克林為代表的「水庫移民」後代,轉產轉業,犧牲小我、顧全大局,只為換得密雲水庫這一庫淨水。他們見證了密雲生態保護思路的轉變,也靠自己的雙手實現了幸福生活。
來源 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 王可心
王海欣 攝 製圖張存
流程編輯:王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