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以動寫靜,全文未提一個禪字,卻禪意濃濃

2020-12-11 品詩賞詞

生命仿佛是一條小河,時而蜿蜒流淌,時而奔湧湍急。心情鬱悶時,覺得一切都令人煩惱;而心情舒暢時,卻感到整個世界都如此親切可愛。

修行和禪悟,可以幫助人們看清方向;沉靜與穩重,也讓自己更加成熟,不會隨意地抱怨,更能用平常心對待得失。下面分享南宋才子的一首禪詩,以動寫靜,全文未提一個禪字,卻禪意濃濃。

送存書記

南宋:梁棟

一聲兩聲松子落,一片兩片楓葉飛。

夕陽在山新月上,道人相伴一僧歸。

梁棟在南宋鹹淳四年中了進士,曾擔任錢塘仁和尉,宋朝滅亡後隱居山林。茅山是一座著名的道家聖地。詩人的弟弟梁柱也是山中的一位道士,已經在此修行了很多年。

詩人喜歡讀書,更愛好鑽研各種佛道理論,可謂儒釋道知識俱全。他經常借書回家翻閱,遇到精彩的地方就謄抄一遍,不懂的地方也記錄下來,等到還書時一併請教。有一次他去弟弟那裡送還存書,回來時有所感悟,便寫詩記錄自己的心情。

茅山風景秀麗。這裡不僅有奇峰怪石,還有古松清溪,春天時萬物生機、草木旺盛,秋天裡滿山紅楓、果實纍纍。一年四季都是遊人如織,四面八方都有高士前來拜訪。詩人隱居之後,也是這裡的常客,但每次來此都有新的感悟。

一年的秋天,詩人來此還書,他與弟弟也有很長時間沒有會面了。二人互道問候,又拉起了家常,然後詩人就開始虛心地請教一些問題。不知不覺已到傍晚時分,弟弟請哥哥用膳留宿,詩人不願打攪弟弟的生活,於是婉拒後就要下山。

弟弟趕緊為哥哥送行,二人邊走邊說,很快就來到了半山腰。清風徐徐、松濤陣陣,青山巍峨、白雲繚繞,詩人更覺心情舒暢。

前兩句採用以動寫靜的手法,似乎得到過盛唐詩人王維的妙傳。樹林裡不僅杳無人跡,甚至連飛鳥也尚未歸巢。

而松子落地、楓葉飄飛的聲音極其細微,詩人卻感覺聲音好像很清晰,可見山林中環境極其幽靜,讀者也仿佛感覺到柔風細細、果實纍纍的生動畫面。

「松子落、楓葉飛」,不僅展現出秋天的季節特徵,而且借山林的幽靜氛圍,表現出禪者心境的寂靜閒適。「一聲兩聲、一片兩片」,讀起來十分舒緩,也很悅耳,更彰顯出詩人高超的詩歌創作技巧。

後兩句描繪傍晚時分的景象,夕陽落山、明月初升,一僧一道、結伴前行。這裡的道人是弟弟,僧人則是詩人的自稱。弟兄倆在夕陽下也形成了一個生動的剪影,而落日與新月則一西一東,相互映襯,展現出一幅靜謐、柔美的黃昏圖景。

詩人緩步行走在這種幽靜的環境中,禪心豁然洞開,更領悟到了禪家空寂和虛無,同時也抒寫了詩人心中澄明的感受。

細味南宋才子的這首禪詩,語言樸實、清新暢達。作者雖然並未提及一個禪字,但通過對山林中幽靜氛圍的描繪,以及自身禪悟的敘述,表達出作者對禪境的無限嚮往。

而作者以動寫靜的方法雖然不是獨創,卻臻於完善,幾乎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尤其最後兩句的景語,可謂充滿了禪意,也令人有一種心如止水的感覺。

相關焦點

  • 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餘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花和鳥經常會出現在古詩詞中,同時因為其最能代表著大自然,所以也經常被引入禪詩。陶淵明曾有「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詩人把自己比作倦鳥,抒發對隱居生活的嚮往;綦毋潛也有「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反映了作者追求清淨的想法。詩仙李白更是尋找隱者有感,「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
  • 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意境悠遠,空靈夢幻
    傳說有一個弟子問師父,眾生平等到底指的是什麼?師父指著水塘裡面的魚蝦說,看吧,這便是眾生平等。弟子看見魚塘裡的魚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心中反而更加疑惑不解。師父看出他的心思,微笑地說,「池中雖然魚蝦繁多,但從生到死,他們受用之水完全相同,這就是平等。」
  • 清代才子的一首禪詩,雲根僧過白,霜信客來紅
    唐代詩人常建曾寫過一首《題破山寺後禪院》,其中兩句流傳久遠,「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抒發了禪者無欲無求、苦修苦行的情懷。後來破山寺就吸引了無數人前來觀看,其中一位詩人也駐足很久,然後信筆賦詩。下面就介紹清代才子的一首禪詩,字裡行間無不透露濃濃的禪意。
  • 道潛的一首禪詩,純樸恬淡,充滿禪悅之感
    財富不過是一個符號,名聲也終將隨風而去,唯有內心的感受才會逐漸深刻,從而也讓人格升華。不是每個人都能禪悟,不過我們卻可以通過欣賞禪詩去感受濃濃禪意氛圍,同時也體驗豐富的禪趣。下面介紹北宋高僧道潛的一首禪詩,純樸恬淡,充滿禪悅之感。東園宋代:道潛曲渚回塘孰與期,杖藜終日自忘機。隔林仿佛聞機杼,知有人家在水西。
  • 宋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景美醉人,禪意悠遠
    下面介紹的是宋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景美醉人,禪意悠遠。筠溪晚望宋代:釋惠洪小溪倚春漲,攘我釣月灣。新晴為不平,約束晚來還。一個「倚」字,擬人化地將泛濫的春水當作主體;而一個「攘」字,描寫了作者欣賞溪水頑皮活潑的情狀,好似久別歸裡的老人。月亮常被比喻為心中湛然清淨的佛性,「釣月」,顯示出大師追求頓悟的過程,這兩句傳達出對故鄉山水的喜愛之情。接下來具體描寫溪水春漲,「新晴為不平,約束晚見還。」
  • 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流暢自然,禪意深遠
    下面就分享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流暢自然,禪意深遠。聚法師將往天台,止其徒玉公庵中,餘為留信宿明代:徐渭欲向天台去,先為剡水尋。秋行萬山出,夜宿一庵深。徐渭,字文清,號青藤老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他寫過大量詩文,還能操琴,諳音律。聚法師,即玉芝,居天池山。他的徒弟玉公與徐渭交厚,結廬於紹興鑑湖之濱。聚法師經常往來於吳越間,這首詩就是某次法師去天台途中,和作者共宿玉公庵中,臨別時作者以此相贈。
  • 王維的一首禪詩,景物描寫美不勝收,最後5字更充滿禪意
    同時詩人還深研禪理,經常還含蓄地以禪入詩,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進入禪境。比如他的《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詩人絕口不提一個禪字,卻用反襯的手法,極見詩人的禪心與禪趣。下面介紹王維的一首禪詩,景物描寫美不勝收,最後5字更充滿禪意。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虛靜喜悅,極富禪意
    下面介紹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虛靜喜悅,極富禪意。 淮上宋代:秘演危橋當古寺,閒倚喜同僧。極浦霽秋雨,扁舟明夜燈。風沉人語遠,湖漲月華升。大師閒倚高橋,眺望遠處的古寺,再飽覽眼前的河光水色,細細地體味禪悅意趣,頓時感到一片虛靈。一個「喜」字,表達出詩人的禪悅心理,而橋危、寺古,反襯出禪者的心境閒靜。 詩人心情放鬆,也更容易捕捉到靈感,「極浦霽秋雨,扁舟明夜燈。」雨後初晴,遠處的水濱也清晰地盡收眼底,傍晚時分,河上的風光清麗疏朗,片片白帆、盞盞明燈,更讓人賞心悅目。
  • 清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樸實無華,讀懂了感覺自己終於長大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在很遠處就可聞到其淡淡的幽香,不僅具有傲骨仙姿,而且極富禪意。心中蓮花盛開,才能遠離混沌世界。往事如煙、紅塵滾滾,唯有一朵白蓮、塵心不染,任世界風雲變幻,只守住一方潔淨的聖地。下面介紹清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樸實無華,讀懂了感覺自己終於長大。禪悅清代:張問陶蒲團清坐道心長,消受蓮花自在香。八萬四千門路別,誰知方寸即西方。張問陶,字仲冶,號船山,清代詩人、書畫家。
  •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寫詩表達的是一種意境和心態,禪,同樣也是如此。在我國,有一種詩叫做禪詩,富含禪意。當然禪詩也並非一定是出家人所作,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蘇軾,曹雪芹等知名大家都是寫禪詩的高手。
  • 耶律楚材的一首禪詩,僅是尾聯就令人驚豔,更充滿了禪意
    禪宗認為,感悟不是向外探求,而是用心體會,從而才能最終明心見性,也可讓禪者從剛開始在落葉空山之中尋覓禪理,到最後達到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的狀態。元代一位才子就通過自己的感悟,寫下了一首優秀作品。下面介紹耶律楚材的一首禪詩,僅是尾聯就令人驚豔,更充滿了禪意。
  • 孟郊的一首禪詩,寫景清幽靜美,刻畫稍帶誇張,卻頗有禪趣
    生活的壓力來自內心的紛亂,修禪可以靜心息慮、辨別邪正,壓力也就自然消除。下面介紹孟郊的一首禪詩,寫景清幽靜美,刻畫稍帶誇張,卻頗有禪趣。贈建業契公唐代: 孟郊師住青山寺,清華常繞身。契公修行的寺院旁邊青山環繞,樹木蒼翠,作者著一「青」字,襯託出大師的高潔與超凡。詩人雖然並未提及山中的寺院、僧侶,以及各種飛禽走獸、花鳥溪流,但讀者自然會想到那些美好的景象。而一個「繞」字,擬人化地展現出物我合一的和諧氛圍,仿佛大師早已是這座青山中的一分子。
  • 禪詩:如何寫?10首原創,喜歡就拿走
    禪詩:如何寫?10首原創,喜歡就拿走文/淡然禪詩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詩,從內容上看,讓詩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禪意或者禪理。從形式上看,禪意或禪理蘊藏在詩中,藉助于格律的形式,外在表現出來。真正的禪詩,不是帶有「禪」字的格律詩就可定性為禪詩。如何寫禪詩?一多讀一些經書。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
    有些詩句看似詩人的隨心之作,只是在謳歌大自然,但細細體味,卻比那些禪詩偈頌更有禪味。下面介紹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夜歸宋代:釋梵崇暮策返溪寺,松風遵路長。水幽聲斷續,山暝色蒼茫。鍾隱空巖響,露滋群草香。歸來人已久,華月半虛廊。
  • 宋代高僧酬答友人,這首禪詩韻律優美,充滿了濃濃的禪意
    除此之外,這些詩僧也與很多文人墨客切磋交流,從而留下了很多優秀的詩篇,下面介紹的是宋代高僧酬答友人,這首禪詩韻律優美,充滿了濃濃的禪意。酬贈夢真上人宋代:行肇禪舍因吟往,晴來坐徹宵。高僧曾在廬山的棲賢寺修行,還經常在此與詩僧們唱和談禪。這是一首友情酬答詩,表達了詩僧們忘情詩禪的高標誌趣。上人是對高僧的尊稱,行肇的朋友很多,彼此間有時促膝談心,有時抵足而眠。他們還相互酬答、對詩,只為為枯燥的僧侶生活增添一些樂趣。首聯描寫他和友人間的活動,「禪舍因吟往,晴來坐徹宵。」
  • 王維秋夜獨坐,一首禪詩寫景生動,更充滿濃濃的禪意
    當萬籟俱寂、杳無人跡,可以放空情緒,在嫋嫋清香中感受一份禪意。禪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生活,可以讓人們安靜地思考,慢慢地尋找,並最終感受禪悟的喜悅。下面介紹的是王維秋夜獨坐,一首禪詩寫景生動,更充滿濃濃的禪意。
  • 北宋宰相的一首禪詩,一榻坐臨水,片心閒對雲
    古詩詞中經常以禪入詩,或是因為很多士大夫在仕途受阻,或是因為有些詩人厭倦了紅塵,於是就主動接近佛禪,抒寫他們修身養性的感受。古詩中有很多記錄遊賞寺院的詩篇,或記其幽深,或敘其靜寂,都能從中悟出禪理、感受禪趣。
  • 佛教的精靈——禪詩,禪是詩家切玉刀
    此時,玄言詩開始與佛學相融,這為後來禪詩的興起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礎,但當時有不少名士亦認為佛不如玄,有佛徒才思不濟的看法,這表現於對當時重要的佛教詩人、般若學學者支道林,名士們既有推崇,又有輕視、揶揄,這些人在《世說新話)裡多有記載禪詩包括抒禪趣、寫禪境、述禪理的詩作,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以禪入詩。在唐代有「詩佛」之稱的大詩人王維通過詩篇宣揚禪理。
  •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詩情和禪味俱佳,意境更是美到心醉
    宋代開始又興起了文字禪,禪僧以偈示心得,以詩顯悟道,尋詩覓句就成為一種時尚。禪詩非常注意從細微事件中得到啟發,對大自然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下面分享的是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詩情和禪味俱佳,意境更是美到心醉。
  • 唐代才子題寫上人竹房,一首詩短短28字,卻充滿禪意
    竹不易受外物汙染,潔身自好,有空性之意,更有一種禪的意境。漫步於竹林深處、客居於竹樓之上,開窗聽雨、情凝神聚,滴滴竹露入心傳響,縷縷竹香醉懷縹緲,令人更覺如夢似幻。下面介紹唐代才子題寫上人竹房,一首詩短短28字,卻充滿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