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意境悠遠,空靈夢幻

2020-12-06 品詩賞詞

人生仿佛一場漫長的跋涉,總會經歷各種暗礁和險灘;生活也如一曲耐人回味的老歌,一唱三嘆,都滿含苦樂與悲歡。雖然山川異域,但風月同天;即使天各一方,卻共盼春光。

傳說有一個弟子問師父,眾生平等到底指的是什麼?師父指著水塘裡面的魚蝦說,看吧,這便是眾生平等。弟子看見魚塘裡的魚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心中反而更加疑惑不解。師父看出他的心思,微笑地說,「池中雖然魚蝦繁多,但從生到死,他們受用之水完全相同,這就是平等。」

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實踐,很多道理也必須親身去感悟,過程總是比結局更讓人覺得趣味無窮。下面介紹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意境悠遠,空靈夢幻。

山中夜坐

宋代:林一龍

寒灘遠嘶月,遺響到巖壁。

悠悠千古心,悄悄一卷易。

燈微夜氣分,星冷山露滴。

危坐獨何為,人間睡方黑。

林一龍,字景雲,宋永嘉縣篁潭人,鹹淳七年進士。他曾先任紹興教授,繼任史館檢討,調秘書郎兼說書。他本性率直、樂道人善,尤工古文辭,晚年在家鄉寄情山水,徜徉林泉。大家比較熟悉的詩句有,「時人不會盈虛意,不到團圓不肯看」,展現了一位禪者的空靈境界。

詩人為浙江永嘉人,那裡曾有著名的永嘉四靈,作者深受他們的詩風影響,用語清瘦,字敲句琢。南宋滅亡後,林一龍隱居林泉,求禪修道,希望忘懷塵世中的煩擾,這首五律就記述了詩人參禪悟道的心理歷程。

詩人隱居山林,不問世事,雖然經常懷念那些美好的過往,卻寧願饑寒交迫,也不肯侍奉新貴。他時常在山林裡孤獨地行走,內心卻並不覺得空虛,因為此處有山泉作伴、魚蝦為伍,沐浴陽光、享受清風,和明月對話、與白雲聊天,亦是樂在其中。

你看,詩人正漫步在河灘,攀緣於巖壁,「寒灘遠嘶月,遺響到巖壁。」月色清冷,寒光遠遠地籠罩著寂寞的河灘,似乎隱約地可以聽到月光觸碰巖壁的迴響。描景都是為了抒情,首聯描繪出如此凝重清冷的靜夜,也反映了詩人內心有些悽冷和失意,詩人強烈地希望在禪境中尋求慰藉。

頷聯所用對比手法,描述了詩人心境的變化,「悠悠千古心,悄悄一卷易。」悠悠,語意雙涵,既指長久,又指紛雜;易,即 《周易》,可用來佔卜和參悟盈虛玄理。

詩人接受過儒家教育,始終留神千古興廢,更是汲汲於功名。可惜他生不逢時,曾經的青雲之志、利祿之心,早已化為南柯一夢。「悄悄」二字,展現出作者早已世情淡漠,希望洞明虛無玄理,以安慰一顆孤寂之心。

詩人聚精會神地閱讀,雖然山中寒冷,他卻漸入佳境,似乎整個山林都完全屬於自己。風兒輕輕地從他身邊閃過,溪水舒緩地流淌,也不願打攪他讀書。一切都仿佛凝固了,山林裡顯得一片靜謐。

此時此刻,詩人禪心萌動,「燈微夜氣分,星冷山露滴。」夜氣降臨、燈光微弱,山露滴響、清脆悅耳,遠遠望去,星光一片悽迷。周圍此時雖然極其寂靜,但詩人並未達到空寂憚悅之境,只有等到智慧洞明、頓悟虛無,才會念念皆禪。

最後詩人終於有所感悟,「危坐獨何為?人間睡方黑!」夜深人靜、萬籟無聲,詩人正襟端坐,意欲何為?全篇以設問做結,卻讓讀者自覓答案。其實細細回味,詩人夜深不寐,只為潛心修行,希望打破生死之關,獲得徹底解脫。作者身為南宋遺民,報國無門,他只好在禪宗裡尋求慰藉。

縱觀林一龍的這首五律,描景虛實結合、動靜相宜,「寒灘、遠月,遺響、巖壁」,以及「燈微、夜氣,星冷、山露」等等,都展現出一種濃濃的禪意氛圍,暗示著作者對禪境的苦苦追尋。

悠悠千古心,悄悄一卷易」,這兩句表達出他的思考和探求;而「危坐獨何為」,也彰顯了尋禪之路如此漫長,詩人竟有些迫不及待。其實禪宗講求「從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只要有一顆平常心,自可使有限的自我、達到無限的禪境。

相關焦點

  • 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餘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花和鳥經常會出現在古詩詞中,同時因為其最能代表著大自然,所以也經常被引入禪詩。陶淵明曾有「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詩人把自己比作倦鳥,抒發對隱居生活的嚮往;綦毋潛也有「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反映了作者追求清淨的想法。詩仙李白更是尋找隱者有感,「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
  • 宋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景美醉人,禪意悠遠
    下面介紹的是宋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景美醉人,禪意悠遠。筠溪晚望宋代:釋惠洪小溪倚春漲,攘我釣月灣。新晴為不平,約束晚來還。
  •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詩情和禪味俱佳,意境更是美到心醉
    宋代開始又興起了文字禪,禪僧以偈示心得,以詩顯悟道,尋詩覓句就成為一種時尚。禪詩非常注意從細微事件中得到啟發,對大自然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下面分享的是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詩情和禪味俱佳,意境更是美到心醉。
  • 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以動寫靜,全文未提一個禪字,卻禪意濃濃
    下面分享南宋才子的一首禪詩,以動寫靜,全文未提一個禪字,卻禪意濃濃。送存書記南宋:梁棟一聲兩聲松子落,一片兩片楓葉飛。夕陽在山新月上,道人相伴一僧歸。細味南宋才子的這首禪詩,語言樸實、清新暢達。作者雖然並未提及一個禪字,但通過對山林中幽靜氛圍的描繪,以及自身禪悟的敘述,表達出作者對禪境的無限嚮往。而作者以動寫靜的方法雖然不是獨創,卻臻於完善,幾乎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尤其最後兩句的景語,可謂充滿了禪意,也令人有一種心如止水的感覺。
  • 音樂才子李健:聲空靈,情真摯
    李健是音樂圈公認的唱作俱佳的才子,出生於文藝世家,保送清華,大學期間參加歌唱比賽,畢業後辭去廣電總局的工作開始音樂旅程。在大使的邀請下,李健決定以貝加爾湖作為創作背景,用俄羅斯式的配器創作一首歌曲,這便是空靈悠揚的《貝加爾湖畔》。 在我的懷裡 在你的眼裡 那裡春風沉醉 那裡綠草如茵 月光把愛戀 灑滿了湖面 兩個人的篝火 照亮整個夜晚 多少年以後 如雲般遊走 ——《貝加爾湖畔》
  • 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流暢自然,禪意深遠
    下面就分享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流暢自然,禪意深遠。聚法師將往天台,止其徒玉公庵中,餘為留信宿明代:徐渭欲向天台去,先為剡水尋。秋行萬山出,夜宿一庵深。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他寫過大量詩文,還能操琴,諳音律。聚法師,即玉芝,居天池山。他的徒弟玉公與徐渭交厚,結廬於紹興鑑湖之濱。聚法師經常往來於吳越間,這首詩就是某次法師去天台途中,和作者共宿玉公庵中,臨別時作者以此相贈。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意境寧靜愉悅,更飽含深刻的禪理
    唐代一位高僧就擅長從習以為常的現象中參悟禪意,有一次他在秋夜的風雨中靜靜地感受內心,寫下一首禪詩,意境寧靜愉悅,更飽含深刻的禪理。江上秋夜宋代:道潛雨暗蒼江晚未晴,井梧翻葉動秋聲。樓頭夜半風吹斷,月在浮雲淺處明。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
    有些詩句看似詩人的隨心之作,只是在謳歌大自然,但細細體味,卻比那些禪詩偈頌更有禪味。下面介紹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夜歸宋代:釋梵崇暮策返溪寺,松風遵路長。水幽聲斷續,山暝色蒼茫。鍾隱空巖響,露滋群草香。歸來人已久,華月半虛廊。
  • 一首極有意境的禪詩,讀懂了,幸福就會向你招手
    宋代的《嘉泰普燈錄卷十八》有一首禪詩: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後兩句極具意境。前句,以月喻佛性,千江喻眾生。人人皆有佛性,就如月照江水,無所不映。後句,以天喻佛性,以雲喻煩惱。人有了煩惱,就像天空中飄來了雲朵,人的佛性也被遮蔽。只有放下執著煩惱,佛性才會顯現。
  • 道潛的一首禪詩,純樸恬淡,充滿禪悅之感
    不是每個人都能禪悟,不過我們卻可以通過欣賞禪詩去感受濃濃禪意氛圍,同時也體驗豐富的禪趣。下面介紹北宋高僧道潛的一首禪詩,純樸恬淡,充滿禪悅之感。東園宋代:道潛曲渚回塘孰與期,杖藜終日自忘機。隔林仿佛聞機杼,知有人家在水西。道潛是北宋詩僧,俗姓何,字參寥,賜號妙總大師,自幼出家,與蘇軾諸人交好。
  • 清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樸實無華,讀懂了感覺自己終於長大
    下面介紹清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樸實無華,讀懂了感覺自己終於長大。禪悅清代:張問陶蒲團清坐道心長,消受蓮花自在香。八萬四千門路別,誰知方寸即西方。張問陶,字仲冶,號船山,清代詩人、書畫家。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虛靜喜悅,極富禪意
    下面介紹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虛靜喜悅,極富禪意。 淮上宋代:秘演危橋當古寺,閒倚喜同僧。極浦霽秋雨,扁舟明夜燈。風沉人語遠,湖漲月華升。詩人仿佛與大自然渾然一體,心境更加空靈。 如此恬淡的氛圍,讓詩人很有感觸,「萬事空凝念,其如總不能。」尾聯照應首聯的一個「喜」字,因為詩人心中可以放下一切煩惱和焦慮,便覺得心空無礙,很自然地就體驗到自然的空靈與神妙,同時映射到內心,於是就酣暢淋漓地表現出一種恬淡自適的胸襟。「其如」,無奈的意思。
  • 狀元詩人很著名的一首絕句,構思巧妙,最後7字更是意境悠遠
    唐代一位詩人秋夜送客,心情也很複雜,下面介紹狀元詩人很著名的一首絕句,構思巧妙,最後7字更是意境悠遠。送魏十六還蘇州唐代:皇甫冉秋夜深深此送君,陰蟲切切不堪聞。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雲。  皇甫冉,字茂政,唐代大曆十才子之一,晉代高士皇甫謐之後。他自小聰穎好學,10歲屬文,深受張九齡器重。天寶15年狀元及第,工於詩,其詩清新飄逸,多有漂泊之感。作者有一位叫魏十六的朋友與其關係很密切,他曾從蘇州到常州來拜訪作者,返回蘇州時,作者乘船送他,此詩即寫於當時。
  • 清代才子的一首禪詩,雲根僧過白,霜信客來紅
    唐代詩人常建曾寫過一首《題破山寺後禪院》,其中兩句流傳久遠,「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抒發了禪者無欲無求、苦修苦行的情懷。後來破山寺就吸引了無數人前來觀看,其中一位詩人也駐足很久,然後信筆賦詩。下面就介紹清代才子的一首禪詩,字裡行間無不透露濃濃的禪意。
  • 這些關於「春」的禪詩,意境深遠,看看你能悟多少?
    (一)尋春不見,梅花枝頭一些富有禪意的詩詞和偈語,往往能夠用優美的語言深入淺出的闡釋出禪理,近日我看到一篇作者不可考證的禪詩: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簡單直白的28個字,無一生僻字,細細品讀,卻意境悠遠。詩人翻山越嶺,踏破芒鞋,想要尋找春,卻怎麼都找不到,失望歸來之際,園中的那縷梅花香,才讓她恍然大悟——哦,原來,春早在那裡。
  • 張祜漫遊江南,這首詩悠遠寧靜,最後7個字更顯空靈朦朧
    下面要介紹的也是張祜的一首經典,作者漫遊江南,這首詩悠遠寧靜,最後7個字更顯空靈朦朧。題金陵渡唐代:張祜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州。這一句雖是信手拈來,卻仿佛神來之筆,詩人用神奇的筆墨渲染了美妙的夜江,空靈朦朧、悠遠寧靜,交織著畫面外詩人濃鬱的愁思。「兩三星火」真是意境深遠,也是一字不可更改。兩三星火比點點星火更顯隱約和閃爍;若將星火改為漁火,又缺少了一種靈動和悠遠。可見詩人的文學功底紮實,更是平時積累深厚。
  • 道潛的一首禪詩,出語平淡,卻詩畫結合,更充滿了濃濃的禪意
    下面介紹道潛的一首禪詩,出語平淡,卻詩畫結合,更充滿了濃濃的禪意。秋江北宋:道潛赤葉楓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陽已微。數聲柔櫓蒼茫外,何處江村人夜歸?釋道潛,字參廖,是北宋著名詩僧,與蘇軾等多有交遊。道潛出生於杭州浮溪村,自幼出家,為雲門宗下五世。道潛文學造詣極高,他能詩善文,其詩清麗可喜、超凡脫俗,在北宋詩僧中堪為翹楚。
  • 身與浮雲處處閒~中唐著名「詩僧」靈澈的一首禪詩
    唐朝詩人靈一,曾經有一首寫給靈澈禪師的詩,現摘錄如下。 《贈靈澈禪師》:禪師來往翠微間,萬裡千峰到剡山。今天介紹這位中唐時期著名的「詩僧」靈澈,以及他寫的一首禪詩。靈澈禪師(746—816),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與「茶僧」皎然齊名。自幼出家,先在雲門寺講道,再至吳興抒山妙喜寺,後因受忌遭謗,貶至福建汀州,遇赦後客居安徽宣州,元和十一年圓寂於宣城的開元寺。他的主要著作除了詩詞,還有《律宗引源》21卷、《大藏治病藥》等。
  • 《船居寓意》:意境優美的禪詩,借垂釣比喻領悟禪機
    《船居寓意》是一首意境優美的禪詩,為南宗禪師釋德誠所作,該詩以垂釣比喻領悟禪機,體現了詩人深厚的禪學造詣。船居寓意德誠禪師(唐)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 空靈之境——南北
    但你要寫現代禪詩,就要進入到現代禪詩的這種特殊氛圍中來,將你的心洗空放大。你的心中此時不能僅僅只裝著一個人,一件事.也不能只裝著幾個人,幾件事。而是要形成一個廣大的宇宙,裝得下所有的山河大地,裝得下茫茫的大千世界。你必須站在高處,用俯視的目光去察看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上已經發生正在發生的每樣事情,甚至,你還要預知到即將發生的事情。你不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