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充滿了蕭瑟,但也是五彩繽紛的時節。秋日是明澈的,經霜的楓葉臨風颯爽,當片片凋零,卻更顯秋林的秀逸,無須人工點綴,很自然地就流露出一份灑脫和孤傲。所以性格倔強的劉禹錫就非常喜歡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當然秋夜裡寒風瑟瑟,即使高高的楓樹,也難藏一絲幽寂。深掩的重門,也曾封存了多少生活的足跡。後主李煜曾在秋夜感慨,「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唯有那秋空中的閒雲淡淡地、悠悠地,遠離塵囂,對俗世的悲歡擾攘,毫不動心。
唐代一位詩人秋夜送客,心情也很複雜,下面介紹狀元詩人很著名的一首絕句,構思巧妙,最後7字更是意境悠遠。
送魏十六還蘇州
唐代:皇甫冉
秋夜深深此送君,陰蟲切切不堪聞。
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雲。
皇甫冉,字茂政,唐代大曆十才子之一,晉代高士皇甫謐之後。他自小聰穎好學,10歲屬文,深受張九齡器重。天寶15年狀元及第,工於詩,其詩清新飄逸,多有漂泊之感。作者有一位叫魏十六的朋友與其關係很密切,他曾從蘇州到常州來拜訪作者,返回蘇州時,作者乘船送他,此詩即寫於當時。
秋夜裡,溪水清澈,秋風也不帶一點修飾,那麼純淨和輕靈,讓即將分別的好友暫時忘記了心頭的悲愁。詩人與朋友喝了餞行酒,心情有些激動,遠處夜幕深沉、秋蟲切切,詩人不禁吟誦,「秋夜沉沉此送君,陰蟲切切不堪聞。」
陰蟲,即蟋蟀,秋夜裡悽苦地鳴叫,更顯出夜的靜謐,也從側面襯託出詩人內心的焦慮和孤獨。「沉沉、切切」,疊詞連用,不僅朗朗上口,具有一種聲情之美,而且強烈地烘託出黯然神傷的氛圍,更突出了詩人的惆悵心境。
朋友遠道特地來看望自己,彼此間親密無間、把酒言歡。可是歡聚的時光那麼短暫,轉眼間又要分別,依依不捨之情雖然隻字不提,卻在字裡行間完全顯露。接下來詩人想像自己與朋友第二天在客船上航行,「歸舟明日毗陵道」。
唐代時,常州叫毗陵郡,朋友返回時,詩人乘船送他。作者用明日與昨夜進行對比,進一步表達出離愁,卻作者卻沒有絲毫的渲染,真是含蓄之至。
最後一句又以景作結,更加委婉,「回首姑蘇是白雲」。作者雖然還有滿腹的話語,但是馬上就要分手,也不願讓對方過於傷感,送君千裡、終須一別,明天就要各奔前程,那時在船中回望朋友所在的蘇州,就只能看見滿天的白雲。
白雲的意象,在古代詩歌中一般具有較豐富的意蘊與情致。白雲悠閒地繚繞在山間、水面,畫面優美、令人神往,更具有一種朦朧和神秘的感覺。同時白雲又經常代表一種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人生態度,也啟發人們看淡名利,追求一份恬淡和淡泊。
作者通過對白雲的描寫,意境悠遠,表達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同時也利用秋夜與白天的對比,更加顯出送別的愁情,看似寫白天的送行,其實依然寫夜晚的心情,可謂構思巧妙。
縱覽皇甫冉的這首絕句,聲情並茂,表達委婉。作者手法細膩、描寫逼真,前兩句通過視覺和聽覺感受,令人感受悲傷的秋聲,使離別之人不忍卒聽。後兩句又發揮想像,讓全詩輕潁秀拔、婉轉情深,更是語淡情濃,達到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