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加驕宅為典型的閩南古民居
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築群早已聞名遐邇,其主人蔡淺(又名蔡家淺、蔡資深)是清末著名旅菲華僑。然而,鮮有人知的是,在晉江安海鎮西溪寮村舊時亦有數座幽雅的蔡氏古大厝(今僅遺其中最早的一座),其建築布局、設計風格據說與南安蔡氏古民居同出一師。不僅如此,西溪寮古大厝的主人蔡家嬌(又名蔡家驕、蔡加驕),與蔡家淺還是同胞兄弟。古大厝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道前去一探究竟。
《重修安平橋記》碑記載蔡淺、蔡加驕兄弟倆人捐資修橋的歷史
「有關青陽蔡氏源流西溪寮世裔考,以及家嬌、家淺二公先後南渡發跡菲律賓事略,在我們西溪寮蔡氏譜牒中皆有記載。」晉江安海鎮西溪寮村人蔡永抽、蔡永雄向記者一行展示了近年重修的《西溪寮蔡氏家譜》(兩卷)。西溪寮蔡氏古族譜原件在上世紀中葉已佚失,不過由於民間有手抄本,故族譜信息大多得以保存。在這本重修的家譜中,既有遠至明隆慶四年(1570年)傳下來的譜序,亦有近現代增補的人物傳記和重修祖厝記。
歲月悠悠,煮字為念,翻看《西溪寮蔡氏家譜》,不難發現其中有大量的文字用來描述族群繁衍歷史。家譜內的數篇譜序皆指出西溪寮蔡氏的開基祖為「青陽蔡氏十世祖」蔡次傅。蔡次傅系南宋人,為承務郎蔡旻之第三子,嘉定十三年(1220年)劉渭榜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兼正殿說書,歷廣南都轉運使,升寶謨殿大學士。宋元之交,蔡次傅隨駕(註:應是理宗)避閩。適時,元軍跟蹤而至,蔡次傅(時居蔡墓前)率家丁民勇子弟保衛鄉裡,與敵血戰,其四個兒子殉難。後來,蔡次傅攜嫡孫蔡世恭(字德齋)避至安海西溪寮、水頭開基,分支繁衍。西溪寮蔡氏屬青陽衍派,燈號「寶謨世澤」,而這燈號背後訴說的正是寶謨殿大學士蔡次傅率子抗元可歌可泣的故事。
門廊內有大量的木石雕
據族譜所載,蔡家梯、蔡家淺、蔡家嬌(後更名蔡加驕)為蔡維鎮之子,三兄弟是「西溪寮蔡氏十八世」。後來三兄弟中排行第二的蔡家淺「出承漳州寮本宗」,過嗣給了當時居住於南安漳州寮的同宗之人蔡啟昌,後更名為蔡資深(亦稱蔡淺)。成大後,蔡加驕與蔡資深兩人先後赴菲創業,並終成當世巨富。
清鹹豐年間至同治年間,蔡加驕開始在西溪寮(又稱「西裡」)興建大厝宅邸,頗具特色;同治四年(1865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蔡啟昌、蔡資深在漳州寮(又稱「漳裡」)接力興建了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名噪一時。
推開位於西溪寮村內的蔡加驕宅大門,時光恍若倒流了一個多世紀。此宅厝是蔡加驕在西裡為自己和家人修築的第一棟大厝。厝內為木構架建造,梁架以黑色為主調,局部紅色繪以彩畫,閩諺稱之為「紅宮烏祖厝」。木雕部位的彩畫,以貼金箔為主,並以其他色調點綴。通梁、鬥拱等構件面刷黑色,部分梁坊油飾紅地做彩畫點綴,題材有八仙、山水等,畫工精細。外簷彩畫主要施以下落的水車堵、山尖、撥簷等部位。曲線盤長(屋簷裝飾的一種)多做成螭虎、蝙蝠、如意、雲紋等圖案,直線盤長則為雷紋等幾何紋。盤長以彩畫繪出退暈效果,猶如「煙雲」,立體感強。不過由於古厝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牆體破損、脫落,彩畫也色澤暗淡了,頗有一股輝煌過後黯然銷魂的味道。
精美的柱礎
再看蔡加驕宅的外部鏡面牆,分為上、中、下三段。下段為下鹼,由櫃檯腳、裙堵組成。櫃檯腳採用白石淺雕螭虎,裙堵採用白石細鑿。中段為上身,上身中間清水磚起線框,框內清水磚做萬字連綿,兩側墀頭上身清水磚採用「三破中」的做法。上段為水車堵,是最精彩的部分,有層層挑出磚簷,上罩抹灰層,彩繪奇珍異果、鳳凰麒麟、魚蟲花鳥等圖案,但色料部分已脫落,有些地方變得面目模糊。門廳做雙塌壽處理,中開大門,兩側開儀門,對看堵上皆有精美的玉石雕。大門上方正中有青石橫匾寫著「寶謨世澤」,隱約提醒人們西溪寮蔡氏開基祖蔡次傅曾經的顯赫身份。
中國傳統民居一般擁有對稱、嚴整、封閉的性格,蔡加驕宅亦不例外。其為單進二落合院帶南邊護厝,建築主體主要是由門廳(下廳)、天井、正廳等構成。門廳面闊五間,進深三柱,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五柱,兩落之間講究對稱分布。蔡加驕宅的設計和施工均屬閩南上乘,磚石、木作用材較佳,內飾精美的石雕、木雕、磚雕、泥塑,比比皆是。明間堂廳與後軒之間設板壁,正廳、下廳的隔扇上還有書法作品,由於年湮歲遠,這些書法作品不少已墨跡沉暗、字口難辨了。不過,部分作品大抵還是可以看出寫的是家訓格言以及楹聯佳句等。正廳的公媽龕上,還懸掛有蔡加驕等蔡氏祖先的相片,大約攝於19世紀50年代,應該也是中國現存最早一代的相片了。有意思的是,在蔡加驕宅內,位於廳邊的大房房門上豎寫著「資深居安」四字,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鵬認為,雖然蔡資深並未居住在西裡,但蔡加驕依舊在自己的家厝中為其留下大房位,這是加驕尊敬哥哥資深的表現。
泉州新海路閩南文化保護中心主任龔勤勤認為,西溪寮蔡加驕宅集閩南建築藝術和書法、繪畫、雕塑藝術為一爐,是清晚期閩南民居建築的優秀代表作之一。
隔扇上的書法作品已墨跡沉暗
「白雲問我,去向何方/我的心仍依偎在母親身旁/海風問我,來自何處/我的魂仍舊在大海上流浪……」歌曲《下南洋》唱出了近現代閩南人下南洋歷史中的艱辛與酸楚。古時閩南一帶地瘠民稠,明清時期由於政府的海禁制度,農耕生活已不足以養家餬口,大量的閩南人移居東南亞地區,掀起了下南洋風潮。晚清時期南渡菲律賓的蔡加驕,正是閩南人「下南洋」隊伍中的一員,他的經歷也是尤為典型的。
據西溪寮蔡氏族人蔡思考在族譜中記載所述,蔡加驕約在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南渡菲律賓謀生。斯時蔡加驕尚年輕,其所乘船隻被風浪擊毀於菲律賓海域,加驕落水,幸得菲地漁婦營救、照料,康復後方才登陸。打工之初,蔡加驕受僱於西班牙教堂。當時,菲律賓仍處於西班牙統治下,蔡加驕「為人勤謹、誠實,天資聰穎」,他同西、菲人士和善交往,建立友誼。在一位略有交情的西班牙人回國期間,蔡加驕受其託為之保管貴重財物,經年無一疏漏,深得這位西班牙人的賞識。後來,在這位西班牙友人的支持和幫助下,蔡加驕在菲律賓開始創業。加驕首先由經營蠟燭廠起家,為全菲教堂供應所需的蠟燭。後來,又創辦工商實業,一手獨建「蔡晉盛」商號。經過一段時間的資本積累,乃擴大經營範圍,辦大米鉸廠(即碾米廠)、大寮柴(即木材廠)、家具廠、大百貨商場,進而購置房地產,等等。蔡加驕在菲的家業迅速發展,成為菲律賓華人中的巨富。
蔡思考在文中稱,蔡加驕「不但在菲地發跡,而且重視發展家鄉之工商業、金融業」,所以清鹹豐年間至同治年間,加驕在家鄉西寮溪興建大厝居宅數座之同時,又抽調資金在家鄉興建生油作坊、開錢莊、典當行,幫助宗親族人以及親戚渡菲,支持社會公益。蔡加驕生衍七男一女,其六子蔡琴堯、七子蔡松柏均為清末秀才。
西溪寮蔡加驕宅保存尚好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蔡淺與蔡加驕兩兄弟還捐資重修安平橋,蔭及梓桑。蔡永抽表示,在現今安平橋的水心亭,立有一通清光緒年間的《重修安平橋記》碑,上面刻有捐款重修安平橋的鄉紳名字,其中就有「蔡淺官」(即蔡淺)和「蔡家驕」(即蔡加驕)。可惜,19世紀80年代,正值壯年的蔡加驕便不幸去世。臨終時,加驕託付胞兄蔡淺幫助管理其在菲的地產業,並監護其子孫後裔成長。「蔡晉盛」商號又新闢「蔡晉益」號,以示驕、淺弟兄聯財,對內由加驕之子蔡淦水代表七昆仲擁有產權,對外則以蔡淺為代理主事。蔡淦水在西裡原已建數座幽雅古式大厝基礎上,又增建新的大厝宅第,後又於鼓浪嶼上興建西式花園別墅,並建置店鋪等其他房產。遺憾的是,西裡的蔡氏建築群在而後的100多年內,陸續破敗凋落,僅剩蔡加驕宅保存尚好。
據悉,蔡加驕去世時,葬禮甚厚,執紼者眾。修正墓時,甚至還另修了疑墳9座,可見其財力之雄厚。20世紀初,蔡加驕的夫人呂氏過世時,泉州名紳吳桂生等還親自到西溪寮登堂「拜烏」(即向遺體告別),由此可窺見「西裡蔡氏」家族在晉南影響力之一斑。
不過,據蔡永抽介紹,「西裡蔡氏」家族雖盛極一時,但在蔡加驕身故之後也經歷了家道中落,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遭遇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襲擊,蔡氏在菲的產業受重創;二是蔡加驕家族在西裡的宅厝曾慘遭土匪洗劫(蔡加驕宅內至今有當時土匪襲擊時留下的彈痕),加快了家業的崩垮。這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無論如何,蔡加驕是清末旅菲的華僑巨富,也是「漳州寮」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主人蔡資深的胞弟,其在菲律賓的打拼經歷,以及返鄉支持社會公益的行為,亦是閩南人「下南洋」時代的一個縮影。歷史塵埃落定,而蔡加驕他們這代人的酸甜苦樂,卻值得更長久的回味。
記者:吳拏雲 文/圖
來源:泉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