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聽雨烹茶?怎麼調柔平衡,慢品光陰的故事呢?

2020-12-18 自然妙義

夏雨不斷,大地之上水氣氤氳,一瞬間,變得詩意、仙靈。水能增加,讓一切都變得沉重、遲緩,包括人的思維和情感,自然地慢下來,行動上也懶懶的、慢悠悠的……

盛夏,是炎熱溼悶的,可是卻忘記了這裡的夏季也是雨季。下雨的時候就會變得特別涼爽,淅淅瀝瀝的小雨撞擊著樹葉的沙沙聲,細細密密,不急不緩,都滴落在了心坎上,讓人心神安寧,不自覺地想要發呆。

此時最好的莫過於,焚上一縷香,聽雨烹茶,體驗「晴耕雨讀」。「晴耕雨讀」的靈感取自南陽諸葛,「樂躬耕於隴中,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以待天時」,字裡充滿了詩意,有種陶淵明「採菊東籬」的淡雅與悠然。

讀的不只是書,更是自我的思考與詮釋。「功夫」與烹茶方法聯袂, 稱為「工夫茶」。工夫,意味著這四方面的要素:空閒時間、工程和勞力、素養、造詣(成就的程度)。

這是需要有時間和閒情逸緻,慢慢用心做的茶事。即便自己一個人,也不會感覺到孤寂。因為,一場完美的茶事,對火、器、水、茶、人、境都有相應的要求,是天地人的和諧,是金、木、水、火、土的調柔,茶藝是平衡的藝術。

備碳,活水仍須活火烹

慢慢地備碳。活水仍須活火烹,活火者謂「炭」,炭有焰也。烹茶,以水為本,火候佐之。通常,要求這樣的火品:明、活、潔、燥。

明:有火光

活:有火焰

潔:無異味

燥:無溼氣

橄欖碳燃燒形成的油膜

因此,果木碳和橄欖碳是最佳的選擇。橄欖炭,以烏欖剝肉去仁之核,入窯室燒,逐盡煙氣,碎之瑩黑,儼若煤屑,易燃,火力均勻,燃起後少煙,可避免炭灰不慎落入水中。

一經點燃,室中隱隱可聞「炭香」,燃燒中非常美豔,爆裂的嗞啦聲亦非常美妙。以橄欖炭燒水,水質鬆軟滑潤,微有甘甜。這樣的水泡茶或烹茶特別的清潤綿長。壺底亦會逐漸覆蓋一層如霜般的油膜。時間久之,油脂滲入壺中融於水裡,增添一分清幽的欖香,茶之口感、香韻更加殊妙。

紅泥爐,玉書碨

備器,器為茶之父

器為茶之父,不同的茶配不同的器,不同材質的器呈現不同的質感和美感。通常,需具備以下器品:質、樸、雅、素。

質:質地純正

樸:形制古樸

雅:以秀雅為尚

素:以素器為尚

紅泥爐、玉書碨、孟臣罐和若琛甌,這四件是主要的,其它根據自己喜好和需要。用小器品細茶,即便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也超脫了生活的瑣碎與平淡。

備水,水為茶之母

茶聖陸羽在《茶經》這樣描述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差。」

茶聖把水品定義為:清、活、甘、冽。

清:水質澄澈、純淨

活:水質鮮活,不凝滯

甘:水味甘香

冽:水味清寒

明代茶人張大復在其著作《梅花草堂筆記》中寫到:「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所以,我們備水的時候要選擇上水。不同的水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泡出來的茶湯湯色、口感、香韻都不盡相同。若是能烹雪煮茶、採集雨水或露水烹茶,那又是別樣的情趣。

備茶,從來佳茗似佳人

茶的品類眾多,各有特點和韻味。可以根據不同的時節、不同喜好、不同的健康需求等來選擇。不管什麼樣的茶,具有這樣的茶品都很不錯。

清:秉自然靈秀之氣,形色俱清

香:其嗅如蘭

甘:其甘如薺

淡:淡而有味

其實,茶本沒有好壞之分,適口為珍,區別的是人心。所以,在品茶的時候對人品也有要求,那就是清、雅、簡、淡。

清:秉自然靈秀之氣,形神俱清

雅:謙恭儒雅,有君子之風

簡:舉止豁朗簡約,不拘俗禮

淡:少名利之心,自甘淡泊

茶境,一個心安的空間

有了這些,還需要置身於簡、古、通、幽的環境中才算完美。

簡:結構簡潔、明快

古:形制簡古、樸素

通:布局開放、通透

幽:環境清幽、秀雅

然而,這只是一種理想主義。在現實踐行中,通常很難十全十美。正如日本大師岡倉天心所說:

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燃燒中的橄欖碳

燒火,是個技術活兒,也是一門哲學。

火要空心,人要忠心。

空心,才有空間;有空間,空氣才能流通;空氣流動才能讓星火蔓延、旺盛,才能讓木炭充分燃燒,產生持續不斷的熱能。空則通,通則快,快則達,達則成。

忠,不僅僅是忠誠、忠貞,更重要的還是「中道」,不偏不倚,不痴不執。

聽水

聽水,聽水沸的聲音知老嫩

「響水不漲,漲水不響」,「半罐水響叮噹」,這些都是聽水的學問。而在茶道中,古人更是過之而不及。茶聖陸羽細心觀察每一沸水的形態,在《陸羽煮茶之道》形象記載了三沸水。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邊緣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最適宜泡茶的水為剛一沸如魚目之水,這種水烹出來的茶「色、香、味、韻」俱佳。如果水沸騰過久,開過了頭,就稱為「水老」。水老」的水,二氧化碳揮發殆盡,會使茶的鮮爽度大打折扣。相反,未煮沸的水,還未完全燒開,稱為「水嫩」,同樣不適宜烹茶/泡茶。水嫩則水溫低,茶中有效成分不易滲出,香味低、寡淡,並且茶末浮於水面,不方便品飲。

燒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慢火煮。燒開一壺水,需要兩個條件:持續的熱能和一定的時間。所以,在添柴加火的同時,需要耐心,靜候一壺水開的耐心。會聽水,並準確的判斷,需要靜心,落針可聞的靜心。

蘊香

烹一道老茶,慢品光陰的味道

烹茶,常選底子深厚的茶品,或者有年份的老茶,比如老白茶、陳年普洱等。若是綠茶等細嫩的茶葉,通常先涼水泡著喝。通常情況下,也不會把茶直接用去煮,經常先泡著喝,待味道變淡再開始煮,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品嘗到茶的滋味。

當然,也可以直接煮,冷水與沸水投茶,口感是不一樣的。最好也不要放太多茶葉,比正常投茶量偏少更適宜,避免茶湯過濃或苦澀。也不要煮太久,每煮好一道,就倒出大部分茶湯,留1/4-1/3加水再煮,並根據茶湯濃淡調整煮的時間。

烹一道老茶,慢慢地品光陰的味道,獨自在茶湯中感受寧靜致遠,一切都在這寂靜中有序的流動,恬淡、虛無、平和,在自己的世界與浩瀚宇宙中遨遊……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甘美的茶湯,因緣和合而生,每一泡每一道都不一樣,只是拿起、放下,細細品味當下的味道,感受味道如過山車般的變化,如同人生經歷的各種甘苦……

相關焦點

  • 茶藝入門之烹茶:這是最重要的茶藝環節,這些烹茶常識必須要懂!
    和大家分享了這麼多期的茶藝入門知識,今天終於講到了烹茶這一環節,作為茶藝中最重要的一環,你對烹茶又了解多少呢?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烹茶自然也不是簡單的燒開一壺水,泡上茶葉就行了,其中大有講究!從茶葉準備和選擇,烹茶用具,烹茶用火和水,以及水沸騰到什麼程度,中間要注意什麼,茶的衝泡次數等等,這些烹茶中所涉及的基本常識,都是我們要入門所必備的!
  • 隔窗聽雨丨隔窗聽雨
    隔窗聽雨作者:隔窗聽雨雨,我喜歡,非常喜歡。我喜歡春天裡的小雨,飄飄灑灑,細膩無聲,一點一滴的淋溼地面。漫步雨裡,無不讓人感到愜意。微風輕撫,樹枝慢舞,片片嫩葉,對映搖曳。當然,不可以設想,不可以讓那把火紅的傘在此處出現,如果那樣,真的有些殘忍……假如,真的忍心那樣,我在想:急雨中的她,會不會使盡全身的力量,用傘把自己遮擋,抗拒著狂風,阻擋著那比風雨還難面對的黯然與心傷。也許,並不像我想像的那樣,姑娘或許會丟下手中的雨傘,斷然把自己拋在雨中。
  • 散文|杜陽林:一生悲歡盡在聽雨
    (圖據網絡)文/杜陽林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能用寥寥幾十個字,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打通融合,移形換影,心情起落,折一生命途,疊一世光陰,宋代詞人蔣捷所寫的《虞美人·聽雨》,完美做到了。初讀這首詞時,我恰好也是少年。我的少年時光,未曾見識過詞中的「紅燭昏羅帳」。
  • 繾綣情,光陰如水,秋在光陰深處!
    秋來的慢,走的也慢,黃了,紅了,依次鋪開,如書,如畫,如詩,任你隨便看,隨便讀。秋風更是入心的音樂,適合一遍一遍聽。遠離了車馬喧囂,坐在老舊的時光裡,看落花,品陳釀,說著對歲月的深情,品光陰的故事,給自己的一顆心以十足的安慰。月光灑下來,酒已經準備好了。
  • 聽雨 - 聽雨 宿松周刊 中安在線多媒體報刊平臺
    讀過許多寫雨點的詩句:「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池草不成夢,春眠聽雨聲」;「竹堂聽雨驚秋晚」;「雲冷夜窗聽雨坐」;「池塘聽雨煩心淨」;「隔簾聽雨常經久」等,這一系列經典妙句皆源於古代文人墨客們在聽雨中的不同感受。  我愛聽雨,更愛聽雨敲西窗,聽雨飛青簷,聽雨打臺階,滴滴有聲。聽雨,就是將雨花一朵一朵種在心中,任煙雲往事剪剪風。
  • 南平 | 你嚮往的「慢」生活,在這裡......
    慢生活Life is good做個山野閒人,如清風般逍遙——捉一段流光細嗅風月剪一段身影留予閒情做個山野閒人,如清風般逍遙對一面山、一壺茶、一溪雲借田而牧,臨水而居你嚮往的「慢」生活在這裡01輕舟慢遊·深呼吸
  • 光陰的故事丨百年老城 古老弄巷
    光陰的故事丨百年老城 古老弄巷 2020-06-30 0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風、聽雨、雲霧...下雨天就該去十堰這些詩意民宿棲居!
    山風、聽雨、雲霧...下雨天就該去十堰這些詩意民宿棲居!有一種生活叫做「落花聽雨」在詩意的春天看瓣瓣落花,聽春雨綿綿煙雨十堰的美景怎能錯過找一家民宿聽雨、看書、烹茶、靜心原來下雨,也可以很詩意呢- 聽雨 民宿
  • 聽雨,冥想
    隔簾聽雨,聽的是一種心情,品的是一種意境。總覺得夏雨是一支天籟之聲,是一首天地間渾厚雄壯的交響樂,在盡情地彈奏著生命的熱烈與奔放,洗滌著世間的喧囂與塵埃,讓歲月之花愈加絢爛芬芳。芒種  | 庭前蛙鳴「新蟬噪罷亂蛙鳴。」
  • 竹風清涼,光陰慈悲,願世間所有美好,都與您不期而遇
    荷塘的晴光水色裡,平湖如鏡,水墨氤氳,蕩一葉舟,在悠揚的槳聲裡,打撈一場未了的舊夢。在那長長的雨巷裡,在那幽幽的迴廊深處,在那茫茫的人海中,時光仿佛也慢了下來。一場夏雨,青石板上生了蒼苔,一場夏雨,衝淡了連日來的匆忙。
  • 一個轉身,光陰就成了故事
    時間過於匆忙,光陰瞬間成為過往。讓人來不及告別,顧不上回想。再回首,有幾許溫暖,也有幾許薄涼。一個轉身,光陰就成了故事;一次回眸,歲月便成了風景。離開,只需要一個轉身;相守,卻要用盡一生。歲月總與滄桑相關,無常才是人生常態。一次道別,可以是一個結束;一次期待,可以是一個新的開始。
  • 屋簷下聽雨,心情自然怡
    聽雨並非無聊的事情,雨珠從屋簷上花落,撒在了地上,朦朧的雨景我卻可以清晰地看見花的紅豔,世界變得更加純粹,心也在雨中慢慢沉澱下來,或許不是雨天不只是雨的歡樂,更有我的。  享受著溫度,感受它的呼吸。每一次的滴落都貫穿了我的身心,這是我會坐在屋簷下,擺上花生粒或泡上一杯茶,靜靜地聽著雨聲。
  • 酌酒烹茶染書香
    讀一本好書,如飲上一杯上好的清茶,會品的人自是滿口餘香,回味無窮,不會品的人,只覺滿嘴苦澀,難以下咽。你可回到過去,在歷史書裡尋找人類誕生之謎,品戰爭之慘痛,觀中國之崛起,去找尋逝去年華裡的真理與魅力。可去《水滸傳》裡看英雄好漢之氣概,去《紅樓夢》裡看封建貴族之秘,去《三國演義》裡看古人的巧環與妙計,感受小小文字裡蘊含的豐富魅力,感受文化的博大與精深。
  • 詩意江南,在拙政園聽雨
    在姑蘇古城裡漫步, 在江南園林裡聽雨。 時間突然變得很慢, 內心潤出一片安寧。 雨聲越大越覺安靜, 遠離世事嘈雜塵埃。
  • 聽雨是一種享受
    ,我總愛獨倚窗畔,靜靜地聽雨,讓自己的心和雨一次次默默地交流……任憑那滴滴答答的雨聲將我的靈魂掏空。……聽雨時,也愛翻看日記,用手慢慢觸摸紙上的印記,憶起那些如雨如水、似煙似夢的往事……是的,雨聲所敲打的除去歲月的迴響外,還有昔日的難忘和欲語還休的惆悵。
  • 光陰的故事:解讀臺灣眷村歷史文化
    臺灣中視連續劇《光陰的故事》傳神地描述那個年代的故事,得到觀眾的熱烈共鳴,受歡迎程度就像臺灣去年熱賣電影《海角七號》。  臺灣連續劇始終在灑狗血、濫情、荒謬的窠臼中打轉,鮮有例外,《光陰的故事》卻能打破傳統的商業模式,不以俊男美女做號召,而以溫馨的手法刻劃大時代兒女的親情、友情跟愛情,讓許多人重溫那段歲月,在這個價值觀錯亂的社會真誠地傳遞出一份感動。
  • 美圖美文丨竹泉村聽雨
    一直希望在塵世間有一個安靜的地方,比如在竹林的深處,有一間乾淨清爽的竹屋,坐在竹椅上,聞著清新的竹香,品著一杯幽香的綠茶,聽著雨滴輕輕的滑落在竹葉上,洗去奔波的疲憊,讓心靈有一個寧靜的安歇之處。今天在綿綿細雨中,就這樣悠閒地踏著小雨,漫步在竹泉村——竹林聽雨。
  • 讀蔣捷《虞美人·聽雨》:聽的不止是雨,還有人生
    這雨就好像這困頓飄零的半生,從不會多一絲憐惜。故國已逝,碌碌半生,少年時的放縱,中年時的悲愁,都隨著這一場一場的雨消逝無蹤。而隨之消散的,是詞人心中曾經的悲和喜,皆因他已明白,「悲歡離合總無情」。只是,真的能夠完全忘卻嗎?少年時的縱情歡樂,中年時的漂泊無依,老年時的蕭索悽涼,早已全部融入了那雨聲之中。
  • 鄱陽昌源山莊,隱藏於光陰深處
    仿佛世外桃源,昌源山莊安逸地隱藏於光陰深處,一直默默無語、不事聲張,細心碾磨著歲稔年豐的山水田園故事…… 昌源山莊說小不小、說大不大,土地面積近13000 畝( 8.4平方公裡),薈萃翠梨園(2000畝)、海棠谷(100畝)、雷竹嶺(300畝)、百菜廬(200多畝)、採摘鄉
  • 蓉兒的故事,其實就是光陰的故事
    金庸江湖網 微信號 jinyongjianghu點擊標題下方 藍色字,訂閱 金庸江湖網 公眾號  「蓉兒的故事,其實就是光陰的故事」。他們共赴刀山火海,他們共闖天險難關,無論怎樣的誤會和阻礙,都不能拆散這對生死相許的愛侶;不論面對怎樣的艱難處境,活,你背著我,死,你背著我!   可是,就在射鵰的故事還讓人覺得意猶未盡之時,神鵰俠侶的故事已經悄然登場。轉眼間,風月無情人暗換,昔日精靈古怪的小女孩,已變做了成熟穩重的郭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