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造訪地球了,日本飛船迎來重要變軌機動,切入近地軌道

2020-12-11 有趣探索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2020年11月對於我國航天而言,是一個不平凡的月份,是一個讓國人再次自豪的月份,嫦娥5號月球探測器的成功發射,成為了全世界熱議的話題,不少國外專家稱中國航天科技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幾乎可以和美國平起平坐了。

正當我國嫦娥5號在遠離地球的時候,另一個國家人造物卻正在返回地球,它就是日本的隼鳥2號,根據日本JAXA網站分享的數據來看,隼鳥2號距離地球已經很近了,只剩下最後360萬公裡,12月5日就要以200千米的距離造訪地球了。

為了精準飛行,隼鳥2號將迎來一次重要變軌機動,時間確定在11月26日16時,這次的變軌機動被命名為TCM3。25日,隼鳥2號團隊發表消息稱,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軌道控制,大推力化學發動機從26日16時開始噴發。

那麼這次變軌機動會給隼鳥2號飛行帶來哪些變化呢?一,切入了近地軌道,意味著已經進入到地球引力範圍,造訪地球的時刻快到了,二,再次增加了隼鳥2號飛行速度,對再次進入太陽軌道有幫助,速度預計增加1.2m/s。

隼鳥2號返回地球的意義在於給地球人類帶回貴重的小行星礦石,從科學研究的角度而言,小行星礦石要比月球礦石有價值得多,從耗時角度來看,月球取樣任務一個月的時間就夠了,但小行星取樣任務至少需要好幾年時間。

隼鳥2號從2014年發射開始,一直在追逐龍宮小行星,直到2018年6月才真正追上,經過對小行星為期一年觀測和取樣後,於2019年11月離開小行星。隼鳥2號取樣過程有不少人通過視頻觀看過,那真叫一個暴力,碎石在飛船腳下橫飛。

隼鳥2號對小行星龍宮取樣任務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有史以來最有看點的一次航天任務,不僅僅是暴力取樣,還向小行星投放了多個智慧機器人一枚小行星炮彈,在取樣前,投放了三個小型機器人,在返回地球前又投放了第四個小型機器人。

2018年9月,剛與小行星會合的隼鳥2號突然降低高度,幾乎貼近小行星表面,然後一口氣投放了兩個重量約1.1公斤的機器人Rover-1A和Rover-1B,別看它們像兒童玩具似的,但功能非常強大,除了必要儀器外,還攜帶了廣角相機,立體相機,溫度計。

2018年10月,隼鳥2號再次降低了高度,接著投入了第三個機器人吉祥物,吉祥物由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研製,重約9.6公斤,除了能移動和傳送數據外,還安裝了相機,紅外光譜儀,磁力計,輻射計,對小行星表面環境進行了科學探測。

2019年10月,在返回地球前,隼鳥2號向小行星龍宮投放了第四個機器人羅孚2,羅孚2重約1公斤,配備了兩個攝像頭,溫度計,加速度計,光學和紫外線LED照明,不幸的是,羅孚2觸碰小行星表面後反彈回來,滑入了外太空,部署失敗。

最有看點的要數2019年4月5日這一天,隼鳥2號向龍宮投放了小型隨身撞擊器(SCI),SCI重約2.5公斤,直徑30釐米,高21.7釐米。四十分鐘後從500米距離射向小行星表面,製造出直徑約10米大坑,SCI可以看成是小行星炮彈。

現在,隼鳥2號帶著小行星樣品回到小行星附近了,地球以29.78公裡/秒的速度在前面飛行,而隼鳥2號以32.09公裡/秒在後面追趕。從時間上來看,隼鳥2號小行星採樣任務用了6年時間,飛行總距離達到52.48億公裡,但這並不是終點,因為又有了新的任務。

相關焦點

  • 天體跟蹤警報響起,編號2020ND天體將造訪近地軌道,JPL確定了
    不知道是受到地球引力吸引,還是受到其它未知力量牽引,幾乎每天都有小天體造訪地球軌道,讓本來就很擁擠的近地軌道變得更加繁忙,因為近地軌道上人造物實在是太多了,正常運行人造衛星接近2000顆,廢棄衛星約在5000至8000顆,而人造碎片可能要用百萬這個數字來統計,然而這只是開始,因為在未來幾年人類計劃發射數萬顆人造衛星
  • 依靠28毫米推力,隼鳥2號飛船剩最後1.67億公裡,6個月後回到地球
    趣味探索訊 在距離地球約1.67億公裡外深空中,一艘人造飛船以每秒22.62公裡速度無聲地飛行著,它的前方是綠色地球和耀眼太陽,後方是太陽系之外暗黑無光的星際空間,這艘飛船就是聞名於世界的日本隼鳥2號。
  •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飛成功 盤點世界在研飛船[組圖]
    而近地軌道載人飛行的任務他們則打算交給私營企業,由此誕生了SpaceX公司的載人龍飛船和波音公司的星際線飛船。這樣一來,美國目前就有3種正在研製的新飛船了。    或許有航天愛好者會發現,上文似乎還漏掉了一種重要的飛船——SpaceX公司正在研製的「星船」。    用不鏽鋼做外殼的「星船」洋溢著科幻的色彩,這讓馬斯克的粉絲們興奮不已。馬斯克還曾為這種飛船設想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它可以在地球軌道上飛行,可以往返月球,還可以在地球的任意兩點之間飛行。不過「星船」自從製造出第一艘原型機到現在,從來沒有順利過。
  • 科學網—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未按計劃變軌後仍處近地軌道
    之後星箭正常分離,將探測器和上面級組合體送入預定軌道。然而隨後不久,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署長波波夫金宣布,「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及其所搭載的「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在飛行過程中出現意外,沒有按計劃實現變軌,未能如約奔赴火星,目前仍處於近地軌道。 據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發布的消息,將「螢火一號」和「福布斯-土壤」送入太空的是俄羅斯「天頂-2SB」運載火箭。
  • 2029年地球近地軌道將部署約57000顆低軌衛星
    地球近地軌道可容納約6萬顆衛星,而低軌衛星所主要採用的Ku及Ka通信頻段資源也逐漸趨於飽和狀態。目前,全球正處於人造衛星密集發射前夕。預計到2029年,地球近地軌道將部署總計約57000顆低軌衛星,而低軌道軌位可用空間將所剩無幾。 千龍網訊  近年來,衛星產業產值增幅逐步趨穩,產值規模穩中有升。
  • 僅最後6724萬公裡,隼鳥二號3個月後切入地球軌道,之後飛往金星
    (SCI)對小行星表面進行爆破,然後飛船採集器短暫接觸小行星表面人工撞擊坑來採集礦物,就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氣呵成,日本JAXA公布小行星採礦視頻顯示,採礦的那一刻,碎片橫飛。 現在這艘載有稀有礦物的飛船飛行在返回地球旅途中,經過離子推進器8個月賣力噴發,隼鳥二號與地球距離從原來的3億公裡縮短到現在的6千萬公裡,日本JAXA在2020年8月8日公開數據顯示
  • 嫦娥五號軌道器已變軌,「嫦娥」「維納斯」或相會
    嫦娥五號返回艙已經返回地球,裡面承載著1731克的月壤,嫦娥五號月球取樣計劃已取得圓滿成功,但是嫦娥五號升空的時候重量為8.2噸,最終只有返回艙回到了地球上,它大約只有幾百公斤的重量,剩下的7噸多載荷都去哪裡了呢?我們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由軌道器、著陸器、返回器、上升器四部分構成,帶著月壤樣本返回地球的只有返回器,那麼剩下的三個部分都去哪裡了呢?
  • 載人龍拉開新一代飛船序幕,飛船最終打敗了太空梭?
    美國載人航天從飛船開始,先後經歷水星號、雙子座號、阿波羅號飛船,其後於1981年轉軌到太空梭時代。太空梭之後,美國又「退回」到飛船的路線。從2004年開始,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又計劃研發一種新型飛船,足以將航天員送往比近地軌道更遠的地方。這就是後來的「獵戶座」,迄今尚未載人試驗。
  • 美軍擔心近地軌道出現「堵車」,轉變思路,打造低軌道飛彈防禦網
    特別是近年來,美國在軌道衛星網建設上不斷提速。根據美國福布斯新聞網8月28日報導,美國空軍AFWERX創新實驗室與 「超級地球觀測者」公司在8月份達成了協議。按照協議內容,該公司將按照美國空軍的要求重點研發小型超低軌道光學成像衛星。這也意味著,在近地軌道越來越「擁堵」的前提下,美軍已經轉變發展思路,開始重點打造超低軌道衛星網了。
  • 禍不單行的波音公司,深陷噩夢的美國飛船
    為此,已經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火星和其他深空載人任務領域的NASA發起了多個商業載人航天計劃,將對美國而言已經成熟的近地軌道載人往返業務外包給商業公司進行。最終,波音和SpaceX公司拿到了NASA的國際空間站任務合同,SpaceX給出的方案是「龍2」號飛船,而波音拿出的正是此次出現故障的CST-100 Starliner「星際客機」。
  • 載人飛船與太空梭有什麼區別?
    目前載人太空飛行器共有三種:載人飛船、太空梭、空間站。  載人飛船是指小升阻比的載人太空飛行器。它必須用火箭發射,在軌道運行完成任務之後,經過制動,沿彈道軌跡穿過大氣層,用降落傘和著陸緩衝系統實現軟著陸。
  • 馬斯克重申低軌道星際飛船發射成本目標:10美元/公斤
    在這方面,馬斯克的公司已經成功地大幅降低了將有效載荷送入軌道的成本,除了重複使用獵鷹9號火箭,其還通過建立積極的發射節奏來降低成本。現在,這位高管再次在Twitter上重申了SpaceX的星際飛船(Starship)運載火箭跟目前正在德克薩斯州博卡奇卡開發的一系列太空飛行器的關鍵成本指標。
  • 實踐20號直接進奔月軌道!衛星打高3.2萬公裡,目的不同尋常
    經過9天飛行7次變軌之後,由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的實踐-20號衛星成功定點於東經105.5°的地球同步軌道,這標誌著全球最大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平臺東方紅五號首戰告捷,是我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
  • 揭秘: 搭乘 SpaceX 全新載人飛船的 NASA 太空人如何訓練
    北京時間1月16日消息,2019年可能最終是美國太空人再次從美國本土乘坐飛船進入太空軌道的一年,結束自美國宇航局(NASA)太空梭在2011年退役以來的8年空檔期。NASA商業載人飛行計劃的首飛預計將在接下來幾個月進行,將會迎來歷史上首次由私人航天公司飛船運送NASA太空人。
  • 珠海航展|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載人飛船研製取得階段性成果
    ,起飛重量約2000噸、可與重型運載火箭組合使用建立月球基地……記者從11月6日在珠海開幕的第12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了解到,我國已啟動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載人飛船研製工作,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 新聞觀察:中國載人航天「第三步」啟幕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採用...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採用多項新技術長徵五號B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為基礎改進研製而成,全長約53.7米,起飛質量約849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大於22噸,是目前中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專家介紹此次試驗的新飛船,可以用更舒適安全、更智能自主、更高性價比這三個關鍵詞來概括。
  • 全面了解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看這一篇就夠了
    以往的載人飛船分兩種,一種是像「聯盟」「神舟」載人飛船那樣的衛星式飛船,即像人造地球衛星似的載人在近地軌道繞地球飛行;另一種是像「阿波羅」載人飛船那樣的登月式飛船,即載人來往於地月之間。而新一代載人飛船則既可以在近地軌道飛行,為空間站提供人員和物資的天地往返運輸,也能完成載人月球探測等載人深空探測任務,甚至還可以運貨。
  • 人類的星際探索之旅,航天飛船和空間站起到了革命性作用
    隨著宇宙飛船相繼造訪太陽系的幾大天體,人類所能探測到的宇宙空間越來越大,範圍也越來越廣。1969年,美國的「阿波羅11號」在月球上成功登陸。1976年「海盜1號」探測器登陸火星。1973年「先驅者10號」探測器抵達木星。於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探測器已經飛躍至冥王星的軌道,但總體來說還沒有飛出太陽系的範圍。
  • 日本隼鳥2號要將礦石「扔」回地球,這算天基武器嗎?
    據日本媒體報導,"隼鳥二號"目前已經完成了既定的探測任務開始踏上返回地球的行程,如果順利的話2020年12月就可以返回。但是讓全世界感到不安的是"隼鳥二號"將會把載有礦石的密封艙從數十萬米高空向地球發射,這就不由得讓人聯想到曾經一度炙手可熱的天基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