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六萬七千多名湖湘兒女報名參加志願軍,開赴朝鮮前線,為捍衛民族獨立與維護世界和平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
抗美援朝戰士身上偉大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湖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紅網、時刻新聞聯合推出《跨過鴨綠江——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系列報導,不忘歷史,砥礪奮進。
紅網時刻記者 陳彥兵 長沙報導
2020年10月14日,是上甘嶺戰役爆發68周年紀念日。當年的硝煙雖已散去,但那座高地永遠令人敬仰。
家住邵陽市北塔區的百歲老兵申太恆,就是上甘嶺戰役的親歷者。隨著年歲增長,往事多已模糊,但朝鮮戰場上的那一幕幕,他依然清晰記得。
申太恆參加過貴州剿匪和抗美援朝等,曾榮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1次。
流浪兒成長為英勇戰士
1920年4月,申太恆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幫家裡做家務,跟母親下田種地及划船謀生。1932年,申太恆的父母相繼過世,成為孤兒的他靠四處討米和給地主家放牛打長工為生。
1949年,申太恆流浪到懷化靖州,給地主放牛。一天,他在放牛時遇到南下到貴州剿匪的解放軍62軍,被邀請帶路。之後,申太恆加入了解放軍,跟隨部隊到了貴州。
申太恆跟隨著62軍打土匪,從貴州山穗打到湖南常德、長沙,再輾轉到河南,在此期間,申太恆在部隊學文化,學作戰,完成了從流浪兒到真正戰士的角色轉換。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
1951年3月,申太恆在河南被編入志願軍15軍,跟隨部隊來到朝鮮。當時戰爭相當激烈,朝鮮土地上到處都是炸彈坑,樹木全部被炸倒,泥土都被掀翻三尺,群眾生活非常窮苦。看到這些情景,戰友們對敵人更加仇恨,增強了戰鬥勇氣,在戰場上表現相當英勇。
上甘嶺的血與火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經過43天的激烈爭奪戰,志願軍取得了輝煌勝利。
申太恆在志願軍15軍當偵察兵,每天下午5點左右,他們就化裝成李承晚的部隊前去偵察敵情。
說起上甘嶺戰役,申太恆還記得戰友黃繼光用身體擋住敵人的地堡槍眼,記得戰友易才學英勇地炸掉9個地堡。戰友們的英勇無畏,讓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只管英勇殺敵。
由於部隊傷亡慘重,申太恆所在的偵察排被臨時編入步兵135團,與敵軍展開正面交鋒。美軍炮火轟炸連續不斷,申太恆和戰友堅守坑道。3天轟炸結束後,地面的樹木被全部炸毀,地表土地鬆軟,一腳踩下去就會陷入塵土中。
一次戰鬥中,一顆子彈從申太恆腰間飛過,當時腸子都出來了。他來不及思考,趕緊用隨身水壺裡的水把腸子和血水清洗一下,又把腸子重新塞回了肚子,用急救包壓住肚子,然後繼續殺敵。兩個小時後,戰友發現他流血過多,把他抬回山洞治療,在醫院住了一個星期才好轉。
戰役歸來仍是「最可愛的人」
每次打完仗,回來的路上,申太恆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撿裝備」。每次有犧牲了的戰友或受傷的戰友遺留下來的武器裝備和糧食等,申太恆不怕苦不怕累更捨不得丟棄,只要看到,就會撿起來扛在自己肩上,最多一次扛回了5個戰友遺留的裝備。
1963年,申太恆復員回到邵陽市園藝場後,軍人的習慣仍然堅持著。有一次,他坐船去河對岸賣西瓜,同船的16歲少年不慎掉入資江河中,申太恆不顧水流湍急,冒著生命危險,跳到河裡把少年救上船。
申太恆如今四代同堂,身體依然硬朗,平時愛看報紙、電視,了解國家時事。他說:「這輩子最有意義、最自豪的事是入伍當了兵,並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最難忘的是部隊的培養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