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丰道成下山雲遊,在世間與許多人結緣。在明朝苦尋他的十幾位帝王中,他與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也稱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的緣分最深,因果糾纏最多。
建文帝是朱元璋的皇太孫,明朝的第二位皇帝,繼位僅四年便被燕王朱棣起兵奪位,在「靖難之役」失蹤,成為歷史懸案。據《明史·恭閔帝》記載:「乙丑,燕兵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謀內應,伏誅。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建文帝)不知所終。」
關於建文帝的失蹤,因正史未見詳載,一直是個難解的歷史之謎。《明史·恭閔帝》中只留有這樣的記錄:「或雲帝由地道出亡。正統五年。有僧自雲南至廣西,詭稱建文皇帝……自後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
但參照其它史料,相互佐證,卻可略窺這一歷史謎團的真相。據《大理古佚書鈔·張三丰入滇記略》記載:「明洪武十七年,洪武求張三丰入朝佐政,三豐知而遁雲南。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太子逝,太祖託佛燈訪三,得之,託扶皇孫允炆。三豐化名玄素,入滇。得僧大雲禪師入京,洪武託以身後重任,共扶允炆。二人婉言謝之。洪武苦求,諾炆遭離難時,可著僧裝入滇籌事。」而據《大理古佚書鈔·應文和尚》記載:「其師大雲禪師。大雲本南中第一僧。洪武二十五年,與玄素入京參洪武,暗扶皇孫。並制鐵篋,內置三僧衣,度牒。建文靖難出走,皆依其計而走雲南。會七隱於點蒼,居於蘭若。朝誦愣嚴,夜讀諸經,來往於蒼洱。」
從上述記載中,我們可稍微理清這一歷史懸案的脈絡:朱元璋因怕年幼的皇太孫繼位後皇權不穩,曾在死前託付張三丰和大雲禪師「共扶」朱允炆,但遭「婉拒」,不過因朱元璋「苦求」,張三丰、大雲禪師答應「炆遭離難」時幫忙化解。因其時張三丰已修成大道,能預知建文帝將遭到的劫難,因而早準備好「內置三僧衣」和「度牒」的「鐵篋」,讓建文帝遇難時「依其計而走雲南」。後來建文帝「隱於點蒼」,在蘭若寺出家為僧,蹤跡主要在雲南蒼洱一帶。
史稱永樂帝的朱棣應是懷疑建文帝未死,且與張三丰有關,因而他派人苦尋張三丰13年,雖是因他崇敬張三丰,想向他渴求長生之道,但應也另有目的,就是想通過張三丰找到建文帝;甚至他派鄭和下西洋,也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下落。據《明史·胡濙傳》記載:「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為了找到到張三丰,永樂帝可謂是下了血本。據《明史·方伎》記載:「永樂中,成祖遣給事中胡濙偕內侍朱祥齎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
永樂帝如此不惜人力物力財力,大費周章,顯然是為了讓張三丰感受到他的誠意,露面一見,可惜有些事不能強求,講的是緣分。比如建文帝,危難之時,張三丰願意出手相助,說明他是有緣之人,他後來的出家修行,也許本就是一種註定的緣分。而已修成大道的張三丰,願意駐足世間,不斷與有緣人結緣,可能也是他雲遊世間的使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