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朱元璋苦求,張三丰為建文帝解難,永樂帝尋他13年另有隱情

2020-12-16 騰訊網

張三丰道成下山雲遊,在世間與許多人結緣。在明朝苦尋他的十幾位帝王中,他與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也稱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的緣分最深,因果糾纏最多。

建文帝是朱元璋的皇太孫,明朝的第二位皇帝,繼位僅四年便被燕王朱棣起兵奪位,在「靖難之役」失蹤,成為歷史懸案。據《明史·恭閔帝》記載:「乙丑,燕兵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謀內應,伏誅。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建文帝)不知所終。」

關於建文帝的失蹤,因正史未見詳載,一直是個難解的歷史之謎。《明史·恭閔帝》中只留有這樣的記錄:「或雲帝由地道出亡。正統五年。有僧自雲南至廣西,詭稱建文皇帝……自後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

但參照其它史料,相互佐證,卻可略窺這一歷史謎團的真相。據《大理古佚書鈔·張三丰入滇記略》記載:「明洪武十七年,洪武求張三丰入朝佐政,三豐知而遁雲南。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太子逝,太祖託佛燈訪三,得之,託扶皇孫允炆。三豐化名玄素,入滇。得僧大雲禪師入京,洪武託以身後重任,共扶允炆。二人婉言謝之。洪武苦求,諾炆遭離難時,可著僧裝入滇籌事。」而據《大理古佚書鈔·應文和尚》記載:「其師大雲禪師。大雲本南中第一僧。洪武二十五年,與玄素入京參洪武,暗扶皇孫。並制鐵篋,內置三僧衣,度牒。建文靖難出走,皆依其計而走雲南。會七隱於點蒼,居於蘭若。朝誦愣嚴,夜讀諸經,來往於蒼洱。」

從上述記載中,我們可稍微理清這一歷史懸案的脈絡:朱元璋因怕年幼的皇太孫繼位後皇權不穩,曾在死前託付張三丰和大雲禪師「共扶」朱允炆,但遭「婉拒」,不過因朱元璋「苦求」,張三丰、大雲禪師答應「炆遭離難」時幫忙化解。因其時張三丰已修成大道,能預知建文帝將遭到的劫難,因而早準備好「內置三僧衣」和「度牒」的「鐵篋」,讓建文帝遇難時「依其計而走雲南」。後來建文帝「隱於點蒼」,在蘭若寺出家為僧,蹤跡主要在雲南蒼洱一帶。

史稱永樂帝的朱棣應是懷疑建文帝未死,且與張三丰有關,因而他派人苦尋張三丰13年,雖是因他崇敬張三丰,想向他渴求長生之道,但應也另有目的,就是想通過張三丰找到建文帝;甚至他派鄭和下西洋,也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下落。據《明史·胡濙傳》記載:「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為了找到到張三丰,永樂帝可謂是下了血本。據《明史·方伎》記載:「永樂中,成祖遣給事中胡濙偕內侍朱祥齎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

永樂帝如此不惜人力物力財力,大費周章,顯然是為了讓張三丰感受到他的誠意,露面一見,可惜有些事不能強求,講的是緣分。比如建文帝,危難之時,張三丰願意出手相助,說明他是有緣之人,他後來的出家修行,也許本就是一種註定的緣分。而已修成大道的張三丰,願意駐足世間,不斷與有緣人結緣,可能也是他雲遊世間的使命之一。

相關焦點

  • 明朝永樂時期大興武當,是朱棣的宗教信仰還是另有隱情?
    由此看來,五嶽就是古人對比名山大川的標杆,在明朝永樂時期,也有一座名山「參與」了五嶽的對比,它就是武當山。武當山於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明成祖朱棣封為「大嶽」,地位凌駕於五嶽之上。明朝還有位修道的皇帝,即嘉靖帝,他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封武當為「治世玄嶽」,再次將武當推上「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的「五嶽之冠」。
  • 永樂二十一年夜,朱棣深夜召見大臣胡濙,建文帝找到了?
    眾所周知,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乃是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原本朱元璋將這個位置留給了自己的太子朱標,可惜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猶豫再三,將皇位傳給了皇長孫朱允炆。朱允炆性格柔弱,為了能讓他將來坐穩皇位,朱元璋將跟了自己幾十年的老部下悉數處死。這也是朱元璋後期大開殺戒的原因之一。
  • 建文帝去了哪裡,為何朱棣窮搜天下依舊沒有找到他?
    明代歷史上的最大謎案,莫過於建文帝的下落問題。建文帝名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明代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間,他依靠方孝孺等文臣儒士,推行寬仁之政,採取削藩舉措,但被其叔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所推翻。在燕師進入南京時,皇宮中燃起大火,建文帝不知所終。
  • 建文帝出亡寧德之謎:逃亡路線圖終點泉州(圖)
    在一篇《蒙泉雜言》中,文中作者的姓名被濃墨塗去,而這篇文章被認為與建文帝詩文風格極為相似。鄭自海判斷,這極有可能是永樂宣德朝廷文化清理、封殺建文帝及舊臣的真實存在。  更奇怪的一幕出現在永樂十六年。據《雪峰山志》中記載的,永樂十五年冬鄭和到雪峰寺,永樂十六年潔庵禪師受方處高人指點迷津,毅然辭去雪峰寺住持一職,並隨即離開雪峰寺。《雪峰山志》與胡瀅所撰碑文都說他退隱鐘山靈谷寺。
  • 建文帝為何歸葬穹窿山
    隨著近年來這方面研究的深入,特別是穹窿山建文帝陵的發現,使籠罩在這一歷史疑案上的迷霧正逐漸散去。朱允炆最後歸葬穹窿山,顯然與史仲彬關係密切。史仲彬原為徐王府的賓輔。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他在1401年3月曾向建文帝上書,詳細陳述了對戰事的看法,且另呈奏機密12條,因而得到建文帝的賞識。
  • 皇位正統:永樂帝朱棣為了闡明他的皇位合法性而採取的措施
    明代的永樂皇帝在以前通常被人們稱為明王朝的第二位創立者,這個稱號暗指他恢復了祖先的制度,否定前一代也就是建文帝的統治。朱棣從即位後一直關心鞏固他的權力,他傾注全力來使他受命的統治合法性。早在靖難之役時,還沒有登上皇位的永樂帝,對於他的侄兒建文帝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指控,來證明自己的行動是正義的。他打著「撥亂反正」的旗號,處死了許多建文帝時期的「奸臣」,恢復了被建文帝所違背祖宗制度。以此來證明永樂帝繼承皇位是合法的。
  • 原來這才是武當派掌門人張三丰的真實身份,我們都被騙了
    在武俠小說中,武當派的祖師爺張三丰絕對是一個叱吒江湖、風雲天下的無極高手。他所創始的太極拳以柔克剛,於無形中化有形,令無數高手望而卻步,獨步武林幾十年。然而,歷史上曾有過三個張三丰,那麼,究竟哪個張三丰是武當內家拳的創始人呢?
  • 明朝建文帝蹤跡「永州說」出來最晚但材料最硬
    傳說引出歷史之謎  建文帝蹤跡「永州說」的起源,不得不提一座神秘古堡。2007年,新田縣文物考古人員在新田和寧遠交界處發現一座神秘古堡——大觀堡,有專家考證後疑為建文帝避難之地。  大觀堡建於荒山之上,圍牆長360米,高數米,全部由條石砌成,現今保存完整。
  • 明朝十六帝,北京明十三陵,另外三座哪去了?
    1449年蒙古瓦刺首領也先進攻大同,大太監王振怕自己的家鄉蔚州有失,鼓動明英宗親徵,可是幾場戰役大敗之後,在土木堡,皇帝朱祁鎮被也先俘虜,消息傳到京城,就立了他的弟弟朱祁玉為監國,于謙為兵部尚書,主持抵抗。又因「也先」多次用皇帝來威脅明朝。於是就立朱祁玉為帝,以免了蒙古「也先」的勒索。
  • 老人自稱是建文帝的後人,專家:經不住推敲
    明朝的建文皇帝在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為了找到建文帝,永樂帝苦苦搜尋建文帝數十年,始終沒有找到建文帝的下落,明朝後期的時候,張居正還和人談到過建文帝的下落猜想。 從這不難看出,建文帝的下落多半沒有找到,如果找到的話,身居帝國高層,可以查看帝國密檔的張居正,不會對建文帝的下落依舊保持猜想態度。
  • 永樂朝藩王婚姻政策的是如何轉變的?基本狀況是什麼呢?
    這樣看來,韋氏或許就是朱元璋選配給他的王妃,理由有二:第一,朱高煦在洪武時僅為一郡王,所選王妃出身卑微在情理之中;第二,朱高煦封郡王時已經是洪武二十八年,這時朱元璋已經兩次命禮部於民間選妃,王妃開始平民化,韋氏出身正與這一婚姻政策相符合。朱高燧出生於洪武十五年,到朱元璋去世的洪武三十一年,已經17歲,到了選婚的年紀,理應已經選妃。
  • 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宮坐著,朱棣敢殺他嗎?
    朱棣當然不敢明目張胆殺死建文帝,殺死建文帝朱棣就坐實了亂臣賊子罵名。但是朱棣決定揮師南下的那一刻就決心奪取皇位了,所以建文帝是活還是死朱棣都有辦法讓自己當上皇帝。那麼假設建文帝沒有死朱棣接下來會如何做呢?
  • 建文帝出亡寧德之謎揭秘:逃亡路線圖終點是泉州
    鄭和後人認為,現在看來朱元璋當時對正映和尚的告誡含意深刻,他流露出擔心皇孫太善良會被人欺負之意。   而閩東研究小組通過多方考證認為,明太祖朱元璋在臨終之年召見潔庵禪師並把他派到泉州開元寺任職,應該是很有深意的。朱元璋所遺秘篋中的路線圖終點是泉州,這本身就印證了這一觀點。
  • 明朝十六個皇帝都苦尋張三丰,張三丰到底活了多少歲?
    張三丰,1427出生,到死時不知活了多少歲,有人說活了2百多歲,有的說300歲,有的認為是4百多歲,更有甚者說張三丰已化羽升仙,說的一個比一個傳神。確實張三丰己成為了傳說,但歷史上記載真有其人,他出生於遼東懿州,是武當派的創始人,他自創了太極拳。
  • 建文帝行蹤成謎,世界那麼大,他想去哪看看?
    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這就讓朱棣很不服氣,也為他後來的篡權奪位埋下了伏筆。
  • 建文帝真的死了嗎?若活著,藏在哪裡了?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隨後揮師南下,最後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建文帝朱允文一敗塗地。當朱棣來到熊熊燃燒的宮殿時,僅救出了一具屍體,奈何已被燒焦無法辨別是否是建文帝。那麼建文帝到底去哪了呢?關於這一點,眾說紛紜,已經成了歷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而朱棣之所以說那具屍體就是建文帝,更多是為了鞏固人心。而在他心中一直認為建文帝在城破之時,從密道逃脫了。這裡就要提到一個人,胡灐。他是朱棣的大臣,主要工作就是尋找張三丰。
  • 永樂帝因何遷都北京?
    明代南京皇城示意圖永樂遷都 奠定大明百年基石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即位,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是為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政權,大力提倡儒家的倫理道德和封建禮制。在定鼎金陵之後,歷時21年建成應天府城,城垣有四重,分外城郭、內城、皇城和宮城,應天府城是我國建城史上的孤例。內城南面和西面緊貼秦淮河,東傍紫金山和玄武湖,有城門13座:外城郭東包紫金山,南包雨花臺,西北兩面直面長江。應天府皇城位於城之偏東,中有宮城。其外朝三大殿為奉天殿、華蓋殿和謹身殿,後有乾清宮、坤寧宮等(建文帝時在兩宮之間加築了省躬殿)。
  • 歷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後到底去哪裡了?
    可是此時的諸王和武將都有自己的想法,不會真心給朱允炆賣命。第2天就有人開門投降朱棣,朱棣輕而易舉就進入京師,而朱允炆下落不明。官方史書《明史》記載1: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或雲帝由地道出亡......自後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
  • 歷史上真實的永樂大帝,和他三個兒子,是否真如《大明風華》中一樣?
    特別是有不少人被裡面明太祖朱元璋的出場給嚇到了,驚呼:怎麼和書上畫的一模一樣呢? 永樂帝:朱棣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4個兒子,也是大明朝的第3個皇帝。
  • 朱元璋給建文帝留了一個猛將,可他不會用,現在估計腸子都悔青了
    明代建立後,皇子朱標被立為太子,朱標性格溫文爾雅,寬厚仁愛,朱元璋怕他鎮不住那些功臣,打算把他們一一除掉,但朱標反對父親的做法,他勸諫說:「陛下殺得太多,怕傷了人心。這時朱元璋沒有說什麼,第二天卻將一根帶刺的荊棘丟到地上讓朱標拾起,太子臉色難看,朱元璋趁機說:「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刺都給你了,交給你吧。「我要殺死這些人,就是要為你拔刺誰知道朱標不但不同意父親的話,還立即回擊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朱元璋差點被他噎死。很遺憾朱標英年早逝,37歲時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