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
太祖朱元璋在世時,出了一個對聯來考校朱允炆和朱棣,上聯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沉思片刻對道:「雨打羊毛一片羶」,對仗還算工整,但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接下來,朱棣對道:「日照龍鱗萬點金」,這就顯得高大上的多了。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就可看出,朱允炆論文不是朱棣的對手,論武更不必說了。這就讓朱棣很不服氣,也為他後來的篡權奪位埋下了伏筆。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軍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京師遂破。
燕兵進京,在燕王軍隊抵達後的一場混戰中,南京城內的皇宮大院起了火。當火勢撲滅後在灰燼中發現了幾具燒焦了的殘骸,已經不能辨認,據太監說它們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長子朱文奎的屍體。
如果朱允炆真的死了,那這個故事就顯得不夠長,也不夠曲折離奇,朱允炆到底死沒死,引發歷代史學家的猜測,當事人朱棣當然也不相信這個侄兒會有自殺的勇氣。
另一個版本則是,朱允炆化妝逃離京城,顛沛流離,好不容易才躲過了追殺。後來,在湄江的觀音崖一帶隱居。誠心禮佛,了卻餘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隱姓埋名的朱允炆,自稱應文和尚,看著觀音崖絕美的景色感嘆道:「峰如巢風彩,崖似臥龍文。」
在長期的流亡過程中,朱允炆一直以晉公子重耳的故事鞭策自己。希冀著有朝一日能奪回皇位,但流落到民間之後他才發現,朱棣治理國家比他要強得多,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正所謂:「有夢難圓,塵世著魔迷木性;無風易醒,洞泉悟道靜凡心。「這是朱允炆對殘酷現實的宣洩,也是壯志難酬的遺憾。
了卻了重登皇位的俗念,看破了,也就達到了佛家「無欲無求」的至高境界。多年以後,朱允炆觸景傷情,詠聯一副:
「家從京畿而來,回首五嶽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堯舜以後,伉懷秦皇漢武,如我王孫曠古今。「
朱允炆看著祖國大好河山不由感慨道:「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紅辰說
當然建文帝的結局還有很多版本,甚至說他乘船逃到了南洋某個國家,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就是去找建文帝的。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