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總說誅你九族,那麼被連誅十族的方孝孺,到底對皇帝做了什麼

2020-12-16 前沿觀史記錄

方孝孺是誰?被姚廣孝稱為」讀書種子「

的大儒,被朱元璋稱為品相端莊,可以用

到老的人才。朱允炆在位期間,召集群臣

面議,可以趨身屏風之前批達文書。

朱棣起兵之時,大明議定的討伐,詔令、

檄文都是方孝孺一手操辦的。就這樣一個

聲望.權勢極高的人才,為什麼會被朱棣

盡滅十族。

被稱為天下讀書人的種子

被稱為天下讀書人的種子

方孝孺作為大明當代的儒學大家,在當時可謂

影響力極深。在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被任命

為詩講學士,也就和現代的顧問差不多,皇帝

有不懂的都會向他詢問,所以方孝孺就成了建

文帝最信任的重臣之一。但你看看他都做了什麼!

第一他慫恿建文帝重新啟用奴隸制度,也就是

聖人孔子提倡的」復周禮,行井田。」資本主義

已經開始萌芽的時代,竟然推動實行了奴隸

制度,開啟了歷史的倒車!

如果沒有朱棣造反,明朝會出現史無前例的動亂,

到時候諸侯四起,剛剛統一的大明會再次陷入戰

亂。這也是建文帝為什麼下臺那麼快,臣子不信,

百姓不信,但是建文帝信了,結果所有人失望了,

這絕對是導火索之一。

第二在大明剛剛同意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提出

了「削藩」,將手握兵權的叔叔們藩鎮收回,隨

後就引發了靖難之役,但建文帝的叔叔們豈是泛

泛之輩,很快,燕王朱棣就起兵反抗,打出的口號

就是」清君側「靖難一役中,提出的謀略,完全

是」流於迂腐,無一可用「

建文帝召集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大軍30萬阻止朱棣南下,

而長達一年之久的拉鋸戰,朱棣後方已經無法供養。

行蹤成謎的建文皇帝

行蹤成謎的建文皇帝

建文三年,朱棣想要求和,可方孝孺認為這是朱棣的緩兵之計,

於是讓建文帝殺了使者,沒有同意和談的可能。

這也就逼得朱棣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一路南下勢如破竹。

這時候方孝孺提出割地求和,想要換取時間,但是這時候的

朱棣怎麼會同意,直取南京。大臣們建議建文帝先逃走,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然後集結勤王之師,嘗試東山再起。

方孝孺又站出來了。決議固守南京,等待不知道什麼時候

能到的援軍,結果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也不知所蹤。

建文四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朱棣帶領大軍進入京城

大部分的文武百官投降了朱棣。承認朱棣為新主。只有方孝孺

為首堅決不投降,燕王朱棣一氣之下當場就要殺了方孝孺,

最後還是姚廣孝的勸說,方孝孺才躲過一死,當場就被關進

了大牢,以觀後效在發落。

朱棣準備即位大典時,群臣建議方孝孺為朱棣寫詔書,

昭告天下,於是朱棣派人請他前來,結果方孝孺穿白帶孝,

一進朝堂就嚎啕大哭起來,朱棣雖然生氣,但依然讓方孝孺

寫詔書,方孝孺卻在大殿直罵朱棣篡權奪位,朱棣為了不影響聲譽,

仍然按捺火氣。

朱棣:你一個外人莫管我朱家之事,只管起詔書就好。

方孝孺依然大哭大鬧:我就死,也不會為你著亂臣賊子詔書。

朱棣質問方孝孺:你不怕誅你九族!不顧親人死活?

朱棣原以為拿住了方孝孺的弱點,便可以左右他做事,

這本是任何一個人都要猶豫的問題,可結果讓人意外,

方孝孺大叫道:」你就是誅我十族又如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身為鐵血皇帝的朱棣怎麼能忍,再也不顧聲名狼藉的後果,

直接車裂了方孝孺,誅殺了他的十族之親。方孝孺用十族,

共計873人成全了他的忠義。方孝孺為了自己的氣節,以身殉道。

在我們的傳統觀點中,古代皇朝的繁榮昌盛取決於清官多還是貪官多,

忠臣掌權還是奸臣當道,不能否認的是在封建王朝的基礎上,

以人治為主的皇權治世,在能力一樣的情況下,清官確實可以給

地方帶來一定的安定。但絕對不是自喻為清流的「愚忠」,

他們會看重身份,看重清名。

總有人說朱棣嗜殺成性,殘暴不堪,律法裡本沒有的「第十族」也

因為方孝孺一人,而牽連出門人弟子,學生和朋友。但是大家有沒有

想過,作為皇權的掌握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天子一言豈可朝令夕改作為大明皇帝說一不二,說殺你全家就殺你全家,

誅你十族就不會只誅你九族。

明朝第三位皇帝,被稱為永樂大帝

明朝第三位皇帝,被稱為永樂大帝

公平的講,誅殺十族的悲劇中,朱棣並不負有主要責任,

以朱棣的鐵血性格,竟然能忍受方孝孺直言數回合,

可以說是帝王的寬宏大度,體現了帝王的度量,但是方孝孺

卻沒有給朱棣面子,朝堂之上玩起了潑婦那一套,一哭二鬧三上吊,

在朱棣要在南京建立政權時,狠狠的掃了權威的面子,這朱棣還能忍嗎?

朱棣雖然發動了靖難之役,但明朝的本質還是朱家做主。

有人說:所謂忠義,所謂信仰,抑或衛道,就是在需要死的時候,毫不畏懼。

能引領朝堂儒家一脈,方孝孺絕對是聰明人,但他為什麼

做了傻子,那是因為他知道,如果人人都趨利避害,都去做一個

聰明人。那該衛道時,誰有去作那傻子呢。

該死之時不能退,這才是一個民族的氣節,忠義。方孝孺雖然有

很多缺點,甚至因為迂腐導致歷史倒車,但是方孝孺與朱棣最後的對決中,

輸的就是方孝孺嗎?不見得!表面上方孝孺一敗塗地,但是朱棣

又得到了什麼?不過是坐實了謀朝篡位,導致自己聲名狼藉,方孝孺雖死,

但他的氣節卻傳承下來,從這裡看贏得勝利的又是他。

正所謂是非曲直間,公道在人心。

相關焦點

  • 古代的誅滅九族是哪九族?方孝孺誅十族,十族又指的是什麼?
    但是若大臣或者百姓們犯下了令帝王感到無法饒恕的大罪的話,那等待他們的就將是誅殺九族或者十族的極刑。不過說到九族和十族,可能會有不少人會感到好奇,不清楚它們到底具體是指啥。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九族和十族的意思。一、九族和十族的意思。首先,我們來看看九族的意思。
  • 自古刑罰誅九族,唯此一人連累十族,方孝孺到底做了什麼?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裡聽到皇帝一氣之下下令將哪個叛臣賊子誅九族,可知古代的時候九族已經算是刑罰的極限了,九族中已經囊括了受刑者自己一族加上上下各四代直系的親屬以及所有家眷,簡單來說就是將這一整個氏族的所有人殺得乾乾淨淨。
  • 古代皇帝整天叫著誅九族,真被誅九族的其實只有兩人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場景:當大臣幹下不法之事,或者惹皇帝生氣時,皇帝就會怒吼道:「給朕拉出去誅九族!」然後大臣便會面如死灰,等著被侍衛拖出去。那歷史上真正被誅九族的人有多少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僅有兩例而已。是誰這麼倒黴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 古代皇帝動不動就誅九族,「九族」究竟有哪些人?你知道嗎
    《秦律》中開始有了「夷三族」的說法,到了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凌遲處死、滿門抄斬、誅九族等說法,一直到清朝的十大酷刑。而我們在歷史故事中也經常聽到誅九族的說法,那麼這個誅九族到底是什麼呢?大家都知道古人的壽命相對短暫,所以才會很早結婚有四世同堂的現象,保證家族的延續,再加上古人流動性差的緣故,誅九族就能將一個人的所有關係網絡全部掃除乾淨,避免以後有什麼報復性行為,在帝王看來這就是皇權最高貴的存在,決不允許冒犯,在人命關天的今天看來是一件極其恐怖的事情。歷史上的伍子胥伐楚就是因為滅族不徹底所引發的爭鬥。
  • 皇帝常說誅九族,那歷史上被誅九族的人有多少?其實只有2人
    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幕,就是大臣犯罪後,皇帝龍顏大怒,讓人推出去將其誅九族。但實際上,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中,真正被誅九族的人很少,有歷史記錄的被誅九族的人,只有兩人。誅九族是古代的一項重罪,雖然古代有凌遲、車裂、腰斬等眾多酷刑,但這些刑罰主要針對犯罪者本人的,而誅九族,除了犯罪者本人外,還會牽扯到犯罪者的親屬,它的血腥程度超過了車裂、凌遲等酷刑,這是一種非常殘忍的刑罰。古代皇帝對誅九族的刑罰使用也是慎之又慎,除了謀反、謀逆等重罪外,很少會對大臣施行誅九族的重罪,所以歷史上被誅九族的人非常少。
  • 電視劇中的皇帝動不動就誅人九族,但正史上僅有兩人被誅九族而已
    在看到有皇帝、君王的影視劇時,只要有人惹怒到統治者,君王便會向侍衛下達這樣一道命令:「把此人拖出去誅他九族!」被誅九族者聽到這話,往往是面如死灰,仿佛被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不翻身一般絕望,乖乖的等著被拖出去執行殘酷的刑法。而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被誅九族的到底有多少人呢?
  • 聽過誅九族,聽過誅十族的嗎?那得殺多少人啊?
    「九族」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玄孫、曾孫、仍孫(古時稱從本身下數第八世孫為仍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說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之子(姨姨的子女);妻族二是指嶽父、嶽母。
  • 別被方孝孺的「滅十族」蒙蔽了,誅滅九族並不是想像的那樣
    滅族一法是於始皇帝時期形成,起初只有夷三族之說,後來才逐漸形成五族、九族,甚至在明朝永樂時期,方孝孺被滅了十族。但要說滅九族的執行標準如何,或是法律界定如何,並無全面的記載,且在歷史上爭論較大。只是到了明清時期,才從律法中確定九族的指向。滅族的主要目的是斬草除根,使受刑者無法擁有復仇的能力。
  • 中國歷史上真有誅九族嗎?燕王朱棣誅殺明代大文學家方孝孺算不算
    在熱播劇《大明風華》中有這麼一幕: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攻入南京城,要求建文朝的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方孝孺起草「繼位詔書」,但方孝孺拒不受命並大罵朱棣「反賊」,朱棣大怒以「誅九族」來威脅方孝孺,但方孝孺不為所動,並以「誅我十族又何妨」反唇相譏,最終激的朱棣大開殺戒,誅方孝孺十族!
  • 方孝孺被「誅十族」,是真是假?
    「誅九族」是古代族誅連坐的刑罰。九族就是從當事人起,往上數四代而至高祖,往下數四代而至玄孫,這八代人,如此再加上自己這一代,正好是九族。所謂「誅九族」,就是將這九代人殺得乾乾淨淨,一個不留。按常理說,誅九族是將當事人和其親屬殺光,直到殺無可殺,已經算是刑法之極。
  • 方孝孺被誅十族是真是假、是對是錯?無關對錯,成王敗寇爾!
    關於朱棣到底誅滅了方孝孺幾族一說,由一開始的三族、四族、九族,再到現在的十族一說,一直並沒有一個定論,相反的卻越傳越「邪乎」,這就說明了這其中有「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其真偽性。要知道,方孝孺因不肯屈服於朱棣,被「誅十族」一事在明清官修的正史中從未有個隻字片語的記載。
  • 古代皇帝動不動誅九族,到底誅了多少人?別被古裝劇騙了,僅2例
    在古裝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皇帝青筋暴起,憤怒地下達誅九族的命令,那麼,誅九族到底誅了多少人,歷史上真正被誅九族的又有幾例呢?誅九族來自於秦漢時期的夷三族法,《史記》中記載「文公二十年,初有夷三族之罪」,到了漢朝時,夷三族法幾度廢立,著名的大將軍彭越、韓信等人都受到了這一罪罰,只不過夷三族的範圍因為時代不同而有所出入,誅九族同樣也是如此。
  • 誅九族聽起來很嚇人,在正史中被記載誅九族的,到底有多少
    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動不動就能聽到「誅九族」這個詞,這便讓很多人都以為,在古代確實有很多人,都被皇帝株九族。「株九族」這個詞聽起來很嚇人,畢竟牽扯的人太多,《三字經》中對於「九族」的解釋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 慘烈莫如「夷三族」「滅九族」,但卻偏偏發生過「誅十族」的奇案
    明成祖朱棣歷史上大臣違法,往往是實行殘酷的「夷三族」「誅九族」的株連法,但在大明王朝,卻出現了「滅十族」的事件,可謂是千古奇聞方孝孺問:「那成王在哪裡?」朱棣回答:「他已經死了」方孝孺又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為皇帝?」朱棣道:「他尚年幼,國家需要有能力的大人治理。」方孝孺步步緊逼:「那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呢?」
  • 誅九族的範圍包括哪些?這人更慘被誅十族,七天七夜才殺完!
    看電視劇的時候,我們經常能夠聽到誅九族,除了誅九族之外,還有誅三族,誅七族等,不過後面兩種的慘烈程度都遠遠比不上誅九族。那麼到底是犯了什麼樣的大罪,才會被誅九族呢?中國人一直都比較注重親緣血統,誅九族堪稱最慘烈的刑罰。這項刑罰,會將犯罪者所在的大家族中從高祖,曾祖,祖父,父親,本人,子,孫,重孫,玄孫這九輩人全部殺光。
  • 方孝孺真的被滅十族?朱棣殺方孝孺是對還是錯,他到底該不該殺?
    ,從朱棣到現在,三族、四族,也有九族、十族一說,這完全不能信。方孝孺「誅十族」一事在明清官修的正史中從未出現過,明代所修之史不出現,倒還能理解,畢竟誅十族實在是有傷天和,若記載,難免會讓後人說朱棣殘暴,因此明史不記載,這到可以理解。但是,作為後繼之朝,如若真的發生過朱棣誅滅十族一說,清修明史時不可能不寫。可是,事實上,清所修明之正史,其都未記載有方孝孺被誅十族這樣的事情。
  • 皇帝究竟得被氣成什麼樣子,才會「誅殺十族」?
    帝王之心難測,皇帝的威嚴更不容挑釁。一不小心就會被誅殺九族。但是歷史上有一個人,卻氣的皇帝誅殺十族。他究竟犯了什麼大不逆的罪名?牽連到十族去平息帝王之怒呢?原告人: 方孝孺 被告人: 朱棣 起訴緣由: 被告人誅殺原告十族性命。
  • 歷史上被誅九族的人有哪些?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只有2例
    我們可能理所應當地認為,歷史上一定有很多人被誅九族,因為皇帝的權力比天大,他有什麼不敢的呢?但實際情況是,一般說法是只有兩例,一個是楊玄感,由隋煬帝楊廣下令;另一個是方孝孺,由明成祖朱棣決定。自夏朝,古代刑罰中一直有「連坐」的說法。
  • 電視劇中常提到的「誅九族」,九族到底是哪九族呢?
    電視劇中常提到的「誅九族」,九族到底是哪九族呢?文|明明讀歷史「上查三代,下查己身。」中國有著淵源悠久的株連歷史,古時候剛開始是株連三族,到後來慢慢的演變成了株連九族,株連十族,並且將其學生也當成其中一族遭受株連。在古裝影視劇中相信大家對「誅九族」「滅九族」這種字眼不陌生吧,但大家知道歷史上「誅九族」中的九族到底是哪九族嗎?又為何會有「誅十族」的故事呢?下面聽小編細細道來。
  • 歷史上被誅滅十族的兩個人——方孝孺、景清
    電視劇裡經常看到,當大臣對皇上不忠,或犯上作亂危及到皇權時,就會被誅九族。誅滅九族是古代的酷刑,「九族」泛指親屬。「九族」所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嶽父、嶽母。可歷史上卻有兩個人被誅滅十族,他就是明朝方孝孺和景清;何為十族就是上述九族加上朋友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