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是誰?被姚廣孝稱為」讀書種子「
的大儒,被朱元璋稱為品相端莊,可以用
到老的人才。朱允炆在位期間,召集群臣
面議,可以趨身屏風之前批達文書。
朱棣起兵之時,大明議定的討伐,詔令、
檄文都是方孝孺一手操辦的。就這樣一個
聲望.權勢極高的人才,為什麼會被朱棣
盡滅十族。
被稱為天下讀書人的種子
方孝孺作為大明當代的儒學大家,在當時可謂
影響力極深。在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被任命
為詩講學士,也就和現代的顧問差不多,皇帝
有不懂的都會向他詢問,所以方孝孺就成了建
文帝最信任的重臣之一。但你看看他都做了什麼!
第一他慫恿建文帝重新啟用奴隸制度,也就是
聖人孔子提倡的」復周禮,行井田。」資本主義
已經開始萌芽的時代,竟然推動實行了奴隸
制度,開啟了歷史的倒車!
如果沒有朱棣造反,明朝會出現史無前例的動亂,
到時候諸侯四起,剛剛統一的大明會再次陷入戰
亂。這也是建文帝為什麼下臺那麼快,臣子不信,
百姓不信,但是建文帝信了,結果所有人失望了,
這絕對是導火索之一。
第二在大明剛剛同意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提出
了「削藩」,將手握兵權的叔叔們藩鎮收回,隨
後就引發了靖難之役,但建文帝的叔叔們豈是泛
泛之輩,很快,燕王朱棣就起兵反抗,打出的口號
就是」清君側「靖難一役中,提出的謀略,完全
是」流於迂腐,無一可用「
建文帝召集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大軍30萬阻止朱棣南下,
而長達一年之久的拉鋸戰,朱棣後方已經無法供養。
行蹤成謎的建文皇帝
建文三年,朱棣想要求和,可方孝孺認為這是朱棣的緩兵之計,
於是讓建文帝殺了使者,沒有同意和談的可能。
這也就逼得朱棣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一路南下勢如破竹。
這時候方孝孺提出割地求和,想要換取時間,但是這時候的
朱棣怎麼會同意,直取南京。大臣們建議建文帝先逃走,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然後集結勤王之師,嘗試東山再起。
方孝孺又站出來了。決議固守南京,等待不知道什麼時候
能到的援軍,結果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也不知所蹤。
建文四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朱棣帶領大軍進入京城
大部分的文武百官投降了朱棣。承認朱棣為新主。只有方孝孺
為首堅決不投降,燕王朱棣一氣之下當場就要殺了方孝孺,
最後還是姚廣孝的勸說,方孝孺才躲過一死,當場就被關進
了大牢,以觀後效在發落。
朱棣準備即位大典時,群臣建議方孝孺為朱棣寫詔書,
昭告天下,於是朱棣派人請他前來,結果方孝孺穿白帶孝,
一進朝堂就嚎啕大哭起來,朱棣雖然生氣,但依然讓方孝孺
寫詔書,方孝孺卻在大殿直罵朱棣篡權奪位,朱棣為了不影響聲譽,
仍然按捺火氣。
朱棣:你一個外人莫管我朱家之事,只管起詔書就好。
方孝孺依然大哭大鬧:我就死,也不會為你著亂臣賊子詔書。
朱棣質問方孝孺:你不怕誅你九族!不顧親人死活?
朱棣原以為拿住了方孝孺的弱點,便可以左右他做事,
這本是任何一個人都要猶豫的問題,可結果讓人意外,
方孝孺大叫道:」你就是誅我十族又如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身為鐵血皇帝的朱棣怎麼能忍,再也不顧聲名狼藉的後果,
直接車裂了方孝孺,誅殺了他的十族之親。方孝孺用十族,
共計873人成全了他的忠義。方孝孺為了自己的氣節,以身殉道。
在我們的傳統觀點中,古代皇朝的繁榮昌盛取決於清官多還是貪官多,
忠臣掌權還是奸臣當道,不能否認的是在封建王朝的基礎上,
以人治為主的皇權治世,在能力一樣的情況下,清官確實可以給
地方帶來一定的安定。但絕對不是自喻為清流的「愚忠」,
他們會看重身份,看重清名。
總有人說朱棣嗜殺成性,殘暴不堪,律法裡本沒有的「第十族」也
因為方孝孺一人,而牽連出門人弟子,學生和朋友。但是大家有沒有
想過,作為皇權的掌握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天子一言豈可朝令夕改作為大明皇帝說一不二,說殺你全家就殺你全家,
誅你十族就不會只誅你九族。
明朝第三位皇帝,被稱為永樂大帝
公平的講,誅殺十族的悲劇中,朱棣並不負有主要責任,
以朱棣的鐵血性格,竟然能忍受方孝孺直言數回合,
可以說是帝王的寬宏大度,體現了帝王的度量,但是方孝孺
卻沒有給朱棣面子,朝堂之上玩起了潑婦那一套,一哭二鬧三上吊,
在朱棣要在南京建立政權時,狠狠的掃了權威的面子,這朱棣還能忍嗎?
朱棣雖然發動了靖難之役,但明朝的本質還是朱家做主。
有人說:所謂忠義,所謂信仰,抑或衛道,就是在需要死的時候,毫不畏懼。
能引領朝堂儒家一脈,方孝孺絕對是聰明人,但他為什麼
做了傻子,那是因為他知道,如果人人都趨利避害,都去做一個
聰明人。那該衛道時,誰有去作那傻子呢。
該死之時不能退,這才是一個民族的氣節,忠義。方孝孺雖然有
很多缺點,甚至因為迂腐導致歷史倒車,但是方孝孺與朱棣最後的對決中,
輸的就是方孝孺嗎?不見得!表面上方孝孺一敗塗地,但是朱棣
又得到了什麼?不過是坐實了謀朝篡位,導致自己聲名狼藉,方孝孺雖死,
但他的氣節卻傳承下來,從這裡看贏得勝利的又是他。
正所謂是非曲直間,公道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