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到底有沒有滅孝孺「十族」,像素以為這只是後人誇大原本事實所製造的一個謊言,其目的便是為了污衊朱棣,給朱棣帶上一頂「暴君」的帽子。
「當日或加三為四,或加九為十,傳聞異詞不足辨」。關於朱棣到底誅滅了方孝孺幾族一說,由一開始的三族、四族、九族,再到現在的十族一說,一直並沒有一個定論,相反的卻越傳越「邪乎」,這就說明了這其中有「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其真偽性。
要知道,方孝孺因不肯屈服於朱棣,被「誅十族」一事在明清官修的正史中從未有個隻字片語的記載。明朝所修的史書不記載方孝孺被誅十族一事,倒還能理解,畢竟誅人十族實在有傷天和,若朱棣真做了且記載下來,豈能不受天下人文誅筆伐?更會被後人當成朱棣是「暴君」的鐵證;但,為何清朝官方所修的明史也不記載朱棣誅方孝孺十族一事呢?畢竟,清朝作為外族入主中原,若真有這樣的事,其不可能不寫。
可事實就是,無論是明所修之正史,或清所修明之正史,均未有朱棣誅方孝孺十族的隻言片語。這便值得我們深思其間問題。
事實上,朱棣誅方孝孺十族一事,或者說方孝孺為朱允炆殉節的事跡,是在明中葉後才被各種「添加細節」,不斷的「發酵」直到嘉靖朝時才真正爆發,所謂的「誅十族」成為一種主流的觀點。這個時候言官就站出來對嘉靖帝說要給方孝孺修祠堂,同時跑出來的還有方孝孺的姻親後裔們。試問,如果真的被誅了十族,那這些姻親後裔哪來的?當年沒被殺乾淨麼?
關於方孝孺殉節事跡記載最多且細節最豐富的當屬李賢的《天順日錄》,這裡面幾乎囊括了方孝孺的殉節的基本元素,從姚廣孝舉薦,再到方孝孺給建文帝披麻戴孝, 拒絕為朱棣起草詔書,投筆於地,被夷族。但,李賢在這裡面也沒有說朱棣到底誅了方孝孺幾族。
此外,我也並不是第一個就「方孝孺被誅十族」一事提出質疑之人,早在清代,朱彝尊便在《史館上總裁第四書》中就「朱棣誅方孝孺十族」提出疑議。所謂「誅九族」遠沒有「誅三族」來得殘酷 ,將「誅九族」誇張為「誅十族」更是無知的表現,且方孝孺的朋友並沒有全被誅連,所以朱彝尊認為,「方孝孺被誅十族」一說並不成立,只是野史謬論。
當代學者商傳在《明代文化史》中就說過,「方孝孺被殺時,宗親受到株連被殺八百四十七人,還有一些門人或以身殉,或遭株連,因此史有誅十族之傳說。」 我們可以看到商老將「誅十族」稱為「傳說」,何為「傳說」,這不用我做過多解釋,這是一個十分謹慎的說法,並未對「誅十族」一說蓋棺定論,可今天卻有一大堆人將其引用,作為「誅十族」的鐵證。
因此,所謂朱棣誅滅方孝孺被十族一說,真實性有待考究,且極大可能為假。當然了,不管朱棣到底有沒有誅滅方孝孺十族,朱棣將方孝孺車裂於一事,這是板上釘釘的。
那麼問題來了,朱棣到底該不該殺作為「天下讀書人種子」的方孝孺?誅殺方孝孺又到底是對是錯?
其實要我說,誅殺方孝孺對朱棣而言,並無關對錯,這一切我們要從靖難之役的本質說起。
靖難之役的本質是朱明皇族內部的一場政治鬥爭,最終由朱棣取得了勝利,入駐南京,並登上皇位的既定事實。而方孝孺於朱棣而言是一位不肯合作的政敵,或者是是前敵人的「爪牙」,所以,朱棣處決方孝孺這一行為的本質是政治迫害。
另一方面,朱棣起兵「反叛」朱允炆並奪取皇位的行為並不具備政治合法性,所以,朱棣也必須就自己的行為給天下人作出一個合理的解釋,這對穩定其統治秩序是迫切需求。
根據明太祖朱元璋編定的《皇明祖訓》,朱棣為自己的起兵謀逆與殺戮政敵找到的法律依據即合理的解釋。
「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見天子,私下傅致其罪而遇不幸者。到此之時,天子必是昏君。其長史司並護衛移文五軍都督府,索取奸臣。都督府捕奸臣,奏斬之,族滅其家。」
所以,朱棣就處決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的行為,進行了相應的司法解釋,將其定為 「奸臣逆黨」,正是因為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這樣的奸臣逆黨的存在,危及了國家社稷的安危,他是不得已起兵「靖難」,而今,「靖難」大業已成,奸臣逆黨自然也需要被豎清。
所以,朱棣殺方孝孺並沒有對與錯之分。方孝孺作為朱允炆一方的核心成員,就這一點朱棣斷不可能留下方孝孺這個「禍害」。若朱棣放過方孝孺,憑藉著方孝孺在士人圈中的影響力,絕對可以給朱棣「致命的一擊」,雖說無法推翻朱棣的統治,但抹黑朱棣,讓他身前身後名帶上永遠洗不掉的汙點這是可能的。
也就是說,朱棣殺方孝孺是他唯一的選擇,留著他對朱棣沒有任何的好處,畢竟朱棣再怎麼做解釋,他得位不正永遠無法洗脫。當時天下讀書人或明裡、或暗裡是反對朱棣的。所以,朱棣必須立威,讓天下人都害怕自己,繼而便沒有人敢反對自己,而作為「天下讀書人種子」的方孝孺,自然就成了朱棣的第一選擇對象,誅方孝孺一人,堵天下人之口。
方孝孺雖死,但其精神卻與我們永存,而後以史論「忠」必繞不開方孝孺,何其壯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