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在影視劇裡聽到皇帝一氣之下下令將哪個叛臣賊子誅九族,可知古代的時候九族已經算是刑罰的極限了,九族中已經囊括了受刑者自己一族加上上下各四代直系的親屬以及所有家眷,簡單來說就是將這一整個氏族的所有人殺得乾乾淨淨。但是有一個人在明初被誅了十族,到底是與掌權者有多少深仇大恨呢,竟然絕情至此?
這個人就是明初的文人方孝孺,而下令誅殺他全族的就是剛剛在侄子手中搶到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按理說朱棣初登大寶,又不是按照正當的程序繼承皇位的,所以應該在即位之初籠絡人心,擺出一副仁君的姿態才對,又怎麼會製造出這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滅門慘案呢?
這就說來話長了,可以說造成這件慘案的並不是偶然的某個原因。自從前朝太子朱標病逝之後,其實朱棣還是有機會被直接立為太子的,關於這一點,其父朱元璋也有過一些猶豫。但是古人畢竟是古人,有很多思想和制度的束縛,一邊是自己非常喜愛的、與其父非常相像的嫡長孫朱允炆,沒有雄才大略,但是確實出了名的仁厚;另一邊是非常優秀的皇四子,與自己各方面都很相似,但是無奈是庶出,並且上面還有兩個哥哥。
可以說朱棣輸就輸在了身份上,關於能力,他完全有能力勝任這個新的身份。而欠缺的就是一個為自己正名的人。那麼什麼樣的人可以為自己正名?名滿天下的文人自然最合適,他們不光有才情、有遍布天下的桃李和詩友,最重要的是他們代表正義、代表天下正統,於是大文人方孝孺就是一個很合適的人選。
如果方孝孺肯為自己所用,那麼朱棣的新政權一定會更加順利,也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但是又不能直接表明自己是篡位者,於是朱棣便找來方孝孺,稱建文帝仁厚,無奈身邊的一些亂臣賊子唯恐天下不亂,以黃子澄為首的人極力規勸建文帝加強中央集權,而方法就是剝奪天下藩王的權力。燕王無奈造反,只說自己是效仿周公,只想要輔佐成王,只是「成王」失蹤,不得已才登基稱帝。
但是方孝孺卻毫不買帳,直接問朱棣「成王何在?何不立成王的子孫兄弟?」朱棣已經沒有了耐心,於是直接逼迫他替自己起草詔書。這位有傲骨的文人大筆一揮就寫了四個字:「燕王篡位」。
這下直接正中了朱棣的軟肋,一氣之下威脅他要諸其九族。方孝孺還不在意,哪怕誅十族又如何?於是真的就被誅了十族。第十族其實就是平日的朋友師生之類的,人數之多令人瞠目,一共用了七天的時間,整整殺了八百餘人,而方孝孺就被安排在刑場,親眼看著自己的親人朋友故交鄰裡,被一個個斬殺。他大罵不止,先是被割去舌頭,又在最後一天被凌遲處死,可謂是血流成河,到處都是血腥味,刑場邊的血液味道久久不能散去。幾百條無辜的生命也隨著這血腥味,四處飄散。
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要有自己的堅持與信仰,可能現在看來方孝孺對建文帝是愚忠,還那麼多親友無辜往死,但是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信仰,在他的時代他沒有錯,他是一個堅持自我的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能有如此浩然正氣,比那些見風使舵、賣主求榮的人不知道強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