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中國古代電視都會看到「 誅九族 」這個名詞「抄家」和「滅族」經常是伴隨使用的,目的在斬草除根--完全除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那誅九族到底是哪九族呢?
先說說為何要誅九族,要說殘酷,凌遲一類的酷刑不再少數,但是多是針對個人的,頂多賠上子女,所以很多武俠小說裡的主角,都是父母是高官被人陷害死了,然後自己逃出來復仇的。而這誅九族,就是為了從血緣上、社會關係上,把罪人覆滅。說的簡單點,就是要把要殺的那個人的家族、人脈都給滅了,沒有「餘孽」再去復仇。
歷史上這種誅連九族的大事件其實不少,尤其是在明清兩朝,比如說,朱元璋時期的宰相胡惟庸案。
需要注意的是「滿門抄斬」和「誅九族」,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滿門抄斬撐死了也就是誅三族,殺的也只是血親,人數也不會太多,但是如果誅九族、如果被誅殺的是個大家族的大官,比如胡惟庸,那人數就多咯……據記載,胡惟庸一案,被牽連誅殺的足有三萬人。
「誅三族」,或曰「夷三族」。而對於三族的說法,亦有不同。有說,父母、兄弟、妻子是三族;另說,則以父、母、妻為三族;亦有以父、子、孫為三族的說法。而於秦末時期被處以誅三族的丞相李斯和宦官趙高就是史例之一。
誅九族應來自於秦變法後的夷三族法。九族說法不同,但是歷史上公認誅九族是極其殘酷的刑罰。漢代儒家則有二說,一曰,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即異姓親族。其中父族四就包括被處以者一族,即犯罪者之父母兄弟姐妹兒女,另及姑母和其兒、外甥、外孫。母族三,即其外祖父母、姨母與她兒。而妻族二即是嶽父和嶽母。
歷史上十族被誅的就方孝儒了,可謂空前絕後。
方孝儒是當時的大儒。他博學強記,通曉古今,文章舉世無雙。方孝孺是建文帝最親近的大臣在朝廷上百般信賴和倚重,"國家大事,輒以諮之"。他也視建文帝為知遇之君,對建文帝赤膽忠心,全力扶持。
朱棣在武力攻下南京後,篡得大明皇位。然後迫令方孝儒為他起草即位昭書。方孝儒為人忠傑,反對朱棣篡權,寧死不從,擲筆於地說:「死即死耳,詔書不草!」 燕王大怒道:「詔不草,滅汝九族!」方孝儒依然不懼針鋒相對的說:「莫說九族,十族何妨!」朱棣又反覆勸說無果,氣急敗壞,又恨其嘴硬,於是便叫人將方孝孺的嘴角割開,撕至耳根,大肆抓捕他的宗族門生,每抓一人,就帶到方孝孺面前,但方根本無動於衷,頭都不抬。明成祖徹底絕望了,也橫下一條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門生也列作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凌遲處死!
至於為什麼要誅九族,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傳統社會既強調「忠」,也得強調「孝」,並將「孝」作為「忠」的基礎。那麼,當一個人不「忠」與犯上作亂時,危及到皇權時,由於「孝」,他的家人他的子女理應站到他的一邊,支持他的行為,因而「誅連制」就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是同時要求「忠」與「孝」,而當「忠」與「孝」相衝突時的必然結果。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到了清末明初,人們的觀念逐漸改變,因而誅九族得以廢除。
好在人類文明在進步,如今法律一人做事一人當,再也沒有歷史上曾有過的"誅九族"誅聯酷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