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九族」是古代族誅連坐的刑罰。九族就是從當事人起,往上數四代而至高祖,往下數四代而至玄孫,這八代人,如此再加上自己這一代,正好是九族。所謂「誅九族」,就是將這九代人殺得乾乾淨淨,一個不留。按常理說,誅九族是將當事人和其親屬殺光,直到殺無可殺,已經算是刑法之極。
在朱棣進入南京城後,京城之中雖然有諸多建文舊臣投降,但誓死效忠建文帝的人數並不少,比如黃子澄、齊泰等人,都是以死謝建文帝的態度。同時,明成祖朱棣也對建文帝的舊臣進行了大肆的清洗,最為人熟知的就是朱棣誅方孝孺十族的事了,這件歷史上流傳度超廣的事件,究竟是真是假?
原來,方孝孺才名響遍天下,在太祖朱元璋一朝,因為他的施政理念和朱元璋的剛猛有所衝突,所以儘管朱元璋認為他是個人才,但依然還是讓他回鄉,並沒有重用他。開國之初亂世需用重典,但朱元璋也知道,後世的繼承人,當然不能再用重典治國,所以臨終之前囑託建文帝,方孝孺是一個可用之才。
在建文帝繼位之初,就按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讓其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在建文削藩的過程中,燕王朱棣起兵,而朝廷軍討伐朱棣的檄文,正是出自方孝孺之手。可以說,方孝孺是建文帝身邊最值得信賴的心腹大臣之一。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在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南下之時,僧道衍(即姚廣孝)曾經勸誡他:「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學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請勿殺之,殺之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朱棣答應了僧道衍不再殺他。並且方孝孺的正直名聲也可以給自己的新政權加分,於是百般拉攏。可是,方孝孺對這些都不為所動。
明成祖朱棣要求方孝孺擬寫即位詔書,但方孝孺嚴詞拒絕並大罵了朱棣,寫了「燕王篡位」的四個大字,說:「不過夷我九族耳!」朱棣怒:「吾夷汝十族!」,朱棣將其門生、故友劃為第十族,最終殺了他十族。
然,這段歷史可信度極低。《明史·方孝孺傳》中,只記載「成祖怒,命磔諸市。孝孺慨然就死,時年四十有六」,還有「孝孺之死,宗族親友前後坐誅者數百人」等。《明史》中對這段的描述是「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而《太宗實錄》的描述是「執奸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至闕下。上數其罪,鹹伏辜遂戮於市。」並沒有提到方孝孺被誅滅十族的事。
誅十族之事唯一出處就是明朝才子祝枝山的《野記》,朱棣在公元1402年稱帝,但祝枝山在公元1461年才出生。反而清朝統治者命人編寫的《明史》一書沒有記載此事,要知道,當時的清朝為了鞏固統治,素來喜歡抹黑明朝,如果這真的是明朝殘暴的黑歷史,清朝人怎麼會不記載下來呢?
可見,方孝孺被誅十族之事不過是歷史的一種訛傳罷了,當不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