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我軍渡海作戰,解放海南島!

2020-12-12 局座召忠

今年是紀念解放海南島70周年,本文是張召忠2000年4月為《我軍渡海作戰的偉大實踐》一書撰寫的序言。分為上下兩篇發布,這是上篇。

我軍渡海作戰的偉大實踐

「一切都是瞬間,一切都會過去。逝去的將會變成美好的回憶。」到今年5月,解放海南島戰役已經過去了50年。歲月如流水,彈指一揮間。50年前,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指揮的10萬大軍,是怎樣面對驚濤駭浪的大海,在敵人海軍、空軍的攔截和轟炸下,用雙手搖著古老的木船,劈波斬浪,飛渡瓊州海峽,登陸海南島,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驚天震地,史無前例的「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

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50年前我軍在那樣的艱苦條件下,就創造了數萬大軍使用木船成功對大型島嶼進行渡海作戰的偉大實踐,這對我們進行當前的軍事鬥爭準備,對於當前的「科技大練兵」活動,特別是對大型島嶼登陸作戰這種新型作戰樣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啟迪和借鑑作用。

1950年5月1日,海口市群眾舉行海南島解放慶祝集會

(來源:維基百科)

一、海南島戰役的戰略背景

1949年,我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階段,取得了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的偉大勝利後,迅速渡過長江,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大江以南廣大地區的國民黨軍,蔣介石被迫逃往臺灣,中南地區的國民黨殘部則逃到了海南島。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誕生了。面對這樣的歷史現實,一貫支持國民黨蔣介石的美國杜魯門政府開始疏遠蔣介石,宣布不在臺灣建立軍事基地、不使用武力幹涉當時的局勢、不參與中國內戰、不向臺灣軍隊提供援助等一系列新政策。這說明,美國準備拋棄蔣介石,隨它自生自滅。

當時,蔣介石逃往臺灣的有幾十萬軍隊,撤往海南島的殘部共有十萬餘人。蔣介石準備利用臺灣和海南島這兩個「不沉的航空母艦」伺機「反攻大陸」。在全國已經解放、新中國已經誕生、人民解放軍正處於「宜將勝勇追窮寇」的大好形勢下,先取海南,再奪臺灣,繼而解放西藏,最終實現全國統一,這顯然是黨中央、毛主席的偉大戰略部署。

海南島總面積33900平方公裡,是僅次於臺灣的我國第二大島嶼,當時人口280萬人。海南島是我國南部海上屏障,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後盾,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海南島與雷州半島隔海相望,中間的海峽稱為瓊州海峽,海峽寬30-50公裡不等。海南島亦稱瓊崖,島上當時有特區黨委和瓊崖縱隊,這支獨立堅持了23年革命鬥爭的地方武裝,當時已經發展到10個團約15000人,已經解放了全島三分之二的地區和三分之二的人口。

(來源:自然資源部)

海南島防衛總司令部司令薛嶽為國民黨一級上將,是蔣介石的愛將。當時從大陸逃往海南島的國民黨各派殘部10萬餘人,群龍無首,薛嶽起到了凝聚殘兵敗將、重整旗鼓的作用。就這樣,組建和拼湊了5個軍共19個師的防衛力量,並在全島1200公裡沿線構築了野戰工事和支撐點,設置了水上障礙,防止我軍渡海登陸。國民黨空軍在島上部署有4個大隊,戰鬥機、轟炸機和運輸機40多架。國民黨海軍第3艦隊主要部署在瓊州海峽,擁有作戰艦艇20多艘,輔助艦艇30多艘。

進攻海南島戰役,是四野大軍橫掃中南六省的最後一次戰役。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政委賴傳珠指揮第40軍和第43軍主力師、團共約33000餘人創造性地進行了大規模渡海作戰。上陸後,又與瓊崖縱隊15000人配合,匯聚成一股不可戰勝的強大力量,對島上守敵展開了圍剿戰。解放海南島戰役,共殲滅敵人51148人,其中斃傷敵5679人;主要繳獲各種槍枝17153支,火炮418門,擊傷敵艦5艘、擊沉1艘,擊落敵機2架。我軍共傷亡損失4611名,其中犧牲1236人(陣亡820人,溺水犧牲416人)。我軍傷亡不大,與殲滅敵人的數量相比,只佔殲敵數量的8%。

1950年5月10日,參與海南島戰役的解放軍將領於瓊山蘇公祠留影

(來源:維基百科)

1950年5月海南島戰役勝利之後,6月25日就爆發了朝鮮內戰,27日美國就決定出兵朝鮮,並派遣海軍第7艦隊巡防臺灣海峽,重新啟動對臺灣當局的政治支持和軍事援助。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轉入抗美援朝戰爭,鄧華司令員調任第13兵團司令員,統帥軍委戰略機動兵團開赴東北入朝作戰。從歷史的觀點來反觀當時的形勢,海南島戰役的時機把握是非常巧妙的,正是國民黨軍隊心神不定、立足未穩、美國政府撒手不管、孤立無援之時,如果錯過那段時機,由於後來的抗美援朝戰爭,也許解放海南島的事情會拖一段時間。假如真的拖下去,整個戰略形勢可能就像臺灣那樣出現諸多變數。

二、海南島戰役的指揮藝術

海南島戰役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戰役,所有指揮員都沒有遂行對大型島嶼渡海登陸作戰的經驗,一切都靠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邊實踐邊總結。毛主席對海南島作戰非常關心,每次電令都不是原則性指示,而是非常詳細具體,可操作性很強。1949年12月31日,毛主席復電林彪,同意第15兵團提出的方案,「努力爭取舊曆年前進攻海南島,但以充分準備卻有把握而後動作為原則,避免倉促莽撞造成過失。」第15兵團請示,希望以帆船渡海登陸,但毛主席則命令第15兵團搞幾百條大機器船,不要依靠風向,一次運一個軍過去。毛主席電令:「渡海作戰完全與過去我軍所有作戰的經驗不相同,即必須注意潮水與風向,必須集中能一次運載至少一個軍(四五萬人)的全部兵力,攜帶三天以上糧食,於敵前登陸,建立穩固的灘頭陣地,隨即獨立進攻而不依靠後援。」主席的電令如此具體可操作,照說前線指揮官只需一切照辦即可,但事實並非如此。

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沒有機械地執行毛主席的電令,而是經過大量深入的調查研究,從具體情況出發,實事求是地制定了渡海戰役的指導思想和戰役指導方針。他認為,渡海作戰的指導思想是:渡海作戰與陸地作戰不同。陸地作戰搞不好還可以整頓部隊重來,渡海作戰搞不好就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因此必須慎重從事。既要英勇果敢,又要穩紮穩打。必須實事求是,因時因地採取得力措施,並準備以必要的代價,克服敵機敵艦和茫茫大海的阻攔,使部隊順利登陸,才能消滅敵人,取得渡海作戰的勝利。

渡海作戰方針是:積極準備,首先以小部隊乘坐木帆漁船進行偷渡,加強瓊崖縱隊的力量,改變島上的形勢,破壞敵人的防禦準備,為大舉登陸創造有利條件。爾後以兩軍主力實施強行渡海登陸作戰。具體實施方案為:兵團實施兩次偷渡,第一次只令兩個軍各使用一個加強營,取得了成功;繼而進行第二次偷渡,令兩個軍各使用一個加強團,又獲成功。在此基礎上,果斷地以兩個軍共8個團(約等於一個軍),從海峽正面實施第三次大規模強行渡海登陸作戰。

2000年4月修建的

渡海先鋒營登陸點紀念園

(來源:海南日報記者/林書喜)

對於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應該怎樣執行?是「理解的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還是實事求是,在服從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和政委賴傳珠同志,在如何執行上級命令的問題上,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典範。毛主席要求「努力爭取在舊曆年前發起進攻戰役」,而兵團首長考慮到四野指戰員多是東北農民出身,從來就沒有見過大海,更不會遊泳,當然也就談不上駕船使舵了,這些毫無疑問給部隊的作戰準備工作增添了極大的難度。

四野大軍從北打到南,一路凱歌,所向披靡,沒想到在天涯海角碰上了大難題,面對大海有勁使不上,干著急。兵團首長深深意識到軍事鬥爭準備的複雜性和艱巨性,感到原來設想的舊曆年前(2月17日)發起戰役的構想過於樂觀,部隊無法做好渡海登陸的準備。於是,一方面如實向上匯報,請求延長作戰準備時間,推遲戰役發起時間;一方面加緊進行軍事鬥爭準備,開展海上大練兵,從兵團首長到部隊所有指戰員,都學習遊泳,並挑選了一批水性好的幹部戰士向舵手、船工拜師學藝。

(來源:維基百科)

毛主席要求「一次運載四五萬人渡海登陸」,而兵團首長卻指示分三次渡海登陸,人員也縮減到33000人,這顯然與主席的指示不符。究其原因,是兵團首長考慮到島上已經有一支15000人的武裝力量,可先以小部隊化妝成漁民偷渡上陸,與瓊崖縱隊匯合,了解戰場情況,以便接應後續部隊。然後,再派較大規模的部隊偷渡上陸,在固若金湯的全島防線上撕開一個口子,佔領並擴大登陸場,以便接應大規模登陸部隊的上陸,形成內外夾攻之勢。最後,才是大部隊登陸。這樣的戰役指導和作戰方案合情合理,穩妥可靠,上報之後,得到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認同和批准。

毛主席命令第15兵團「搞幾百條大機器船,不要依靠風向,一次運一個軍過去」。在落實主席指示的過程中,遇到很大困難,由於國民黨搗亂,在香港購置機器船受阻,只好拆卸汽車發電機、購置柴油機裝到漁船上,總算湊合了120艘機帆船,這顯然與「搞幾百條大機器船」的要求相差甚遠。兵團首長認為,部隊和地方都已經盡力了,也派人四處購置,就是弄不到大機器船,無可奈何,只有土法上馬,使用無動力的木帆船。

1950年,解放軍正從瓊州海峽

準備進行登陸作戰

(來源:1950年7月的《人民畫報》)

從海南島戰役的組織指揮來看,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的光榮傳統。比如,對於上級指示,下級首先是服從,但不盲從,如果發現有違背戰場實際情況,可能會導致戰爭失利或不利的情況,指揮員敢於大膽建言,修訂既定的作戰指導和作戰方案;下級落實上級指示和命令,不打折扣,不講條件,全力執行,但確實無法達到上級要求的時候,就實事求是上報執行情況,達不到就是達不到,根本就沒有任何弄虛作假、表面文章、報喜不報憂和搞花架子的事情;四野首長、中央軍委、毛主席面對下級提出的不同意見和建議,認真對待,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強迫部隊執行,而是多次在下級匯報的電文中批示:「我們對渡海作戰亦無經驗與體會,尚無確定意見」。

前線總指揮來電請示,作為上級首長在回電中卻說自己沒有經驗,不置可否,拿不出什麼意見,這是一種什麼精神?這是偉大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是尊重和信任前線總指揮的判斷和決策能力,這是多麼可貴的精神,是多麼優良的革命傳統!此外,第15兵團的戰役指導和作戰方案文字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沒有四六句,連一句套話都沒有,字字千鈞,擲地有聲,這說明戰爭年代我軍指揮員作風的儉樸和求實。

相關焦點

  • 70年前的今天,解放海南島渡海作戰第一槍打響!
    今年是海南島解放70周年。在70年前的3月6號,正是40軍118師352團加強營成功在海南島白馬井超頭灣登陸,與瓊崖縱隊接應部隊第一總隊回合。一起去了解。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70年前的那個春天讓人無法忘懷,70年前的這一戰,海南獲得了解放,開啟了歷史的新紀元。
  • 紀念海南解放70周年|瓊崖革命鬥爭和渡海解放海南島戰鬥勝利來之不易
    凝視著陵園裡那座船形的紀念碑和牆上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單,海南島解放戰役的磅礴畫卷便在眼前徐徐展開。陸地猛虎化蛟龍「紀念碑整體像一支乘風破浪的帆船,寓意70年前渡海部隊乘船登陸海南島。」海口市委黨史研究室徵研科主任科員周琪雄介紹道。從陸地到島嶼有多遠?跨海作戰有多難?陸軍要變海軍,要準備足量的船隻,要經歷巨浪顛簸和長途跋涉,甚至還要應對海上作戰。
  • 時光倒流70年 央視全景再現《解放海南島戰役》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吳曉東)70年前,人民解放軍渡海作戰兵團跨越瓊州海峽,同國民黨軍展開登陸奪島之戰,解放了中國第二大島—海南島,創造了解放戰爭史上的經典成功戰例。為紀念解放海南島7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南省委宣傳部、海南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製了3集文獻紀錄片,將於5月25日起在CCTV-4晚八點檔《國家記憶》欄目播出。該片包括《運籌帷幄》《分批潛渡》《決勝全島》3集,全景再現了這場渡海登陸作戰的輝煌戰役,精彩呈現了戰地記者拍攝的大量珍貴影像,包括兵團搜集船隻、培訓水手、海上作戰訓練、海情敵情調查等內容。
  • 紀念海南解放70周年 | 渡海先鋒營與瓊崖縱隊接應部隊勝利會師...
    海南日報記者 林書喜 攝  ■ 海南日報記者 林書喜 曾毓慧  在儋州市白馬井鎮濱海新區海花島二號橋旁,解放海南渡海先鋒營登陸點紀念碑面朝大海,紀念碑的後面是渡海將士強渡雕像和傅世俊烈士墓。這裡曾經是渡海解放海南島首個登陸點。
  • 70年前的今天,海南全島解放:木船是如何打敗軍艦的?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麗芸攝海南島命運的轉折,取決於70年前那場偉大的戰爭——1950年3月5日至5月1日,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的戰略決策,英勇的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在瓊崖縱隊的配合下,以木帆船為主配以部分機帆船作航渡工具,進行了海南島渡海登陸作戰,一舉突破國民黨陸海空軍組成的立體防禦體系,進而解放海南全境,創造了「木船打敗軍艦」這一人類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蹟。
  • 解放大榭島,我軍渡海第一戰
    當時,渡海作戰,對我軍而言,還是一個新課題。有了大榭的作戰經驗以後,我軍很快在1949年8月24日解放梅山島、9月17日解放南田島、9月20日解放檀頭山島。而後,解放整個舟山群島。  對於解放大榭一役,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曾親筆題詞「渡海第一戰」。
  • 海南解放70周年紀念特刊 | 見證印跡·文物:打響解放全島的神聖戰鬥
    :解放全島的神聖戰鬥已於今晨揭幕……」70年前的1950年4月19日,《人民報》緊急編印號外,發布了這條激動人心的消息。我渡海大軍強大部隊也已登陸》;1950年4月21日《遼西日報》發布新華社20日消息《我軍強大渡海部隊在海南島北部登陸》《登陸部隊致電毛主席朱總司令 保證迅速解放海南島》,刊登《海南島介紹》一文向廣大讀者介紹海南的地理位置、物產以及當地群眾的革命事跡;1950年5月3日的《大公報》刊發新華社30日消息《瓊西大軍越白沙 海口秩序已初步恢復》。
  • 解放軍渡海登島作戰實錄 積累了大量經驗(組圖)
    爾後,我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向東南沿海進軍,追殲國民黨殘軍,在進軍東南大地的同時,多次組織渡海登島作戰,至建國初期相繼解放了我東南沿海主要島嶼。其間,我第四野戰軍也於1950年5月1日解放海南島。經過歷次渡海登島作戰,積累了一定的登陸作戰經驗,並於1955年1月19日成功地組織了我軍首次三軍聯合登陸作戰,解放了一江山島。
  • 把解放海南島戰役渡海啟航舊址打造成為紅色教育基地
    ,把解放海南島戰役渡海啟航舊址打造成為紅色教育基地,傳承紅色基因。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根據中央軍委要求組成渡海作戰兵團,在徐聞沿海發起解放海南島的渡海戰役,僅憑2000多艘木帆船和100多艘機帆船,強渡瓊州海峽,取得了大規模渡海登島作戰的重大勝利。解放海南島渡海戰役是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木船打軍艦」的海戰奇蹟。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為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建設,保衛海防等提供了實戰經驗。
  • 解放軍五十八天解放有立體防禦的海南島
    由兵團正副司令員鄧華、韓先楚指揮的解放軍渡海部隊,沒有飛機、沒有軍艦、甚至一開始連木帆船數量都不足,無論從哪方麵條件看,成功登陸和順利解放海南島都似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華南分局和四野的領導下,韓先楚根據實際情況,將解放海南島的戰役進程「攏共分為三步」: 第一步,奪船。
  • 戰旗飄揚| 「渡海先鋒營」搶灘登陸海南島
    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兩廣戰役的勝利,解放了華南沿海地區,準備向海南島進軍。國民黨軍不甘心失敗,在海南島收攏殘部,建立起陸海空立體防線,抵抗解放軍的進攻。1950年初,解放軍40軍某部一營官兵率先搶灘登陸,拉開了解放海南、渡海作戰的序幕。董保存:今天我們講繡有「渡海先鋒營」字樣戰旗的故事。「渡海先鋒營」是指著名的「旋風部隊」40軍118師352團一營,這面鮮豔的戰旗來之不易。1950年3月5日,部隊官兵在南海邊的椰樹林下進行了一場非同尋常的動員誓師大會。
  • ...渡海先鋒營成功登陸白馬井超頭海灘 打響解放海南第一槍(配組圖)
    「70 年前,在毛澤東同志發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號令下,海南迎來了解放;70 年後,在習近平總書記發出『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號令下,海南迎來了自貿港建設的新機遇。」海南解放戰爭勝利70年以來,儋州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省委決策部署,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 海南明天將迎解放70周年紀念日,省內舉行多種活動紀念
    1950年5月1日,海南島全島解放。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海南島全島迎來解放70周年紀念前夕,4月30日出版的《海南日報》推出了《「見證」——海南解放70周年紀念特刊》,以史紀、地標、文物、影像與影音作品的回放,回顧海南解放的革命徵程,回眸70年前解放海南戰爭史上的每一個重要節點,聚焦那一場戰役的歷史性瞬間,是為了緬懷英烈的無畏與英勇,也見證那段戰爭奇蹟。
  • 海南解放70周年紀念特刊 | 見證瞬間·影像:「三猛」戰術,宜將剩勇...
    追敵部署  國民黨軍戰役預備隊5個半師被渡海大軍擊潰後,敵軍妄圖與我軍決戰的計劃破產。根據我軍截獲的情報,1950年4月22日12時,敵軍海南島防衛總司令薛嶽下令全線撤退,他命令第1路軍撤至萬寧、樂會,第2路軍撤至陵水、保亭,第3路軍撤至北黎、八所,第4路軍集結榆林、三亞,等待船隻,乘船撤離海南島。
  • 長山列島之戰:人民解放軍首次渡海作戰始末
    為此,中央軍委發布作戰命令,要求華東軍區渡海作戰,解放長山列島。這次渡海作戰比後來廣為人知的海南島登陸戰和金門之戰都要早,是人民解放軍自成立以來的第一次渡海作戰。 張雲逸決心拔除長山列島這顆反共「釘子」 由於我軍海軍力量相對薄弱,國民黨軍在長山列島上為所欲為,利用海空軍襲擾我北方沿海,嚴重威脅著沿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海防建設。因此,儘早拔除這枚毒釘,成了我軍廣大官兵的共同心願。 濟南城中,時任山東軍區司令員的張雲逸面前放著一份份來自膠東前線的敵情報告。
  • 臺海攻略--新中國成立前後解放臺灣作戰計劃與準備始末
    為準備攻臺作戰的需要,中共中央採取了一系列的非常措施,加速海軍、空軍建設,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內,取得很大進展。 渡海登陸作戰首先是要解放「渡海」的問題,因此,擁有一支相應護航和運輸能力的海軍,是執行渡海登陸作戰的前提。
  • 東方立碑紀念解放海南島最後一戰——八所戰鬥
    緬懷先烈英魂 賡續紅色血脈四月二十九日上午,東方市不可移動文物八所港(解放海南最後一戰舊址)揭碑。海南日報記者 張文君 攝海南日報記者 張文君 通訊員 陳詩春70年前,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大軍在今東方八所打響解放海南島最後一戰——八所戰鬥。
  • 紀念海南解放70周年|美亭決戰定勝局
    70年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在這裡展開殊死戰鬥,讓「美亭」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從此名留青史。在公路旁一片松柏環繞的靜穆之地,一座紀念碑矗立其中,碑的正面自上而下鐫刻著13個遒勁的大字——「解放海南戰役決戰勝利紀念碑」。紀念碑後面,鐫刻著美亭決戰的簡介。
  • 韓先楚獻計解放海南島,卻無奈放跑了薛嶽,粟裕攻臺因此再改戰術
    三野剛解放上海不到一個月,10兵團正在籌措入閩作戰,在這個時候提出攻臺決戰的設想,主席的戰略眼光無疑是超前的。韓先楚木板渡海,卻遺憾沒有攔住薛嶽無論是粟裕攻臺,還是鄧華、韓先楚發起海南島戰役,都需要面對一個最為棘手的難題,那就是渡海作戰應該怎麼打?1949年10月24日,三野10兵團發起金門戰役,我軍渡海登島作戰的部隊因為海戰經驗不足,後援不濟等主客觀因素,遭遇重創。
  • 看「陸地猛虎」變身「海上蛟龍」一舉解放海南島
    看「陸地猛虎」變身「海上蛟龍」一舉解放海南島 今年是海南解放70周年 海南島又名瓊崖 是我國的第二大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