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紀念解放海南島70周年,本文是張召忠2000年4月為《我軍渡海作戰的偉大實踐》一書撰寫的序言。分為上下兩篇發布,這是上篇。
我軍渡海作戰的偉大實踐
「一切都是瞬間,一切都會過去。逝去的將會變成美好的回憶。」到今年5月,解放海南島戰役已經過去了50年。歲月如流水,彈指一揮間。50年前,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指揮的10萬大軍,是怎樣面對驚濤駭浪的大海,在敵人海軍、空軍的攔截和轟炸下,用雙手搖著古老的木船,劈波斬浪,飛渡瓊州海峽,登陸海南島,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驚天震地,史無前例的「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
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50年前我軍在那樣的艱苦條件下,就創造了數萬大軍使用木船成功對大型島嶼進行渡海作戰的偉大實踐,這對我們進行當前的軍事鬥爭準備,對於當前的「科技大練兵」活動,特別是對大型島嶼登陸作戰這種新型作戰樣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啟迪和借鑑作用。
1950年5月1日,海口市群眾舉行海南島解放慶祝集會
(來源:維基百科)
一、海南島戰役的戰略背景
1949年,我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階段,取得了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的偉大勝利後,迅速渡過長江,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大江以南廣大地區的國民黨軍,蔣介石被迫逃往臺灣,中南地區的國民黨殘部則逃到了海南島。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誕生了。面對這樣的歷史現實,一貫支持國民黨蔣介石的美國杜魯門政府開始疏遠蔣介石,宣布不在臺灣建立軍事基地、不使用武力幹涉當時的局勢、不參與中國內戰、不向臺灣軍隊提供援助等一系列新政策。這說明,美國準備拋棄蔣介石,隨它自生自滅。
當時,蔣介石逃往臺灣的有幾十萬軍隊,撤往海南島的殘部共有十萬餘人。蔣介石準備利用臺灣和海南島這兩個「不沉的航空母艦」伺機「反攻大陸」。在全國已經解放、新中國已經誕生、人民解放軍正處於「宜將勝勇追窮寇」的大好形勢下,先取海南,再奪臺灣,繼而解放西藏,最終實現全國統一,這顯然是黨中央、毛主席的偉大戰略部署。
海南島總面積33900平方公裡,是僅次於臺灣的我國第二大島嶼,當時人口280萬人。海南島是我國南部海上屏障,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後盾,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海南島與雷州半島隔海相望,中間的海峽稱為瓊州海峽,海峽寬30-50公裡不等。海南島亦稱瓊崖,島上當時有特區黨委和瓊崖縱隊,這支獨立堅持了23年革命鬥爭的地方武裝,當時已經發展到10個團約15000人,已經解放了全島三分之二的地區和三分之二的人口。
(來源:自然資源部)
海南島防衛總司令部司令薛嶽為國民黨一級上將,是蔣介石的愛將。當時從大陸逃往海南島的國民黨各派殘部10萬餘人,群龍無首,薛嶽起到了凝聚殘兵敗將、重整旗鼓的作用。就這樣,組建和拼湊了5個軍共19個師的防衛力量,並在全島1200公裡沿線構築了野戰工事和支撐點,設置了水上障礙,防止我軍渡海登陸。國民黨空軍在島上部署有4個大隊,戰鬥機、轟炸機和運輸機40多架。國民黨海軍第3艦隊主要部署在瓊州海峽,擁有作戰艦艇20多艘,輔助艦艇30多艘。
進攻海南島戰役,是四野大軍橫掃中南六省的最後一次戰役。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政委賴傳珠指揮第40軍和第43軍主力師、團共約33000餘人創造性地進行了大規模渡海作戰。上陸後,又與瓊崖縱隊15000人配合,匯聚成一股不可戰勝的強大力量,對島上守敵展開了圍剿戰。解放海南島戰役,共殲滅敵人51148人,其中斃傷敵5679人;主要繳獲各種槍枝17153支,火炮418門,擊傷敵艦5艘、擊沉1艘,擊落敵機2架。我軍共傷亡損失4611名,其中犧牲1236人(陣亡820人,溺水犧牲416人)。我軍傷亡不大,與殲滅敵人的數量相比,只佔殲敵數量的8%。
1950年5月10日,參與海南島戰役的解放軍將領於瓊山蘇公祠留影
(來源:維基百科)
1950年5月海南島戰役勝利之後,6月25日就爆發了朝鮮內戰,27日美國就決定出兵朝鮮,並派遣海軍第7艦隊巡防臺灣海峽,重新啟動對臺灣當局的政治支持和軍事援助。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轉入抗美援朝戰爭,鄧華司令員調任第13兵團司令員,統帥軍委戰略機動兵團開赴東北入朝作戰。從歷史的觀點來反觀當時的形勢,海南島戰役的時機把握是非常巧妙的,正是國民黨軍隊心神不定、立足未穩、美國政府撒手不管、孤立無援之時,如果錯過那段時機,由於後來的抗美援朝戰爭,也許解放海南島的事情會拖一段時間。假如真的拖下去,整個戰略形勢可能就像臺灣那樣出現諸多變數。
二、海南島戰役的指揮藝術
海南島戰役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戰役,所有指揮員都沒有遂行對大型島嶼渡海登陸作戰的經驗,一切都靠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邊實踐邊總結。毛主席對海南島作戰非常關心,每次電令都不是原則性指示,而是非常詳細具體,可操作性很強。1949年12月31日,毛主席復電林彪,同意第15兵團提出的方案,「努力爭取舊曆年前進攻海南島,但以充分準備卻有把握而後動作為原則,避免倉促莽撞造成過失。」第15兵團請示,希望以帆船渡海登陸,但毛主席則命令第15兵團搞幾百條大機器船,不要依靠風向,一次運一個軍過去。毛主席電令:「渡海作戰完全與過去我軍所有作戰的經驗不相同,即必須注意潮水與風向,必須集中能一次運載至少一個軍(四五萬人)的全部兵力,攜帶三天以上糧食,於敵前登陸,建立穩固的灘頭陣地,隨即獨立進攻而不依靠後援。」主席的電令如此具體可操作,照說前線指揮官只需一切照辦即可,但事實並非如此。
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沒有機械地執行毛主席的電令,而是經過大量深入的調查研究,從具體情況出發,實事求是地制定了渡海戰役的指導思想和戰役指導方針。他認為,渡海作戰的指導思想是:渡海作戰與陸地作戰不同。陸地作戰搞不好還可以整頓部隊重來,渡海作戰搞不好就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因此必須慎重從事。既要英勇果敢,又要穩紮穩打。必須實事求是,因時因地採取得力措施,並準備以必要的代價,克服敵機敵艦和茫茫大海的阻攔,使部隊順利登陸,才能消滅敵人,取得渡海作戰的勝利。
渡海作戰方針是:積極準備,首先以小部隊乘坐木帆漁船進行偷渡,加強瓊崖縱隊的力量,改變島上的形勢,破壞敵人的防禦準備,為大舉登陸創造有利條件。爾後以兩軍主力實施強行渡海登陸作戰。具體實施方案為:兵團實施兩次偷渡,第一次只令兩個軍各使用一個加強營,取得了成功;繼而進行第二次偷渡,令兩個軍各使用一個加強團,又獲成功。在此基礎上,果斷地以兩個軍共8個團(約等於一個軍),從海峽正面實施第三次大規模強行渡海登陸作戰。
2000年4月修建的
渡海先鋒營登陸點紀念園
(來源:海南日報記者/林書喜)
對於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應該怎樣執行?是「理解的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還是實事求是,在服從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和政委賴傳珠同志,在如何執行上級命令的問題上,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典範。毛主席要求「努力爭取在舊曆年前發起進攻戰役」,而兵團首長考慮到四野指戰員多是東北農民出身,從來就沒有見過大海,更不會遊泳,當然也就談不上駕船使舵了,這些毫無疑問給部隊的作戰準備工作增添了極大的難度。
四野大軍從北打到南,一路凱歌,所向披靡,沒想到在天涯海角碰上了大難題,面對大海有勁使不上,干著急。兵團首長深深意識到軍事鬥爭準備的複雜性和艱巨性,感到原來設想的舊曆年前(2月17日)發起戰役的構想過於樂觀,部隊無法做好渡海登陸的準備。於是,一方面如實向上匯報,請求延長作戰準備時間,推遲戰役發起時間;一方面加緊進行軍事鬥爭準備,開展海上大練兵,從兵團首長到部隊所有指戰員,都學習遊泳,並挑選了一批水性好的幹部戰士向舵手、船工拜師學藝。
(來源:維基百科)
毛主席要求「一次運載四五萬人渡海登陸」,而兵團首長卻指示分三次渡海登陸,人員也縮減到33000人,這顯然與主席的指示不符。究其原因,是兵團首長考慮到島上已經有一支15000人的武裝力量,可先以小部隊化妝成漁民偷渡上陸,與瓊崖縱隊匯合,了解戰場情況,以便接應後續部隊。然後,再派較大規模的部隊偷渡上陸,在固若金湯的全島防線上撕開一個口子,佔領並擴大登陸場,以便接應大規模登陸部隊的上陸,形成內外夾攻之勢。最後,才是大部隊登陸。這樣的戰役指導和作戰方案合情合理,穩妥可靠,上報之後,得到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認同和批准。
毛主席命令第15兵團「搞幾百條大機器船,不要依靠風向,一次運一個軍過去」。在落實主席指示的過程中,遇到很大困難,由於國民黨搗亂,在香港購置機器船受阻,只好拆卸汽車發電機、購置柴油機裝到漁船上,總算湊合了120艘機帆船,這顯然與「搞幾百條大機器船」的要求相差甚遠。兵團首長認為,部隊和地方都已經盡力了,也派人四處購置,就是弄不到大機器船,無可奈何,只有土法上馬,使用無動力的木帆船。
1950年,解放軍正從瓊州海峽
準備進行登陸作戰
(來源:1950年7月的《人民畫報》)
從海南島戰役的組織指揮來看,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的光榮傳統。比如,對於上級指示,下級首先是服從,但不盲從,如果發現有違背戰場實際情況,可能會導致戰爭失利或不利的情況,指揮員敢於大膽建言,修訂既定的作戰指導和作戰方案;下級落實上級指示和命令,不打折扣,不講條件,全力執行,但確實無法達到上級要求的時候,就實事求是上報執行情況,達不到就是達不到,根本就沒有任何弄虛作假、表面文章、報喜不報憂和搞花架子的事情;四野首長、中央軍委、毛主席面對下級提出的不同意見和建議,認真對待,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強迫部隊執行,而是多次在下級匯報的電文中批示:「我們對渡海作戰亦無經驗與體會,尚無確定意見」。
前線總指揮來電請示,作為上級首長在回電中卻說自己沒有經驗,不置可否,拿不出什麼意見,這是一種什麼精神?這是偉大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是尊重和信任前線總指揮的判斷和決策能力,這是多麼可貴的精神,是多麼優良的革命傳統!此外,第15兵團的戰役指導和作戰方案文字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沒有四六句,連一句套話都沒有,字字千鈞,擲地有聲,這說明戰爭年代我軍指揮員作風的儉樸和求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