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記者深入福建南安傳統產業生產經營一線採訪發現:近年來,南安將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立足石材陶瓷、水暖衛浴、機械裝備等傳統產業優勢,從生產端、設計端到銷售端,通過智造化升級「強鏈」、文創設計「延鏈」、構築平臺「補鏈」等,向高端智造要利潤,從產品創新中挖掘文化附加值,在平臺經濟上提升產銷率,推動全產業鏈轉型升級,創新打造「泛家居」產業模式,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突顯。
2020年1-9月,南安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2043.5億元,比增4.8%。疫情之下,石材陶瓷、機械裝備、塑料化工、日用輕工等重點產業規模產值均保持增長。
智造「強鏈」
在一個密閉的籠狀空間裡,一隻機械手臂在一個陶瓷馬桶坯體上面緊張地忙碌著,坯體是剛剛經過乾燥過的,在智能程序的「指揮」下,機械手臂在坯體上均勻地覆蓋上釉水,原本粗糙的坯體表面很快變成了油光可鑑。
這是位於南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全國衛浴龍頭企業九牧智能工廠的日常一幕。據九牧智能車間負責人介紹,在衛浴產品生產流程裡,該環節稱為「施釉」,以往是人工操作,換成機器手臂便實現了自動施釉,可將陶瓷產品360度旋轉均勻施釉,而且釉水可以到達人工難以辦到的管道內壁,「只要按下自動施釉系統,機器手臂就能對不同產品的大小和型號自行調整合適的施釉方式,實現24小時全流程自動化操作」。
九牧智能工廠裡的機器人施釉系統正在運行中。林錦旺 攝
在九牧智能工廠,記者發現,不止是施釉,「智能化生產」已貫穿了注漿、乾燥、脫模、灌釉到燒制等陶瓷衛浴生產全流程,在工廠頂部均設置了自動化傳輸帶,它們成為了產品在各個環節之間輸送的自動管道。
九牧智能工廠是南安傳統製造業「智能化轉型」的縮影。走入現在南安的工廠車間,不管是全國最大的水暖廚衛產業,還是全球最大的石材產業和佔國內半壁江山的陶瓷產業,或者在福建省行業內舉足輕重的機械裝備產業,「智能化生產」已蔚然成風。
位於南安水頭的鵬翔石業,是福建省首家也是目前最大的人造石生產企業。在該企業體驗中心,智能化人造石生產線以模型進行展示。鵬翔石業負責人王達欣向記者介紹了其中的生態石英石生產線,「只要設置好系統,一臺電腦,一個人,不到幾個小時,進入生產線的廢棄石材邊角料搖身一變,成為了稜角分明的精美石材,宛如脫胎換骨一般」。
目前,鵬翔石業現擁有生態大理石、人造玉石、無機環保石、3D納米石等五個系列智能化生產線,先後與同濟大學、福州大學等科研院校所開展合作,研發出近百項廢舊石材再利用新技術。
在位於南安柳城街道的德林機械車間,更是處處可見「機器替代人工」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結合機器人本體的砂帶研磨機,機器手臂一刻不停轉動,它控制著砂帶轉速,自動調整砂帶的張緊力,德林機械董事長陳建團介紹,機器人手臂可全自動控制在三維空間完成各種打磨拋光作業。
目前德林機械建成智能化生產廠房2萬平米,已發展成智能鑄造、加工、表面處理、全球貿易為一體的新型現代化智能製造企業。
對智能化轉型的趨之若鶩,是南安傳統製造業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傳統加工製造利潤減少等形勢下的應對之舉,更是源自於向產業鏈「生產端」高質量發展要利潤的內在需求。
九牧智能工廠負責人介紹,以一隻智能馬桶生產為例,傳統製造成本為1500元,採用智慧智造化流水線就僅需要900元,智能製造降低的成本達到40%左右。
據統計,九牧「雲製造」數位化工廠製造能耗下降50%,生產效率提升30倍,質量一次合格率提升20%,物流周期縮短60%,生產線人員節約600人,實現了效率和品質的雙重提升。
說到智能化帶來的利好,陳建團也是深受其益:「以磨砂拋光這個環節而言,以前需要至少10個工人,現在一臺機器一個人就可以,原來車間至少100個工人,現在20人不到,人工成本下降了四五倍,工作效率卻提升了。」陳建團將省下的成本投入到研發創新中,目前每年保證銷售額的10%以上的研發投入。
傳統製造智能化生產轉型的成效,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助推。近年來,南安推行「外力+內力」產業賦能模式,探索運用合同管理引導企業實施智能改造、機器換工、人工智慧。目前,南安擁有2000多條自動化生產線,實現機器換工17.6萬多人,年節約用工成本約140億元,年新增產值超130億元。
文創「延鏈」
來到位於南安市水頭鎮的英良·石材歷史博物館,猶如走進了一部由石頭演繹的「生命簡史」:從億萬前落到地球最古老的「隕石」,到寒武紀的三葉石化石,再到侏羅紀的鳥類化石、石楔齒滿洲鱷化石等,直到人類誕生後發現的琳琅滿目的「石頭寶庫」……
這座佔地面積約25000平方米的石材博物館,收集了2000多件文物,集中展示了從天外隕石、巖礦化石、石器文明到現代石材藝術及應用的完整脈絡。
據英良石材董事長劉良介紹,從事石材行業以來,便有意識搜集世界上各種珍稀石頭,建立石材博物館,目的是使大家重新建立起對石頭的認知,明白石材並不是冷冰冰的商品,而是時間的承載,是生命的見證,是有溫度甚至值得收藏的藝術品。
英良石材博物館裡,工作人員正在整理準備發貨的化石文創衍生品。林錦旺 攝
南安水頭是「世界石材之都」,原來以石材加工為主業,石材一度作為價值鏈底端的商品進行流通,產業鏈的利潤止步於加工費,難以進一步拓展。近年來,隨著人工成本的大幅上漲,以英良石材為代表的南安石材人不斷探索石材產業的蛻變之路,通過設計賦能,將產業鏈往藝術、創意、收藏等層面延伸,將石材從商品變身為藏品、藝術品、文創品等,不斷挖掘石材本身的內涵和附加值。
以人造石作為主業的鵬翔石業將設計視為核心競爭力,不斷改進技術提升設計能力。「3D納米石」便是其中的代表作,鵬翔石業通過3D技術進行設計,將要體現的圖案、花紋「畫」在石頭表面,如將國畫《富春山居圖》體現在石頭上,花紋方面如大花白、魚肚白等等。在3D納米石中還衍生出山水畫、奢石、魚肚白等文創產品。技術與設計的疊加,讓鵬翔石業開發多元化文創石材產品成為了現實,陸續開發出了再生大理石、石英石、水磨石、人造玉石、家居等系列。
除了石材產業,衛浴水暖企業同樣將「文創設計」作為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的主要抓手。以九牧為例,在九牧產品體驗中心,等各類融入設計匠心的產品比比皆是。
不止九牧和鵬翔石業,通過加強「設計端」解決低附加值問題擴大行業話語權已成為了南安傳統產業從業者和政府有關部門的共識。
針對石材產業,南安通過採取政策補助、設計入股、作品拍賣分成、獎項評選、設計師論壇、校企合作等形式和舉措,推廣拓展基於家居、工裝、工藝美術、以及汽車飾件、裝飾品等生活消費場景的石材應用,共引進設計師團隊40個、設計師超千人,並與200多家設計機構形成長期合作關係,開發出天然奢華石材系列、半寶石系列等石材珍品,湧現出英良集團「五號倉庫」、「世界石材博物館」、東星「奢石文創園」、「天下石文創」等一批石材文創「明星」。
平臺「補鏈」
如果要一站式採購與「家居」相關的產品,位於南安成功國際會展中心的海絲泛家居平臺體驗中心或許是最合適的選擇。記者看到,在體驗中心設點的企業,幾乎涵蓋了石材、陶瓷、水暖、廚衛、家私、安防、裝飾、設計、物流、裝潢等10多個涉及家居的行業,不止線下,還通過搭建「泛家居」線上平臺進行展示和銷售。
南安市委書記林榮忠表示,近年來,南安從當地傳統產業實際出發,尋找石材、陶瓷、水暖、廚衛、機械等傳統產業之間的關聯度,推行「政府+聯盟+企業」泛家居產業模式,依託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通過產業抱團聯盟、渠道整合拓展、模式創新提升、線上線下結合等方式,整合關聯產業資源,補齊產業鏈上下遊,打響泛家居品牌。
要集聚泛家居產業抱團發展,首當其衝是構建核心組織。對此,南安成立了海絲泛家居產業聯合會,整合推動泛家居發展各類資源,以政府來引導,出臺《關於加快泛家居產業聯盟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為泛家居產業企業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以聯盟來運作,組建了南安市海絲泛家居產業聯盟,形成互利互惠的利益聯合體;以企業來主導,通過聯盟平臺開展洽談合作,得到更多優質訂單和採購渠道,補齊完善自身產業鏈條。
據泛家居產業平臺負責人肖星瑜介紹,目前,會員企業已和矽谷Z-wave聯盟、世貿中心、國貿中心、中建院、中合聯、中國物流、國檢集團、絲路產能合作中心、中國武夷、東興證券等多家貿易組織、央企、金融機構籤訂一系列戰略合作協議。
要真正讓泛家居產業企業走出去,構建核心平臺是關鍵。對此,南安構建了泛家居「線上平臺+供應鏈公司+線下體驗館」三位一體的平臺體系,打通企業互聯互動互惠的「通路」,實現平臺內的完整閉環和無縫對接。
打造名為「飾家小站」的線上平臺,創新城市合伙人和產業合伙人發展模式,目前已吸引1200家企業和超萬種產品入駐線上平臺。引進阿里巴巴1688直播基地落戶,啟動首屆泛家居直播節,1000多家本土品牌企業「上雲」,舉辦九牧「9.19」衛浴直播節,銷售總額超11億元。
線下體驗館方面,實施泛家居城市館、城鎮館、鄉村館三級線下體驗館發展模式,建成了成功館、英良館、九牧館、六盤水館、約旦館、肯亞館、阿聯館等城市館、泛家居產城融合智慧展廳等城鎮館和詩山唯美泛家居體驗店等鄉村館,展示營銷面積達5萬平方米,形成線上線下雙渠道融合營銷體系,入駐企業營銷渠道不斷拓寬。
在融合全供應鏈平臺方面,組建泛家居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及供應鏈平臺,將「泛家居」各子行業數據資源聯接入線上平臺,引導會員企業拳頭產品入駐線下體驗館,開發供應鏈電商、供應鏈金融、供應鏈物流等核心功能,打造全產品鏈、全要素、全覆蓋的產品供給體系,入駐企業的現金周轉周期、材料採購周期和產品營銷周期大大縮短。
肖星瑜介紹,自泛家居產業平臺運行以來,截至目前,泛家居產業聯盟已吸引1200多家企業加盟,2019年泛家居會員企業產銷率達100.8%,成本費用利潤率達9.89%,產成品庫存同比下降15%,產成品存貨周轉天數減少0.3天,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5%左右,企業利潤空間不斷擴大。(林錦旺 許澤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