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文山州馬關縣3日舉行中越邊境雲南段排雷行動誓師大會。這是中越邊境線上第三次啟動大規模排雷行動,「雷患」有望在中越邊境地區徹底消除。雲南省軍區掃雷指揮部政委周文春說,排雷行動是中國人民的又一次和平宣言。
排雷人員全副武裝待命。
3日下午,《環球時報》記者參加了中越邊境雲南段排雷行動誓師大會。相關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中越邊境雲南段埋設了約130萬餘枚地雷、48萬餘枚(發)各類爆炸物,形成大小不等、斷續分布的161個混亂雷場,面積約289平方公裡。
1994年至2008年,中國政府先後組織2次中越邊境排雷和1次勘界排雷,將口岸、通道和生產生活區、耕作地的雷場進行排除。但在遺留雷場和勘界新劃入地區雷場中還存在地雷和爆炸物。中越邊境雲南段還有48片雷區、95個雷場,總面積70多平方公裡。據估計,現有雷場中約有地雷47萬餘枚、各類爆炸物15.7萬餘枚(發)。
2日下午,《環球時報》記者赴船頭口岸排雷現場採訪。沿途兩側大山聳立,道路彎曲,不時能看到種植有香蕉等作物的農田。綠植叢生之處不時出現標有骷髏圖標的「禁雷區」。隨著近年來沿邊開發開放的深入,邊民臨邊活動日益頻繁,以及自然環境變化,部分雷區由「隱患」變為「明患」。從2000年以來,僅雲南省文山州就發生觸雷事件81起,致傷致殘76人,致死12人。
此次行動中,雲南省軍區排雷指揮部將對50餘平方公裡的雷區進行徹底掃除,對20餘平方公裡的雷區實施永久封圍,計劃2017年年底前全部完成。據云南省軍區掃雷指揮部負責人介紹,「永久封圍範圍一般指附近居民的水源地等,防止排雷行動對水源造成汙染。」
此次一共有400餘官兵參加該行動,絕大部分是首次執行排雷任務。「雷場即戰場。參加這項行動的意義是穩固邊疆建設,保護人民的生產勞動生活。」在掃雷現場,來自某工兵排的竇希望告訴《環球時報》記者。20歲的竇希望來自安徽,在部隊服役三年,這是他第一次執行掃雷任務。竇希望說,他有些緊張,在訓練期間有過排雷經驗的老同志介紹了任務的危險性。「安全是第一位,既要膽大又要心細。」竇希望頭上戴著防護面具,身上穿著掃雷防護服,「頭和胸是最重要防護的部位。」
與此前兩次大規模排雷不同,此次排雷首次運用國內唯一的一臺防步兵雷場清障車等自動化設備。在清障車進行表層清障之後,掃雷小分隊利用探雷器、探雷針和掃雷耙展開人工搜排。
由於作業過程精神高度集中,作業人員一般30分鐘要進行一次輪換。剛結束了一輪人工搜排任務的陳清臉上全是汗。「我們這邊作業難度大,危險也大。」27歲的陳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黎巴嫩的雷區地勢平坦,而這裡全是大山和叢林。另外,在對地雷的處置方式上,在黎巴嫩發現地雷後一般直接引爆,在國內因為地形複雜需要把雷挖出來再做處置。據介紹,中越邊境現存雷區地勢複雜、自然氣候惡劣,雷區布雷密度高。每平方公裡平均布雷達數千枚。而且雷障種類多,有中式、越式地雷,還有蘇式、美式地雷等。
排雷作業期間,有關部門適時向掃雷區域群眾通報作業點位情況,加強安全防範。同時按照中越兩國兩軍相關協議規定,將向越方實時通報情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越南問題專家潘金娥3日對《環球時報》表示,中越邊境掃雷有利於兩國在新時期下的合作。戰爭是教訓,對邊民影響很大。直到現在,這些過去埋下的雷還在繼續影響邊民生活。逐步消除歷史遺留問題,有利於在新的背景下展開合作。(環球時報記者郭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