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符籙圖譜文化,在世界宗教上可以說獨樹一幟,今天我們就要談起符籙文化中的一種神文,「雲篆」,可是說是中國道教所獨有的一種文字,它是在篆體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由於形似雲朵飄揚,所以又叫「雲籙」。由於其經常用於寫符籙,密文,其文晦澀難懂,其在道教傳說中來頭很大,所以又為「天書」。
「雲篆天書」的道教含義
所謂「雲篆天書」可以說是內含天地萬物。我們在查看《三洞神符記》可以得窺一斑。
「《道門大論》曰:一者,陰陽初分,有三元五德八會之氣,以成飛天之書,後撰為八龍雲篆明光之章。陸先生解三才,謂之三元。三元既立,五行鹹具。以五行為五位,三五和合,謂之八會,為眾書之文。又有八龍雲篆明光之章,自然飛玄之氣,結空成文,字方一丈,肇於諸天之內,生立一切也。按《真誥》紫微夫人說,三元八會之書,建文章之祖,八龍雲篆,是根宗所起,有書之始也……篆者,撰也,撰集雲書,謂之雲篆。此即三元八會之文、八龍雲篆之章,皆是天書,三元八會之例是也。雲篆明光,則五符五勝之例是也。」
這裡講了「雲篆天書」的兩種構成,一是三元五德八會之氣,結成飛天之書。其中三元五德有兩種說法:1.三元指混洞太無元高上玉虛之氣,赤混太無元無上紫虛之氣與冥寂玄通元無上清虛之氣。而五德則指陰、陽、和,陰陽分別有太陰少陰太陽少陽,並中和成五德。另一種說法則是:2.三元為日月星三光之氣,五德則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其中三元伴五德交融則成八會。第二種則是自然飛玄氣結成八龍雲篆明光之章,而自然飛玄則有生立一切之意。二者合一也正是「雲篆天書」是一切文章的宗祖。這也是道教文字「神學」的來源,將一切歸諸於神秘的氣,正所謂文以載道,道教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記錄天地,書寫符籙圖文來驅邪納吉。
「雲篆天書」的歷史淵源
關於「雲篆天書」的歷史淵源,在敦煌道典,宋文明的《通門論》中,可以瞧見蛛絲馬跡。
「天書發於始青之天,而色無定方,文勢曲折,不可尋詳。元始於是命太真仰寫天文,置方位,區別符書,總括圖像。……至於符中有書,參以圖像。書中有圖,形聲並用,故有八體六文,更相顯發。六文者,一曰象形,日月是也;二曰指事,上下是也;三曰形聲,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合長是也。八體者,一曰天書,八會是也;二曰神書,雲篆是也;三曰地書,龍鳳之象;四曰內書,龜龍魚……符採吏加,共成一法,合為一用,此其同。」
宋文明在對「天文」的演變過程進行說明時,其中很明顯參照了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的說法,並且加入了道教自己的解釋。道教文字的產生、演變歷史變成了由陰陽變為三元五德八會之氣,繼而形成八龍雲篆明光之章其「結成文」,變成了所謂的「雲篆」,也稱為「天書」;接著演變為地書的「龍鳳之文」;以及倉頡採鳥跡為古文,以代結繩;周時史籀變古文為大篆;秦時程邈變大篆為小篆;秦後盱陽變小篆為隸書。在《通門論》中又有說:「今經書相傳,皆以隸字解天書,相雜而行也。」這裡其實也論證現行文字的祖宗淵源便是「雲篆天書」。但是我們通過比較分析可以明白根本是從許慎《說文解字敘》的說法來的,藉此弘揚道教文字的深遠。
小結
道教的雲篆天書可以說是道教對於文字的一種崇拜,認為文字有靈,可以續載天地,進而成為道教獨特的符籙文化。它體現了道教對於文字的熱忱,對自然的崇拜。
參考文獻
《雲笈七籤》、《通門論》、《三洞神符記》、李遠國《天書雲篆道教符圖的文獻及其分析》、張同標,梁豔《天書雲篆:道教文字的視覺神秘化及信仰觀念》
(關於「雲篆天書」澤君自以為認識不是很足,如果有寶貴見解,請在下方評論。如果想看好玩又有乾貨的道教或神話知識,不妨關注一下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