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道家符籙文化 傳承發揚造福人類

2021-01-10 生活快達通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傳統文化精深博大。道家文化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符籙,則是道家文化中的精粹之一。現代人對符籙的認知大多是從文學作品中來的,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符籙始終籠罩著神秘色彩,有一種讓人望而生畏的玄秘力量。符籙,真的有用嗎?許多人在心裡會有這樣的疑問。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訪問了中國道家法師協會會長陶建國道長。

陶建國道長,主修符籙,也是道教符籙文化的傳承與實踐者。他告訴我們,符籙文化古已有之,古代方士經常用符水為人治病避災。直至今日,行規正矩的道士法師依然會用符籙施法,為人們增福改運、消除病痛。而這樣的道士法師非常稀少。

符籙在道法中使用廣泛,但需要法師結合其他施法步驟一同進行。符籙不僅可以用來為人們改變命運(事業、婚姻、財運等),還具有祛病(疑難雜症、陰病、絕症等)的符效,它的力量遠遠大於人們想像。

正因為符籙使用要求非常嚴苛,所以能使用符籙的法師也要經過嚴格的考核。為了將優秀的符籙文化傳承下去,陶建國道長選拔培育弟子,傳授道教法術,開設符籙培訓。讓有福緣的弟子不僅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也可以改變家人的命運。

陶建國道長表示,他此生的心願是:讓更多有識之士了解,學習符籙文化,從而讓符籙文化代代相傳,造福於人類。

相關焦點

  • 從符籙主要特徵出發,淺談道教符籙的美學價值
    而符籙就是作為為道教張最為鮮明的一種文化標記而存在至今的。它屬于于宗教文化範疇,同時也是具有歷史底蘊的文化產物。除了自身帶有濃鬱的神秘色彩之外,更為重要的是當中還蘊含了極為深厚的美學價值。本篇文章將從道教符籙的主要特徵出發,淺談其美學價值。
  • 道家古法符籙之要(貳):符紙與符墨
    上期談到「道家古法符籙之要:符水與丹砂」,反響強烈,許多道友和愛好者關注留言。應大家強烈要求,再略述「道家古法符籙之要:符紙與符墨」。另外,有道友留言:《道法樞紐》記載:「符者,天地之真信,人皆假之以朱墨紙筆。吾獨謂:一點靈光,通天徹地,精神所寓,何者非符?
  • 日本御守VS中國符籙大PK!
    相比於中國道家的符籙,年輕人受到日劇或日漫的影響,日本的御守似乎更加深得這一群體的喜愛。從表面上看,符籙與御守都是貼身佩戴用來祈求實現各種訴求的一類信物,並且兩者的形式也十分相近,但是其實內裡千差萬別,你又知道多少?今天就來談一談中國符籙和日本御守之間的差別。
  • 道家符籙之術,是否真這麼靈驗?
    說到符籙,便能想到,曾經看過的各種各樣的影視劇中「道士捉鬼」的情節。一位得道高人,一襲道袍,手持一柄桃木劍,持符念咒,輕搖符籙,無火自燃。這時候,電影中便是要響起令人振奮的BGM了。符籙是道教中的一種法術,亦稱「符字」、「墨籙」、「丹書」。符籙術最初出現於東漢的巫覡(古代稱女巫為巫,男巫為覡,合稱「巫覡」)。在《後漢書·方術傳》中記載「河南有麴聖卿,善為丹書符,劾厭殺鬼神而使命之。」可見起初的符籙術,便是有召神劾鬼、鎮魔降妖之功效。
  • 宜賓翠屏區:李莊鎮民俗文化傳承發揚步伐穩
    而他們的拿手絕活草龍舞,早早於2011年就列入了《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  「草龍舞龍隊已成立20多年了。從最初建隊時的20人,到現今已有正式成員48人,學員400多人。」舞龍隊隊長張開貴說道。  一份熱愛,一份傳承,將一群熱愛李莊草龍的居民群眾緊緊聯繫在了一起,舞龍隊的成立,也為他們搭建起了文化交流傳承的平臺。  傳承和學習一衣帶水。
  • 湛江:發揚傳承「吳川三絕」與年例文化
    2月10日下午,吳川市粵西年例文化節暨「吳川三絕」傳承與發展研討會舉行。湛江市文聯主席餘偉民、吳川市副市長梁韌才,嶺南師範學院、湛江文聯、嶺南文化研究院、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所、雷陽文化研究所、粵西民俗文化研究所、廣州灣文化研究所、吳川文化研究所等50多名專家學者對如何就「吳川三絕」與旅遊產業融合;提升「吳川三絕」影響力,擦亮民間藝術之鄉品牌;如何建立完善機制對「吳川三絕」及年例文化等傳統文化繼承發揚等方面展開研討。
  • 成都龍泉驛洛帶小學:了解、認同、傳承、發揚客家文化
    編制讀本,梳理客家文化「尋根——永遠的客家,認同——燦爛的文化,傳承——世界的洛帶」,這是洛帶小學傳承客家文化的路徑。搭建平臺,傳承、發揚客家文化學校客家童謠誦讀、原創客家少兒合唱、客家舞蹈、客家少兒美術、客家娃娃龍等主打客家特色品牌曾參與多項區、市級比賽並榮獲佳績,獲得各級領導的一致好評。
  • 道家三品論:上品道,中品道,下品道,原來最好還是無為
    最初把道家與道教略略地整理成為系統而加以批評的是梁劉勰的《滅惑論》。他在書中提出道家三品論,既上品道,中品道和下品道。在書中,他推崇老子的清淨無為,著書論道,理靜歸一,化本虛柔,評為上品道。中品道為追求長壽升天,煉養丹田,服食藥方。
  • 真假符籙鑑定指南
    而符籙相較於科儀,物質成本十分之低,僅為一點筆墨錢。這樣難免成為有心之人假以信仰之名而斂財的工具。而又因為符籙文化之小眾,普通人難辨是非,更給了他們魚目混珠的機會。首先要明確的是,符是中國特有的,並非舶來品,所以外來宗教的所謂的符籙可直接斷為假。符籙是中國道教和法教(民間法脈,巫教)特有的文化。宗教意義上的佛教也是沒有符的,但是民間法脈中的「佛教」是有符的,如普庵法脈。
  • 道教文化發展大綱!
    道教文化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弘揚道教文化,是當務之急的必要行動與手段。但道教分為南北兩派,全真道與正一道。正一注重符籙齋醮科儀,此是演教之手段。比如祈福消災,超度拔苦,濟人利物,斬妖除魔,亦是道教活動之必要程序。但只能限於在道觀裡面發展。難以普及與弘揚。
  • 為什麼說傳統文化 的根祇在道家,一個思想兩件事,影響了五千年
    魯迅先生之所以認為中華文化的根祇在道家,總結無非有以下原因。 相比其他學派,道家思想從一開始誕生,就直抵人類靈魂最深層,雖然比起儒家和墨家,少了些關愛以及世俗,但其思想以其獨有的「三觀」綻放出光彩。 清靜無為,無為而治。
  • 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人類共同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的存在完全是站在萬物平等的基礎上的,沒有任何的割裂,任何個人或者團體亦或是哪個種族、哪個國家都有責任和義務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造福整個世界。
  • 一人之下:八奇技實為道家經典,其中5種與道家5術不謀而合
    大家好,今天筆者要為您介紹的是《一人之下》中八奇技的道家延續。其實看過動漫的朋友應該知道該作者叫做米二,至於是真名還是筆名在這不做商討。而筆者接下來將的八奇技自然也是跟道教術式緊密相連的,這八種術式不僅是神秘莫測,更是國有文化的一種經典體現,接下來筆者也不浪費時間,直接為您講述八奇技與大家術式的關聯。其實道家主要有5術之分,為「山,醫,命,相,卜」,但若要細分的話,就會形成動漫中的八奇技諸多分布,分別為:內丹、外丹、道醫、符籙、延命、請神驅鬼、奇門遁甲、五行佔卜。
  •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舞獅在博白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舞獅愛好者遍布全縣各地,陳宇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老子莊子學說如何成為道教丹鼎符籙方術
    因為唐李王朝認為道家掌門老子是李耳,同姓聯宗,便封老子為玄元皇帝。唐憲宗、穆宗、敬宗、武宗和一大批重臣名士渴望長生不死,即尊祟老子的道家學說,聽從道教的內外丹術,給後人印象是丹鼎源於老子、莊子學說。古代「符」是帝王下達指令的憑證,有無尚的權威,後來更成為了天神有符。如在天空雲彩顯示出來,道士錄之,遂成神符。
  • 從客家文化看炎黃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從江西石城「后稷廟」說起
    客家民系是漢民族中的重要民系之一,客家人均是炎黃子孫,客家文化是炎黃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本文以江西省石城縣的「后稷廟」為切入點,結合石城縣的其他客家文化特質,淺述客家文化是炎黃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石城境內人類活動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期是古越人的生息繁衍之地,西漢以後人口漸多。隋開皇年間在今縣城所在地建置場,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升場為縣,因其山多石聳峙如城,故名為石城。石城縣是純客住縣,地處偏僻,境內群山環抱、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日照量充足,是躲避戰亂求生存的理想之地。
  • 文化歪談:裝神弄鬼—祝由術的符咒術治病救人
    比如基督教驅魔的咒語: 我們驅逐你們,每一個汙穢的靈魂,所有魔鬼的勢力,所有來自地獄的入侵者,所有惡魔的軍團,所有邪惡的教派和教會,因此,被詛咒的惡魔,所有黑暗勢力,我們對你們發出請願,停止侵害人類...
  • 道教門派系列:太清玄元濟世救人正一道,胎息、符籙上清派(上)
    文/曉夢閣主道教,這個以先秦諸子百家中道家為基礎而創立的本土宗教,深深地紮根在華夏大地上,道教文化在許多領域都傳承和發揚了華夏的文化,特殊時期更是下山作戰保家衛國,一個亂世接地氣,盛世了無蹤跡的宗教。一句話:有原則,有個性。有讀者私信我說,想了解下道教的門派知識,安排!
  • 2020瀏陽兩會·代表委員風採(11)|劉雨文:致力傳承發揚花炮文化
    「五一」小長假期間,位於瀏陽市大瑤鎮的中國花炮文化博物館迎來了不少遊客。從花炮起源、千年巡禮,到傳統生產、輝煌歷程,再到偉大創新、現代企業和輝耀世界,這座氤氳著濃厚文化氣息的建築,系統展示了瀏陽花炮千年發展歷程。
  • 「談經古樂」校園生花 發揚傳承傳統文化
    而為了讓談經古樂得到有序和有效地傳承,大河中學組建了談經古樂民族樂團,最近這支樂團還在攀枝花學院大禮堂登臺演出,贏得了陣陣掌聲,孩子們通過談經古樂,正在為夢想插上一雙翅膀。一首金蛇狂舞樂曲響徹攀枝花學院大禮堂,臺上的表演者們用樂器二胡、京胡、三弦等民間樂器演奏,聲音古樸輕靈、悠揚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