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2021-01-09 博白縣廣播電視臺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舞獅在博白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舞獅愛好者遍布全縣各地,陳宇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醉心於舞獅20多年,在取得個人不俗成就和榮譽的同時,還熱衷於推廣舞獅,傳授舞獅技藝,成為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獅頭」。

陳宇超是一名80後,生長在三灘鎮白中村。在博白,逢年過節,舞獅都少不了。早些年,在農村地區,很多村屯都組建有獅子隊,人們通過舞獅和習武鍛鍊身體,增進凝聚力。從小生長在農村的陳宇超,在耳濡目染之下,對舞獅產生了濃厚興趣,從1998年開始就正式練習舞獅,至今已經22年。

隨著時間的推移,陳宇超開始不滿足於逢年過節時的小打小鬧,他有了更高更遠的追求:開創一番屬於自己的龍獅事業。為了向更高水平看齊,陳宇超先後到過瀋陽新奧運武館、藤縣禤州醒獅隊、深圳懷德堂等地學習深造。

陳宇超 ▼

剛接觸的時候就是去瀋陽,去奧運武館,在那裡學了有兩年多吧,然後回來就是去過藤縣、深圳。

在學舞獅期間,陳宇超萌生了製作獅頭的想法。於是,他特地前往佛山一家獅頭生產廠,在裡面打了兩年工,熟練掌握了獅頭製作的全套工藝和流程,並於2013年在老家創辦了宇超獅鼓工藝廠,為自己的龍獅事業開闢了一方新天地。

陳宇超 ▼

教了很多徒弟,他們買這個道具,他一定要找到你帶著他一起去,然後帶著帶著多了,多了之後就自己乾脆就開個檔口賣,然後看見別人做就有想法自己做了。

經過數年的發展,工藝廠目前已小有規模,獅頭年產量超過5000隻。由於產品質量過硬,工藝廠生產的獅頭不僅暢銷兩廣地區,還出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工藝廠還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增收,生產旺季的時候,廠裡有二三十人同時開工。

宇超獅鼓工藝廠員工 朱雪萍 ▼

在這裡(幹活)有兩年了,在這裡很好吧,反正離家近,可以回去看一下小孩,在外面沒那麼方便,這裡方便一點,這裡夥食還可以,在外面沒那麼好。每個月有七八千,計件的。

陳宇超先後帶隊到區內多地以及深圳、浙江等地參加比賽,與各地高手同場競技,在展現實力和風採的同時,也向更高水平學習,不斷提升自身技藝水平。此外,陳宇超還積極參加龍獅裁判員學習培訓,在2018年成功考取了國家二級裁判員證書,他也多次被聘請為龍獅比賽裁判員,執裁水平得到了賽事主辦方的高度認可。

龍獅運動在博白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為了促進我縣龍獅運動發展,陳宇超不僅收徒傳藝,還到各鎮教授龍獅技藝,並多方奔走,積極牽頭成立了博白縣龍獅運動協會。

陳宇超 ▼

(記者:去組織成立這個協會,你的想法是什麼樣的?)就是發揚、發展(龍獅運動)。哪裡都有這個協會的,把我們當地的獅子,像我們現在博白這邊哪裡都有獅子,每條村都有,把他們全部結合在一起,然後就發展,把這個文化發展起來。下一步,現在打算就是搞個比賽,不過現在受疫情影響要推遲一點。

當問到是什麼讓他20多年堅持從事龍獅行業不動搖時,陳宇超是這樣說的:

陳宇超 ▼

比較愛好吧,這個行業反正賺錢賺不到什麼錢,只是一心做這個傳承,比較喜歡舞龍舞獅,然後就一直做了。

▌本文來源:博白縣融媒體中心 記者:劉宇鵬 秦菊苑

相關焦點

  • 博白舞獅界的「獅頭」,原來是他!
    他醉心於舞獅20多年在取得個人不俗成就和榮譽的同時還熱衷於推廣舞獅,傳授舞獅技藝成為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獅頭」今天,請跟隨小微的腳步走進陳宇超的生活聽一聽他的故事陳宇超是一名80後,出生在博白縣三灘鎮白中村。
  • 傳承傳統文化 80後女教師把「扎獅頭」帶進小學
    (原標題:80後女教師把「扎獅頭」帶進小學)課堂上,歐琦輝教學生們所扎的獅頭是佛山傳承了幾百年的黎家獅。 鄭仲 攝  歐琦輝現在的身份不僅是鐵軍小學的美術老師,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傳承人黎偉的大徒弟,也是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編寫成小學生教材的第一人。自2012年,歐琦輝從師黎偉學習「扎獅頭」並且把它引進學校後,6年間,共有150名小學生學習了扎獅頭。去年開始,歐琦輝負責的黎偉獅頭工作室申報了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承辦的非遺進小學項目,並且從今年3月份開始,免費向鐵軍小學全校鋪開。
  • 扎獅頭 傳技藝
    2月9日,周嘉欣(右)和母親黎婉珍在一起展示紮好的獅頭。  廣東佛山的黎家自清代道光年間開始扎獅頭,是佛山唯一五代扎獅頭從未間斷的家族。今年53歲的黎婉珍是佛山黎家獅第五代傳人,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項目(彩扎)代表性傳承人」。她自小隨母學藝,傳授獅頭扎作技藝至今。「獅頭的製作分為扎、撲、寫、裝四大工序、1300多個步驟。」黎婉珍說,面對複雜的製作工序,許多年輕人不願意學習獅頭製作技藝。為傳承這一技藝,原本在一所小學教書的女兒周嘉欣開始嘗試與母親黎婉珍學習扎獅頭,並積極參與佛山獅頭的傳承工作。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獅頭扎作這個項目我們是全國唯一一所學校在做的,我們唱的是『獨角戲』,我們作為獅頭這項國家級非遺所在地的學校,有責任把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下去。」張麗琴說。圖片來源:戴嘉信  引入STEAM理念,建立校本課程和「全校普及+精英培養」的教學體系,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摘得全國最高榮譽的背後,鐵軍小學已經形成了1400多師生聯動家長,全員學習獅扎文化的良好局面。「從興趣到責任,我覺得我應該把它傳承下去。」鐵軍小學獅頭工作坊五年級學生伍俐佟說。
  • 客家青獅:百年技藝 傳承不息
    其中,尤以連城最為盛行,並成為連城傳統武術中重要組成部分。連城舞青獅主要通過獅子的身形變化來展現獅子的生活習性,而青獅作為舞青獅的重要道具,其好壞決定了舞青獅的生動與否。2018年6月,連城舞青獅被龍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連城客家青獅的製作技藝和許多傳統技藝的傳承一樣,數百年來都是單傳。
  • 惠東80後陳志豪舞獅21載 傳承民俗傳統文化
    據了解,蓋仔獅即舞獅表演,長排村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舞蓋仔獅表演方式。日前,在惠州市第四屆民間藝術博覽會上,蓋仔獅傳承人陳志豪的表演讓人感受到了其魅力。除了蓋子獅,在文化傳承的道路上,陳志豪付出了許多汗水和努力。他希望在舞獅習武的同時,讓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陳志豪希望蓋仔獅這項傳統民間藝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 「80後」蒙古族牧民:打造草原深處的民族文化傳承陣地
    邱春鳳 攝中新網呼倫貝爾9月11日電 題:「80後」蒙古族牧民:打造草原深處的民族文化傳承陣地作者 張瑋 邱春鳳「我要做一個由56根烏尼(椽子)構成的蒙古包,蒙古包的穩定性需要所有的烏尼同方向、齊用力,像極了56個民族如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
  • 30對親子繪製獅頭感受傳統文化
    獅頭製作現場。 佛山是醒獅的發源地,也是佛山獅頭製作的發源地。佛山彩扎獅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獅頭有著驅邪納福的寓意,是聞名中外的手工藝品,是典型的東方色彩的藝術,更是佛山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剪紙+陶藝+獅頭…… 傳統工藝也跨界
    它們的作者都是佛山年輕的傳統手工藝傳承人,當中包括了佛山彩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玉榕之子黃宏宇、黎家獅的第六代傳人周嘉欣、佛山獅頭扎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黎偉的大徒弟歐琦輝、佛山剪紙省級非遺傳承人饒寶蓮徒弟陳子傑等十多位佛山非遺傳承人的後代、嫡傳弟子,以及6名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社選送的傳承人。
  • 非遺技藝傳承也有年輕緣,80後、90後重新定義千年龍泉瓷劍文化
    從本次展覽中,我們能夠切身感受到龍泉青瓷和寶劍確實是藝術造詣非常高、傳承發展非常好的非遺技藝,希望以這場文化沙龍推動非遺技藝面向世界的創新發展,成為其走向世界的一個新起點。千餘年傳承的非遺技藝,在80後、90後的手中會有怎樣的現代表達?
  • 當代民間文化和傳統手工藝發揚傳承存在的諸多問題和應對之策
    當代民間文化和傳統手工藝發揚傳承存在的諸多問題和應對之策□凡事都得曉得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民間文化和傳統手工藝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發掘和傳承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鄉村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我們要通過發掘、保護、傳承和創新等措施推動民間文化和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彰顯民族特色印記,為群眾打造精神家園,讓每個人都能領略文化的魅力,體會手工藝的溫度,留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
  • 湛江:發揚傳承「吳川三絕」與年例文化
    2月10日下午,吳川市粵西年例文化節暨「吳川三絕」傳承與發展研討會舉行。湛江市文聯主席餘偉民、吳川市副市長梁韌才,嶺南師範學院、湛江文聯、嶺南文化研究院、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所、雷陽文化研究所、粵西民俗文化研究所、廣州灣文化研究所、吳川文化研究所等50多名專家學者對如何就「吳川三絕」與旅遊產業融合;提升「吳川三絕」影響力,擦亮民間藝術之鄉品牌;如何建立完善機制對「吳川三絕」及年例文化等傳統文化繼承發揚等方面展開研討。
  • 匠心手藝守護文化瑰寶!獅山的驕傲,應有「四牛」的獅頭
    伴著坊內淡淡的木竹味,手作工藝傳承人葉競循講述了這裡有關一家三代人對獅頭扎作、獅鼓製作的堅守和傳承。扎獅數十載,匠心手藝守護文化瑰寶葉競循,顏峰村本地人,熟悉他的街坊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四牛」。獅鼓工藝製作是四牛的祖傳手藝,從他爺爺那輩開始就精通醒獅用品的各項製作。
  • 彩扎(遂溪獅頭)
    遂溪獅頭彩扎是湛江市遂溪縣民間傳統藝術之一,相傳起於清代,與當地舞獅相伴而生。清道光《遂溪縣誌》(禮俗卷)中,有「上元張燈結彩,舞獅象雜劇遊戲,作火樹放花炮煙火,打鞦韆猜燈謎,士庶歡遊達旦,曰慶元宵」的記載,清光緒三十三年工業品呈報匯冊就有「獅頭行製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來定購」的記載,說明當時遂溪獅頭彩扎已十分受歡迎。
  • 文化共傳承,多彩傳統技藝走進東方社區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楊凡銳近日,沙河街道東方社區黨委在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了8場主題為「非遺進社區 文化共傳承」傳統技藝學堂的活動。活動中,講師講解非遺文化知識,同時手把手教居民非遺物品古法造紙、風箏、金絲彩沙畫、中國結、麵塑、浮雕畫,剪紙、皮影戲的製作技巧,結束後並開展一場「我是非遺傳承人」傳統文化進社區活動的成果展。通過8次活動,在手工技藝的陶冶中,使社區居民們了解了「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讓越來越多的傳統技藝和文化在社區中發揚光大。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12月1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扎作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因病離世,享年74歲。黎偉1945年出生於廣東佛山。2006年,他協助佛山市政府將黎家獅「彩扎獅頭技藝」成功申報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晉升為國家級非遺項目;2009年,黎偉被授予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 九江魚花 佛鶴獅頭等4部紀錄片演繹南海特色文化
    歷經近4個月的精心製作,南海匠心·南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紀錄片於昨日舉行首映式,九江魚花、西樵香雲紗、佛鶴獅頭、樂安花燈等極富南海特色的非遺文化和人文風俗通過四部紀錄片一一展現在觀眾面前。據統計,南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前已有49項,涉及門類眾多,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
  • 蔣欽全:鑽研古建築營造技藝 傳承閩南紅磚建築文化
    鑽研古建築營造技藝 傳承閩南紅磚建築文化 蔣欽全:鑿刀似毛錐 落筆便生風「他創立『閩南傳統民居建築營造技藝傳習所』,為傳統建築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將閩南傳統民居推廣至海內外。有閩南人聚居的地方,都能見到紅磚傳統民族建築……」2013年年底,在央視「鄉土盛典」鄉土文化十大風採人物頒獎典禮中,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以資深評委身份宣讀頒獎詞,向觀眾推介蔣欽全。去年年底,「中國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研習基地」落戶泉州,作為該基地的負責人,身兼福建省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身份的蔣欽全說:「我願繼續不遺餘力,發揚閩南傳統建築的營造技藝。」
  • 佛山藏品級傳統獅頭扎作—祥獅獻瑞
    佛山傳統老關公獅,俗稱「梳仔眉」嶺南醒獅,源於佛山,享譽世界,更是支撐著這個千年古鎮的城市名片。經過歷史漫長的歲月和祖祖輩輩佛山人的耕耘,才得以把這項傳統技藝流傳至今。醒獅文化在佛山,可是家傳戶曉,問起佛山的街坊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會耍上幾道,群眾基礎之深入人心。
  • 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傳承紅色基因 發揚紅色傳統
    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是革命老區,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川南工農革命軍獨立團的成立地,也是紅軍川滇黔邊區遊擊縱隊策應中央主力紅軍轉移的轉戰地,留下了眾多紅色遺址、遺蹟和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近些年來,長寧縣採取有效措施,建設和利用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發揚紅色傳統,思想政治建設取得可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