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有醒獅。那醒獅是怎麼樣的呢?會飛的?會跳的?其實,現在大家看到的,不一定是妳完全知道的醒獅,親眼看到的不一定是妳全部看到的。這次就把平常甚少看到的醒獅,而且是佛山地道的傳統醒獅,將它呈獻給大家。在此前一段時期裡,它因為重量而被取代,因為它的老舊色調的風格而被遺忘,又因為文化的價值而被重新挖掘,更因為是城市的名片而被重視及政策保護起來。在不斷被遺忘的過程當中,我們與時間賽跑,利用獅頭老藝人的手,舞獅人傳統的功夫技法,重新把這頭藏品級的佛山獅頭舞動起來,讓它再次出現在佛山的老街巷子裡。
佛山傳統老關公獅,俗稱「梳仔眉」
嶺南醒獅,源於佛山,享譽世界,更是支撐著這個千年古鎮的城市名片。經過歷史漫長的歲月和祖祖輩輩佛山人的耕耘,才得以把這項傳統技藝流傳至今。醒獅文化在佛山,可是家傳戶曉,問起佛山的街坊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會耍上幾道,群眾基礎之深入人心。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之間的交匯,中外文化的交融,使醒獅文化發展成為可觀賞,可競技,更成為產業鏈,作為一種文化商品的產物,在多元的文化市場上流轉著,更給社會各界帶來效益。
這次我們主要講述的是佛山醒獅文化當中的醒獅文化當中,獅頭扎作的相關內容。在當下,醒獅的發展,可算是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國際等世界舞臺或賽場上,基本以高樁的形式來比個高低,融入雜技藝術的原理,一連串的高難度動作,更令人為之動容。他們除了在動作難度上要求極高,對獅頭的使用也是到了一個新浪潮。就是獅頭需要到更輕,色彩更需要鮮豔出眾,顯現自己的風格,更顯現代潮流氣息。現行的獅頭,講求輕,色彩斑瀾,但卻缺乏了文化本身的歷史元素及特徵,基於輕便,為減少其自身重,就不得不減少零部件裝飾,因此更減少了工序,發展下來,自然就失去原本的特徵及韻味了。
現代羊毛獅獅頭造型
據石錦新師傅介紹,一般特造的精品獅頭大多都是海外訂做的,包括港澳地區。本地做這類獅頭較少,因為價格較貴,且本地對使用的獅頭要求不高,因為是本地生產,常見且多,不會被人們所多加留意,對獅頭藝術價值意識比較薄弱。反之,海外的華人對獅頭就會顯得尤為珍貴。畢竟早年海外沒有人扎獅頭,在外謀生的華人都不容易,為不被欺凌,都會聚在一起教習武術,久而久之練武聚集之地自然成為華人們的會館武館。有華人就有武館就有醒獅,因為長期身處異鄉,或許見到獅頭猶如見到故裡,因為舞醒獅大多都在農曆新年,想到這裡自然就想念家鄉。因此扎作獅頭的藝人們會根據人們的生活祈願與祝福,會把一些吉祥意象的典故造型,塑造刻畫上獅頭上,更好地把起舞醒獅作為一種高度的愛國想家的情感表達。正因如此,促使了佛山獅頭揚名海外,外單比內銷多得多,石師傅說。好的獅頭都在海外,石師傅扎作的有兩個獅頭就被法國博物館所收藏,反而在自家門口卻沒見有藏品級的獅頭,或許因為佛山人務實,物盡其用,買的獅頭關鍵要物美價廉且實用, 精品獅頭貴,且一旦刮碰就容易破損,因此大多選用普通傳統型的獅頭。
常見的佛山傳統獅頭
為重塑佛山人舞佛山獅頭的傳統佛山醒獅特質,經過與有著五十多年佛山獅頭扎作經驗的獅頭扎作藝人-石錦新師傅商量研究,我們決定重新做一套既能靜態觀賞又能作動態起舞的藏品級獅頭—祥獅獻瑞。設計理念,源於富有嶺南建築風格特色屋脊,屋脊上的鰲魚及雙龍戲珠,年畫上的鯉魚躍龍門及風水畫的大鵬展翅,再經過翻閱以前廠裡留下來的一些出口海外的獅頭老照片,結合實際用途。獅頭採用色彩斑斕且富顯貴氣的劉備面作為型格,吉祥意象分別有雙龍戲珠、獨佔鰲頭、大鵬展翅、魚躍龍門等。一般獅頭製作工序按順序劃分有:扎架、撲紙、寫色、裝飾構件四大工序。由於這獅頭為特製獅頭,與一般的工序更為複雜,所以師傅必須未雨綢繆,先把每一個吉祥意象先在獅頭的每個位置與角落進行布局,為預留好各部分構件的大小,巧妙地利用獅頭的空間。特打破一般常規,先扎撲好構件,在框架定位後再撲主體骨架,先上構件顏色再上主體顏色,把構件以先次後主,先裝後拆再裝再拆的複雜工序方式,為上色時能合理留有勾畫的空間,讓構件突出在獅頭上的神韻,把立體效果更能呈現出來。
藏品級獅頭—祥獅獻瑞(前)
在扎作方面,獅頭為求突出每個吉祥意象,採用了大號的框架規格,使其更顯貴氣與霸氣。獅框定格後,必先扎出雙龍戲珠的龍頭龍尾,來預留空間位置,由於獅頭是作為道具動態使用,特採用了半浮凸的做法,即只扎單邊的龍頭,由於龍頭放置於兩面夾前,所以大小有所控制。再扎出頭頂的大鵬角及翅膀,再因應大鵬的體積位置與角度,再定格雙鰲魚大小,隨後再將其撲紙及上色,成為半成品,當中連連相扣,缺一定位不可。由於扎作的構件繁多,憑藉石師傅多年的扎作經驗,才能夠使獅頭避免出現位置與角度的偏差,使獅頭四正方圓,平行劃一。
石錦新師傅在修整竹支用以扎作獅頭框架
石錦新師傅在扎作獅頭框架
石錦新師傅在扎作獅頭框架
在所有構件完成定位後,將其在主體框架拆卸下來後,到獅頭主體進行撲紙,由於已預留了構件的空間位置,撲紙的時候也因應而留有位置,一些翅角不但要平整,還要留有角度和線條,尤其是面頰的龍身,更顯他的飽滿。撲紙後將在風乾的同時,對構件進行寫色。
獅頭主體進行撲紙
獅頭所撲的砂紙風乾後,外觀模樣基本成型,在獅頭主體寫花上色前,又需要把龍頭等構件裝回原來所預設的位置,以構件的色彩為基準,相應勾畫出各種吉祥瑞獸的條紋,尤其在勾畫龍身時,鱗紋線條的細膩,更考驗師傅拿筆的定力,石師傅更用上了雙手吊筆勾畫的技巧。為了更顯佛山獅頭的傳統韻味,在色搭方面,獅頭主要以丹紅色為主格調,加上沉穩的黃底色,再配上原始的虎斑紋等,使整個獅頭返璞歸真,霸氣十足。在整個獅頭寫色收尾階段,為把構件連接位置的色搭更有協調效果,師傅再次把構件拆下來,把構件遮擋的連接位置勾畫好後,再裝回構件,最後固封鎖緊。細節決定一切,正因為這種執著的工匠精神,才能把這項獅頭藝術流傳至今。
先扎出雙龍戲珠的龍頭龍尾並上色的半成品
在獅頭主體上色寫花
在獅頭主體寫花上色
獅頭主體側面上色後的效果
獅頭主體正面上色後的效果
雙龍吐珠龍體寫花,雙手定筆,體現老師傅的「真功夫」!
霸氣的獅頭基本成型,到最後一步給獅頭裝飾,獅頭的的毛髮鬍鬚,採用了傳統的馬尾毛,細毛沿用白兔毛,大小絨球超過一百多個,使用木料做眼珠。獅身獅被,採用傳統富華紡布料,排碎作間隔點綴,傳統豬腸脊背。整體舞動起來,已經是數不清多少年前已經絕跡了的獅頭藝術的產物了,真正把過去的獅頭回憶,重新以實物形式回到現實當中。
藏品級獅頭—祥獅獻瑞(後)
獅頭部位吉祥物及形體介紹:
雙龍戲珠:位於獅頭正面左右兩旁面頰各一條龍,由龍頭龍身龍尾組成,龍頭半浮狀態凸起,龍身勾畫於面頰上,龍尾沿龍身至獅腮部位,獅鼻上中震為龍珠。龍為皇,至高無上,尊貴,象徵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雙龍戲珠
獨佔鰲頭:位於獅頭正上方頂部兩旁。象徵節節高升,勇奪第一,高中狀元。
大鵬展翅:位於獅頭正上方,頂部正中央,獅角。象徵鵬程萬裡,前程遠大,前途無量。
獅頭正上方的獨佔鰲頭與大鵬展翅
鯉魚躍龍門:位於獅頭兩旁後方腮部位置,魚頭朝上。象徵一舉成名,事業有成翻一番,飛黃騰達。
鯉魚躍龍門部位
獅被:長三米,五色,富華紡布料,豬腸獅背脊,排碎作間隔,縫有三角鏡片及獅鈴鐺。
傳統富華紡布料獅被
獅尾:外插入式,藤製,長條狀,後有呈圓形邊帶翅角狀,裝有絨球及馬尾長鬚。
近為少見的佛山傳統獅尾
一套佛山醒獅,集聚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獅頭上的神獸,更彰顯出獅頭藝人高深的技術造詣,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工匠精神的光芒,照射著佛山傳統文化的前進方向,佛山功夫人舞佛山獅頭,是我們佛山武術醒獅人對本土文化的尊重,佛山功夫、佛山醒獅、佛山獅頭扎作,我們佛山人一同堅守,致敬佛山獅人。
獅頭扎作者人物簡介:石錦新
佛山人,1961年出生。高中畢業後1978年入佛山市樂器工藝廠,師從工藝美術大師黎勤學習佛山獅頭彩扎工藝,深得黎勤大師器重,將佛山獅頭四個工序「扎、撲、寫、裝」傾囊相授。
石錦新師傅18歲即開始從事獅頭製作,有超過40年的豐富經驗,因其彩扎的獅頭牢固精巧,撲獅平滑、左右對稱、寫色生動、粗細適中、裝飾華麗,被評為工藝師,並在多次獅頭扎作比賽中獲獎。石錦新在傳統獅頭的基礎上,不斷改進技藝以及創新。現今仍堅持在一線扎作崗位上積極傳授獅頭彩扎技藝。
仍堅持在一線扎作崗位上的石錦新師傅
期待下一期,我們醒獅人在工藝廠裡把這頭醒獅請回獅會後的盛況。相約下一期推文,敬請關注。
最後獻上一小段這個藏品級獅頭的舞動效果
佛山傳統三星獅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