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藏品級傳統獅頭扎作—祥獅獻瑞

2021-02-19 佛山敦厚興義堂國術體育會

在佛山,有醒獅。那醒獅是怎麼樣的呢?會飛的?會跳的?其實,現在大家看到的,不一定是妳完全知道的醒獅,親眼看到的不一定是妳全部看到的。這次就把平常甚少看到的醒獅,而且是佛山地道的傳統醒獅,將它呈獻給大家。在此前一段時期裡,它因為重量而被取代,因為它的老舊色調的風格而被遺忘,又因為文化的價值而被重新挖掘,更因為是城市的名片而被重視及政策保護起來。在不斷被遺忘的過程當中,我們與時間賽跑,利用獅頭老藝人的手,舞獅人傳統的功夫技法,重新把這頭藏品級的佛山獅頭舞動起來,讓它再次出現在佛山的老街巷子裡。

佛山傳統老關公獅,俗稱「梳仔眉」

嶺南醒獅,源於佛山,享譽世界,更是支撐著這個千年古鎮的城市名片。經過歷史漫長的歲月和祖祖輩輩佛山人的耕耘,才得以把這項傳統技藝流傳至今。醒獅文化在佛山,可是家傳戶曉,問起佛山的街坊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會耍上幾道,群眾基礎之深入人心。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之間的交匯,中外文化的交融,使醒獅文化發展成為可觀賞,可競技,更成為產業鏈,作為一種文化商品的產物,在多元的文化市場上流轉著,更給社會各界帶來效益。

這次我們主要講述的是佛山醒獅文化當中的醒獅文化當中,獅頭扎作的相關內容。在當下,醒獅的發展,可算是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國際等世界舞臺或賽場上,基本以高樁的形式來比個高低,融入雜技藝術的原理,一連串的高難度動作,更令人為之動容。他們除了在動作難度上要求極高,對獅頭的使用也是到了一個新浪潮。就是獅頭需要到更輕,色彩更需要鮮豔出眾,顯現自己的風格,更顯現代潮流氣息。現行的獅頭,講求輕,色彩斑瀾,但卻缺乏了文化本身的歷史元素及特徵,基於輕便,為減少其自身重,就不得不減少零部件裝飾,因此更減少了工序,發展下來,自然就失去原本的特徵及韻味了。

現代羊毛獅獅頭造型

據石錦新師傅介紹,一般特造的精品獅頭大多都是海外訂做的,包括港澳地區。本地做這類獅頭較少,因為價格較貴,且本地對使用的獅頭要求不高,因為是本地生產,常見且多,不會被人們所多加留意,對獅頭藝術價值意識比較薄弱。反之,海外的華人對獅頭就會顯得尤為珍貴。畢竟早年海外沒有人扎獅頭,在外謀生的華人都不容易,為不被欺凌,都會聚在一起教習武術,久而久之練武聚集之地自然成為華人們的會館武館。有華人就有武館就有醒獅,因為長期身處異鄉,或許見到獅頭猶如見到故裡,因為舞醒獅大多都在農曆新年,想到這裡自然就想念家鄉。因此扎作獅頭的藝人們會根據人們的生活祈願與祝福,會把一些吉祥意象的典故造型,塑造刻畫上獅頭上,更好地把起舞醒獅作為一種高度的愛國想家的情感表達。正因如此,促使了佛山獅頭揚名海外,外單比內銷多得多,石師傅說。好的獅頭都在海外,石師傅扎作的有兩個獅頭就被法國博物館所收藏,反而在自家門口卻沒見有藏品級的獅頭,或許因為佛山人務實,物盡其用,買的獅頭關鍵要物美價廉且實用, 精品獅頭貴,且一旦刮碰就容易破損,因此大多選用普通傳統型的獅頭。

常見的佛山傳統獅頭

為重塑佛山人舞佛山獅頭的傳統佛山醒獅特質,經過與有著五十多年佛山獅頭扎作經驗的獅頭扎作藝人-石錦新師傅商量研究,我們決定重新做一套既能靜態觀賞又能作動態起舞的藏品級獅頭—祥獅獻瑞。設計理念,源於富有嶺南建築風格特色屋脊,屋脊上的鰲魚及雙龍戲珠,年畫上的鯉魚躍龍門及風水畫的大鵬展翅,再經過翻閱以前廠裡留下來的一些出口海外的獅頭老照片,結合實際用途。獅頭採用色彩斑斕且富顯貴氣的劉備面作為型格,吉祥意象分別有雙龍戲珠、獨佔鰲頭、大鵬展翅、魚躍龍門等。一般獅頭製作工序按順序劃分有:扎架、撲紙、寫色、裝飾構件四大工序。由於這獅頭為特製獅頭,與一般的工序更為複雜,所以師傅必須未雨綢繆,先把每一個吉祥意象先在獅頭的每個位置與角落進行布局,為預留好各部分構件的大小,巧妙地利用獅頭的空間。特打破一般常規,先扎撲好構件,在框架定位後再撲主體骨架,先上構件顏色再上主體顏色,把構件以先次後主,先裝後拆再裝再拆的複雜工序方式,為上色時能合理留有勾畫的空間,讓構件突出在獅頭上的神韻,把立體效果更能呈現出來。

藏品級獅頭—祥獅獻瑞(前)

在扎作方面,獅頭為求突出每個吉祥意象,採用了大號的框架規格,使其更顯貴氣與霸氣。獅框定格後,必先扎出雙龍戲珠的龍頭龍尾,來預留空間位置,由於獅頭是作為道具動態使用,特採用了半浮凸的做法,即只扎單邊的龍頭,由於龍頭放置於兩面夾前,所以大小有所控制。再扎出頭頂的大鵬角及翅膀,再因應大鵬的體積位置與角度,再定格雙鰲魚大小,隨後再將其撲紙及上色,成為半成品,當中連連相扣,缺一定位不可。由於扎作的構件繁多,憑藉石師傅多年的扎作經驗,才能夠使獅頭避免出現位置與角度的偏差,使獅頭四正方圓,平行劃一。

石錦新師傅在修整竹支用以扎作獅頭框架

石錦新師傅在扎作獅頭框架

石錦新師傅在扎作獅頭框架

在所有構件完成定位後,將其在主體框架拆卸下來後,到獅頭主體進行撲紙,由於已預留了構件的空間位置,撲紙的時候也因應而留有位置,一些翅角不但要平整,還要留有角度和線條,尤其是面頰的龍身,更顯他的飽滿。撲紙後將在風乾的同時,對構件進行寫色。

獅頭主體進行撲紙

獅頭所撲的砂紙風乾後,外觀模樣基本成型,在獅頭主體寫花上色前,又需要把龍頭等構件裝回原來所預設的位置,以構件的色彩為基準,相應勾畫出各種吉祥瑞獸的條紋,尤其在勾畫龍身時,鱗紋線條的細膩,更考驗師傅拿筆的定力,石師傅更用上了雙手吊筆勾畫的技巧。為了更顯佛山獅頭的傳統韻味,在色搭方面,獅頭主要以丹紅色為主格調,加上沉穩的黃底色,再配上原始的虎斑紋等,使整個獅頭返璞歸真,霸氣十足。在整個獅頭寫色收尾階段,為把構件連接位置的色搭更有協調效果,師傅再次把構件拆下來,把構件遮擋的連接位置勾畫好後,再裝回構件,最後固封鎖緊。細節決定一切,正因為這種執著的工匠精神,才能把這項獅頭藝術流傳至今。

先扎出雙龍戲珠的龍頭龍尾並上色的半成品

在獅頭主體上色寫花

在獅頭主體寫花上色


獅頭主體側面上色後的效果

獅頭主體正面上色後的效果

雙龍吐珠龍體寫花,雙手定筆,體現老師傅的「真功夫」!

霸氣的獅頭基本成型,到最後一步給獅頭裝飾,獅頭的的毛髮鬍鬚,採用了傳統的馬尾毛,細毛沿用白兔毛,大小絨球超過一百多個,使用木料做眼珠。獅身獅被,採用傳統富華紡布料,排碎作間隔點綴,傳統豬腸脊背。整體舞動起來,已經是數不清多少年前已經絕跡了的獅頭藝術的產物了,真正把過去的獅頭回憶,重新以實物形式回到現實當中。

藏品級獅頭—祥獅獻瑞(後)

獅頭部位吉祥物及形體介紹:

雙龍戲珠:位於獅頭正面左右兩旁面頰各一條龍,由龍頭龍身龍尾組成,龍頭半浮狀態凸起,龍身勾畫於面頰上,龍尾沿龍身至獅腮部位,獅鼻上中震為龍珠。龍為皇,至高無上,尊貴,象徵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雙龍戲珠

獨佔鰲頭:位於獅頭正上方頂部兩旁。象徵節節高升,勇奪第一,高中狀元。

大鵬展翅:位於獅頭正上方,頂部正中央,獅角。象徵鵬程萬裡,前程遠大,前途無量。

獅頭正上方的獨佔鰲頭與大鵬展翅

鯉魚躍龍門:位於獅頭兩旁後方腮部位置,魚頭朝上。象徵一舉成名,事業有成翻一番,飛黃騰達。

鯉魚躍龍門部位

獅被:長三米,五色,富華紡布料,豬腸獅背脊,排碎作間隔,縫有三角鏡片及獅鈴鐺。

傳統富華紡布料獅被

獅尾:外插入式,藤製,長條狀,後有呈圓形邊帶翅角狀,裝有絨球及馬尾長鬚。

近為少見的佛山傳統獅尾

一套佛山醒獅,集聚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獅頭上的神獸,更彰顯出獅頭藝人高深的技術造詣,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工匠精神的光芒,照射著佛山傳統文化的前進方向,佛山功夫人舞佛山獅頭,是我們佛山武術醒獅人對本土文化的尊重,佛山功夫、佛山醒獅、佛山獅頭扎作,我們佛山人一同堅守,致敬佛山獅人。

 

獅頭扎作者人物簡介:石錦新

佛山人,1961年出生。高中畢業後1978年入佛山市樂器工藝廠,師從工藝美術大師黎勤學習佛山獅頭彩扎工藝,深得黎勤大師器重,將佛山獅頭四個工序「扎、撲、寫、裝」傾囊相授。

石錦新師傅18歲即開始從事獅頭製作,有超過40年的豐富經驗,因其彩扎的獅頭牢固精巧,撲獅平滑、左右對稱、寫色生動、粗細適中、裝飾華麗,被評為工藝師,並在多次獅頭扎作比賽中獲獎。石錦新在傳統獅頭的基礎上,不斷改進技藝以及創新。現今仍堅持在一線扎作崗位上積極傳授獅頭彩扎技藝。

仍堅持在一線扎作崗位上的石錦新師傅


期待下一期,我們醒獅人在工藝廠裡把這頭醒獅請回獅會後的盛況。相約下一期推文,敬請關注。


最後獻上一小段這個藏品級獅頭的舞動效果

佛山傳統三星獅舞法


相關焦點

  • 佛山彩獅扎作傳承難:工藝繁瑣僅獅頭就1300道工序
    在廣州,逢年過節、新店開張慶典,總能在喧天鑼鼓聲中看見醒獅表演,市民觀看醒獅表演時,或許並沒留意到這些獅頭從何而來。其實在廣州所舞之獅,多為南獅,即「醒獅」,源於佛山。而聞名遐邇的佛山彩獅扎作,由於工藝繁瑣、市場需求等原因,其傳統扎作技藝後繼乏力,隨時面臨失傳的危險。
  • (視頻)佛山醒獅之傳統佛山三星獅
    之前講到佛山獅頭,現在來了解一下我們佛山傳統醒獅的其中一個派系——佛山三星獅。
  • 佛山有位美術老師,給傳統獅扎插上了創意的翅膀!
    出版了《扎獅娃——佛山獅頭工藝之寫色》,成為中國第一個將佛山獅頭工藝編寫為青少年教材並在小學推廣和使用的第一人。為了更好地傳承獅頭文化,她花6年時間自費出版小學教材《扎獅娃——佛山獅頭工藝之寫色》,更著力開發文創產品,讓獅頭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插上了創意的翅膀。拜師學藝:隨身帶著鐵絲隨時拿來練手說起歐琦輝與獅頭結緣,也頗具偶然性。2012年有一天,歐琦輝帶著兒子在祖廟玩,偶然看到一個外國小朋友一邊看舞獅,一邊用英語說張飛獅、劉備獅。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2006年,他協助佛山市政府將黎家獅「彩扎獅頭技藝」成功申報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晉升為國家級非遺項目;2009年,黎偉被授予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2019年12月初,黎偉剛剛協助拍完佛山獅頭扎作技藝的搶救性記錄片,為佛山獅頭扎作技藝留下珍貴的影像資料。
  • 「佛山獅頭」背後的故事——挑戰中的堅守
    舞獅以佛山最為有名,因為清末有一位大師黃飛鴻將舞獅發揚光大。舞獅熱鬧又精彩,然而在好看的背後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比如獅頭的製作。佛山獅頭以「黎家獅」最為有名。「黎家獅」自清代道光年間開業至今,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獅且從未間斷過的家族。他的名號在佛山久負盛名,一代武學宗師黃飛鴻都認準「黎家獅」這個金字招牌,每次去表演都是從這訂購獅頭。黎婉珍是佛山「黎家獅」的第五代傳人。
  • 《傳統·守·望》——緣聚佛山三星獅
    佛山,充滿嶺南文化的獨特韻味,其中包括出名的武術、醒獅、獅頭扎作等。這些都是佛山由古至今所傳承下來的傳統技藝,而這些技藝都是相輔相成,互相見證著各自的歷史與發展。佛山本土的人文氣息也如此,村與村之間,人與人之間,由古至今也相互聯繫著,保持著深厚的感情。
  • 非遺廣東|「誇張浪漫」——佛山獅頭彩扎
    彩扎是一種普遍流行於南北各地的傳統民間工藝,它與祭祀、節慶、遊藝等民俗活動密不可分,經過不斷的衍生發展,在民間形成巨大的影響力。由於各地風俗和物產不同,風格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北方彩扎粗獷豪放,對比強烈;南方彩扎文秀細膩,活潑可愛。
  • 扎獅頭 傳技藝
    2月9日,周嘉欣(右)和母親黎婉珍在一起展示紮好的獅頭。  廣東佛山的黎家自清代道光年間開始扎獅頭,是佛山唯一五代扎獅頭從未間斷的家族。今年53歲的黎婉珍是佛山黎家獅第五代傳人,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項目(彩扎)代表性傳承人」。她自小隨母學藝,傳授獅頭扎作技藝至今。「獅頭的製作分為扎、撲、寫、裝四大工序、1300多個步驟。」黎婉珍說,面對複雜的製作工序,許多年輕人不願意學習獅頭製作技藝。為傳承這一技藝,原本在一所小學教書的女兒周嘉欣開始嘗試與母親黎婉珍學習扎獅頭,並積極參與佛山獅頭的傳承工作。
  • 《獅頭製作工藝傳人麟叔》
    南國獅藝,除了舞獅表演出神入化,它和精湛獅頭製作工藝是相輔相成的。南獅起源於廣府南海,從獅頭形態分有佛山樁獅頭與鶴山獅頭。
  • 剪紙+陶藝+獅頭…… 傳統工藝也跨界
    歐琦輝(左三)向清華美院副院長馬賽(右一)、佛山獅頭扎作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師傅黎偉(右二)講解融合了高科技的創新獅頭作品。    石灣公仔和彩燈組成燈具擺件、獅頭扎作工藝融合3D列印變身夢幻裝飾燈、剪紙和木雕碰撞創作出古雅的髮釵……昨日上午,「青春非遺多彩佛山———『非遺進清華』第五期研修班結業成果展開幕式」在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社舉行,共展出20位佛山研修班學員及清華導師近百件套作品,眾多傳統工藝跨界合作的創新作品讓人耳目一新。
  • 《非凡匠心》再現黃飛鴻獅王風採 張國立扎獅頭輕傷不下火線
    23年前,徐克電影《黃飛鴻之獅王爭霸》風靡一時,片中舞動的獅頭威武華麗,讓「南派醒獅」一炮而紅。很多觀眾也許不知道,廣東醒獅中的「獅頭」早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本周「兩代匠心文化體驗類節目」《非凡匠心》中,匠心體驗引領者張國立帶著自己的好友——裘派京劇藝術嫡傳人裘繼戎來到佛山。張國立師承黎家獅,潛心學扎獅頭;裘繼戎拜師比麟堂,挑戰高難度梅花樁,兩人一路拜師學藝坎坷不斷,最終練就鐵血傲骨,以身追尋南派醒獅文化。張國立感嘆:「扎獅頭是錄製《非凡匠心》以來遇到的最難的一次學藝。」
  • 彩扎(遂溪獅頭)
    遂溪獅頭彩扎是湛江市遂溪縣民間傳統藝術之一,相傳起於清代,與當地舞獅相伴而生。清道光《遂溪縣誌》(禮俗卷)中,有「上元張燈結彩,舞獅象雜劇遊戲,作火樹放花炮煙火,打鞦韆猜燈謎,士庶歡遊達旦,曰慶元宵」的記載,清光緒三十三年工業品呈報匯冊就有「獅頭行製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來定購」的記載,說明當時遂溪獅頭彩扎已十分受歡迎。
  • 30對親子繪製獅頭感受傳統文化
    獅頭製作現場。 佛山是醒獅的發源地,也是佛山獅頭製作的發源地。佛山彩扎獅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獅頭有著驅邪納福的寓意,是聞名中外的手工藝品,是典型的東方色彩的藝術,更是佛山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鶴山非遺 | 鶴山獅頭製作技藝,民間絕活!
    鶴山獅藝歷史悠久,源自佛山獅藝,創始人馮庚長公認為廣東獅王。馮庚長1852年出生於鶴山沙坪越壙大朗村,自幼隨其身為少林俗家弟子的父親習武,打下了深厚的武功底子。長成後師從在佛山開醫館、武館的同鄉馮了性學武藝、獅藝。由於勤奮好學,善於變化創新,終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創立了鶴山派醒獅,遂與佛山醒獅成為代表南國醒獅的兩大派。
  • 獅山的驕傲,應有「四牛」的獅頭
    伴著坊內淡淡的木竹味,手作工藝傳承人葉競循講述了這裡有關一家三代人對獅頭扎作、獅鼓製作的堅守和傳承。扎獅數十載,匠心手藝守護文化瑰寶葉競循,顏峰村本地人,熟悉他的街坊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四牛」。獅鼓工藝製作是四牛的祖傳手藝,從他爺爺那輩開始就精通醒獅用品的各項製作。
  • 傳承傳統文化 80後女教師把「扎獅頭」帶進小學
    課堂上,歐琦輝教學生們所扎的獅頭是佛山傳承了幾百年的黎家獅。 鄭仲 攝  佛山鐵軍小學的學生製作的小獅頭作品。 鄭仲 攝  每周三的下午4:30都是鐵軍小學非遺獅頭藝術班的扎獅頭課。五樓的獅頭工作室裡,歐琦輝穿著碎花的裙子,短捲髮染了淺亞麻色,戴黑框眼鏡,化淡妝。她正在給小學生們上扎獅頭的「寫色」一課。教室裡黑板上掛滿了形態各異的獅頭圖案,這些都是學生們的作品,每個學生的手上還有一隻扎了一半的獅頭,正等待著孩子們發揮想像將它們做成一個個威風凜凜的小獅頭。
  • 舞獅頭製作藝人苦練20年 一天扎三個獅頭(圖)
    白雲區扎作舞獅頭老師傅堅守傳統工藝 但後繼無人令絕技日漸沒落  在廣州一遇到喜慶節事,便能看到舞獅活動,其中做工精緻、花色繁複的舞獅頭格外搶眼。廣州白雲區舞獅頭扎作歷史悠久,傳統作坊裡的老師傅還在堅守代代傳承的扎作技藝,但由於面臨後繼人才匱乏難題,這門精巧的技藝日漸沒落了。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圖片來源:戴嘉信  一個獅頭有1300多個扎點,有需要堅守的傳統標準,扎作需要經年的時間,就連佛山獅頭國家非遺傳承人黎偉大師都學了七八年才出徒,鐵軍小學是如何讓小學生們學習並熱愛上這門艱深的技藝的呢?鐵軍小學校長張麗琴用了兩個字回答:「堅守」。
  • 獅舞揚國粹、文化進村居!暨祖廟街道傳統武術三星獅傳習基地,敦厚珍裕堂、興義堂掛牌儀式.
    在傳統南獅裡,有恭迎客獅一說,我們簡稱:「會獅」。「會獅」是一個傳統獅裡面最基本的一個禮節,體現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面的「禮」。迎接客人,要以禮相待。在舞獅裡面也一樣,當客獅過來的時候,我們需要在門口相迎,而且需要以「低樁」的形態迎接,然後互相送貼,然後互相握手並相拜。這其實也是體現了以前反清復明時期,反清義士利用會獅以互相遞交情報的手法。「會獅」後,主人家會引領客獅到目的地點。
  • 百年睡獅醒,獅舞振精神
    同時,故事的敘述也融入了廣東獅舞的套路和編排特點,分為「起勢」「探青」「醉獅」「入陣」「發威」「尾聲」等幾個部分,有助於感情的層層遞進和抒發:序幕拉開,舞獅者在悠揚的樂聲中舉起獅頭舞動,展現傳統醒獅的睡獅姿態,繼而步入三元古廟,將獅頭視若珍寶,用紅布包起,小心珍藏,娓娓道來曾經的動蕩;接著,主角悉數登場,展現三元裡村中繁華的古街和民俗風情,主角阿醒在繁華的街道上表演醒獅高臺青助興,主角間的矛盾和衝突也漸次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