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傳統文化80後女教師把「扎獅頭」帶進小學
(原標題:80後女教師把「扎獅頭」帶進小學)課堂上,歐琦輝教學生們所扎的獅頭是佛山傳承了幾百年的黎家獅。 鄭仲 攝學生正在設計獅頭的圖案紋樣。 鄭仲 攝佛山鐵軍小學的學生製作的小獅頭作品。鄭仲 攝每周三的下午4:30都是鐵軍小學非遺獅頭藝術班的扎獅頭課。五樓的獅頭工作室裡,歐琦輝穿著碎花的裙子,短捲髮染了淺亞麻色,戴黑框眼鏡,化淡妝。她正在給小學生們上扎獅頭的「寫色」一課。教室裡黑板上掛滿了形態各異的獅頭圖案,這些都是學生們的作品,每個學生的手上還有一隻扎了一半的獅頭,正等待著孩子們發揮想像將它們做成一個個威風凜凜的小獅頭。
-
傳承傳統文化 80後女教師把「扎獅頭」帶進小學
傳承 用獅頭文化影響學生了解更多文化 「埋下一顆傳承的種子,靜待花開。」這是歐琦輝的想法。「雖然已經畢業的這150多個學員中未必會有人真正從事扎獅頭,但是難免不會有人學藝術,去創作,那麼有一天他可能會在創作中加入獅頭文化的元素。」
-
扎獅頭做文創 「黎家獅」勇創新
作為佛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醒獅的自強不息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獅頭也成為佛山的文化名片。2019年12月18日,國家級非遺佛山獅頭代表性傳承人黎偉走完了他最後的人生歷程,在其鍾愛一生的獅頭扎作上畫上句號。大師故去,並未中斷佛山獅扎的傳承。年輕一代的傳承人們正秉承著大師的精神,讓獅扎煥發出新的活力。
-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舞獅在博白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舞獅愛好者遍布全縣各地,陳宇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他醉心於舞獅20多年,在取得個人不俗成就和榮譽的同時,還熱衷於推廣舞獅,傳授舞獅技藝,成為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獅頭」。陳宇超是一名80後,生長在三灘鎮白中村。在博白,逢年過節,舞獅都少不了。早些年,在農村地區,很多村屯都組建有獅子隊,人們通過舞獅和習武鍛鍊身體,增進凝聚力。
-
佛山有位美術老師,給傳統獅扎插上了創意的翅膀!
現場,工作坊領銜人歐琦輝老師向全國人民展示了3D獅頭燈、3D獅頭信箱等創意作品,擦亮了「佛山獅頭」這張城市文化名片。「如果我們的非遺產品不能適應當下需求,那麼其最終命運只能走進陳列櫃。如何把這種文化更有效地傳播出去,是我們這一代需要面對的問題。」歐琦輝是鐵軍小學的美術教師,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傳承人黎偉的大徒弟。
-
扎獅頭 傳技藝
2月9日,周嘉欣(右)和母親黎婉珍在一起展示紮好的獅頭。 廣東佛山的黎家自清代道光年間開始扎獅頭,是佛山唯一五代扎獅頭從未間斷的家族。今年53歲的黎婉珍是佛山黎家獅第五代傳人,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項目(彩扎)代表性傳承人」。她自小隨母學藝,傳授獅頭扎作技藝至今。「獅頭的製作分為扎、撲、寫、裝四大工序、1300多個步驟。」黎婉珍說,面對複雜的製作工序,許多年輕人不願意學習獅頭製作技藝。為傳承這一技藝,原本在一所小學教書的女兒周嘉欣開始嘗試與母親黎婉珍學習扎獅頭,並積極參與佛山獅頭的傳承工作。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獅頭扎作這個項目我們是全國唯一一所學校在做的,我們唱的是『獨角戲』,我們作為獅頭這項國家級非遺所在地的學校,有責任把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下去。」張麗琴說。圖片來源:戴嘉信 引入STEAM理念,建立校本課程和「全校普及+精英培養」的教學體系,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摘得全國最高榮譽的背後,鐵軍小學已經形成了1400多師生聯動家長,全員學習獅扎文化的良好局面。「從興趣到責任,我覺得我應該把它傳承下去。」鐵軍小學獅頭工作坊五年級學生伍俐佟說。
-
扎獅頭 傳技藝
2月9日,周嘉欣(右)和母親黎婉珍在一起展示紮好的獅頭。 廣東佛山的黎家自清代道光年間開始扎獅頭,是佛山唯一五代扎獅頭從未間斷的家族。今年53歲的黎婉珍是佛山黎家獅第五代傳人,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項目(彩扎)代表性傳承人」。她自小隨母學藝,傳授獅頭扎作技藝至今。「獅頭的製作分為扎、撲、寫、裝四大工序、1300多個步驟。」黎婉珍說,面對複雜的製作工序,許多年輕人不願意學習獅頭製作技藝。為傳承這一技藝,原本在一所小學教書的女兒周嘉欣開始嘗試與母親黎婉珍學習扎獅頭,並積極參與佛山獅頭的傳承工作。
-
妙手傳承獅頭技藝 師徒「玩」出新名堂
每逢周三,年過七旬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彩扎(佛山獅頭)代表性傳承人黎偉,都會前往鐵軍小學,為孩子們上一個小時的獅頭藝術課。黎偉潛心獅頭製作58載,在技藝上不斷創新,讓佛山獅頭更加精緻、美觀,創作出了諸多經典作品;鐵軍小學獅頭藝術工作坊的負責老師歐琦輝,是黎偉的首名徒弟,她在傳統獅頭藝術的基礎上,嘗試融入科技等元素,創作出了3D列印獅頭、磁懸浮獅頭等。
-
國潮手藝人 | 歐琦輝:解構傳統,打造獅頭魅力
這麼(瘦)小的一個老人家,竟然可以扎出一個獅王,太厲害了!」而從事獅頭扎制行業已有 58 年的黎師傅,算上張國立,共收了 7 個徒弟,將獅頭傳承做出成績的,黎師傅認為非歐琦輝莫屬。歐琦輝覺得,大家對於獅頭扎制的了解還比較少,現在一方面需要對技藝傳承,另一方面也要把獅頭扎制中一些豐富的要素傳播出去。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獅頭扎作這個項目我們是全國唯一一所學校在做的,我們唱的是『獨角戲』,我們作為獅頭這項國家級非遺所在地的學校,有責任把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下去。」張麗琴說。圖片來源:戴嘉信 引入STEAM理念,建立校本課程和「全校普及+精英培養」的教學體系,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摘得全國最高榮譽的背後,鐵軍小學已經形成了1400多師生聯動家長,全員學習獅扎文化的良好局面。「從興趣到責任,我覺得我應該把它傳承下去。」鐵軍小學獅頭工作坊五年級學生伍俐佟說。
-
國家級非遺佛山獅頭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說起佛山,影視裡的黃飛鴻舞著獅頭與人對打的場面便是歷歷在目。作為佛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醒獅的自強不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獅頭也成為佛山的文化名片。2019年12月18日,國家級非遺佛山獅頭代表性傳承人黎偉走完了最後的人生歷程,在其一生的獅頭扎作上畫上句號。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12月1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扎作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因病離世,享年74歲。黎偉1945年出生於廣東佛山。2006年,他協助佛山市政府將黎家獅「彩扎獅頭技藝」成功申報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晉升為國家級非遺項目;2009年,黎偉被授予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
入行28年的獅頭親爸告訴你,獅頭扎作工藝有多不容易
於是李漢標的父親就自己紮起了獅頭 自小就「看著獅頭」長大的李漢標 對扎獅頭充滿了興趣陳驥旻 攝 1990年,16歲的李漢標 如願來到廣州中娛鼓樂廠 正式學起了專業的扎獅頭手藝 這個1958年就成立的傳統國營廠
-
30對親子繪製獅頭感受傳統文化
獅頭製作現場。 佛山是醒獅的發源地,也是佛山獅頭製作的發源地。佛山彩扎獅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獅頭有著驅邪納福的寓意,是聞名中外的手工藝品,是典型的東方色彩的藝術,更是佛山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彩扎(遂溪獅頭)
遂溪獅頭彩扎是湛江市遂溪縣民間傳統藝術之一,相傳起於清代,與當地舞獅相伴而生。清道光《遂溪縣誌》(禮俗卷)中,有「上元張燈結彩,舞獅象雜劇遊戲,作火樹放花炮煙火,打鞦韆猜燈謎,士庶歡遊達旦,曰慶元宵」的記載,清光緒三十三年工業品呈報匯冊就有「獅頭行製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來定購」的記載,說明當時遂溪獅頭彩扎已十分受歡迎。
-
【中國夢·踐行者】獅頭扎作傳承之路受困 廣州手藝人仍在堅持手工...
通訊員供圖醒獅常見製作過程卻不簡單,白雲區一群手藝人仍在堅持手工生產扎撲寫裝,巧手做出醒目獅頭 後生怕苦,傳統手藝傳承堪憂逢年過節、宗親聚會、新店開張,只要「咚咚咚鏘」鑼鼓聲響起,廣州市民就知道,又有人舞獅了。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12月1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扎作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因病離世,享年74歲。黎偉1945年出生於廣東佛山。2006年,他協助佛山市政府將黎家獅「彩扎獅頭技藝」成功申報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晉升為國家級非遺項目;2009年,黎偉被授予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
了解鼎龍灣李義記扎獅頭,感知粵西非遺文化魅力
古老的粵西文化在這裡孕育、生根、繁榮、升華;吳川的匠人們在現代化的浪潮下,也仍然默默堅守並傳承著粵西非遺文化。走進吳川市鼎龍灣·德薩斯牛仔小鎮,進入一家名叫《演武堂》非遺店鋪,你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正蹲在地上,專心致志地扎獅頭。他就是義叔,一位土生土長的吳川人,也是傳統非遺文化扎獅頭手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