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發展大綱!

2020-12-15 道教知識

道教文化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弘揚道教文化,是當務之急的必要行動與手段。但道教分為南北兩派,全真道與正一道。

正一注重符籙齋醮科儀,此是演教之手段。比如祈福消災,超度拔苦,濟人利物,斬妖除魔,亦是道教活動之必要程序。但只能限於在道觀裡面發展。難以普及與弘揚。

而全真道主要內容是修身養性,養生實踐,性命雙修,內外合一,三教同修。更適合於廣大群眾與信士所需,不只限於在道觀活動而已,所以應當予以推廣發揚。讓社會眾生皆能祛病延年,受益無窮。

一、發展大綱

但是道教文化,博大精深,也是多端多樣,難以全部列舉。今唯有選擇其重要內容與實質效益明顯的主要部分而言。如果分類而言,大致可以分為六個大的部分。下面再作以詳細的解釋與分析。而弘揚道教文化的具體方法與系統模式,亦需要加以斟酌。比如其他宗教發展,都是以寺院或者教堂為依託,再向外發展信眾與力量,自身有一個中心點與根據地。道教亦是如此,現在提出三條發展模式與規劃。

第一,以道觀為大本營為基礎,可以在道觀裡設立養生堂,講經堂,弘道院,修真院,主要用以弘揚傳播道教文化,也是重大信眾信士的學習與交流場所。另外再廣泛發展居士信徒,以道教教徒為根本及導師。再在道觀以為設立道堂或道院的分會場以為傳道講學之所,層層推進,相互網絡與影響。

第二,印送,發放與編輯道教經典,以作為流通與宣傳。佛教之所以信徒眾多,主要還是在於兩方面原因,一者講經說法,宣講教理教義。第二則大肆流通經書典籍,以普及信仰宣傳。所以道門亦不應當步其後塵。道教經典,浩然卷軼,不可計數。現存者,有明代永樂道藏與萬曆續道藏,以及道藏輯要。而新編的則有中華道藏,道藏精華,藏外道書,道書集成,敦煌道藏等,其內容與冊數,遠遠在佛教經典的好幾倍以上。為何有這麼多的經典,而不予以流通?實在是一大遺憾。但編印經書,主要有兩部分。

一者,選擇祖師著作與經典語錄,加以編輯整理,以原文為範本。二者,自行編寫道教文化的普及與基礎入門知識,作為初入門的信眾閱讀。但此類書籍,需要有一定的道學文化知識功底者才行。而且必須是由道教人士親自編寫,若非道教之人執筆,而以學者身份寫出,則難免貽笑大方,似是而非,有失弘道傳法之本義。

第三,創辦網絡與道學刊物,月刊。以全面系統的弘揚道教文化。網絡是宣傳弘法之一大途徑,必須創建相關網站,而且網站之內容要豐富,連接與影響要廣泛。不能太單調,缺乏內涵與個性。且必須以在道學方面有一定專研以及懂得網絡操作之人才能完成,不能以門外漢的身份去操作,這樣沒有宣傳意義。因為這不是單純的一般性網站,而是作為對外窗口與宣傳形象的弘道網站。其次則是刊物,早在民國時期,我們道教先輩陳攖寧,在上海就已經創辦過弘道的刊物,仙學月報與揚善半月刊。

中國道協成立以後,開始辦理中國道教刊物,其後全國各地也陸續辦了一些,比如上海道教,武當道教,三秦道教,廣東道教等。但總體的影響性與流通性還是不廣泛,甚至可以說是狹隘與孤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我們應當汲取其教訓,增加其經驗,以取長補短。要怎樣才能達到理想效果?亦有三個要點值得注意!

第一,內容要精練,分類要系統,道教刊物,既然是以弘揚道教文化為主,就應該把道教文化的精髓部分展現出來,不能像社會上一般的小說或者讀物那樣,為了大眾化而導致低俗化,如此則有失本來意義。分類亦需要系統化,哪一類是什麼內容,主講什麼意思,一定要明確,不能含糊遢等,草草以置之。

第二,主編必須是道教內部人士,而且還有深厚的道學功底與修行涵養之人擔任,不能以普通學者來完成。比如佛教最初的刊物,海潮音等,是太虛大師以及後來印順法師等擔任,都是佛學功底一流之人。若對本家文化沒有一定的見地與造詣,是不能真正起到宣傳普及與度化引導人心的作用的。

第三,流通範圍要廣泛,以前道教刊物,都是限於道教內部流通,而道教內部真正感興趣的人,又那麼寥寥無幾。但佛教刊物則不同,一般居士都能夠閱讀,而且還去幫助流通宣揚。這樣的效果自然不一樣。以道教而論,在社會上比較有影響的武當雜誌,修真仙劍等雜誌,其流通量與影響量就比較廣泛,雖然後者只限於小說或者神話的的範疇。

但世俗人類對道教文化的希求與渴望,是沒有一日中斷與減退的,只要真正道教刊物流通發揚出去,其影響與需求,是不會在任何刊物之下,甚至是任何刊物不能相比的。道在人弘,人能弘道,凡是都是需要靠人來發揚。問題的出現,只在於我們做的不夠,不是祖師的文化不吸引人心。其責任全在於人的自身,不能有負於祖師當初創教之苦心!下面將對道教文化的六大主幹範疇予以明示與講解。

二、講經說法

何為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弘道傳教之必要與主要手段。是代天宣化,代替祖師爺說法度人的無量功德之途徑。所以不能疏忽與擯棄。道教在創教之初,即有講經說法的歷史,當時宣講的途徑主要有三點,其一是對居士信徒宣講,以普及教化世道人心。其二則是道教內部,自身的交流學習,在西藏有喇嘛的辯經活動,其實在道教也有。

以前每大叢林宮觀,皆有講經堂與講經臺,道觀裡面專門有經師負責對道友們講經,以相互交流學習與修真心得。其三,則是對它教的交流,在歷史書,道教與儒家及佛教之間,有多次的辯經以及交流活動,或者官方組織,或者私下交流,當然並非都是貶義爭端的因素,更多的還是文化與思想之間的相互交流與促進。是一個很好的積極因素。然而經過一系列的歷史原因,道教在今天卻沒有完整的繼承與保留這一優秀的主流傳統,實在是遺憾之極。

所謂講經,即是講解祖師爺流傳的經典,作為道教徒日常信奉持誦以及修行體道的主要內容。道教每個宗派,都有其主要修奉的經典,而各個宗派之間,亦有共奉的經典。總之,不外乎,三洞四輔之內。所以又稱三洞真經,再加上很多是老君親自宣說的經典,又有三十六部真經之稱。這只是言其梗概,籠統之言而已。今略舉其重要者,有道教五經四書,猶儒家之學。

四書者,參同契,悟真篇,三皇玉訣,青華秘文。五經者,陰符經,道德經,黃庭經,清靜經,龍虎經。此是內修之經。而外修者,又有外五經,即度人經,皇經,三官經,北鬥經,玉樞經。與外四書,即生神章,濟煉科,祈禱儀,千金方。又有太上十三經,西升經,了身經,日用經以及南華、道德,文始,衝虛等四子真經。而說法者,何為說法?法即是道法,修行之法,了道之法。

道教各宗派之教法個異,修行方法亦自成一家,但都是以道說教,以道立教。若言其主流者,則正一之天師道,茅山派,靈寶宗,淨明壇。此為正一之四大宗。而全真教者,全真而下,則有七大宗派,且相互之間融會貫通,而以龍門之典籍思想最多。除全真龍門而外,影響最大者,即是三豐祖師之三豐派與張紫陽祖師之金丹道南宗。

皆歸於全真門下。所以道門之大宗者,不出此七宗兩派而已。但各宗之間,並非門戶各異,甚且相互融通,方是無上妙道。此是講經說法之精髓實質所在。而作為講經之人士,必須對經典深諳熟悉,每部經典與各宗教義,能夠做到一以貫之,觸類旁通,探賾索隱,極盡精微。如此方是講經之人才,祖師之法孫,玄門之棟梁,眾生之師德,人天之表率,天仙之魁首。

三、道學國學

何為道學?道學即是道家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流於根底。中國文化,實際就是道的文化。三教百家,都受道家文化的影響而產生。而中國文化之主流,亦是佛道儒三家。其中儒家是直接受道家之影響,孔子亦問道於老子。儒家文化雖然比較偏重於入世,但其根本核心也是出世的修身養性內容。而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已經完全脫離其原始意義,開始融合於道儒二家內容,而形成中國化之佛教。

甚至在唐宋之時,已有三教並行之說。而至於明清時期,則完全三教合一也。而道家文化的主要,亦有其三個部分,社科院的胡孚琛先生已經指出,道學的三大主流,一者,道家文化。二則,道教義理。三則修真丹道。其餘則是方術與道藏兩個小部分。作為其參考與依附。

所謂道家文化者,則是以老莊思想為主導,提倡清靜無為,齊家治國,修身養性之道。道教義理者,即是道教各宗修行教義,教化世俗人心以及提升自我身心境界的修養之法。還有各大高道之經典著作與語錄,內容涉及多個方面,難以一一論之。所謂修真丹道者,即是道教道家的主要修行方法,道家講究性命雙修,精氣神的修煉與體驗。所以丹道修煉亦成為道教修行之主流,其著作書籍也是不可計數。需要理論博通與實踐證明之過來人,方能明白指教與傳授。不能但限於文字研究之一面而已。如此則是口頭野狐禪而非祖師如來禪。

方術則是除丹道而外的諸多修煉方法的名稱的總匯,多與修行煉養有關。道藏則是道教經典之匯集,猶如佛教大藏經與儒家四庫全書。是道教文化之秘籍寶藏與綜合著作。當前國家與社會,都在注重國學文化的復興與傳播。可是很遺憾的是,很多搞國學的人,只是局限於儒家片面文化的傳播,而忽略了道家文化的作用與精神,若論中國文化之真正國學,當是中國道學或者是外儒內道之一體之學。

儒道二家文化,一內一外,相互影響,本不可分離。若以片面單純之儒學作為國學來呼籲宣傳的話,實在是不幸,國學的悲哀,亦是國人的悲哀,更是中國文化的悲哀!需知歷代大儒,沒有不涉及不學習道家文化的,先秦孔子,兩漢嚴君平鄭康成,三國郭璞,魏晉竹林七賢,隋之文中子,唐初魏徵,宋之朱熹,元朝儒學文化中斷,亦是道家全真教李志常,宋德方真人予之恢復傳授。

明之王陽明,清之王船山,以及民國之國學大家,如章太炎,劉鹹炘,陳垣,蒙文通,陳國符等,不是涉及佛學,就是深究道家。豈有以儒學之一端,而概納國學之全部,不亦悲乎?而道學與國學對人類社會之真實意義何在?一言以蔽之,曰:齊家治國,與修身養性。所謂齊家,家之意義何在,或家庭,或團體,或企業,皆可以歸納之。

而治國者,則是一國人民之大家庭,一國之興衰,政治之利弊得失,人心之歸向權衡,全在主政者思想之操縱而已。所以齊家治國之道,不可疏忽,故而歷代帝王之崇儒尊道,亦是有其一定原因。而修身養性,雖然在於個人,但個人之修養,卻可以直接影響其家族,企業,甚至家國事業政治社會之休咎成敗。所以儒家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本是一體之學,相互影響與制約。身修則家齊,家齊則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四、道教養生

何為養生?養生即是煉養身心,對生命之保養關懷與祛病延年以及長生不老之法。整個道家文化,可以說,都是養生的文化。靈寶度人經上面說: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整部中華道藏,以及歷代高道之著作,養生之學,是佔主流部分。歷代高道,亦可以說都是養生大家。但養生之層次有高下,可以分為三乘。一者,小乘安樂延年法。二者,中乘長生不死法。三者,大乘超凡入聖法。所謂安樂延年者,即是追求祛病延生,身心健康,無災無患,安樂之人。

長生不死者,即是壽命無窮,住世長久,世人皆生老病死,我獨與滄海煙霞為伍。而最上乘的則是超凡入聖法,超凡入聖即是道家修行之極致,成仙得道,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光,不生不滅於自然宇宙之間。是為修行之理想目標。而養生之法,則不外乎,衣食住行,行走坐臥,言行舉動,皆是養生之範疇。有外動,亦有內功,內外呼應,怡養身心。

歷代高道之養生著作,亦是汗牛充棟,多不計數,今略舉例說明其代表者。陶弘景真人之養性延名錄,孫思邈真人之攝養枕中方,司馬承禎真人之服氣精義論,丘處機祖師之四時養生法,以及雲笈七箋之攝養部,道藏之攝養類著作,還有諸家之養生論,養生銘。以及歷代醫家之養生著作,如明高濓之遵生八筏等養生經典,比比皆是,難以列舉。而養生之法,亦是多端多途,根據不同之人而行不同之法。

而諸多養生之法,又與道家之煉養諸法與方術方技相互結合。比如吐納,導引,採氣,存思,坐忘,房中,守一等法。道家養生文化,本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而養生一詞,雖然以道家為主導。但除道家而外,實際上三教百家,三教九流,以至於尋常百姓,帝王將相,無不涉及致力於養生之法。佛家亦有,儒家亦有,醫家亦有,武家亦有。養生領域可謂延生與侵潤於中國人民的每一個角落。

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文化因素與生活因素。所以是中國人,都應當知道養生保身之法。但是方今社會卻很是不幸,原因在於,真正傳統道家文化的養生之法,卻堙沒於歷史之中,很少有人出來弘揚。而偶爾出來弘揚者,亦涉及不法以及迷信之手段,而受到世人之指責與詬病。更悲哀的是,很多世俗養生的濫觴與出現,更是遮掩與損害了養生文化之形象與意義。

比如當今大街小巷,門面樓閣之養生招牌,屢見不鮮,而真正懂得養生,而具備養生文化修養與條件之人又有幾?世人需要養生文化,更需要真正的養生文化。而真正養生文化之不弘揚與傳播,以及偽養生文化之盛行,卻給了世人無比的失望與憤概。這是我們道家人物之使命與責任,卻未能予以完善正名。道家之宗旨何在?

即是濟世度人,所謂濟世者,則是對世道,對世界,對眾生之幫助與關愛,此關愛非在於物質利益之給予,而更多在於身心精神之幫助與引導。而度人者,則更深層次的表現道家對人類之奉獻。仙道貴生,不能在於獨享自利。更應當自利利他,度己度人,成就自己,亦要成就它人。使天下眾生,人人有分,皆之大道之可學,仙道之可求,長生之有望。豈能作個自了漢而已,此亦非大乘佛菩薩之精神。所以道家養生文化,在今日之時代社會,是應該廣泛普及發揚,以回饋利益人類眾生。

五、道醫祝由

何謂道醫?道醫即是道家醫學,自古醫道不分家,十道九醫,此言不虛。中古上古時期,醫道本是一體的,從事巫術的國家司職人員,既是修道祭祀之人,也是佔卜從醫之人。但後來經過歷史原因,中醫從道家脫離出去,自成一家,但至始至終,都未能脫離其與道家之關係。所以歷代名醫都是博通道學,深研性命養生之道,以尋求醫道同源之意義。而歷代道教人物,幾乎無有不知醫道者。道家醫學,又稱祝由之術,是以祝由十三科等定名發展而來。

而中醫之主要經典,黃帝內經,本草經集注,肘後備急方,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本草綱目等,皆是由道家人物撰寫而成。其中黃帝即是中國文明之祖,既是道家之始祖。所以言道者不能不知醫,而言醫者更不能不知道。所以醫道之學,實不可分割。但今天的中醫,卻是早已與道醫脫離關係而自行發展了。所以為了正本清源,不得得言明道醫之意義與體用。究其要處而言,道醫與中醫之區別何在?

中醫望聞問切,開方治病,對症下藥,亦講究陰陽五行,精氣神之學,也堪稱完備。若以世間醫學而言,一個合格之中醫,亦是半個修道之人,可謂名符其實。然而道醫之內涵,則更豐富深邃。除了藥物方劑本草而外,還有符籙之術與煉養之方,方藥治精,符籙治神,煉養治氣,則較之中醫又複雜一層。所以言道醫者,三分藥物七分煉養,治病防範於未然,治不病之病,是為圭旨。而煉養之法,既是養生之法,針對不同之情狀而行不同之方術,是為因人而宜。

既養之,則無病,無病漸通於仙道。而符籙者,則是通過驅邪鎮魘之方術而施之於患者,人之病,有時因為陰氣過盛而導致邪魅附身,從而精神萎縮,氣血不周,此時則唯有通過符籙之術以化之。此時道醫之三大因素與手段。但此亦針對尋常之道醫者,而更上乘之道醫,比如鍊氣修真之士,其功底深厚,可以內氣外發,以用於施救者,則是微妙難言。

但此類之人不多見,修至此境界之人,至少已是半仙之體,或者仙佛之身,方才備此功能。比如近代佛門之金山活佛,猶如當年之濟公禪師,隨處拈來即是藥物,可以治病療疾,而道家之李真果真人,亦具備此功能,無需藥物亦可痊癒病體。此是最上乘之法,近代之氣功大師,亦有略具備此功能者,但終究不修上乘,難以精進徹底,故此不宣揚之。求真務實,步步進取,方是修道人之本來。此處略言道醫之梗概,諸君宜努力發揚。

六、術數周易

何為術數?術數即是方術之數,步天推算及自然陰陽之數。道家之人,不能不知術數。術數是以周易為本,而延生出各種推算與預測之方術,用以趨吉避兇。周易本是道家三玄之一,上古伏羲所造八卦,而成天地生成之數。後來孔子述而不作,整理周易,而成為儒家學問之一,但儒家只限於義理之研究。而真正之推算佔卜與象數實踐之理,卻是道家完全繼承下來。

故道家亦有佔驗一派,深明陰陽休咎之學。如鬼谷子,姜太公,張良,諸葛亮,許真君,袁天罡,李淳風,陳摶老祖,鐵冠道人等,皆是道家術數之高人。但術數亦是複雜多端之學,博大精深,唯有擇取而學,專攻而修,方才有望。而世間與道門之盛行者,無外乎,四柱預測,六爻卜筮,風水堪輿,神相風鑑,梅花易數等。以及三式絕學,奇門,六壬,太乙,但精此者甚少。

此是常見術數之學,而道門之內,卻有不少獨特之術數絕學傳承,與世間之法,迥然詭異,名稱亦大不相同,各有千秋。但勿論何種術數,務必需要造詣精專,不然則自誤誤人,後患無窮。術數之宗旨,非是要惑眾鳴世,標新立異,而是需要濟世利人,趨吉避兇,明知吉兇而勸人以修行功德之法改變扭轉吉兇,如此方是術士之本來精神。如此則可自利利它,不徒以名利之驅使而已。故此略言之以為諸君鑑定!

七、道教武術

何為道家武術?道教武術,是道教固有與自成體系之武術系統。道教武術以武當派為主流,除武當而外,則有其他,如華山,崑崙,崆峒,青城,嶗山,閭山等地的武術,雖然自成一家,但都是道門之一體。而今則其它門派多失傳,唯有武當一派盛行至今。但武當本派之中,亦有十二派之分。可謂洋洋大觀。

武當武術,源於道教張三丰祖師,三豐祖師成道以後,教授弟子們修道習武,強身健體,內可以修身養性,外可以禦敵護身。而三豐祖師亦曰:武當武術之宗旨何在?乃是以武入道而已。何謂以武入道?武即是練武強身,要修道,先要強健身心,增強體魄,在如此基礎之上,再修道養德,自然障礙減少,可得大乘。

這是一方面原因,其二,道家武術主張以柔克剛,需要以無為自然清淨之心性而修煉之,無為自然,本是道家修道之宗旨,通過習武清淨身心,自然神氣,日久自然進入清淨無為之先天狀態,而領悟大道無窮之奧妙,自然以武而入道。其三,道家武術練至上乘,不需要窮究畢生之精力,數年之間,則可以技冠群雄,所向披靡,世間再已罕逢敵手,而技擊格鬥之術,則再無須練習,從而直接進入靜養修道之狀態。

者,通過道功之提升,自然神氣深邃,道法高深,無須技擊動作,而只需微毫動念,即可以制強敵於萬一,此時甚需武術何用?所言武術者,只是針對初學者而已,故張三丰祖師曰:希天下英雄皆得延年益壽,而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此言確實在理。延年益壽,即是修道之宗旨與大成,技藝則是末端,非不言技藝,而是早已超出技藝之範圍也。道家武當武術,有拳術,有功法,講求拳功合一,內外雙修,身心並煉。不同於一般世間之武術,世間武術,只求技藝,難以入道,且對身心亦無大益處,道家武術養生養氣,而世俗武術傷身敗氣,老而多病,生命垂危,實可哀哉。即便單以技擊而論,其理論實踐亦是殊異,世間之人好剛強,而道家卻是以柔克剛,借用巧勁,借力用力,四兩撥千斤,猶如庖丁之解牛,妙然天成,何須多餘途徑。今以其內容而分類論之。

武當拳術則有,武當十三式太極拳,武當傳統八十一式九九歸真太極拳,以及武當自然拳三十六式,武當十三太寶真氣運行法,玄門五雷閃電手,五行站樁功,混元一氣功,靜坐修煉三豐祖師金丹大道等。十三式太極,即是三豐祖師原創之技擊拳術,可以強身健身,亦可以防身技擊。而八十一式太極,亦在此基礎之上延生而來。招數多端,變化莫測,迎敵實戰,猶入無人之境。實乃世間之上乘武術。自然拳,乃武當自然派獨特之武術,由徐矮師所創,全是以道家自然之理而應敵變幻,無一定之長勢,因人而異,招招制敵於無防。

十三太寶則是養生卻病之法,其中多呼吸吐納導引之術,強身治病之效果甚佳。五雷閃電手,則是以應付群敵之用,發人傷人於瞬間剎那,而對方則未反應則早傷之也。五行站樁功,乃道家武術之基礎功法,未煉拳腳先站樁,此是必要之手段,亦是養生築氣之方法,不可忽略。混元一氣功則是打坐修真之用。與金丹大道相互輝映,皆屬武當道家之上乘功法。而當年三豐祖師,除創立武當武術而外,還留下大量之金丹秘笈作為後世子孫修道成仙之用,比如大道歌,無根樹,道情詞,玄機直講,玄潭全集,太極內功等。所以言武術者,非極致也,而修真成道,度己度人,方是大丈夫之所為,亦是祖師之期望與所願。望諸子共勉之!

相關焦點

  • 濟源王屋山道教文化 帶動旅遊文化產業發展
    11月30日至12月2日,浙江天台山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宮監院、主持張高澄道長一行3人蒞臨濟源,為濟源道教文化發展「把脈」。濟源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徐家平,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郝清嫩,副市長孔慶賀,市王屋山道學文化研究會會長李長會出席會議。
  • 道教•中國文化論壇:探討道教的現代傳承之路
    2013年9月25日,首屆「道教•中國文化論壇」在遼寧本溪舉行。以「守望傳統、復興中華、活躍信仰、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為宗旨的本屆論壇吸引了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道教文化研究相關人員共60餘人參加。論壇由本溪市道教協會和本溪鐵剎山道教文化研究所主辦,本溪鐵剎山道教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北京十翼書院創意和策劃。
  • 探訪華山道教文化 深挖華山道教文化內涵
    為了深挖華山道教文化內涵,保存最完整的的道教資料,為華山旅遊發展提供全面的文化理論。華山景區,依據景區景點特色,組織員工分組專人實地走訪考察,通過諮詢道長、實地收集內容等方式,將華山道教文化做系統全面的補充和完備。
  • 道教的創立及發展
    道教的建立是在東漢時期。公元二世紀,一個叫張道陵的人在四川鶴鳴山創立了道教,大約比佛教傳入中國晚了幾十年。道教傳承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教文化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在民間有著十分廣泛的影響。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去了解。
  • 《慶陽市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大綱徵求意見會議召開
    《慶陽市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大綱徵求意見會議召開 2020-12-09 14: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澳門道教協會來瓊參訪交流道教科儀音樂與道教文化
    中新網海南定安12月22日電 (記者 洪堅鵬)22日,澳門道教協會、澳門道樂團在會長吳炳志的帶領下,來到南宗道教宗壇所在地——海南定安文筆峰盤古文化旅遊區參訪,交流道教科儀音樂與道教文化。  當天,來自澳門道樂團的團員們,以二胡、琵琶、揚琴、中阮、大提琴等中西樂器相結合,獻奏了多首澳門道教科儀音樂。
  • 文化和旅遊部公布《2019年全國導遊資格考試大綱》
    魯網6月23日訊(記者劉爽)2019年6月2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2019年全國導遊資格考試大綱》。2019年全國導遊資格考試通知尚未發布。  四、各科目考試大綱  科目一《政策與法律法規》考試大綱  (一)考試目的  通過本科目的考試,考察考生對黨和國家的基本國策、根本制度、根本任務、重大方針政策以及與旅遊業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 遼寧鐵剎山「道教·中國」養生文化論壇
    2015年9月23日,第二屆「道教.中國」文化論壇暨遼寧鐵剎山「道教.中國」養生文化論壇在遼寧本溪滿族自治縣隆重舉行。論壇由遼寧省道教協會主辦,本溪市道教協會、本溪市道教文化研究會、鐵剎山風景區管理處承辦。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以及媒體朋友;國家宗教局,遼寧、湖北、湖南省宗教局、遼寧省各市宗教局有關領導;中國道教協會、遼寧省道教協會、本溪市道教協會、本溪市道教文化研究會相關人員,共計180餘人出席了論壇活動。九鼎鐵剎山,是東北道教龍門派的發祥地,為道教龍門派在東北的傳播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 道教文化在臺灣
    道教文化在臺灣 2018年04月19日 17:16 來源:《中國民族報》 作者:焦玉琴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華山道教文化
    風景秀麗的華山,不僅是我國著名的遊覽勝地,也是道教有名的 「洞天福地」,歷來是道教徒嚮往的修煉之地。歷代道教徒修真養性的遺址和文物遍布山中,至今當地還流傳著這些人的許多神奇的傳說和故事,其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五代道教學者陳摶了。由於他久居華山,並對中國哲學思想和道教都有較大影響,使華山在道教中的地位更為重要。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南的華山,海拔約二千多米,廣十裡,屬秦嶺東段。
  •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陳列大綱初步分為七部分(組圖)
    點擊進入>>>   本報訊(記者陳智勇)記者昨日從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籌建處獲悉,該館的陳列大綱已經初步確定,整個博物館大綱編寫思路按照閩臺關係的「五緣」分為七個部分二十一單元,主題凸顯臺灣自古是中國的領土,閩臺同屬中華一統。  據悉,福建省委常委會近日專題研究了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建設問題,原則同意初步確定的布館陳列大綱。
  • 太極峽紅色歷史,農民領袖紀大綱的英雄事跡
    國家4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湖北省地質公園:萬政太極峽景區坐落於湖北丹江口石鼓鎮,與道教聖地武當山一水之隔。它以天然太極圖聞名於世,更因神奇旖旎的自然風光、瑰麗壯闊的丹霞地貌、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的慕名而至。
  • 中國道教第一鎮,孕育了道教文化,名聲在外卻不收門票
    中國道教第一鎮,孕育了道教文化,名聲在外卻不收門票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雖然不如佛教發展勢頭旺盛,但是國人對道教依然熱愛。「亂世道,盛世佛」,道士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非常好,逢亂必出,是救民於水火的大英雄。
  • 流布長江的巫術文化:薩滿教、東巴教、道教
    在長江流域宗教發展出的原始宗教,也具有這些特徵。直到今天長江流域,依然都還存留這種原生的、沒有宗教教義、沒有宗教組織,甚至沒有宗教名稱的原始宗教。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些流布長江的巫術文化:薩滿教、東巴教、道教。
  • 美哉封龍山|封龍山的道教文化
    從道教文化來看,封龍山匯融了道教的諸多源流。天地、鬼神崇拜,方士、巫術之技,黃老哲學思想等道教的淵源在這裡都有所反映。早期道教的太平道及其餘脈、唐宋時期受統治者倡導的正統道教、金元時期的全真道以及清代以來進一步民俗化的民間道教等流派在這裡都留下了諸多遺蹟。
  • 青羊宮的道教文化
    那麼它的第一個殿堂呢就是那個靈祖殿,光看這個建築就感覺有道教的韻味。它的磚瓦用玻璃做的,中間的地方也是用琉璃去做的荷花。這樣在陽光下感覺更加的金色煥發。我以前總覺得道教是刻板那樣子的,現在真正改變了我對道教的看法了。這個殿堂裡面也是供奉著很多的雕像的。這樣子不僅顯得有點吸引人還略帶幾分神秘感。
  • 道教文化 | 別再說沒有宗教信仰,你的屬相和道教關係密切
    我國本土宗教——道教,也受到多神崇拜的原始氏族宗教和神話傳說的影響。有「川西第一道觀」美稱的青羊宮就把十二生肖的形象完美融合於整個道觀的造型設計之中。青羊宮內保存最完整、造型最華貴的建築八卦亭中,供奉著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生肖牛能成為道教先師的坐騎,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 泰安市道教文化交流團赴臺考察圓滿結束
    4月9日至14日,應臺北市兩岸發展交流協會的邀請,泰安市副市長鞠向群率泰安市道教文化交流團一行6人,赴臺灣地區開展了為期6天的道教文化交流活動。泰安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局長朱志平,泰安市臺辦副主任、臺聯會會長馬鵬舉,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山東省道教協會會長、泰安市道教協會會長張誠達道長等參加了活動。
  • 中秋節起源:道教文化與中秋節的形成!
    在玄宗的推動下,道教勢力空前發展,官僚士大夫乃至妃嬪公主等崇尚道教之風盛極一時。 不止於此,道教重視養生的理念也深得玄宗認同,多種史料都流露出玄宗對道教「長生術」等多種道術濃厚的興趣。《舊唐書·禮儀志》中記載:「玄宗御極多年,尚長生輕舉之術,於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興,焚香頂禮。
  • 呼和浩特紅石崖寺,延續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紅色文化、草原文化
    烏蘭察布市紅石崖寺,延續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紅色文化、草原文化,福澤周邊民眾[2020年7月19日(周日)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卓資縣]圖文/玉文、葉子陪你去旅行2001年,內蒙古大青山萬畝林牧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先成先生,用多年經營企業的積蓄重建古寺,延續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紅色文化、草原文化,福澤周邊民眾,經七度寒暑風雨,終於在2009年重建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