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首屆「道教•中國文化論壇」在遼寧本溪舉行。以「守望傳統、復興中華、活躍信仰、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為宗旨的本屆論壇吸引了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道教文化研究相關人員共60餘人參加。
論壇由本溪市道教協會和本溪鐵剎山道教文化研究所主辦,本溪鐵剎山道教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北京十翼書院創意和策劃。
本屆論壇,共有三場主題發言,分別由中國音樂美學學會副會長、西安音樂學院副院長羅藝峰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張隆溪教授、陝西師大文學院尤西林教授、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師大葛金芳教授、復旦大學姚大力教授主持。各位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依託不同學科,就道教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作了精彩闡述,並探討了道教和道家思想在當今社會的傳承和發揚。
遼寧省道教協會副會長祝真玄表示,希望通過此次集體探討,從科學與人文、傳統與現代、學術與政治、社會發展和人心道理等領域,為道教文化的當代復興探路。
尤西林教授引用魯迅先生在《致許壽裳》中的「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開篇,表達了道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但由於道教未能有效融入主流文化,因此逐漸衰退。他提出注重養生和環保的當今社會,正是復興道教文化的良好契機。
針對道教本身存在的「整體信仰危機」「人才層次較低」「弘道方式世俗化」等問題,浙江大學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理事會主任安倫主張,在繼承發揚傳統道教的基礎上,應該構建現代道教信仰體系,注重道德實踐。
本屆論壇活動氣氛融洽,發言踴躍,視角新穎,觀點鮮明,內容豐富,有高度的思想和學術價值,對於促進中國道教文化研究,特別是推動鐵剎山道教文化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據了解,論壇主辦方將在論壇結束後收集整理本次論壇形成的學術成果,編輯出版,以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本溪滿族自治縣位於遼寧東部,物盛天成,是東北地質搖籃;這裡山川秀美,山水洞泉美景遠揚,是中國楓葉之鄉;這裡史脈悠長,廟後山古人類遺址距今50萬年前,是東北人文祖源。
厚重的歷史積澱,使這方土地文化印痕深厚。這裡的九鼎鐵剎山,是東北道教龍門派的發祥地。鐵剎山奇峰峭拔,林木蔥鬱,古樹參天,洞穴杳然。眾多的摩崖石刻彰顯出濃重悠久的歷史文化色彩。相傳商周時期的長眉李大仙在此修道成仙;古代小說《封神演義》、《金陵府》、《楊家將》均有關於鐵剎山的文字記載。在《封神演義》第四十五回「燃燈議破十絕陣」中,大破風吼陣的定風珠就是從鐵剎山的「八寶雲光洞」借得,因而有「鐵剎三千年」之盛名。特別是明代崇禎三年,道教龍門派第八代掌門人郭守真在此傳教布道,開啟了東北道教先河。清遼陽名士、海龍知府白永貞多次遊歷鐵剎山,曾提詩曰:「天然形勝擅遼東,九頂巍峨矗碧空。瑞氣夕瞻金母嶺,祥光朝射玉皇宮。山前河水縈衣帶,洞外天橋落彩虹。信是乾坤鍾毓厚,尋仙何事問衡嵩。」對鐵剎山的秀美景觀和歷史文化進行了生動描繪。鐵剎山風景區已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蜚聲海內外。
鐵剎山以其豐厚的文化內涵,在東北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了進一步提升發展的軟實力和區域綜合競爭力,本溪滿族自治縣確定了文化強縣的發展戰略,鐵剎山道教文化是全縣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縣提出要打造鐵剎山道教文化品牌,把鐵剎山打造成黃河以北最具影響力的道教聖地。
(記者 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