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國文化論壇:探討道教的現代傳承之路

2020-12-16 中國日報網

2013年9月25日,首屆「道教•中國文化論壇」在遼寧本溪舉行。以「守望傳統、復興中華、活躍信仰、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為宗旨的本屆論壇吸引了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道教文化研究相關人員共60餘人參加。

論壇由本溪市道教協會和本溪鐵剎山道教文化研究所主辦,本溪鐵剎山道教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北京十翼書院創意和策劃。

本屆論壇,共有三場主題發言,分別由中國音樂美學學會副會長、西安音樂學院副院長羅藝峰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張隆溪教授、陝西師大文學院尤西林教授、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師大葛金芳教授、復旦大學姚大力教授主持。各位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依託不同學科,就道教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作了精彩闡述,並探討了道教和道家思想在當今社會的傳承和發揚。

遼寧省道教協會副會長祝真玄表示,希望通過此次集體探討,從科學與人文、傳統與現代、學術與政治、社會發展和人心道理等領域,為道教文化的當代復興探路。

尤西林教授引用魯迅先生在《致許壽裳》中的「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開篇,表達了道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但由於道教未能有效融入主流文化,因此逐漸衰退。他提出注重養生和環保的當今社會,正是復興道教文化的良好契機。

針對道教本身存在的「整體信仰危機」「人才層次較低」「弘道方式世俗化」等問題,浙江大學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理事會主任安倫主張,在繼承發揚傳統道教的基礎上,應該構建現代道教信仰體系,注重道德實踐。

本屆論壇活動氣氛融洽,發言踴躍,視角新穎,觀點鮮明,內容豐富,有高度的思想和學術價值,對於促進中國道教文化研究,特別是推動鐵剎山道教文化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據了解,論壇主辦方將在論壇結束後收集整理本次論壇形成的學術成果,編輯出版,以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本溪滿族自治縣位於遼寧東部,物盛天成,是東北地質搖籃;這裡山川秀美,山水洞泉美景遠揚,是中國楓葉之鄉;這裡史脈悠長,廟後山古人類遺址距今50萬年前,是東北人文祖源。

厚重的歷史積澱,使這方土地文化印痕深厚。這裡的九鼎鐵剎山,是東北道教龍門派的發祥地。鐵剎山奇峰峭拔,林木蔥鬱,古樹參天,洞穴杳然。眾多的摩崖石刻彰顯出濃重悠久的歷史文化色彩。相傳商周時期的長眉李大仙在此修道成仙;古代小說《封神演義》、《金陵府》、《楊家將》均有關於鐵剎山的文字記載。在《封神演義》第四十五回「燃燈議破十絕陣」中,大破風吼陣的定風珠就是從鐵剎山的「八寶雲光洞」借得,因而有「鐵剎三千年」之盛名。特別是明代崇禎三年,道教龍門派第八代掌門人郭守真在此傳教布道,開啟了東北道教先河。清遼陽名士、海龍知府白永貞多次遊歷鐵剎山,曾提詩曰:「天然形勝擅遼東,九頂巍峨矗碧空。瑞氣夕瞻金母嶺,祥光朝射玉皇宮。山前河水縈衣帶,洞外天橋落彩虹。信是乾坤鍾毓厚,尋仙何事問衡嵩。」對鐵剎山的秀美景觀和歷史文化進行了生動描繪。鐵剎山風景區已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蜚聲海內外。

鐵剎山以其豐厚的文化內涵,在東北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了進一步提升發展的軟實力和區域綜合競爭力,本溪滿族自治縣確定了文化強縣的發展戰略,鐵剎山道教文化是全縣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縣提出要打造鐵剎山道教文化品牌,把鐵剎山打造成黃河以北最具影響力的道教聖地。

(記者 劉芳)

相關焦點

  • 遼寧鐵剎山「道教·中國」養生文化論壇
    2015年9月23日,第二屆「道教.中國」文化論壇暨遼寧鐵剎山「道教.中國」養生文化論壇在遼寧本溪滿族自治縣隆重舉行。論壇由遼寧省道教協會主辦,本溪市道教協會、本溪市道教文化研究會、鐵剎山風景區管理處承辦。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以及媒體朋友;國家宗教局,遼寧、湖北、湖南省宗教局、遼寧省各市宗教局有關領導;中國道教協會、遼寧省道教協會、本溪市道教協會、本溪市道教文化研究會相關人員,共計180餘人出席了論壇活動。九鼎鐵剎山,是東北道教龍門派的發祥地,為道教龍門派在東北的傳播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道長在《中華續道藏》論壇研討會上致辭
    在此,我代表中國道教協會,對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一直以來關注、支持道教事業發展的專家學者、各界善士賢達、各位同道,表示誠摯的問候! 當今道教文化的發展,也需要深入發掘老子的思想,使得當代道教從根本上完成質的轉變,希望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能夠在此問題上與道教界不斷交流與合作。 道教文化對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作用不言而喻,時至今日,道教文化也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將於5月在湖北武當山舉辦
    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記者姜瀟)由中國道教協會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將於5月10日至12日在湖北省十堰市武當山舉辦。  在21日召開的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新聞發布會上,主辦方介紹,本次論壇以「道通天地 德貫古今」為主題,將邀請來自40多個國家的道教界人士、道教文化愛好者、專家學者、社會知名人士等出席。
  • 道教的創立及發展
    道教的建立是在東漢時期。公元二世紀,一個叫張道陵的人在四川鶴鳴山創立了道教,大約比佛教傳入中國晚了幾十年。道教傳承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教文化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在民間有著十分廣泛的影響。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去了解。
  • 李光富:新時代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的實踐路徑
    從地域性和民族性上來看,道教是天然的中國宗教,具有中國化的先天優勢。但從時代性看,道教沒能跟上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在適應當代社會和發揮應有作用方面還有很多不足,這是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要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比如:缺乏現代教義思想體系的重新建構。
  • 中國道教第一鎮,孕育了道教文化,名聲在外卻不收門票
    中國道教第一鎮,孕育了道教文化,名聲在外卻不收門票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雖然不如佛教發展勢頭旺盛,但是國人對道教依然熱愛。「亂世道,盛世佛」,道士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非常好,逢亂必出,是救民於水火的大英雄。
  • 張金濤道長:不遺餘力促進道教走向世界
    3月14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主持張金濤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道教文化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要大力挖掘和弘揚,並不遺餘力地促進道教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14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主持張金濤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道教文化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要大力挖掘和弘揚,並不遺餘力地促進道教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靠坐在椅子上,談及中國道教的來源、道教所蘊含的中華文化,身穿深色對襟中式上衣道服的張金濤向中新社記者娓娓道來。
  • 第十二屆道教文化及管理暑期研修班在香港開班
    蓬瀛仙館副理事長歐振成道長、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黎志添教授、研修班領隊崔理明道長在宴會上先後致辭。蓬瀛仙館副總裁(道教文化)陳敬陽先生介紹了與會的蓬瀛仙館的各位理事。        黎志添教授在致辭中介紹了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緣起以及此次研修班的安排,包括研修班導師和旁聽生及道教文化研究生中心的師生等。
  • 十堰市臺辦主任吳峰赴武當山道教協會慰問
    中國網道教名山1月12日訊    昨日,湖北省十堰市臺辦主任吳峰率市臺辦領導班子來到武當山紫霄宮>慰問武當山道教協會,拜會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武當山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道長。吳峰就近年來武當山道教協會對全市對臺工作的支持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特別是推動了十堰與臺灣在宗教、武術、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交往,深化了臺灣同胞民族文化認同,服務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吳峰代表市臺辦對武當山道教協會表示了深深地謝意。
  • 廟會論壇2016中國非遺廟會文化遺產論壇在大連成功舉行
    本次活動由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廟會文化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大連市文化廣播影視局聯合主辦。開幕式及主題論壇現場2016中國非遺廟會文化遺產論壇旨在弘揚傳統文化,加強傳承保護文化遺產。
  • 中國道教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會議在鎮開幕
    金山網訊(記者 胡建偉)11月27日,中國道教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會議在鎮江開幕。
  • 流布長江的巫術文化:薩滿教、東巴教、道教
    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些流布長江的巫術文化:薩滿教、東巴教、道教。用東巴文字寫出的《東巴經》是東巴教的主要經典,它通過各種宗教儀式表現出來並傳承下來,至今仍是存在於納西民眾中的獨特民族文化。道教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學、仙學、神學和教學為主幹,並融入醫學、巫術、數理、文學、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等學問,在長生成仙、濟世度人之主旨下,匯合成道教文化體系。道教奉玉皇上帝為最高的神,教人煉丹成仙,脫離現實,把對塵世的留戀、財富的嚮往,寄托在熊熊的煉火中。
  • 武當山道教學院首屆道教知識培訓班結業
    武當山道教學院首屆道教知識培訓班結業 2013年09月02日 09:59: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師生合影(攝影:李波)    中國臺灣網9月2日武當山消息 8月29日下午,武當山道教學院臺灣道教協會首屆道教知識培訓班結業
  • 道教文化在臺灣
    道教文化在臺灣 2018年04月19日 17:16 來源:《中國民族報》 作者:焦玉琴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中國道教協會
    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是全國道教徒聯合的愛國宗教團體和教務組織。其宗旨是:團結、帶領全國道教徒愛國愛教,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興辦道教事業,弘揚道教教義,維護道教界合法權益;傳揚道教文化,發揚優良傳統,促進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發揮道教在構建和諧社會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為維護宗教和睦、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祖國統一、世界和平作貢獻。
  • 第十二屆海峽兩岸(鷹潭•龍虎山)道文化論壇成功舉辦
    「第十二屆海峽兩岸(鷹潭•龍虎山)道文化論壇」於2020年11月23日至25日在「中華道都」江西省鷹潭市及臺灣省臺北市以視頻會議的方式舉辦,本屆論壇由鷹潭市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臺灣省道教會主辦,特邀香港道教聯合會參加,並在香港九龍設分會場。論壇以「道承古今,德行天下」為主題。來自大陸、臺灣地區及香港地區道教及文化界的專家學者近300人參加會議。
  • 道教文化發展大綱!
    道教文化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弘揚道教文化,是當務之急的必要行動與手段。但道教分為南北兩派,全真道與正一道。正一注重符籙齋醮科儀,此是演教之手段。比如祈福消災,超度拔苦,濟人利物,斬妖除魔,亦是道教活動之必要程序。但只能限於在道觀裡面發展。難以普及與弘揚。
  •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金濤:順應時代潮流才是「道法自然」
    (兩會速遞)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金濤:順應時代潮流才是「道法自然」中新社北京5月23日電 (記者 劉佔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主持張金濤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時代趨勢,道教也不能固步自封
  • 中國道教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會議開幕
    中國江蘇網訊 11月27日,中國道教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會議在江蘇句容開幕。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楊嶽出席並講話。王作安充分肯定中國道教協會第九屆理事會所做工作,對中國道教協會今後五年工作提出五點希望:一要弘揚愛國精神,紮實推進道教中國化,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道路;二要堅持與時俱進,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三要大力匡正道風,倡導以戒為師、依戒修行,建構當代道教清規戒律體系,自覺接受教內外監督;四要注重培養人才,建設一支適應道教健康發展要求的教職人員隊伍;五要加強團體建設
  • 探訪華山道教文化 深挖華山道教文化內涵
    為了深挖華山道教文化內涵,保存最完整的的道教資料,為華山旅遊發展提供全面的文化理論。華山景區,依據景區景點特色,組織員工分組專人實地走訪考察,通過諮詢道長、實地收集內容等方式,將華山道教文化做系統全面的補充和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