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三品論:上品道,中品道,下品道,原來最好還是無為

2020-12-25 我與冬天有個約會

最初把道家與道教略略地整理成為系統而加以批評的是梁劉勰的《滅惑論》。他在書中提出道家三品論,既上品道,中品道和下品道。

在書中,他推崇老子的清淨無為,著書論道,理靜歸一,化本虛柔,評為上品道。中品道為追求長壽升天,煉養丹田,服食藥方。最下品是道教迷信,利用符籙,謊稱地仙,招搖撞騙,好色貪財,利用騙術,姦淫婦女。

劉勰對於下品的道教批評得尤其透切。他說用肉芝石華來延壽,借黃御女來縱慾,寶惜涕唾,斬得魑魅等,都是術者利用凡愚之情,投人所好,實沒一樣是足以稱為大道的。北周道安的《二教論》也用這三品來區分道教。所謂:「一者老子無為,二者神仙餌服,三者符籙禁厭。就其章式,大有精粗。粗者厭人殺鬼,精者練屍延壽。更有青籙,受須金帛,王侯受之,則延年益祚;庶人受之,則輕健少疾。」

這樣分法,可以明確區分道家與道教。其中上品之老莊思想,即所謂道家,甚至可以與佛教思想的一部分互相融洽。中品的神仙與下品的張陵即所謂道教,在崇拜和信仰方面,與佛教發生不斷的衝突。

求長生,求享樂,是人類最本能的要求,而古人便依著這種迷信來產生神仙道和求神仙地方術。後來張陵又把神仙道化成宗教,而成為天師道。所以實際說來,這三品沒有截然的分別,後來都混入於天師道裡頭。如強分別它們,我們只能說道家說無為自然;神仙重煉養服食;張陵用符籙章醮而已。

但張陵也祖述老子,以《道德經》為最上的經典。他底立教主旨也是無為自然,只依著符籙章醮來做消災升仙底階梯罷了。因此道教也可以名為神仙之宗教化,或神仙回向教。

不過後面隨著道家思想的發展,到了宋代,馬端臨又把道家分為五品說。分別如下:清淨,煉養,服食,符籙,經典科教。道家始初本著黃、老、莊、列淨無為底精神,鍛鍊個人的身體以期達到治理邦國地方則。此後則神仙家如赤松子、魏伯陽諸人,專從事於鍛鍊。又到後來如盧生、李少君、欒卞諸人專以服食為升仙底道路。因此迷信底成分越來越多。到張陵、寇謙之諸人,一方面推老子為教主,一方面用符籙章醮底迷信與宗教儀式。南北的道家多模仿佛教底禮儀,而不及其精神,在經典上又多數模仿佛經。到杜光庭、司馬承禎等,只從事於改襲佛經,使道教成為經典科教底末流這便是所謂「老子之意,愈遠愈失其真。」

馬端臨與劉勰底見解很相同,不過劉勰時代較早,未見到道教後來發展底情形,到馬氏時代道教底派別大概已經定了。歐陽修在《刪正黃庭經序裡說古時有道而無仙,後人不知無仙而妄學仙,以求長生。不知生死是自然的道理,聖賢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以盡其天年,也就成了。後世貪生之徒,或茹草木,服金石及日月之精光;或息慮,絕欲,煉精氣,勤吐納,這養內之術,或可全形而卻疾。所以說上智任之自然,其次養內以卻疾,最下妄意以貪生」。

他的評論,只及任自然底道家和服食派與吐納派底神仙家,卻沒說到祛病斬鬼的天師道。至於朱子在《語錄》(百二十五)說:「老子初只是清淨無為。清淨無為卻帶得長生不死。後來卻只說得長生不死一項。如今恰成個巫祝,專只理會厭禳祈禱。這是經兩節變了。」他也是以為道教越來越下。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道教始終存在,細數那些文人才子,很多也煉養服食,如三國曹操的養子何晏,東晉名士殷顗,書法家王羲之,宋代的蘇東坡,明代的嘉靖帝、張居正、譚綸等等,不一而足。這些人飽讀詩書,卻始終不明白,老子所說的以無為為本,以無為而無不為為用。最終把自己搞得提前去地底下報導了。

相關焦點

  • 品道企業打造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零售服務平臺,品道APP
    2015年,在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電商行業也迎來了模式的變革。出現了用戶以賺錢為目的的電商平臺。社交電商的出現,滿足了用戶通過網際網路社交軟體為載體,以分銷手段實現傳播為目標,實現產品銷售的過程。其中雲集、花生日記等社交電商擁有一定規模的用戶群體。
  • 鮮品道法國吉拉多生蠔介紹
    品法國Gillardeau生蠔的榛子味鮮品道法國吉拉多生蠔0號99元,1號49元鮮品道微信號:xianpindao電話:0459-5900234有沒想過,在中秋夜與朋友把酒言歡,要品嘗怎樣的下酒菜才不辜負美酒與美景的「恩澤」呢?
  • 國學新知丨以二分定律論有為與無為,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很有智慧
    照老子看,雖然事物的兩極(如有和無、陰和陽)是相對應的,並且是相互聯繫著的,可以互相轉化的,即馬克思哲學中所說的「對立統一」。同樣,「有為和無為」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看似有為,實則無為;看似無為,實則有為。當然也不排除我們正常思維的「有為即有為,無為即無為」。
  • 79元搶原價277元【關中品道】5-6人餐!長安葫蘆雞+特色鐵板黑椒牛肉粒+糖醋裡脊+陝西涼盤+綠豆涼粉饃+大碗有機花菜+..
    10年老店傳統民間陝菜『關中品道』關中味的風味聖地傳承正宗老陝味道品道,品是品味、品鑑;道,是味道關中品道」被陝西省烹飪餐飲行業協會評為「陝西風味名店」「九碗一鍋御膳宴」被評為「陝西名宴」甲魚剪刀面、秘制山藥被評為「陝西名小吃」受到了大批中外友人前來品吃
  • 南懷瑾先生: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道家《清靜經》
    那麼你說我不要打坐,不要修道就成道了,不行!非「為」不可。你還是要照規矩來,所以為而不為。上德是無為之道,上品丹法什麼都不求。昨天有一位青年朋友來,是修道家的,進門我一看,就知道他肝臟有病,因此而來求道。這叫做「臨老投僧,臨死抱佛」,快要死的時候找和尚來念經了,修道的人也多半如此。我說你這個青年人,身體不好來修道,你有什麼工夫?
  • 無為,道家的最高境界
    目前還存有爭論,不過老子的思想乃為道家思想之最,其一部《道德經》被歲月衝刷了數千年仍然光輝不減,可見其思想是多麼的深邃。道家的無為決不是提倡什麼也不做和不為,這裡的「無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層次內涵是絕不能逆道而為,指的是不要人為的去亂為、胡為,去幹預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經過很好入靜修煉的常人乃至聖人之智去人為幹預宇宙大道的運行。
  • 品道袁泉:《前半生》大紅後 她卻客串了這部電影
    品道袁泉:《音樂家》是真實的人生 演員最大收穫是遇到好角色 時長:04:36 來源:電影網 品道袁泉:《音樂家》是真實的人生 演員最大收穫是遇到好角色收起
  • 道家「無為之治」到底有什麼寓意
    想要了解道家關於「無為之治」的思想,首先就需要弄清「無為」的含義。道家將世間萬物都納入「道」中,力圖發現並遵循其運行的規律——這似乎跟「無為」的說法沒有什麼聯繫。其實,這裡的關鍵在於「無為」的「為」字,因為實際上它應該是「違」,經過種種演變才最終成了「為」。所以在道家思想中,「無為」應該是「無違」的意思,即不違背事物運行的各種規律,而「無為之治」,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運行規律行事,不使自己有所違背。
  • 品道巖井俊二:我敢說,你曾經被他的電影美哭
    果然,採訪過程中,談到一些比較淺的電影問題時,巖井俊二都會回一句,「下一個問題吧,不知道怎麼回答」。不過談到其它關於自己的創作理念時,巖井導演滔滔不絕,開啟了無限的傾訴欲。 「那麼,如果有一天,製片人讓你完全沒有顧慮地拍一部電影,你會拍什麼呢?」 「我可能想拍那種不會有人出現的電影。」
  • 「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所追求的,不過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道家」與「道教」二詞,常被不加區別地使用,實際上道教是吸收和兼容各家學派思想所形成的宗教,但其根本的基礎還是道家思想。道家是先秦時期創立的思想流派,主要從事的是學術活動和其他政治文化活動。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黃帝時期。
  • 韓非子是道家還是法家?甚至還是個結巴?
    法家思想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指出: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事非」,「皆原於道德之意」。說明韓非思想源於道家,以老子的樸素的唯物主義道論與辯證法為他的「法、術、勢」相結合的「君人南面之術」尋求哲學基礎。
  • 人參居《神農本草經》上品之首,中藥上、中、下三品是什麼意思?
    對此藥效精論,現代學者已經用先進的技術和手段進行了考察驗證,確認《神農本草經》中有關人參醫療作用之記載是完全正確的。《神農本草經》收載藥物365種,其中將藥物分為三類:上品120種,中品120種,下品125種。那麼,上中下三品是什麼意思呢?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無為不爭不是無為也不是不爭。沒有奮鬥的動力屬於焦慮,知與行,智與慧的不相適應,你在乎的只是一個結果。學習的結果是學歷,還是通過考試,可惜你會錯意,以為學《老子》可以解脫。可以通過掌握客觀規律更好的學習。
  • 什麼是道?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有什麼不同?
    那麼到底什麼是道,中國文化中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好玩的國學,來和大家聊一聊道的問題。首先,道原來的意思是道路,後來引申為方法、路徑等,再後來更加上升為規律、規定、法則和規則等。也就是說,道從實在的概念即道路,發展成為終極的目標、終極的觀念等理念,這背後,是人類追求智慧的力量,這個智慧的力量就是哲學。
  • 到新加坡一定要品道地小吃,從小吃這才能真正探索當地的飲食文化
    到新加坡一定要品道地小吃,從小吃這才能真正探索當地的飲食文化,新加坡擁有許多美味的小吃,像是海南雞飯、肉骨茶、辣椒螃蟹等等數不完的小吃,五天四夜一一品嘗每一道,時間十分充足!重點是這些小吃並不是很貴,五天四夜大約準備1000元的餐費包準你吃到撐!
  • 以「務為治」為目標,道家視角中的儒、道思想的理論區別
    這種滿與缺,直與曲的對立與統一,互為條件的存在,在運動中轉化等等的辯證關係,就是「道」在具體事物上的體現。道家思想中「道」的含義被擴大化又具象化,深含道家辯證法的精髓。擴大化指:人不能總窺「道」的全貌,就是說人無法完全理解道,雖然無法完全理解,但是萬事萬物都在道中,都要遵循一個統一的「道」。這是一種本體論的論點。
  • 道家:同樣講無為,老子和莊子有何不同
    莊子用它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事物本來的樣子,是命運所定,而命運所定的樣子就是最好的樣子。 人們如果試圖改變命運,以人為來對抗命運,即使出自好心,也會導致最壞的結果。這種道理道家講得最充分,叫「無為」。 我們平常習慣於「老莊清淨無為」之類的說法,莊子的無為是接著老子講的。但莊子和老子的無為思想有所不同。
  • 「無為」用英語怎麼說?用英語闡釋道家智慧
    莊子不禁感嘆道:「唉,樹啊樹,你就是因為太沒用了,才能躲過其它樹紛紛被砍伐的厄運,活了這麼多年啊!」道家講求「無為」,就像這棵一無是處的樹一樣,正是「無為」,才保全了自身。「無為」可以用Inaction來表達。
  • 佛家「出世」,儒家「入世」,道家「忘我」
    老子,作為中國哲學之道學的開篇人,植根於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場地之中,以深刻的憂患意識反思和批判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仁義觀、禮學觀、忠孝觀等,構築了專屬於道家的一套人文體系。從哲學的本體論、價值論角度出現,他認為作為「本體」的世間萬物擁有一個共同的衡量標準價值,即「道」。
  •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家思想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其無為而治的思想看似簡單明了,實則暗藏機鋒,玄之又玄,假如你悟透了其中的玄機,就會明白其中的奧妙所在,今天小編就來闡述一下自己對「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