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把道家與道教略略地整理成為系統而加以批評的是梁劉勰的《滅惑論》。他在書中提出道家三品論,既上品道,中品道和下品道。
在書中,他推崇老子的清淨無為,著書論道,理靜歸一,化本虛柔,評為上品道。中品道為追求長壽升天,煉養丹田,服食藥方。最下品是道教迷信,利用符籙,謊稱地仙,招搖撞騙,好色貪財,利用騙術,姦淫婦女。
劉勰對於下品的道教批評得尤其透切。他說用肉芝石華來延壽,借黃御女來縱慾,寶惜涕唾,斬得魑魅等,都是術者利用凡愚之情,投人所好,實沒一樣是足以稱為大道的。北周道安的《二教論》也用這三品來區分道教。所謂:「一者老子無為,二者神仙餌服,三者符籙禁厭。就其章式,大有精粗。粗者厭人殺鬼,精者練屍延壽。更有青籙,受須金帛,王侯受之,則延年益祚;庶人受之,則輕健少疾。」
這樣分法,可以明確區分道家與道教。其中上品之老莊思想,即所謂道家,甚至可以與佛教思想的一部分互相融洽。中品的神仙與下品的張陵即所謂道教,在崇拜和信仰方面,與佛教發生不斷的衝突。
求長生,求享樂,是人類最本能的要求,而古人便依著這種迷信來產生神仙道和求神仙地方術。後來張陵又把神仙道化成宗教,而成為天師道。所以實際說來,這三品沒有截然的分別,後來都混入於天師道裡頭。如強分別它們,我們只能說道家說無為自然;神仙重煉養服食;張陵用符籙章醮而已。
但張陵也祖述老子,以《道德經》為最上的經典。他底立教主旨也是無為自然,只依著符籙章醮來做消災升仙底階梯罷了。因此道教也可以名為神仙之宗教化,或神仙回向教。
不過後面隨著道家思想的發展,到了宋代,馬端臨又把道家分為五品說。分別如下:清淨,煉養,服食,符籙,經典科教。道家始初本著黃、老、莊、列淨無為底精神,鍛鍊個人的身體以期達到治理邦國地方則。此後則神仙家如赤松子、魏伯陽諸人,專從事於鍛鍊。又到後來如盧生、李少君、欒卞諸人專以服食為升仙底道路。因此迷信底成分越來越多。到張陵、寇謙之諸人,一方面推老子為教主,一方面用符籙章醮底迷信與宗教儀式。南北的道家多模仿佛教底禮儀,而不及其精神,在經典上又多數模仿佛經。到杜光庭、司馬承禎等,只從事於改襲佛經,使道教成為經典科教底末流這便是所謂「老子之意,愈遠愈失其真。」
馬端臨與劉勰底見解很相同,不過劉勰時代較早,未見到道教後來發展底情形,到馬氏時代道教底派別大概已經定了。歐陽修在《刪正黃庭經序裡說古時有道而無仙,後人不知無仙而妄學仙,以求長生。不知生死是自然的道理,聖賢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以盡其天年,也就成了。後世貪生之徒,或茹草木,服金石及日月之精光;或息慮,絕欲,煉精氣,勤吐納,這養內之術,或可全形而卻疾。所以說上智任之自然,其次養內以卻疾,最下妄意以貪生」。
他的評論,只及任自然底道家和服食派與吐納派底神仙家,卻沒說到祛病斬鬼的天師道。至於朱子在《語錄》(百二十五)說:「老子初只是清淨無為。清淨無為卻帶得長生不死。後來卻只說得長生不死一項。如今恰成個巫祝,專只理會厭禳祈禱。這是經兩節變了。」他也是以為道教越來越下。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道教始終存在,細數那些文人才子,很多也煉養服食,如三國曹操的養子何晏,東晉名士殷顗,書法家王羲之,宋代的蘇東坡,明代的嘉靖帝、張居正、譚綸等等,不一而足。這些人飽讀詩書,卻始終不明白,老子所說的以無為為本,以無為而無不為為用。最終把自己搞得提前去地底下報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