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期間,對外入侵的日軍在東亞和東南等地對當日的人們犯下了很多不可饒恕的罪行,「招核男兒」在佔領區化身兇獸,打著所謂的建立大東亞的名號,卻行破壞之事。在戰後很多當年遭受到日軍侵略的國家,也通過一些影視劇的反映當時的慘狀,比如近年來的《金陵十三釵》、《南京南京》等,再比如隔壁韓國的《軍艦島》。
在電影《軍艦島》中,講述的是戰爭末期以主角為首的很多韓國人,抱著致富和賺錢改變生活的美夢,被日本的勞工徵集廣告所騙,被帶到了「軍艦島」從事挖煤等苦力勞動,在軍艦島裡面他們承受到了非人的待遇,被日本監工辱罵和鞭笞,在這種非人的生活裡他們奮起反抗因為戰敗企圖抹殺掉日本強徵勞工事實的日軍……
雖然故事的有誇張和傳統韓劇的耍酷和偶像氣質的一面,但是這個日本在朝鮮強徵勞工的歷史確實是存在的,而且現實情況是的,那些勞工的狀況,比電影中還要的殘酷N倍……
那麼真正在二戰中韓國勞工的命運幾何呢?
日本為何要強徵勞工
原因顯而易見——日本勞動力不夠用。
隨著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以及後續的對蘇作戰準備和太平洋戰爭,多線的作戰任務,讓日本的人力資源捉襟見肘。在1937年的時候日本勞動力和軍人佔1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為70%,而到了1945年這個比例已經得到了95%以上,也就是全國幾乎所有的人要麼上戰場,要麼進廠打工。在1940年時候日本的軍隊只有150萬,而到了1945年轉變成700萬。大批青壯年被送上了戰場,但是他們在軍工和生產領域則是需要大量的後備勞工裡來不足。而且隨著戰爭規模的不僅前線所需要的軍隊增加,伴隨著的軍需工廠勞動力也要正比例提升,從1940-1943年,三年時間裡面,日本從事軍工生產的勞動力已經達到了130萬,比開戰前增加2.6倍。
勞動力不足之後,日本首先從國內想了解決的方法。
首先是既然城市的勞工不多,那麼就從農村徵集勞動力,從1937年到1944年,日本總共從農村徵集了超過270萬軍人之外,還補充了200萬人的勞動力(男性130萬人),1944年時候,日本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緩解,為此日本政府特地頒布《緊急國民勤勞動員方策綱要》,進一步通過警察和憲兵強制徵用工人達288萬人(看來日軍對本國人民也不是很友好)。
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包括徵兵在內,從農村一共抽調了500萬人左右的了青壯勞動力。
農村的勞動人口依然沒有解決日本的「用工荒」,於是他們將主意打到了女性身上。他們一方面大肆將以前男性工種幹的活強加到女性身上,另一方面也大規模降低徵用女工的年齡,很多未生年的女孩都要進場打工,甚至於一些不願意吃苦的女孩也被迫加入「愛國挺身隊」,被送到太平洋和日軍的前線提供哪些見不得人的服務。
當然,即使是增加國內的勞動力動員,日本的軍需用工荒依然沒法解決,一方面是日本的軍需的生產規模比戰前擴大了很多,用工人數直線上升,另一方面則是這些農村和女性的勞工從事體力活動或者密集型的製作工作效率低下,的熟練程度遠不如戰前,因此日本也決定對外強徵勞工以彌補工人的不足,而他們將目光也盯上了朝鮮。
日本朝鮮強徵勞工
早在30年代,日本就在朝鮮那些被日本控制的礦山、工廠等就通過《朝鮮勞動移人限制方計》開始集團和大規模使用朝鮮的勞工。不過那個時候,他們徵集的朝鮮勞工當然更像老闆和工人的關係,雖然日子苦了點,工錢給的也很低,也沒什麼保障,但是在30年代依然吃不飽飯的朝鮮廣大青壯年來說,不失為一個的好的去處。這個時候雙方都是籤訂勞工協議,相當於現在的派遣一樣,日本的工廠代理人會來將的這些人統一組織送到日本去,因為這些人是完全自願的,所以他們的這種方式也被稱作是的「自由募集」。像電影《軍艦島》中的黃政民父女兩都是看到勞工廣告後被欺騙(其實也是自願)上的軍艦島。
正如電影中說的那樣,日本的工廠往往通過虛假的報酬和福利體系來招工,但實際上的待遇確實千差萬別,之前承諾的「合同期」完全就是廢紙,在合同期滿後,日本當局又會以各種藉口,甚至是武力逼迫勞工們籤訂「續籤協定」。有的人甚至一生都要帶勞工營裡面渡過。不過因為的僱傭制,很大從程度上要看個人的意願,所以之前因為虛假宣傳之後,朝鮮赴日的勞工們開始減少。而到了二戰開始之後,隨著日本青壯的上戰場,日本開始強制性的對朝鮮的勞工們進行徵集。
在1942年的時候,日本政府開始強制性的對朝鮮勞工進行徵集。
這種徵工方式的具體做法是由日本在朝鮮的勞務部門發出用工人數指標,然後將指標分攤到各級基層政府,由郡或面朝鮮的農村基層組織派人對轄區內的青壯進行抽取。一開始村鎮的辦事人員還是採取自願模式,但因為之前去的人反應勞工的種種弊端之後,大多數的人開始抵制當勞工,於是為了完成上司攤派的徵工任務,那些負責徵工的辦事員,會到各家各戶去強行將人帶頭塞進汽車裡立即拉走。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青壯年被迫當勞工,一些韓國本地的女子也被迫加入類似日本「女子挺身隊」裡面去,正如韓國電影《鬼鄉》一樣,這些人被當成「特別服務」人員被日軍徵召到各個一線戰場裡面去,而等待他們的則是比那些體力勞工一樣更為悲慘的命運。據不完全統計,在從1939年到1945年,日本的一共強制性從朝鮮帶走了66萬青壯勞工力,據 《 日本制鐵會攝史》記載,很多「特別服務」的女子和其他特別工種,也沒有被記錄在裡面。如果算上這些人,日本從朝鮮前後帶走的勞工可能會達到百萬人次。
勞工的命運
一般這些被強制進行勞役的朝鮮勞工們命運都很慘,和《軍艦島》中主角們被帶到長崎縣的外圍的「軍艦島」去開採煤礦一樣,朝鮮勞工們被帶到日本的各礦山和工廠裡面去,當然他們的結局甚至比《軍艦島》中更悲慘和讓人絕望。
當時這些勞工和電影中很像,都被安排在日本的礦山和煤井裡面,這些地方的勞工佔據朝鮮勞工的70&左右,這種最費體力和危險的地方,往往容易造成勞工們無畏的傷亡,部分礦井的人員「損耗率」甚至在50%以上。
也就是很多的一起去的人,可能連一半都沒能回來。
除了危險之外,勞工們在的日本的待遇可謂的低得可憐,首先是住宿環境是潮溼的擁擠的地下室或者簡易的板房,缺乏通風和衛生條件,很多人往往在承受體力受傷得不到及時的救治而去世,在夥食上也是的經常吃不飽,那麼他們的夥食差到什麼程度呢,跟他們同一時期的日本籍的勞工狀態是——每天每天405克大米(8兩),以及一些乾菜和味噌、納豆,這在平時的尚且吃不飽,更何況是的重體力勞動者呢,而且日本籍勞工尚且如此,更不要說這些朝鮮勞工了。
待遇不行也就罷了,朝鮮勞工們還有承擔著超負荷的勞動。
每人每個月只有1天的休息,即使是患病也必須要進礦,如果不進礦,工頭將採取連坐的發方式,將工作量分攤給其他人,而且為了趕工期,導致了很多生產事故,再加上礦裡面的醫療條件很差的,經常有人的傷重被拋棄掉,在電視劇《記憶的證明》裡就有此段描述。當然也有很多的勞工不堪忍受的而爆發反抗的,但是這些反抗只會讓他們遭受更為殘暴的鎮Y。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特別服務」的女性們為了保證自己的名譽,最後選擇了自殺和跳海身亡,在日本快要投降的前夕,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證,日本很多工廠和礦井等選擇將這些勞工秘密處理掉。
雨田君說
到了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很多朝鮮的勞工在戰後依然得不到日本的承認和經濟上的補償,在1946年的時候小部分日本的企業願意做出補償,同意賠償少部分的補償金,但對於很多朝鮮勞工來說的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戰後的日本政府為了掩蓋罪行,拒絕承認其在二戰期間對勞工們非人的待遇和折磨以及歧視政策。拒絕認罪的同時,也不願再提供任何經濟和名譽上的補償。
朝鮮勞工尚且如此,更何況當時淪為佔領區的我們勞工呢,他們的境遇比朝鮮更慘數倍,在此雨田君不願過多贅述,也無從下筆,也不忍下筆。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