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軍艦島》更慘:被日軍強徵的百萬朝鮮勞工,有一半長眠日本

2020-12-25 雨田觀史海

在二戰期間,對外入侵的日軍在東亞和東南等地對當日的人們犯下了很多不可饒恕的罪行,「招核男兒」在佔領區化身兇獸,打著所謂的建立大東亞的名號,卻行破壞之事。在戰後很多當年遭受到日軍侵略的國家,也通過一些影視劇的反映當時的慘狀,比如近年來的《金陵十三釵》、《南京南京》等,再比如隔壁韓國的《軍艦島》。

韓劇《軍艦島》裡面的朝鮮勞工

在電影《軍艦島》中,講述的是戰爭末期以主角為首的很多韓國人,抱著致富和賺錢改變生活的美夢,被日本的勞工徵集廣告所騙,被帶到了「軍艦島」從事挖煤等苦力勞動,在軍艦島裡面他們承受到了非人的待遇,被日本監工辱罵和鞭笞,在這種非人的生活裡他們奮起反抗因為戰敗企圖抹殺掉日本強徵勞工事實的日軍……

雖然故事的有誇張和傳統韓劇的耍酷和偶像氣質的一面,但是這個日本在朝鮮強徵勞工的歷史確實是存在的,而且現實情況是的,那些勞工的狀況,比電影中還要的殘酷N倍……

那麼真正在二戰中韓國勞工的命運幾何呢?

在日本的朝鮮勞工

日本為何要強徵勞工

原因顯而易見——日本勞動力不夠用。

隨著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以及後續的對蘇作戰準備和太平洋戰爭,多線的作戰任務,讓日本的人力資源捉襟見肘。在1937年的時候日本勞動力和軍人佔1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為70%,而到了1945年這個比例已經得到了95%以上,也就是全國幾乎所有的人要麼上戰場,要麼進廠打工。在1940年時候日本的軍隊只有150萬,而到了1945年轉變成700萬。大批青壯年被送上了戰場,但是他們在軍工和生產領域則是需要大量的後備勞工裡來不足。而且隨著戰爭規模的不僅前線所需要的軍隊增加,伴隨著的軍需工廠勞動力也要正比例提升,從1940-1943年,三年時間裡面,日本從事軍工生產的勞動力已經達到了130萬,比開戰前增加2.6倍。

在軍工廠裡面的日本工人

勞動力不足之後,日本首先從國內想了解決的方法。

首先是既然城市的勞工不多,那麼就從農村徵集勞動力,從1937年到1944年,日本總共從農村徵集了超過270萬軍人之外,還補充了200萬人的勞動力(男性130萬人),1944年時候,日本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緩解,為此日本政府特地頒布《緊急國民勤勞動員方策綱要》,進一步通過警察和憲兵強制徵用工人達288萬人(看來日軍對本國人民也不是很友好)。

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包括徵兵在內,從農村一共抽調了500萬人左右的了青壯勞動力。

1940年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的組裝大和號

農村的勞動人口依然沒有解決日本的「用工荒」,於是他們將主意打到了女性身上。他們一方面大肆將以前男性工種幹的活強加到女性身上,另一方面也大規模降低徵用女工的年齡,很多未生年的女孩都要進場打工,甚至於一些不願意吃苦的女孩也被迫加入「愛國挺身隊」,被送到太平洋和日軍的前線提供哪些見不得人的服務。

當然,即使是增加國內的勞動力動員,日本的軍需用工荒依然沒法解決,一方面是日本的軍需的生產規模比戰前擴大了很多,用工人數直線上升,另一方面則是這些農村和女性的勞工從事體力活動或者密集型的製作工作效率低下,的熟練程度遠不如戰前,因此日本也決定對外強徵勞工以彌補工人的不足,而他們將目光也盯上了朝鮮。

日本軍工廠裡面的女工

日本朝鮮強徵勞工

早在30年代,日本就在朝鮮那些被日本控制的礦山、工廠等就通過《朝鮮勞動移人限制方計》開始集團和大規模使用朝鮮的勞工。不過那個時候,他們徵集的朝鮮勞工當然更像老闆和工人的關係,雖然日子苦了點,工錢給的也很低,也沒什麼保障,但是在30年代依然吃不飽飯的朝鮮廣大青壯年來說,不失為一個的好的去處。這個時候雙方都是籤訂勞工協議,相當於現在的派遣一樣,日本的工廠代理人會來將的這些人統一組織送到日本去,因為這些人是完全自願的,所以他們的這種方式也被稱作是的「自由募集」。像電影《軍艦島》中的黃政民父女兩都是看到勞工廣告後被欺騙(其實也是自願)上的軍艦島。

被廣告騙到軍艦島的朝鮮勞工(劇照)

正如電影中說的那樣,日本的工廠往往通過虛假的報酬和福利體系來招工,但實際上的待遇確實千差萬別,之前承諾的「合同期」完全就是廢紙,在合同期滿後,日本當局又會以各種藉口,甚至是武力逼迫勞工們籤訂「續籤協定」。有的人甚至一生都要帶勞工營裡面渡過。不過因為的僱傭制,很大從程度上要看個人的意願,所以之前因為虛假宣傳之後,朝鮮赴日的勞工們開始減少。而到了二戰開始之後,隨著日本青壯的上戰場,日本開始強制性的對朝鮮的勞工們進行徵集。

到了島上衣衫襤褸的勞工(劇照)

在1942年的時候,日本政府開始強制性的對朝鮮勞工進行徵集

這種徵工方式的具體做法是由日本在朝鮮的勞務部門發出用工人數指標,然後將指標分攤到各級基層政府,由郡或面朝鮮的農村基層組織派人對轄區內的青壯進行抽取。一開始村鎮的辦事人員還是採取自願模式,但因為之前去的人反應勞工的種種弊端之後,大多數的人開始抵制當勞工,於是為了完成上司攤派的徵工任務,那些負責徵工的辦事員,會到各家各戶去強行將人帶頭塞進汽車裡立即拉走。

被強徵的朝鮮人(劇照)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青壯年被迫當勞工,一些韓國本地的女子也被迫加入類似日本「女子挺身隊」裡面去,正如韓國電影《鬼鄉》一樣,這些人被當成「特別服務」人員被日軍徵召到各個一線戰場裡面去,而等待他們的則是比那些體力勞工一樣更為悲慘的命運。據不完全統計,在從1939年到1945年,日本的一共強制性從朝鮮帶走了66萬青壯勞工力,據 《 日本制鐵會攝史》記載,很多「特別服務」的女子和其他特別工種,也沒有被記錄在裡面。如果算上這些人,日本從朝鮮前後帶走的勞工可能會達到百萬人次。

編入服務隊朝鮮女勞工,出自《軍艦島》

勞工的命運

一般這些被強制進行勞役的朝鮮勞工們命運都很慘,和《軍艦島》中主角們被帶到長崎縣的外圍的「軍艦島」去開採煤礦一樣,朝鮮勞工們被帶到日本的各礦山和工廠裡面去,當然他們的結局甚至比《軍艦島》中更悲慘和讓人絕望。

煤井下絕望的朝鮮勞工(劇照)

當時這些勞工和電影中很像,都被安排在日本的礦山和煤井裡面,這些地方的勞工佔據朝鮮勞工的70&左右,這種最費體力和危險的地方,往往容易造成勞工們無畏的傷亡,部分礦井的人員「損耗率」甚至在50%以上。

也就是很多的一起去的人,可能連一半都沒能回來。

除了危險之外,勞工們在的日本的待遇可謂的低得可憐,首先是住宿環境是潮溼的擁擠的地下室或者簡易的板房,缺乏通風和衛生條件,很多人往往在承受體力受傷得不到及時的救治而去世,在夥食上也是的經常吃不飽,那麼他們的夥食差到什麼程度呢,跟他們同一時期的日本籍的勞工狀態是——每天每天405克大米(8兩),以及一些乾菜和味噌、納豆,這在平時的尚且吃不飽,更何況是的重體力勞動者呢,而且日本籍勞工尚且如此,更不要說這些朝鮮勞工了。

常年吃不飽的勞工(劇照)

待遇不行也就罷了,朝鮮勞工們還有承擔著超負荷的勞動。

每人每個月只有1天的休息,即使是患病也必須要進礦,如果不進礦,工頭將採取連坐的發方式,將工作量分攤給其他人,而且為了趕工期,導致了很多生產事故,再加上礦裡面的醫療條件很差的,經常有人的傷重被拋棄掉,在電視劇《記憶的證明》裡就有此段描述。當然也有很多的勞工不堪忍受的而爆發反抗的,但是這些反抗只會讓他們遭受更為殘暴的鎮Y。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特別服務」的女性們為了保證自己的名譽,最後選擇了自殺和跳海身亡,在日本快要投降的前夕,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證,日本很多工廠和礦井等選擇將這些勞工秘密處理掉。

被當垃圾一樣處理的朝鮮勞工(劇照)

雨田君說

到了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很多朝鮮的勞工在戰後依然得不到日本的承認和經濟上的補償,在1946年的時候小部分日本的企業願意做出補償,同意賠償少部分的補償金,但對於很多朝鮮勞工來說的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戰後的日本政府為了掩蓋罪行,拒絕承認其在二戰期間對勞工們非人的待遇和折磨以及歧視政策。拒絕認罪的同時,也不願再提供任何經濟和名譽上的補償。

朝鮮勞工尚且如此,更何況當時淪為佔領區的我們勞工呢,他們的境遇比朝鮮更慘數倍,在此雨田君不願過多贅述,也無從下筆,也不忍下筆。

—the end —

相關焦點

  • 韓政府:韓國勞工被強徵到日本軍艦島是不爭事實
    ­  日本政府此前主張韓片《軍艦島》是創造的故事。對此,韓聯社報導稱,韓國外交部發言人趙俊赫2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無數韓國人曾被強徵到日本軍艦島並在嚴酷環境下勞役,這是不爭的事實。­  趙俊赫說,據他所知,該片導演透露這部影片從歷史事實中取材。他同時還表示,政府對已上映的電影內容發表評論不合適。
  • 「軍艦島」是旅遊景點還是勞工地獄?揭開日本強徵勞工歷史
    新海智廣先生不是軍艦島歷史的親歷者,卻是一位記錄者。他在20多年前偷偷登上了一次軍艦島,發現了三菱留下的勞工名冊,顯示在二戰前和二戰期間,島上有200多名中國勞工和500多名來自朝鮮半島的勞工。勞工的生活有多艱苦,生活在和平時期的我們可能聽再多的描述都難以感受。
  • 軍艦島:二戰期間日本強徵華工的縮影
    工業生產是需要人的,二戰期間,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的勞動力缺乏問題日益嚴重,即便實行了「連根拔」的勞務動員,並從當時的日本殖民地朝鮮徵用了大批勞工,依舊不能滿足日本帝國主義的戰爭需求。為保證包括軍艦島在內的眾多生產基地繼續運行,日本政府開始遵照國內大財閥大企業的要求,著手從中國強徵勞工。
  • 日本回應韓國要求軍艦島從世遺除名 中韓勞工曾在此遭強徵虐待
    軍艦島(富士電視臺)海外網6月22日電 韓國政府此前要求取消日本軍艦島作為「明治時代的工業革命遺產」而登錄世界遺產的稱號。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22日在記者會上對此回應稱,這不是日本該來應對的問題。當時世界遺產委員提出了一個條件,即日本必須要「完整講述相關歷史」,日方也做出了承諾。軍艦島原名「端島」,位於日本長崎縣,是周邊海域505個無人島之一,建於幕末至明治時期,屬於明治工業革命遺址。據傳在二戰末期,該島曾被美軍誤認為一艘軍艦而得名。島上最著名的景觀是廢棄的混凝土建築,這也是日本最早的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築。
  • 日媒試圖否認曾「強徵勞工」
    資料照片  連日來,電影《軍艦島》成為韓國社會的焦點。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強徵朝鮮半島勞工,到日本軍艦島上進行奴隸勞動的歷史為題材,講述了勞工們逃生的故事。該片成為韓國社會的一個現象級事件。7月26日影片上映前,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的數據顯示,韓國全國有2168塊電影屏幕安排上映《軍艦島》,約佔韓國院線全部屏幕數的86%,在韓國電影史上還沒有哪部電影在放映前就確保過2000塊以上的屏幕。同時,該片的預購票數也創下韓國電影史最高紀錄。
  • 日本軍艦島報告不提「強徵勞動」 韓政府深表遺憾
    (觀察者網訊)日本「軍艦島」2015年曾作為「明治時期的日本工業革命遺產」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時世界遺產委員會在將這些遺址列入世遺名錄時提出了一個條件,即要求日本「講述整體的歷史」,日本做出了承諾。
  • 探訪沾著中國勞工鮮血的日本「軍艦島」
    「軍艦島」的正式名稱為端島,形與軍艦相似故俗稱「軍艦島」,位於長崎港西南方約19公裡的海面上,面積約6.3萬平方米,周長1.2公裡。「軍艦島」因海底蘊藏優質煤炭,1890年被日本三菱公司買下,經過多次填海擴建,發展為當時日本著名的煤炭工業基地。人口最多時達到5300人,人口密度是當時東京的9倍。
  • 探訪日本沾著中國勞工鮮血的"軍艦島"
    在世界文化遺產審議的過程中,日本承認「違反本人意志,徵用朝鮮半島等地大量勞工在惡劣環境中勞作」並承諾將採取一定措施在遺產介紹中提到「犧牲者」。一個月過去了,記者8日走訪曾經有中國和朝鮮勞工工作過的遺址之一、位於長崎市的「軍艦島」,發現在「軍艦島」遺址的文字介紹和現場解說中很難找到受害勞工的資料。
  • 日團體否認軍艦島煤礦徵用勞工存在強制勞動
    日方團體2日在日內瓦的聯合國歐洲總部舉行一場活動,介紹二戰期間在日本長崎市的世界文化遺產端島(軍艦島)煤礦的朝鮮半島勞工徵用情況。該團體在活動中強調,並不存在韓方所主張的強制勞動的活動。 據日本共同社7月3日報導稱,在日韓關係因被徵勞工問題趨於惡化的背景下,該活動稱將讓人們摒棄片面看法,從「親歷者的證言」中了解這段歷史。
  • 地獄島的真相,日本強徵數萬勞工挖煤,45度高溫下採煤20小時,死亡率...
    軍艦島位於長崎港西南,面積6.3萬平方米,因為酷似軍艦而被俗稱為軍艦島,正式的命名是端島。但是,二戰期間日本強徵了大量來自朝鮮半島和中國的勞工,受盡折磨虐待,大量勞工死在這裡,因此這座小島被輿論稱為「地獄島」。
  • 日本的軍艦島, 原來是一座與千千萬萬外國勞工相關的地獄島
    在世界文化遺產審議的過程中,日本承認「違反本人意志,徵用朝鮮半島等地大量勞工在惡劣環境中勞作」並承諾將採取一定措施在遺產介紹中提到「犧牲者」。新華社記者曾在2015年走訪軍艦島,發現在「軍艦島」遺址的文字介紹和現場解說中很難找到受害勞工的資料。也就是說,這座帶血的世界遺產刻意隱瞞了其背後的罪惡。
  • 日本軍艦島」是旅遊景點還是勞工地獄?歷史會告訴你!【在日烏託邦】
    他在20多年前偷偷登上了一次軍艦島,發現了三菱留下的勞工名冊,顯示在二戰前和二戰期間,島上有200多名中國勞工和500多名來自朝鮮半島的勞工。勞工的生活有多艱苦,生活在和平時期的我們可能聽再多的描述都難以感受。
  • 軍艦島是旅遊景點還是勞工地獄?日本學者揭黑暗歷史
    他在20多年前偷偷登上了一次軍艦島,發現了三菱留下的勞工名冊,顯示在二戰前和二戰期間,島上有200多名中國勞工和500多名來自朝鮮半島的勞工。長崎和平資料館副理事長 新海智廣:現在已經沒有了痕跡,以前在這棟樓的後面有兩棟建築,住著204名中國人,非常狹窄一個房間裡擠了很多人。
  • 探訪沾著中國勞工鮮血的「軍艦島」【組圖】
    這是8月8日在日本長崎拍攝的「軍艦島」。「軍艦島」的正式名稱為端島,形與軍艦相似故俗稱「軍艦島」,位於長崎港西南方約19公裡的海面上,面積約6.3萬平方米,周長1.2公裡。「軍艦島」因海底蘊藏優質煤炭,1890年被日本三菱公司買下,經過多次填海擴建,發展為當時日本著名的煤炭工業基地。
  • 揭開日本「地獄島」的罪惡:影片《軍艦島》引關注
    韓政府——  日本強徵勞工是不爭的事實  《軍艦島》的故事發生在1945年,講述朝鮮勞工被強徵至日本端島(因形似軍艦,俗稱「軍艦島」),在惡劣的環境下從事苦力勞動,最後冒著生命危險出逃的故事。電影展現了朝鮮勞工經歷的苦難,揭開了日本刻意隱藏罪惡歷史的醜陋面貌。
  • 日本軍艦島:美夢背後的罪惡
    《軍艦島》的故事發生在1945年,講述朝鮮勞工被強徵至日本端島(因形似軍艦,俗稱「軍艦島」),在惡劣的環境下從事苦力勞動,最後冒著生命危險出逃的故事。電影展現了朝鮮勞工經歷的苦難,揭開了日本刻意隱藏罪惡歷史的醜陋面貌。影片導演柳承莞說,《軍艦島》的首要目的是提供對歷史的問題意識,希望該影片能為觀眾帶來一段有力的觀影體驗。
  • 日本軍艦島申遺成功兩周年 這曾是埋葬中韓勞工的地獄
    據參考消息官方微信(ckxxwx)19日消息,今年,是日本「軍艦島」申遺成功兩周年,這是一座被一些旅遊者譽為「天堂」的地方。 對這片「明治工業革命遺址」,日本方面表示,島上的23個明治時代的工業設施幫助日本成功實現了從封建經濟到現代經濟的飛躍。
  • 軍艦島申遺成功的背後:中韓勞工名副其實的地獄島
    人民網綜合報導 端島位於日本西南部,由於形狀酷似軍艦而又稱為「軍艦島」。在軍艦島被勘探發現擁有豐富的海底煤礦資源後,日本工業巨頭三菱集團於19世紀晚期買下了這座島嶼,對其進行開發。 然而,在熱火朝天的煤炭開發活動中,卻滿是來自中國和朝鮮半島的強徵勞工的心酸歷史。
  • 日本不惜隱軍艦島772名中國勞工慘死真相 向世界申遺
    日本不惜隱軍艦島772名中國勞工慘死真相 向世界申遺 日本在二戰時期犯下的罪行是令人深惡痛疾的,但日本總是用「失憶」的方式選擇漠視這段歷史,早在中國後清年代,日本就總是挑釁和侵略中國,從甲午戰爭到侵華戰爭,日本無不顯露出自己丑惡的吃人嘴臉,在中國犯下的惡劣行徑更有歷史資料為證,但日本對歷史的認知態度永遠持著一個毫不關己的態度。
  • 揭開日本「地獄島」的罪惡:影片《軍艦島》引關注-中新網
    位於日本長崎港西南方向18公裡的端島曾是日本重要的煤炭產地,二戰期間大量朝鮮半島、中國勞工被強徵至此勞作。圖為導遊展示端島的歷史照片。人民視覺核心閱讀連日來,韓國電影《軍艦島》成為社會焦點。影片取材於二戰期間日本強徵朝鮮半島和中國勞工的黑暗歷史,上映8天觀眾即突破500萬人次。票房成功的同時,影片也引發了韓國社會對「軍艦島」問題的更多關注,要求日本方面停止「選擇性失憶」,正視歷史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