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眾多媒體紛紛刊登「韓國將申報『端午節』作為本國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這一消息。但是昨日下午,負責「申遺」項目的韓國文化財廳在接受晨報採訪時否認了這一說法,他明確表示:「根本不存在韓國申報『端午節』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事,我們申遺的是『江陵端午祭』。」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端午節」與「江陵端午祭」兩者之間又有何區別?這對中國又有何影響?帶著這些問題,筆者採訪了相關部門與專家。
「申遺」的是端午祭而非端午節
昨日下午3時30分,筆者致電負責申遺項目的韓國文化財廳。該廳情報科工作人員劉勤植告訴筆者:「我們的確有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但是申請的絕對不是端午節,而是江陵端午祭期間舉行的別具特色的一系列活動。」
劉勤植進一步向筆者解釋,「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耕社會時期祈求豐年,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祝祭活動。在進行端午祭時,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蕩鞦韆、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等活動,而這些都是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
上海外國語大學韓國籍教授康曉城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韓國人申請的是「江陵端午祭」這個特殊的民俗活動,而非端午節節日本身。「端午節很多國家有,其淵源與中國也有密切關係。但是各國過端午的習俗各不一樣:中國有吃粽子的習俗,但日本和韓國就沒有;日本人過端午的時候,男人遊泳,女人洗頭;而韓國人在過端午的時候,則是男人摔跤,女人洗頭。」康教授告訴筆者,因為江陵四面環山,所以韓國的江陵端午祭保存完整,且別具特色。
「端午節是我們傳統教育的一部分,在我們的課本中就有。原來端午節是國家公休日,後來因為公休日太多而被取消了。過端午節時,我們會去奶奶家,大家聚在一起吃艾糕(用艾草做的一種糕)。」上海財經大學27歲的韓國留學生崔圩碩在接受採訪時說道。
上海外國語大學30歲的韓國留學生金昊姬對端午節則有這樣的感受:「對於端午節,現在韓國的年輕人基本上不太了解。城市裡的人也基本不過端午節。在農村,這個節日的氣氛要濃厚許多。為了慶祝這一節日,男子會在那一天摔跤,女子則會蕩鞦韆,而且她們還會用菖蒲水洗頭。」
「端午節」與「端午祭」是一回事嗎
對於端午節和端午祭,劉勤植說:「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我無法確切地說出,但是兩者還是不同的。端午節是一個節日,也就是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我們韓國人會舉行祝祭活動。而江陵端午祭是在此基礎上,融入了江陵這一地方特有的土俗信仰,它還包含各種各樣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我們申遺的項目是江陵端午祭。」
康曉城教授這樣回答:「『祭』和『節』兩者並不相同。『祭』是指活動,『節』是指一個紀念日,比如春節很多地方都有,但是每個國家、地方都會有自己特別的活動內容。如果單就某個節日『申遺』,是根本毫無意義可言的。江陵端午祭具有自己的特色,並不同於中國的端午節。」
但是,復旦大學文博系民俗學研究者胡志祥副教授卻有不同看法:「我認為『端午節』和『端午祭』並沒有本質區別。文化包括核心部分和影響部分,在傳播過程中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在這期間,往往是核心部分保留了下來。端午節在中國本來就是祭祀活動,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核心部分就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
「申遺」時都用FESTIVAL表示?
「雖然在韓語中,『祭』和『節』的意義有所差別,但是在『申遺』時,無論端午節還是端午祭,都應該用英文的FESTIVAL(節日)表示。」康曉城教授在接受晨報採訪時這樣提到。如此一來,可能的後果是,即使中國的端午節和韓國的端午祭之間有本質區別,但是在申遺時,用的英文稱謂可能是相同的。
對此,韓國文化財廳的劉勤植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覆。於是,晨報致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到目前為止,我們並沒有接收到任何關於韓國申遺的請求。」世界無形文化遺產研究專家塞薩告訴筆者,由於並沒有接收到韓國方面的申遺材料,不便就此多加猜測和評論。
韓國「申遺」後我們還能申請嗎
復旦大學胡志祥副教授告訴筆者:「如果韓國此次『申遺』成功,那麼中國再就端午節要成功『申遺』就比較困難了。」胡志祥認為,中國應同時加緊表明態度,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否則就非常遺憾了。
但是75歲的遼寧大學退休教授烏丙安則表示,他國申報了,我們還可申報,即使聯合國批准了,我們也可以。此前,他曾經為此事專門給國家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發了一份急件,呼籲重視民間文化的保護。
烏丙安教授認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具有「共享性」,和自然遺產的獨有性是有區別的。在此問題上,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木卡姆」曲的申遺,聯合國同時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亞塞拜然木卡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
韓國「申遺」成功可能性有多大
「關於江陵端午祭的『申遺』活動,韓國文化財團早在2000年便開始提出『申遺』的想法,這點中國方面也是知道的。」劉勤植這樣告訴晨報。另據韓國《江原道日報》報導,韓國將於2005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江陵端午祭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如果「申遺」,韓國成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韓國將有成功的可能。這位主管中國非物質遺產「申遺」事務的教授說:「一個項目要成為非物質類的世界遺產,必須符合3個條件,即歷史價值性、完整性、真實性。韓國從上世紀60年代起即將此項目列入國家級重要遺產,並且與韓國的文化內涵相融合,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
當然也有部分專家認為,韓國向聯合國申遺,必須體現其過端午節的原創性和單一性。但端午節發源於中國,並有悠久的歷史積澱,在我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其它國家申遺成功的可能性十分小。(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