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申遺」十周年,韓國真的搶了我們的端午節嗎

2020-12-13 騰訊網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今年是端午節申遺成功的第十個年頭,而今年的端午節也是申遺成功後的第九個,觸景生情,讓人難免想起當年那鬧得沸沸揚揚的「韓國搶註中國端午節」事件以及「端午節申遺成功」的來龍去脈。

  2005年11月25日,韓國的「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一石激起千層浪,網絡上炸開了鍋……,雖然官方後來進行了闢謠,但直到今天還有人相信,韓國搶了我們的端午節。

  圖1 江陵端午祭,是韓國江陵地區農民在端午節氣時間裡特有的一種巫俗祭祀活動,並不是特指一種節日

  雖然韓國出於文化的自卑和極力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經常在民間出現將中國傳統文化據為己有的聲音,比如「孔子是韓國的」、「高句麗是韓國古朝代高麗的前身,故遼東自古以來便是韓國領土」等等。但客觀地說,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角度看,韓國並沒有「搶註中國端午節」,因為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和中國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也幾乎沒有任何關係,更不會影響中國的端午節申遺。

  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名稱與含義不同。

  「江陵端午祭」首先就帶有「江陵」這個地名,「江陵」是韓國的江原道下轄的一個市郡,在行政區劃級別上相當於中國的地級市,不過面積甚至還不如中國的一個縣區大。「江陵端午祭」可以說是江陵市的特色風俗,很多外地的韓國人甚至都不知道江陵有這麼個習俗,而我國的端午節雖然在具體習俗上有許多地域差異,但節日本身絕對是屬於全國範圍的。此外,由於媒體翻譯的問題,「江陵端午祭」曾經一度被國內讀成「江陵端午節」,一字之差千年之殤啊。「節」與「祭」並不能完全劃等號,至少教科文組織將二者作了區別。

  圖2 江陵端午祭活動中的官奴假面劇

  第二,活動內容不同。

  中國端午節的活動雖然在具體地方會有所差異,但吃粽子、飲雄黃酒、賽龍舟、紀念屈原(或伍子胥)等等幾乎是標配;而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活動內容不僅與端午節完全不同,還更加的豐富多樣。官奴假面舞、蕩鞦韆、投壺、角力、農樂大賽、農謠等等,至於祭祀活動更是數不勝數,不過他們不祭祀屈原或者伍子胥,他們有釀造神酒祭、大關嶺山神祭、大關嶺國師城隍祭、邱山城隍祭、鶴山城隍祭、奉安祭、迎神祭、迎神出巡、朝奠祭、端午巫祭、送神祭等等,種類繁多,看的人眼花繚亂。

  第三,時間不同。

  雖然兩者在中國的端午節(中國農曆五月初五)左右會有時間的交叉重疊,但中國端午節大多只在當天有活動,即使是比較重視和熱鬧的地區,節日活動前後也不會超過一周。但它可以從三月底開始一直折騰到五月初,而且經常是晝夜不息。

  圖3 端午節的重要節日活動當然是為紀念屈原的「龍舟競(jìng)渡」

  中國端午節申遺成功。面對沸沸揚揚的「韓國搶註端午節」事件,曾有專家出面闢謠:「申遺」不是註冊商標,「申遺」是把文化的代表作品提出來,讓全世界都能知道和分享,這與商標註冊是兩碼事,不是說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以後中國人再過端午節就要交費了,況且二者還並不是一回事。果不其然,2009年9月,中國端午節正式「申遺」成功。

  然而,所謂「中韓端午之爭」之所以鬧得沸沸揚揚,經久不止,僅僅是因為媒體和大眾的誤讀和愛國情懷的高漲嗎?顯然不是,事件持續發酵的根本原因是撕開了我國以傳統節日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嚴重不足,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滅絕的遮羞布。

  圖4 「仲夏端午,烹鶩角黍。俗以菰葉裹黍米……」這是晉朝太守周處寫的《風土記》。鶩是鴨子,黍是粽子,烹鶩角黍,就是煮鴨子裹粽子。

  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的2005年,中國正處於經濟高速發展黃金時期,於年底超越法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然而,文化的發展卻遠遠跟不上經濟發展的節奏,比較典型的證據,就是傳統節日被忽視。二十多年不斷深入的對外開放,雖然為中國經濟的騰飛注入了活力,卻也出現了西方文化入侵的極端現象,很多年輕人熱衷於過洋節,只知道感恩節、萬聖節、聖誕節,卻對寒食節、重陽節、中秋節等等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崇洋媚外、數典忘本,對於祖國傳統文化大加詆毀。國內竟然還沒有建立起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傳統節日作為一個重要遺產甚至都沒有被列入保護名單之中。

  反觀韓國,僅僅是一個特定地方上的「江陵端午祭」就早在1967年就被列入本國的「重要無形文化遺產」中編號第13號,並通過近40年的保護、傳承和創新,最終申遺成功。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江陵端午祭」與中國端午節並不一致,但韓國受中華文化影響極深,本國也有過端午節的傳統,而「江陵端午祭」最早也與端午節脫不開關係,是逐步演化、創新得來,形成帶有自己本國特色的風俗。因此,不僅韓國人重視傳統節日的態度需要我們肯定,其善於創新融合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學習。

  圖5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古人把艾草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空中,剪成虎形稱為「艾虎」,以避邪驅瘴。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2005年的「韓國搶註端午節」事件堪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程中的一個分水嶺,因為事件發生的第二年即2006年,我國就公布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赫然在列,之後又分別在2008年、2011年、2014年批准公布了第二、三、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清明節和端午節又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端午節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與此同時,教育部門也在中小學逐步推進傳統文化教育,力爭提高下一代的傳統文化修養,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雖然逐步加大,但取得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尤其是網絡文化的快速蔓延,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滅絕的狀況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愈加嚴重。例如,列入2006年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大腔戲、呼麥等進入2019年,會唱的人數已不足百人,近乎失傳。傳統節日的保護形勢也不容樂觀,近些年,傳統節日成了商家搞促銷活動的噱頭,真正富有內涵的節日習俗創新幾乎沒有,甚至還有被「新興現代節日」,如「光棍節」、「女生節」等擠去生存空間的危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之路,任重而道遠啊!

  文:博陵清河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申遺成功第十一周年,我們的端午節,真的被韓國「搶」了嗎
    前幾天看到一篇寫端午節習俗的文章,下面有人評價:「韓國搶了我們端午節。」竟然還獲得不少點讚,於是我決定,要寫今天這篇文章。為什麼大家會認為,韓國搶了我們的端午節呢?原因是在2005年11月25日,韓國的「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此消息一出,國內頓時出現激烈討論聲,紛紛稱韓國『搶』了我們的端午節。
  • 13年前韓國端午節申遺成功真的是搶了中國的嗎?
    韓國端午祭宮奴假面戲2005年,韓國,申遺成功。「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消息一出,中國國內輿論譁然,網上各路大軍更是紛紛聲討韓國。另一方面,部分人在反思中國保護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及時,讓韓國搶了先。
  • 端午節是韓國的?申遺成功的韓國和其他國家怎麼過端午節
    這幾天發生了一件事,李子柒在油管上的端午節視頻疑似被韓國人舉報而下架。韓國人素來喜歡文化申遺,2019年申遺成功了韓國新儒學書院,而早在2005年11月,他們申遺成功了「江陵端午祭」。據百度百科所說,該節日自農曆的四月十五日開始到五月初七結束,與我國端午節的五月初五有重合的地方。
  • 韓國申遺"江陵端午祭" 端午節、端午祭之異探尋
    近日,國內眾多媒體紛紛刊登「韓國將申報『端午節』作為本國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這一消息。但是昨日下午,負責「申遺」項目的韓國文化財廳在接受晨報採訪時否認了這一說法,他明確表示:「根本不存在韓國申報『端午節』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事,我們申遺的是『江陵端午祭』。」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端午節」與「江陵端午祭」兩者之間又有何區別?這對中國又有何影響?
  • 搶完端午節,搶漢字!韓國曾申遺漢字
    導語:搶完端午節,搶漢字!韓國曾申遺漢字提起韓國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這個三面環海的國家,因為其國內的愛豆風尚而受到國內外眾多學生和年輕人的追捧。韓國距離中國的距離相對較近,並且由於韓劇、韓星的影響,很多女生都對韓國充滿了幻想,期待可以在韓國街頭遇到自己喜歡的明星愛豆,也想親身感受自己愛豆長大、生活、工作的城市。但是中國與韓國在一些歷史申遺問題上,一直都存在很大的爭議,這些年韓國一直都在積極進行歷史文化申遺。
  • 韓國已成功申遺端午15年,我們的端午節,韓國人是怎麼過的?
    在2005年的時候,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成功,一時間引發中韓兩國民眾的激烈討論。那麼如今15年過去了,當地的韓國人是怎麼度過端午節的呢?端午節的意義端午節是紀念我國偉大詩人屈原的節日,在端午節的當天我們要吃粽子,不管是北方的甜粽子,還是南方的鹹粽子,都是為了紀念屈原。另一方面當天也會有很多的人,前往當年屈原跳江的地方,舉辦划龍舟比賽,以此來紀念屈原。而韓國申遺的其實是端午祭,和我們的端午節並不相同。
  • 韓國搶註端午節申遺是謠言?原來他們的端午節是這樣子的!
    馬上就要到端午節了!雖然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但在古代受中國影響的,以及現代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端午文化也越來越受其他國家人民的關注。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他國家是怎麼過端午的吧!在安平時代就已經引進了端午節了。最開始是為男孩子們祈福消災的節日,也叫「男孩節」,現在逐漸演變成一種「兒童節」了。日本端午節也是粽子,不過是長形的粽子。在江戶時代就開始流行起來。日本端午節也有放鯉魚旗的習俗。江戶時代,崇尚武士精神,日本人認為鯉魚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徵,表達了父母期望子孫成為勇敢堅強的武士的願望。
  • 端午節遭遇韓國「申遺」
    而且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本土文化也確實與中國的端午節發生了一定的融合,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民族節日。  一個憤怒的聲音 如此申遺實為文化掠奪  遼寧「九一八」戰爭研究會名譽會長張一波教授在聽聞此事後,萬分憤慨地表示,一旦外國將端午節申報世界遺產成功,那麼就將成為國恥,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中國端午節,竟要成為他國的世界文化遺產,這是中華民族在感情上所不能夠接受的。
  • 韓國人搶了中國的端午節?古今的端午究竟有哪些不同
    在大家還在糾結吃甜粽子還是鹹粽子時不知怎麼的,鹿鹿竟然開始反思端午節的歷史由來端午、汨羅江畔、粽子、屈原、龍舟……正是由這一個個關鍵詞,組成了鹿鹿對端午的基本認知但端午究竟是什麼,鹿鹿查了資料後還是有些蒙圈尤其是近年來韓國申遺「端午江陵祭」之後中國「端午」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 端午節如何國際化?——再議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
    「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已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起源於中國,這沒有爭議,但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因此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歷代詩詞中有不少描述端午、緬懷古人的佳作。端午節在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也就是「初五」。
  • 端午節被韓國申請非遺質文化遺產還是我們的節日嗎
    韓國人「搶」走的端午節我們又「收」回來了,2005年韓國在聯合國申請「江陵端午祭」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國內一片沸騰,人們痛心疾首。國家由此加強對民族傳統節日的重視,端午節和清明節的假期由此而來。很多人擔心我們的傳統節日被韓國搶註了,很多網友大罵他們無恥。
  • 韓國申遺「搶」走了中國的中秋和端午?其實是「烏龍」
    從2005年韓國成功將所謂的「端午節」加入世界遺產名錄開始,國內輿論漸漸形成了一個讓人聽起來不太舒服的概念:中國的文化項目,都被韓國「搶」走了。這其中也包括「中秋節」。不少網友為此在網上對韓國口誅筆伐,可謂言之鑿鑿情之切切,但這把怒火,多少還是受到了一些誤導。
  • 屈原也過端午節?韓國人搶端午節?關於端午節需要了解的知識點
    古時端是開始的意思,一年中的五月又如一日中的正午,後來「五」漸漸通為「午」,所以每年五月初五被稱作端午。又因午時為「陽辰」,端午也稱「端陽」。自端午節誕生以來,由於不同地區民俗文化差異,端午節還有浴蘭節、地臘、詩人節、夏節、女兒節、天中節等多種別稱。
  • 韓國端午已申遺成功,我們的文化到底是誰在繼承?
    但2005年11月25日那次,我們卻沒有那麼幸運了,「端午」被韓國向世界教科文組織申請成為了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納尼?難道幾千年來,我們過的是一個「假」端午嗎?【二:時間不同】其次,兩國申報的「端午節」,定義的節日時間不同。韓國端午節:節日日期:農曆四月十五至五月初七(申遺時間為2005年11月25日.)。
  • 中國人過端午節可以理解,為何韓國人也過「端午」,還申遺成功?
    但有一個節日令很多網友不解,那就是中國的端午節與韓國的「端午」。中國人過端午可以理解,但韓國人為何也過端午,竟還申遺成功了?關於兩國「端午」,我們先從其中始末開始了解吧。中國的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始於吳越之地,起先創以祭拜龍祖,後又因屈原事件,人們又將端午節演變成屈原紀念日了。
  • 端午曾被兩次申遺,另一據說源於韓國的節日,周邊國家都在過!
    端午賽龍舟端午節如果沒有因為韓國的那次申遺,可能不會走進我們的視線,也不會多年前,從網絡到線下,激起國人的義憤填膺。後來的事實證明,那個被韓國申遺的,和端午真的有關嗎?說它有關係,是因為它帶有「端午」二字,當你看到「端午」被別人申遺的時候,作為這個土地上的一分子,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內心是不是都存有一份遺憾和失落?端午節,明明是中國的,賽龍舟,吃粽子就不必說了,更重要的是,它後來成了用來紀念愛國的詩人屈原的,千年流傳下來的節日。突然之間怎麼就成了外人的東西?
  • 闢謠:端午節被韓國搶先申遺了?沒文化真可怕!到底咋回事?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筆者家鄉的習俗是插艾草、吃雞蛋、包粽子,在這一天的中午孩子們還需要沐浴潔淨,旨在能夠排毒輕身。今年的端午節剛好在農忙季,很多男人已經來到了家中收割小麥,這樣一家人能夠聚在一起慶祝著端午,且這2天天空一直飄著雨,大家的農忙只能暫停。
  • 誤會了十幾年的韓國「端午節」,與中國傳統端午節,是兩碼事
    每年一到端午節,韓國申遺了中國人的「端午節」聲音就不見少過。這則充滿爭議性的錯誤新聞,自2005年以來雖被闢謠了很多次,但仍然有一部分人認為韓國拿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實際上除了時間節點上接近端午節以外,韓國人的所謂「端午節」連名字都與中國不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傳統節日。
  • 申遺成功的韓國端午節 不吃粽子不賽龍舟卻受不少中國遊客青睞
    小時候快到端午節的時候,總是催促著母親快編制彩蛋袋。那時候鄉下婦女都有織毛衣的習慣,而我們的彩蛋袋便是用剩餘的毛線。快到端午節時,母親會用鋤頭柄的末端作為支撐點,開始編織,差不多一個小時便可以編出一個彩蛋袋。待到端午節,孩子們在稍微大的孩子帶領下,上山採摘艾草。
  • 端午節就要到了,中國的傳統端午,怎麼被韓國申遺成功,憋屈!
    端午節馬上要到了,不禁想到中國的傳統文化被韓國申遺成功,心裡總感到憋屈。端午是中國二千多年前留下的傳統,這個文化遺產本該屬於中國,沒有想到被韓國捷足先登,在聯合國傳統文化申遺成功,這不得不說是國人的遺憾,想想這個事,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這個地球人都知道中國祖先傳下來的端午,他韓國憑什麼跑到聯合國去申請,把端午說成是韓國的文化遺產呢?我們先來看看,韓國為什麼跑到聯合國把端午說成是韓國的文化遺產、並且還申遺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