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開頭,筆者想先說說,為什麼要寫這一篇文。前幾天看到一篇寫端午節習俗的文章,下面有人評價:「韓國搶了我們端午節。」竟然還獲得不少點讚,於是我決定,要寫今天這篇文章。
為什麼大家會認為,韓國搶了我們的端午節呢?原因是在2005年11月25日,韓國的「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此消息一出,國內頓時出現激烈討論聲,紛紛稱韓國『搶』了我們的端午節。
那麼我們的端午節,真的被韓國『搶』了嗎?這就是筆者今天要說的主題了,答案是:並沒有。
在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正式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也就是說,今年已經是中國端午節申遺成功的第十一周年了,端午節是實實在在屬於中國的,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早在上古時期,人們以「龍」為圖騰,端午這一天,就成為拜祭龍祖的節日。
漢代時期南北統一,曆法變動,為了方便大家過節,朝廷就規定每年陰曆的五月五日,為端午節。隋唐時期,端午節的風俗變得越來越多,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又出現許多不同的娛樂項目,就好比至今仍受大家喜愛的賽龍舟。
宋朝的時候,端午節又多了「貼天師符」的風俗,《歲時雜記》記載:
「端午,都人畫天師像以賣。」
後來金國還有拜天之禮,射柳、擊鞠等娛樂活動。
明朝的端午節,又被稱為「女兒節」,《帝京景物略》記載:
「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可見端午節,是從上古時期就流傳至今,只不過中途經過一系列演變,才成為如今被我們熟悉的端午節。而大家之所以,會誤會韓國『搶』了端午節,就是因為「端午祭」與「端午節」,只相差一個字。
實際上他們的「端午祭」,與我們的「端午節」,完全是兩回事,理由如下:
其一,含義不同。「江陵端午祭」中帶有「江陵」這個地名,這是韓國的一個市郡,在級別上與我國的地級市差不多,不過面積就相差甚遠了。所以說這個江陵端午祭,只不過是一個地方風俗,除了江陵以外的人,甚至很少有人知道。
而我國的端午節,前面沒有任何地名。雖然全國各地,在端午節的習俗上有一定差異,更是有人喜歡吃甜粽,有人喜歡吃鹹粽。但總的來說,這個節日是屬於全國範圍的,一提到端午節,大家就會想到「中國傳統節日」。
大家之所以會產生誤會,就是因為有些媒體在翻譯的時候,會把「江陵端午祭」,翻譯成「江陵端午節」。沒想到一字之差,竟引發這麼多年的誤會,實則兩者完全是不同含義。
其二,習俗不同。我們在過端午節的時候,各地會有不同的習俗,但是像吃粽子、賽龍舟這些,都是全國「標配」。但韓國的端午祭就不同了,他們的活動項目非常多,比如官奴假面舞、蕩鞦韆、投壺、角力等等,還包括一系列祭祀活動。我們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他們的祭祀則是分為釀造神酒祭、大關嶺山神祭、邱山城隍祭、迎神祭、端午巫祭、送神祭等等。
其三,時間不同。我們的端午節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一般都在當天有大型活動,活動周期大概三五天,不會超過一周。而韓國的端午祭,則會從三月底就開始,一直折騰到五月初。
其實早在這些質疑聲出來的時候,就有不少專家出來闢謠,可是過了這麼多年,仍然還有人「沉浸」在誤會中。每年到了端午節,自己的「愛國情懷」就會被激發出來,於是指責別人搶了端午節的聲音就會遊蕩在網際網路。
但筆者理解這部分人,因為他們確實不知道真相。在這種情況下,聽到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被別人「搶」了,必定是氣憤的。歸根結底,還是我國對於以傳統節日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太小了。
如今很多人喜歡過西方的萬聖節、聖誕節,卻往往忽略了我國傳統的端午節、中秋節等等。如果不是因為這些節日要放假,有些人甚至會忘了到底是哪一天,還有的甚至會將傳統節日的習俗搞混,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再看韓國,他們的端午祭雖然與端午節不是一回事,但從一開始,也免不了受到端午節的影響。經過逐步演化、創新,便有了屬於他們的「江陵端午祭」。而且在1967年,就被列入他們本國的「重要無形文化遺產」,2005年就申遺成功。
而這件事,也讓我們引起了警惕,於是第二年,我國就將端午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端午節正式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直到2009年,正式申遺成功。
其實如今,還有許許多多個「端午節」,需要我們保護。這些是屬於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應該讓其消失在時代變遷中,更加不能讓所謂的「新型現代節日」取代。只能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路,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端午風俗的演變》《歲時雜記》《帝京景物略》《韓國的端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