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200平米的工作室裡,一位高而清瘦的工匠,正神情專注地創作著尚未竣工的木雕作品,或鍥,或鑿,或繪,或貼,仿佛整個身心都融化在這尊木雕藝術中。他——就是被安徽省政府授予「工藝美術大師」的宮式木雕彩繪貼金第四代傳人劉大宏先生。
2018年夏季,筆者因編纂《鎮志》之需,與編輯部幾位同仁一起趕到位於省城合肥的「合肥大宏木雕工藝品有限公司」,專程探訪老鄉劉大宏先生。
稍作寒暄後,劉大宏陪著我們參觀他的工藝展覽室和生產車間,簡要介紹了木雕彩繪貼金的工藝流程。當我們看到那一個個精雕細琢、金碧輝煌、栩栩如生的各類木雕彩繪作品時,無不被大宏先生的精湛技藝所折服,在此只能用四個字表達:「嘆為觀止!」
在接待室裡,劉大宏向我們遞上了一本本影集,打開了回憶的閘門。
當回憶起那個十六歲的青春少年為了生計,走出家門拜師學藝的情景時,花甲之年的木雕工藝大師劉大宏先生依然是心緒起伏,唏噓不已。
劉大宏出生於六安市金安區三十鋪鎮紅旗村的一戶農家。遭受「糧食關」劫難的劉大宏在童年便練就了吃苦賴勞、刻苦鑽研的品質。儘管當初是為了生計跟著師傅走村串戶,但在拜師學藝的歲月裡,劉大宏接觸了坊間大量民居家具、菩薩神仙等精細木雕品種,無論是卓然出世的莊嚴神像,還是世俗古人的飛鳥花卉,都在年輕的劉大宏心裡烙下了深刻的印記。
而那巧奪天工的構思,出神入化的雕鍥,五色斑斕的彩繪,更是讓劉大宏對傳統木雕產生了濃厚興趣,為他走上木雕貼金彩繪、古建築建造、古建築木雕裝飾這條艱辛的工匠之路紮下硬實的根基。從踏上這條路開始,年輕的劉大宏就面對恩師發下了誓言:一定要把師傅的手藝傳承下去。他廣緣天下,不計門戶之爭,取長補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當作一塊海綿,不斷汲取眾家之長,並專攻木雕行業中比較冷門的宮式彩繪貼金工藝,形成了既延續傳統又有個人風格的新型手工木雕工藝。
他相信自己學到的東西總有一天會有用處的。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國家傳統保護意識的增強和文化復興的需要,一方面,大批在文革中因受衝擊而損毀的寺廟、道觀、祠堂、古民居等迫切需要修復,而另一方面,木雕市場又面臨工匠流失、人才斷檔的窘境。
身負絕技的劉大宏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他於危難之際,走出鄉土,東進省城,第一個大動作就是就是承接已有1700年歷史的皖中明寺——合肥明教寺的文物木雕修復工程,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域內僧俗兩界的高度評價。
從此,劉氏木雕和劉氏彩繪貼金技術名聞遐邇,眾多廟宇住持上門求助,劉大宏的木雕市場也一發而不可收。如「明故宮」雕塑皇帝朱元璋馬娘娘殿及滿朝文武大臣、宮女,全堂佛像雕塑共600多尊、神龕、各式匾額、楹聯等許多配套雕刻貼金、描金彩繪等工藝裝飾;如淮北相山寺、江蘇濱海大佛寺的整體木雕工程,總高16米的大佛像,兩寺全堂64尊佛像的木雕貼金彩繪、神龕配套工程裝修;如蚌埠棲巖寺的三尊大佛雕像,僅雕刻香樟木料就用了130立方米………這些都是劉大宏先生的大手筆重修而成。
諸如黃山北大門古民居「徽州人家」建築群大型徽雕裝修、巢湖五星級華僑賓館的大型木雕貼金彩繪製作、肥東李鴻章祖祠的木雕祖先像貼金彩繪、嶽西二祖寺、渦陽老子廟、六安雲峰寺、肥東定光寺、肥西白神寺、巢湖西聖寺、壽州地母宮、鳳臺清泉觀、安慶張祠堂、無為劉祠堂等都留下了劉大宏與徒弟們的刀斧神功。
劉大宏製作的木雕作品,也是國內外藏家收藏的重器。散落在國外各類博物館、收藏機構和私人手中的作品,保守估計已逾萬件。劉大宏汲取歷代木雕彩繪貼金古法,從早年壟畝民間生活中獲得靈感,創作的的木雕作品曾在各類展會中多次獲得過省級、國家級大獎。1999年,他的《仕女圖》獲全國工藝大展一等獎。2006年,木雕《水月觀音》獲省工藝美術精品展銅獎。2007年,木雕《大佛》獲省工藝美術精品展銀獎。2008年,木雕《自在觀音》獲省工藝美術精品展銀獎。2009年,木雕《關公》、《滴水觀音》分獲省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銀獎。2016年,木雕《牡丹屏風》獲安徽省第六屆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同年,木雕《中國.九華山》獲國際禪藝大賽金獎。
說起來也是緣,可能是因為修葺廟宇工程,長年接觸大德高僧,再加上成天與佛像、神仙人物打交道,劉大宏的內心得到了佛的淨化。無論待人處事,還是秉性言語,他都越來越平靜、內省、謙和、低調,以至到了一種超脫的境界。他皈依了佛門,法號慧智,如緣修成了一位佛家居士。劉大宏已近五十年不沾葷腥,人愈加清瘦了,心愈加平靜了,但精神頭也更足了。近年來,劉大宏把主要精力放在木雕彩畫貼金技術的研究傳承上。宮式彩繪貼金是劉大宏拜師皖西工匠何本禮學到的看家本領。這門手藝相傳是清乾隆年間彩繪貼金工藝用於宮廷彩繪貼金,後來頤和園慘遭戰火毀壞,慈禧下旨命令建造局進行修復,時任宰相的李鴻章就想起了當年修造圓明園的雷廷昌。此人修造技藝超群,木雕彩繪更是爐火純青。就這樣,皖西彩繪匠人才與朝廷頤和園有了一段交集。
劉大宏認為,彩繪要有一定的繪畫基本功,而且要長期堅持,能坐得住,能耐得住清苦。而古法貼金的四個步驟,從刷金腳油開始,到貼金、扣油,再到照油結束,20道工序就憑著四個字:心細手快。因金箔薄如蟬翼,貼金時,得使用竹子做成的金夾子,還要根據不同的部位對金箔進行裁剪,必須做到紋絲合縫。每貼完一個部位就要用放大鏡檢查有沒有漏金,貼完之後還得用小刷子刷去多餘的的金子,毛刷要軟,力度要輕,最後還得上一層保護廣漆。這些,劉大宏都做到了爛熟於心而信手與物 。
「非遺」傳承,劉大宏絕非只停留於口頭上,為了「非遺」傳承,他四處奔波,先後成立了明教寺木雕工藝廠、合肥大宏木雕工藝有限公司、安徽宏蓮木雕工藝品有限公司,擔任安徽省佛教協會古建築公司副總經理、藝術總監,為培養後繼之才殫精竭慮。2016年12月,作為第四代宮式木雕彩繪傳人,劉大宏專門前往上海,參加由文化部、教育部在上海美術學院舉辦的「全國非遺建築彩繪專業人才研修班」。宮式彩繪貼金技藝作為國家「非遺」項目,再一次受到了海內外工藝界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在劉大宏的心裡,有著千年歷史的木雕彩繪貼金技術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創造,是中國文化衍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留給世界的寶貴遺產。作為一種即將消失的傳統手工工藝,決不能在我們這一代失傳。當然,他也不否認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上材料、工具的變化,使這門技藝的傳承更加困難。木雕彩繪貼金本來就是慢活細活,費時、費工、費材料,沒有耐心和恆心,不做好吃苦的準備,年輕人很難堅持下來。這也是他目前最擔憂的。同時劉大宏也不是一個抱殘守缺、守著祖宗古法不變的老腦筋。面對現代節奏的衝擊和科技進步,他也在思考和探索傳統木雕如何與時俱進。
為此,他遍訪科技專家,合作開發了數控技術,引入數控雕刻設備,使手工雕刻的標準化成為可能,向規模化生產靠近了一大步。目前隨著三維數控精雕工具機、三維立體掃描儀、數控雕刻修飾儀等更多更精密雕刻機械的加入,真正實現了速度和成本的最大效益化,原先作為奢侈品的木雕工藝品也可以走入尋常百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