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專訪:宮式木雕彩繪貼金第四代傳人劉大宏

2020-12-24 皖事看點

在近200平米的工作室裡,一位高而清瘦的工匠,正神情專注地創作著尚未竣工的木雕作品,或鍥,或鑿,或繪,或貼,仿佛整個身心都融化在這尊木雕藝術中。他——就是被安徽省政府授予「工藝美術大師」的宮式木雕彩繪貼金第四代傳人劉大宏先生。

2018年夏季,筆者因編纂《鎮志》之需,與編輯部幾位同仁一起趕到位於省城合肥的「合肥大宏木雕工藝品有限公司」,專程探訪老鄉劉大宏先生。

稍作寒暄後,劉大宏陪著我們參觀他的工藝展覽室和生產車間,簡要介紹了木雕彩繪貼金的工藝流程。當我們看到那一個個精雕細琢、金碧輝煌、栩栩如生的各類木雕彩繪作品時,無不被大宏先生的精湛技藝所折服,在此只能用四個字表達:「嘆為觀止!」

在接待室裡,劉大宏向我們遞上了一本本影集,打開了回憶的閘門。

當回憶起那個十六歲的青春少年為了生計,走出家門拜師學藝的情景時,花甲之年的木雕工藝大師劉大宏先生依然是心緒起伏,唏噓不已。

劉大宏出生於六安市金安區三十鋪鎮紅旗村的一戶農家。遭受「糧食關」劫難的劉大宏在童年便練就了吃苦賴勞、刻苦鑽研的品質。儘管當初是為了生計跟著師傅走村串戶,但在拜師學藝的歲月裡,劉大宏接觸了坊間大量民居家具、菩薩神仙等精細木雕品種,無論是卓然出世的莊嚴神像,還是世俗古人的飛鳥花卉,都在年輕的劉大宏心裡烙下了深刻的印記。

而那巧奪天工的構思,出神入化的雕鍥,五色斑斕的彩繪,更是讓劉大宏對傳統木雕產生了濃厚興趣,為他走上木雕貼金彩繪、古建築建造、古建築木雕裝飾這條艱辛的工匠之路紮下硬實的根基。從踏上這條路開始,年輕的劉大宏就面對恩師發下了誓言:一定要把師傅的手藝傳承下去。他廣緣天下,不計門戶之爭,取長補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當作一塊海綿,不斷汲取眾家之長,並專攻木雕行業中比較冷門的宮式彩繪貼金工藝,形成了既延續傳統又有個人風格的新型手工木雕工藝。

他相信自己學到的東西總有一天會有用處的。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國家傳統保護意識的增強和文化復興的需要,一方面,大批在文革中因受衝擊而損毀的寺廟、道觀、祠堂、古民居等迫切需要修復,而另一方面,木雕市場又面臨工匠流失、人才斷檔的窘境。

身負絕技的劉大宏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他於危難之際,走出鄉土,東進省城,第一個大動作就是就是承接已有1700年歷史的皖中明寺——合肥明教寺的文物木雕修復工程,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域內僧俗兩界的高度評價。

從此,劉氏木雕和劉氏彩繪貼金技術名聞遐邇,眾多廟宇住持上門求助,劉大宏的木雕市場也一發而不可收。如「明故宮」雕塑皇帝朱元璋馬娘娘殿及滿朝文武大臣、宮女,全堂佛像雕塑共600多尊、神龕、各式匾額、楹聯等許多配套雕刻貼金、描金彩繪等工藝裝飾;如淮北相山寺、江蘇濱海大佛寺的整體木雕工程,總高16米的大佛像,兩寺全堂64尊佛像的木雕貼金彩繪、神龕配套工程裝修;如蚌埠棲巖寺的三尊大佛雕像,僅雕刻香樟木料就用了130立方米………這些都是劉大宏先生的大手筆重修而成。

諸如黃山北大門古民居「徽州人家」建築群大型徽雕裝修、巢湖五星級華僑賓館的大型木雕貼金彩繪製作、肥東李鴻章祖祠的木雕祖先像貼金彩繪、嶽西二祖寺、渦陽老子廟、六安雲峰寺、肥東定光寺、肥西白神寺、巢湖西聖寺、壽州地母宮、鳳臺清泉觀、安慶張祠堂、無為劉祠堂等都留下了劉大宏與徒弟們的刀斧神功。

劉大宏製作的木雕作品,也是國內外藏家收藏的重器。散落在國外各類博物館、收藏機構和私人手中的作品,保守估計已逾萬件。劉大宏汲取歷代木雕彩繪貼金古法,從早年壟畝民間生活中獲得靈感,創作的的木雕作品曾在各類展會中多次獲得過省級、國家級大獎。1999年,他的《仕女圖》獲全國工藝大展一等獎。2006年,木雕《水月觀音》獲省工藝美術精品展銅獎。2007年,木雕《大佛》獲省工藝美術精品展銀獎。2008年,木雕《自在觀音》獲省工藝美術精品展銀獎。2009年,木雕《關公》、《滴水觀音》分獲省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銀獎。2016年,木雕《牡丹屏風》獲安徽省第六屆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同年,木雕《中國.九華山》獲國際禪藝大賽金獎。

說起來也是緣,可能是因為修葺廟宇工程,長年接觸大德高僧,再加上成天與佛像、神仙人物打交道,劉大宏的內心得到了佛的淨化。無論待人處事,還是秉性言語,他都越來越平靜、內省、謙和、低調,以至到了一種超脫的境界。他皈依了佛門,法號慧智,如緣修成了一位佛家居士。劉大宏已近五十年不沾葷腥,人愈加清瘦了,心愈加平靜了,但精神頭也更足了。近年來,劉大宏把主要精力放在木雕彩畫貼金技術的研究傳承上。宮式彩繪貼金是劉大宏拜師皖西工匠何本禮學到的看家本領。這門手藝相傳是清乾隆年間彩繪貼金工藝用於宮廷彩繪貼金,後來頤和園慘遭戰火毀壞,慈禧下旨命令建造局進行修復,時任宰相的李鴻章就想起了當年修造圓明園的雷廷昌。此人修造技藝超群,木雕彩繪更是爐火純青。就這樣,皖西彩繪匠人才與朝廷頤和園有了一段交集。

劉大宏認為,彩繪要有一定的繪畫基本功,而且要長期堅持,能坐得住,能耐得住清苦。而古法貼金的四個步驟,從刷金腳油開始,到貼金、扣油,再到照油結束,20道工序就憑著四個字:心細手快。因金箔薄如蟬翼,貼金時,得使用竹子做成的金夾子,還要根據不同的部位對金箔進行裁剪,必須做到紋絲合縫。每貼完一個部位就要用放大鏡檢查有沒有漏金,貼完之後還得用小刷子刷去多餘的的金子,毛刷要軟,力度要輕,最後還得上一層保護廣漆。這些,劉大宏都做到了爛熟於心而信手與物 。

「非遺」傳承,劉大宏絕非只停留於口頭上,為了「非遺」傳承,他四處奔波,先後成立了明教寺木雕工藝廠、合肥大宏木雕工藝有限公司、安徽宏蓮木雕工藝品有限公司,擔任安徽省佛教協會古建築公司副總經理、藝術總監,為培養後繼之才殫精竭慮。2016年12月,作為第四代宮式木雕彩繪傳人,劉大宏專門前往上海,參加由文化部、教育部在上海美術學院舉辦的「全國非遺建築彩繪專業人才研修班」。宮式彩繪貼金技藝作為國家「非遺」項目,再一次受到了海內外工藝界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在劉大宏的心裡,有著千年歷史的木雕彩繪貼金技術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創造,是中國文化衍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留給世界的寶貴遺產。作為一種即將消失的傳統手工工藝,決不能在我們這一代失傳。當然,他也不否認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上材料、工具的變化,使這門技藝的傳承更加困難。木雕彩繪貼金本來就是慢活細活,費時、費工、費材料,沒有耐心和恆心,不做好吃苦的準備,年輕人很難堅持下來。這也是他目前最擔憂的。同時劉大宏也不是一個抱殘守缺、守著祖宗古法不變的老腦筋。面對現代節奏的衝擊和科技進步,他也在思考和探索傳統木雕如何與時俱進。

為此,他遍訪科技專家,合作開發了數控技術,引入數控雕刻設備,使手工雕刻的標準化成為可能,向規模化生產靠近了一大步。目前隨著三維數控精雕工具機、三維立體掃描儀、數控雕刻修飾儀等更多更精密雕刻機械的加入,真正實現了速度和成本的最大效益化,原先作為奢侈品的木雕工藝品也可以走入尋常百姓家了。

相關焦點

  • 保護、傳承、推廣:澳門「非遺」傳人故事
    木雕-神像雕刻傳承人曾德衡澳門的木雕-神像雕刻技術保存了木雕工藝的傳統工藝,如古法漆藝、金箔工藝和傳統佛像造型等,並引入先進的生產工具,可以雕刻出重達數噸的木雕大佛,是澳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年逾七旬的曾德衡是這門技藝的第三代傳人。
  • 「非遺」傳人演繹澳門故事
    木雕—神像雕刻傳承人曾德衡澳門的木雕-神像雕刻技術保存了木雕工藝的傳統工藝,如古法漆藝、金箔工藝和傳統佛像造型等,並引入先進的生產工具,可以雕刻出重達數噸的木雕大佛,是澳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年逾七旬的曾德衡是這門技藝的第三代傳人。
  • 大師風範 黃丹桂對傳承「莆田木雕」的傑出作用
    該廠成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象牙組,亦即七、八十年代的研究組,堪稱現代莆田木雕一、二代傳人中的尖子團隊。這一團隊的新老藝人用心切磋,集體創作龍眼木雕《三英戰呂布》、象牙組雕《史湘雲醉臥芍藥叢》等頻獲大獎的傳世佳作,譜寫了莆田木雕非遺代代傳承的動人佳話。可以說,莆田工藝一廠是當今莆田木雕英才輩出的搖籃地。
  • 大師風範 | 黃丹桂對傳承「莆田木雕」的傑出作用
    該廠成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象牙組,亦即七、八十年代的研究組,堪稱現代莆田木雕一、二代傳人中的尖子團隊。這一團隊的新老藝人用心切磋,集體創作龍眼木雕《三英戰呂布》、象牙組雕《史湘雲醉臥芍藥叢》等頻獲大獎的傳世佳作,譜寫了莆田木雕非遺代代傳承的動人佳話。可以說,莆田工藝一廠是當今莆田木雕英才輩出的搖籃地。
  • 李氏金針第四代傳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話非遺
    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文化和旅遊部集中開展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今年遺產日非遺活動主題為「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重點圍繞傳統體育、傳統醫藥和餐飲非遺項目,開展非遺宣傳傳播等活動。九塞雁門第一關,代縣無處不文章。
  • 重慶非遺「江津燒酒釀造技藝」:一門忠守,四代傳承
    白沙地處長江之濱,是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自古以釀酒馳名,是重慶市非遺技藝「江津燒酒釀造技藝」的發源地。為了進一步追溯非遺淵源,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8月1日,近30位江津媒體記者、作家協會成員、江津老幹部前往白沙工業園探訪驢溪酒廠,參觀驢溪酒廠釀酒車間,體驗古老非遺技藝,品經典江津燒酒。
  • 不懂美術也可畫彩繪臉譜 世家後代讓「非遺」接地氣
    原標題:世家後代讓「非遺」接地氣 泥塑彩繪臉譜80後第五代傳人林泓魁(攝影 王曉溪) 前天適逢我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榮寶齋木版水印、傳統藥香製作技藝、北京鬃人、泥塑彩繪臉譜、北京仿古瓷、繩結等百姓易於參與的「非遺」項目,分別由傳承人坐鎮,在西單文化廣場「2014年文化遺產日主場活動」中與市民互動——小朋友敲擊銅盤觀鬃人轉動、女孩提筆為孫悟空面具勾臉、老年人也拿起耙子體驗了一把木版水印,似乎只有能工巧匠才能觸碰的「非遺」技藝,百姓伸手可及。
  • 晉江東石,廟宇木雕手藝人鄭銀聘:致力傳承 讓木雕技藝煥發異彩
    ■本期執行:賴小玲潘山廟宇木雕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省級非遺絕技,潘山廟宇木雕具有典型的閩南地域風格,雕刻作品與建築空間及構件受力邏輯完美結合,渾然一體,雕刻技法細膩嫻熟,線條流暢靈動,層次與立體感強,表現了福建木雕的瑰麗之美。這門傳承數百年的老祖宗的手藝,穿越海峽、走進臺灣,受到臺灣同胞的喜愛。
  • 傳承800年歷史 非遺「廚子舍」亮相陌陌講述清真菜文化
    10月1日,廚子舍第五代傳人舍增泰通過陌陌平臺講述了有著800多年歷史的清真菜的文化,令廣大網友大開眼界。為了讓網友們更好的了解清真菜和更直觀的感受清真菜,舍增泰事前做好了四道清真甜品——豌豆黃,艾窩窩,杏仁糕,棗卷裹,這四道甜品也是清真菜壓桌菜的代表,從順序上來說是最先上桌的菜品。
  • 雕木成金,流光四溢——記非遺傳承人木雕大師賴沛鈿
    賴沛鈿,1964年出生於廣東省潮州市金石鎮的木雕世家,「源順坊」第五代直系傳承人。中國非遺保護協會木雕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木雕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木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潮州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高級工藝美術師。
  • 天博文創舉辦「傳承非遺文化 致敬中國美」主題沙龍
    致敬中國美10月8日上午,天博文創與必勝客天津大島餐廳共同舉辦了一場「傳承非遺文化 致敬中國美」主題沙龍活動,該活動是剛剛落下帷幕的「2019首屆西岸·京津冀甘黔湘非遺項目及文創產品大聯展風箏魏第四代傳人魏國秋為大家展示風箏製作致敬中國美「傳承非遺文化 致敬中國美」是天博文創首次攜手必勝客在餐廳進行非遺文化教育普及、致敬中國美的探索。
  • 喚醒非遺 共情共生:省級非遺項目--何首烏粉製作技藝(一)
    濱海縣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受疫情影響,現推出線上系列短片「喚醒非遺 共情共生」和非遺微課堂:濱海縣非遺傳承人教您做木雕兩節課程
  • 好豆菜譜專訪劉忠 譚家菜嫡系傳人
    近日,好豆菜譜獨家專訪了好豆美食大咖劉忠,他是譚家菜嫡系傳人,師承譚家菜第三代傳人王炳和大師,現任北京飯店譚家菜餐廳廚師長。他對於譚家菜的傳承和發展不僅做到色、味、形保持古風,更對譚家菜的內涵和禮儀完整有序地進行了延續和發展。在大量閱讀歷史類、菜品類書籍的基礎上,他不斷研習菜品烹飪技藝,讓譚家菜在傳統風格的基礎更得以不斷創新。
  • 他家四代做燒烤從不用孜然 竟成重慶市級非遺
    (原標題:他家四代做燒烤從不用孜然 竟成重慶市級非遺)
  • 「木活字」傳人創辦體驗館 探「非遺」創新傳承
    位於浙江瑞安東源村王家大宅內的木活字印刷研學教育基地 受訪者供圖 攝中新網溫州5月3日電(見習記者 潘沁文)古村院落,庭院青青,「五一」期間,浙江瑞安東源村的王家大宅內,木活字印刷研學教育基地首次開門迎客,讓這項古老「非遺」與民眾「零距離」互動
  • 魔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宮廷戲法」第四代傳人秦鳴曉收徒儀式...
    10月10日下午6時許,魔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宮廷戲法」第四代傳人,國家一級演員秦鳴曉收徒儀式在北京燕蘭樓安貞店敦煌廳隆重舉行。秦鳴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宮廷戲法第四代傳人,國家一級演員,師承中國戲法泰鬥楊小亭先生,曾登臺至1983年第一屆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     魔術大師秦鳴曉、姚金芬夫妻曾三次推出魔術專場晚會,並多次參加國家重大活動演出。夫妻二人一生都與魔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這40餘載魔術人生裡,許多鮮為人知的魔術與愛情秘密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 發揚國術 傳承中華文武術家八卦掌第四代傳人武東明收徒儀式
    2018年12月14日上午,世界著名武術家八卦掌第四代傳人武東明收徒程恆山儀式在河南省會鄭州市舉行八卦掌第四代傳人王東升老師(八卦掌全國冠軍 武當山十大武術家)攜徒弟龍立海
  • 6月2日,鎖定順義文旅創意集市,傳統非遺玩出國際範兒
    本屆旅遊文化節將於6月2日舉行開幕式文旅君在這裡劇透一下文化節將特別推出「順義文旅創意集市」遊客可以品嘗櫻桃 觀賞非遺 參觀展覽還有「順意好禮」驚豔亮相文化與自然相碰撞會產生怎樣的火花好期待~~接下來文旅君為您介紹今天的「主角」——順義非遺文化!
  • 非遺地圖|不忘初心,一位木雕「守」藝人的真情訴說!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