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金針第四代傳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話非遺

2020-12-19 大俠上官雲飛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6月13日。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文化和旅遊部集中開展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

今年遺產日非遺活動主題為「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重點圍繞傳統體育、傳統醫藥和餐飲非遺項目,開展非遺宣傳傳播等活動。

九塞雁門第一關,代縣無處不文章。坐落在山西代縣的雁門關,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1923年(民國12年)六月,代縣亨利石印局印刷並發行了針灸學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針灸傳真》,該書由山西陸軍騎兵第二團團長孫祥麟與部下王秉禮、三晉名醫趙熙一道切磋針術、互加參證、風雨秉筆共同完成。

李少亭

1915年山西大學預科讀完,25歲的李欽熙(李少亭原名,1889-1973年)身患疾病,不能繼續學業,就醫於代縣城內孫祥麟處,被針而愈後深感金針奇妙,針術邃密,遂於1915年至1919年潛心四年跟師孫祥麟,得孫翁口傳心授之真經。青年李欽熙多才多藝、講吐風趣、夙所究心,加之受過高等教育,以悟性和熱愛使「針純金質、其軟如綿、其細如髮、其效如神」的岐黃針術得以傳承。三十而立,少亭出師,意氣風發即往太原行醫,因長於金針手法,取穴少而精,手到病亦除,聲譽鵲起,人稱金針李少亭。代縣老鄉、時為晉綏軍炮兵營長周玳(1887-1972年,後為晉綏軍炮兵司令),與少亭在太原代縣會館一見如故,且悉其針術師承孫祥麟,針法之妙有口皆碑,故屢邀其為家人、友人施針。在晉、綏行醫年間,李少亭跟隨周玳軍隊,周先後以軍械長、軍械官、副官等名義,為李少亭支軍械處的待遇,實為虛職,主要是為士兵和周玳的家人看病應診。

自傳

「鴛鴦繡出憑君看,莫把金針度與人」,若將針灸視為枕中秘,不肯授人,必令針術幾絕。祥麟在《針灸傳真》為序:「醫者活人術也,活一人,不如活眾人;活眾人,不如活天下之人。我一人活人,又不如使天下後世醫者,皆能活人。秉彝自學得針灸以來,即抱此活人之念,不敢秘其術而私其所得。故前後傳授針訣,不下十人之多。」不秘其術、獻諸社會、傳之後世,是神針孫祥麟撰寫《針灸傳真》的初衷和婆心。解甲歸田後,孫祥麟從山西到河北,從天津到北京,為眾多軍政要員和庶民百姓施醫,享有「神針孫」的盛名。民國時期,針灸醫師主考官就是孫祥麟。「七七事變」後,日軍鐵蹄踏進京津,國人過卡要脫帽鞠躬,搜身盤查,孫祥麟乘車過前門,為避哨卡掉頭繞行。他說,中國人為什麼要向倭寇低三下四!回故鄉探親,對老幼他鹹以禮相待,步行進村,遇村民便脫帽抬手致意。2015年,「孫氏岐黃針法」入選第三批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結束晉、綏十餘年的兵營行醫生涯,抗戰時期,48歲的李少亭仍隨周玳到洛川兵營,為駐地民眾、軍營士官、周玳家人看病。幾十年的行醫中,他金針繞指不離、針術爐火純青,廣傳針術樂於授徒,閒暇時仍手捧孫祥麟所傳《針灸傳真》一部,百讀不厭。國醫當溯本,針灸貴傳真。李少亭知《針灸傳真》所言,承《針灸傳真》之真,行《針灸傳真》之技;本內經之理想,參針灸之秘奧;舉認病辨穴諸法,進針前之按摩,進針後之手法,一切迎隨補瀉深諳「神針孫」之道,在晉、綏、陝一帶,處方最少、針灸最多、技術高超、並未掛牌,卻聲名遠揚。

49歲李少亭到西安行醫,仍以扎針為主。解放後才結束了東食西宿的顛沛流離,妻女團聚,始得溫暖安定。1951年西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給他頒發服務優良、熱忱可嘉證書,後經同道王新午介紹,他加入了西安南四府街民康中醫聯合診所執醫。1955年經西安市衛生局中醫科介紹和王新午力薦,金針李少亭在西安市中醫醫院針灸科工作,1959年他在中醫雜誌發表「針灸治療半身不遂20例療效觀察」一文。

60年代,年過古稀李少亭年老體衰,但仍上臨床為病人服務,由衷感激黨和政府給他的優厚待遇,1973年金針李少亭病故,享年84歲。 「金針細與髮絲同,應手回春一瞥中。拋卻武功談技術,精能不讓狄梁公。」李氏金針技藝,以純金針具為施針工具,其針刺補瀉手法、臨證注重脾胃以及定時取穴法為獨特針灸技藝。李氏金針術行針,深究補瀉手法,以「運用金針,雙手並用,針不離手,手不離針,測知正邪,掌握迎隨,施以補瀉」為行針之式;治法側重脾胃,意在後天,以「見肝之病,先實脾,實脾先調胃,調胃足三裡」為辨證論治思想;取穴法為依據臟腑與經絡的不同,分別採用子午流注及靈龜八法。李氏金針技藝傳承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先祖李少亭為西安市中醫醫院針灸科的創始人之一,其針灸傳人多工作於此(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區濃厚的傳統醫藥交流氛圍有利於促進李氏金針技藝的傳承發展。獨特施針技藝對於治療半身不遂、疼痛、口眼歪斜等病症具有顯著的療效,後代均以針灸診療為業,計劃開展規模性帶徒活動,不斷地挖掘保護此項技藝,以造福社會。

李氏金針技藝自先祖李少亭(1889—1974)行醫起,共計傳承四代。先祖李少亭,山西代縣人,18歲拜晉北名醫孫祥麟先生(長於針灸,著有《針灸傳真》)為師,盡得其針刺手法之真傳,後即以金針行醫於秦晉,救人無數,被譽為「金針李」。後於1954年調西安市中醫醫院任針灸科主治醫師、針灸科主任,中醫院研究室副主任,影響頗大。

二代傳人李普世,為李少亭之子,幼年隨父跟師學習,頗得真傳,返回山西老家行醫;三代傳人李慧卿、胡碧蓮為夫婦,共同鑽研金針術,發揚光大;四代傳人李濟自幼耳濡目染,以學習家傳技藝為主,臨床不斷精進李氏金針術。

李氏金針技藝,以純金針具為施針工具,其針刺補瀉手法、臨證注重脾胃以及定時取穴法為獨特針灸技藝。李氏金針術行針,深究補瀉手法,以「運用金針,雙手並用,針不離手,手不離針,測知正邪,掌握迎隨,施以補瀉」為行針之式;治法側重脾胃,意在後天,以「見肝之病,先實脾,實脾先調胃,調胃足三裡」為辨證論治思想;取穴法為依據臟腑與經絡的不同,分別採用子午流注及靈龜八法。

李氏金針技藝傳承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先祖李少亭為西安市中醫醫院針灸科的創始人之一,其針灸傳人多工作於此(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區濃厚的傳統醫藥交流氛圍有利於促進李氏金針技藝的傳承發展。獨特施針技藝對於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半身不遂等病症具有顯著的療效,後代均以針灸診療為業,計劃開展規模性帶徒活動,不斷地挖掘保護此項技藝,以造福社會。

李氏金針技藝傳承至今已延續了一百餘年,後人在繼承與發揚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李氏金針術施針技藝及診療思想,成就斐然。其主要體現在針刺補瀉手法、臨證注重脾胃以及定時取穴法三方面,治療病種不斷擴大,對內、外、婦、兒、五官、骨傷等科多種病證有較好或很好的療效。

一、針刺補瀉手法方面:

李氏金針術行針,深究補瀉手法,以「運用金針,雙手並用,針不離手,手不離針,測知正邪,掌握迎隨,施以補瀉」為行針之式。每對病人先行辨證之後,選定穴位,拇指甲切按之,避開血絡,左手食指、中指挾持針體,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針進針。氣已至要,明辨正邪。如邪氣,要迎氣捻轉,行六六數(即左手指按其穴邊三十六次,為瀉一數。瀉二瀉三,視疾而定)。或用緊提慢按法,從地部提至人部天部,使邪氣自內達外,此即所謂從營置氣。也可用白虎搖頭法,挾其針,搖轉針頭,振動六次,欲氣前行按之在後,欲氣後行按之在前。如刺癓瘕,不論男女老幼,必先問苦切脈,別塊物之部位、大小,系屬何經,聚散情況,衝逆方向,首尾何在,因於七情,亦或六淫,以及虛實寒熱,胸有成竹,然後循經取穴,按法施治。

二、臨證注重脾胃方面:

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脾胃為後天之本,生化之源。《素問·平人氣象論》曰:「平人之常稟氣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先祖李少亭認為,「人若患病,只要能食,大病會減輕,小病可抵抗而退。如果脾胃失調,運化失常,臟腑經脈失去濡養,病必由輕而重。」李氏金針技藝故有「見肝之病,先實脾,實脾先調胃,調胃足三裡。」臨床針刺足三裡,男女不同,針刺各異;男以氣(左)為主,故先針右側(客);女以血(右)為主,故先針左側(客),先客而後主也。

三、定時取穴法方面:

子午流注食一種定時取穴法,是根據人體氣血流注盛衰,時穴開闔

將五腧穴按天幹、地支排列,用來按時取穴(開穴氣血旺盛之時),治療臟腑疾病的。靈龜八法亦為定時取穴法,是將奇經八脈,配屬九宮八卦,並按其交會變化,相互配用。故李氏金針法,髒病取原,腑病取合,經絡病取原別交會;臟腑病用子午流注,經絡病用靈龜八法。

相關焦點

  • 金針四代傳人李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遺產日非遺產活動的主題是「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重點是傳統體育、傳統醫藥和餐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級九塞雁門,代縣無處不在文章。位於代縣山西,雁門關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文化符號。「孫氏岐黃針法」入選第三批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49歲的李少亭到西安,針灸仍然是主要的方法。解放後,流浪、流浪的吃住生活才結束,妻女團聚帶來了溫暖和穩定。西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授予他優秀服務和熱情證書可嘉,在王新經同事介紹,他加入了西安南四福街民康中醫聯合診所。
  • 魔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宮廷戲法」第四代傳人秦鳴曉收徒儀式...
    10月10日下午6時許,魔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宮廷戲法」第四代傳人,國家一級演員秦鳴曉收徒儀式在北京燕蘭樓安貞店敦煌廳隆重舉行。此次拜入秦鳴曉老師門下的弟子共有三人:蔡鳴飛、叢林和康桐禕。     秦鳴曉與夫人姚金芬共同出席收徒儀式。秦鳴曉先生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國著名魔術師,美國國際魔術師協會、美國國際魔術師兄弟會、美國好萊塢魔術師協會會員,美國洛杉磯魔術城堡「魔術講師」。享有美國國際魔術師協會「最佳魔術師」稱號。秦鳴曉先生出生於魔術世家,15歲時,考入了中國雜技團。
  • 2020「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餘杭區非遺保護月開啟
    浙江在線6月9日訊(通訊員 黃薇薇)2020年6月13日是國務院確定的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農曆五月,是餘杭區第十五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月」。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餘杭區第十五個「非遺保護月」以「悅·多彩非遺 享·健康生活」為主題,從歷史、技藝、人文、民生多角度展現非遺在人民大眾健康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讓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概念深入人心
    2016年9月,國務院批覆住房城鄉建設部,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以,今年為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口號為:「保護文物,人人有責」「一帶一路新舞臺,文化遺產活起來」「保護文化遺產,擦亮中國名片,講好中國故事」「弘揚民族文化,傳承中華遺產」「相約古都洛陽,感受華夏文明」。  而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作為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的主場活動將於6月10-18日在成都舉辦,以「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主題。
  • 我市李氏太極拳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5屆常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市武清區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李氏太極拳作為聯合申報項目,成功入選。這是我市第2個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
  • 海南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意義重大
    2018年6月9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下簡稱遺產日)。所以,今年非遺主題日宣傳活動不同凡響,具有特別的意義。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步伐加快,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改變,「非遺」存續的環境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今年以「多彩非遺,美好生活」為遺產日活動的主題。海南各地有80多項活動同步開展,展示近年來海南省非遺保護成果,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生動直觀的非遺體驗。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海讓非遺走進遊客「菜單」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海讓非遺走進遊客「菜單」 2019-06-0540條文化旅遊推薦線路,百處文物建築將免費開放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海讓非遺走進遊客「菜單」  本報記者 李婷  6月8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什麼要保護非遺?從頂層設計解讀傳統文化
    6月9日,是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重要內容,與字畫、古玩、瓷器等高大上的文化藏品不一樣,非傳統物質文化遺產更接地氣,它更多是我們古人的智慧與經典傳承,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 玉山縣舉辦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活動
    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玉山縣圍繞「非遺傳承健康生活」主題,在文化館非遺展廳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玉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汪美玉,副縣長俞銀水與廣大群眾一起觀展。  非遺展廳內有「羅紋硯」「婺源歙硯」以及「姜宅紅糖」展區。汪美玉、俞銀水邊走邊看,聽取相關介紹,不時駐足仔細觀看展品,詢問其內涵與技藝,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 「非遺」傳承專訪:宮式木雕彩繪貼金第四代傳人劉大宏
    他——就是被安徽省政府授予「工藝美術大師」的宮式木雕彩繪貼金第四代傳人劉大宏先生。2018年夏季,筆者因編纂《鎮志》之需,與編輯部幾位同仁一起趕到位於省城合肥的「合肥大宏木雕工藝品有限公司」,專程探訪老鄉劉大宏先生。稍作寒暄後,劉大宏陪著我們參觀他的工藝展覽室和生產車間,簡要介紹了木雕彩繪貼金的工藝流程。
  • 河南安陽:「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進景區 文化顯魅力
    安陽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演展示活動現場 供圖 安陽市網信辦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消息:6月12日上午,由安陽市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主辦,安陽市殷墟博物館、殷都區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承辦的安陽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演展示活動在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殷墟舉行。
  • 安陽舉辦「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演展示...
    映象網訊(記者 賈利超 通訊員 何志文)6月12日,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安陽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演展示活動開幕式在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殷墟舉行,安陽市文廣體旅局副局長張國芳出席開幕式並宣布活動開幕。
  • 信陽非遺參加河南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展示活動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河南著名景區雲臺山的入口廣場上,彩旗飄揚,人流如織,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 「非遺傳承健康生活——河南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演展示活動暨河南省2020年非遺購物節」在此盛大開幕。
  • 閩清縣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系列活動
    非遺進古厝系列展演走進塔莊鎮蓮宅村。(閩清縣文化館供圖)福州新聞網6月13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林瑞琪 實習生 張玲穎)昨日,閩清縣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系列活動正式啟動。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授牌儀式同時舉行,閩清牛拳、閩清龍窯柴燒技藝、閩清橄欖露手工製作技藝等10個非遺項目獲授牌。「家家戶戶都吃的粉幹原來也和非遺有關。」「沒想到溪源老油坊的榨油手藝還有這麼多門道。」當天,閩清當地多個非遺項目以圖文並茂的展板亮相,將其歷史內涵、文化價值娓娓到來,讓當地的居民直呼「漲知識」。
  • 壽陽縣「非遺購物節」扮靚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6月13日是我國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由壽陽縣文化和旅遊局、山西晉匯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主辦的「壽陽非遺購物節」也於當天開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非遺展銷和展演活動,幫助非遺傳承人和相關企業拓展銷售渠道,助力復工復產,促進社會消費,滿足人民群眾追求個性化多樣化文化旅遊產品的需求
  • 黃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非遺「大餐」雲上見!
    黃浦區將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以「線上活動」為主,協同組織「非遺購物節」,開展以「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為主題的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 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黃浦分中心)推出「非遺發現之旅」短視頻。
  •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西青區「探尋西青 雲享非遺」線上宣傳展示
    西青區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認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期間,區文旅局將結合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推出「探尋西青 雲享非遺」 線上非遺宣傳活動,分期為大家介紹相關非遺知識,促進人民健康生活。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非遺宣傳展示全國主會場活動在穗啟動
    &nbsp&nbsp&nbsp&nbsp南方網訊 (全媒體記者/楊逸 黃堃媛)6月7日晚,由文化和旅遊部、廣東省政府主辦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全國主會場活動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世紀大會堂舉行。
  • 蒲城縣舉辦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演(組圖)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蒲城縣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演啟動儀式」活動現場。記者楊青山 攝陝西網(記者 楊青山 實習記者 唐雙燕)將相故裡龍脈福地,文化遺產光彩奪目。6月10日,蒲城縣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展演系列活動在荊姚鎮紀村磚雕古建廠正式啟動。
  • 河南許昌:研學旅行引入非遺文化
    近年來,河南省許昌市依託文化旅遊資源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集研學、旅遊等於一體的「非遺文化 研學旅遊」文旅綜合體,邀請非遺項目傳承人入駐,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和體驗,吸引周邊教育機構及遊客來此體驗、互動,感受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