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賣場正在通過結構調整重新吸引消費者的目光,深陷盈利困局的鴻海科技集團正在尋覓新的營銷途徑。
近日從知情人士處獲悉,鴻海科技集團已於上個月正式就旗下IT賣場賽博數碼廣場(需求面積:6000-10000平方米)向臺灣證券交易所提交了上市申請,邁出了IPO的第一步。為了增強信心,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郭臺銘甚至高調宣布「原定今年20家的開店目標調整為『全臺找地、開店無上限』」。這是鴻海科技集團尋求突圍的最新舉動。
隨著電子公司競爭日趨激烈,企業紛紛削減製造成本,雖然鴻海科技集團是全球3C代工領域最大的巨頭,但其利潤空間也遭到進一步壓縮。數據顯示,在今年第一季度,鴻海的營業毛利潤已下滑至0.9%,蘋果產品毛利潤卻高達39.3%。
為了擺脫利潤壓力,郭臺銘多方拓展盈利渠道,其中包括進軍3C賣場。
然而,在電子商務的衝擊下,3C賣場的處境也不理想。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和家用電器零售商百思買集團近日宣布,將裁減2400名員工以緩解成本壓力。在國內,曾位居中關村賣場三強之一的北京太平洋數碼電腦城在2011年結束營業。同年,深圳布吉的世紀數碼城也傳出可能倒閉的消息。
在整個IT賣場行業已成夕陽產業之時,郭臺銘在賣場上大做文章的舉動顯得不同尋常。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易因此推測,未來產業更有可能向Shopping Mall(購物廣場)的業態形式轉型,而不再是現在這樣單純的電腦城形式。「在日本,這一模式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雙重夾擊
2011年2月,百思買關閉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全部9家門店,拉開電子產品實體店潰退的序幕。同年7月,北京中關村電子賣場老三強之一的太平洋數碼電腦城傳來「死訊」。
與此同時,如火如荼的電子商務將觸角伸向了IT產品市場。有內部人士向本刊記者透露,京東商城(微博)包含IT產品在內的3C類銷售額佔據整體銷售的80%左右。以此推算,劉強東在2010年的3C產品銷售額約為80億元,2011年是140億元。這個數字儘管低於中關村IT賣場的280億元,但一年內超過75%的增長仍十分可觀。
電子商務撬開IT銷售渠道一角的同時,「以國美和蘇寧為首的3C賣場也進一步瓜分電子賣場行業的市場份額。」中關村電子產品貿易商會會長魯瑞清指出。
資料顯示,傳統家電賣場在2007年先後進入IT銷售渠道。蘇寧方面透露,當年IT產品的銷售額佔比約為6%,約為24億元。而到了2010年,這個數字已經攀升到150億元。國美方面銷售也同樣火爆。據一位銷售員的估算,僅暑期的筆記本銷售量就能佔到全年的30%-40%。
雙重夾擊下,鴻海集團的銷售渠道出現節節敗退的跡象。數據顯示,2003年,賽博數碼廣場在中國大陸有53家分店。但」由於營業額跟不上,產生巨幅虧損「,從2004年開始大規模關店,目前僅剩下34家,而所有分店年銷售總額約為200億元。
規模上,賽博無法與各自擁有1700餘家分店的國美蘇寧相比;業績上,賽博還遜於日薄西山的中關村賣場。在此嚴峻形勢下,賽博執行長朱家義於2010年宣布,「賣場要轉型,未來將打造新型的IT賣場。」依據朱家義的規劃,賽博要」在原有的電腦城基礎上,增加賽博直營的大型3C直營店,以及周邊產品專賣店,比如運動器材、戶外用品等「。而此次提交的上市申請,也承接轉型的一部分。
另據李易透露,鴻海方面現已有計劃做一些自營品牌的終端產品。「畢竟,背後有著富士康這樣代工的背景,賽博數碼在銷售方面就會有獨特的競爭力。」
但也有資深業內人士認為,賽博數碼廣場畢竟是主打電腦城概念的公司,肯定是在內地上市嘗試無望後,才選擇轉戰臺灣的,因為臺灣上市難度較小。
轉型在即
賽博數碼廣場並不是第一個思變的傳統IT賣場。
2009年7月,北京市海澱區政府發布《關於加快推進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的通告》,將中關村西區定位於創新要素聚集功能區。在此思想指導下,中關村IT賣場三強之一的海龍開始調整,「從低端賣場向商場化轉型」。
經過3年的改造,海龍大廈內的攤販式經營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品牌店和體驗中心。本刊記者在近日走訪時還發現,另外的兩強鼎好(微博)電腦城和中關村e世界也實現了經營方式的升級。
類似的轉型還發生在百腦匯(需求面積:25000-30000平方米)、宏圖三胞、美承集團,甚至是國美、蘇寧等多家渠道商身上。
「360度立體改造、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進行的人性化布局、真機現場感受。」2012年7月6日,全新打造的國美新活館是門店轉型的範本,北京國美總經理劉永剛將此形容為,「以往中國家電連鎖靠規模和低價策略制勝,消費者只可以滿足價格和地理的訴求,現在也能享受到同歐美、日本等一樣專業、體驗好、便捷的購物方式。」
對於這一集體趨勢,李易指出,是由國內電腦城業態面臨的高租金成本所致。「電腦城幾乎都集中於繁華市區,年租金非常高,在一線城市以「租房子」這樣的商業模式很難維繫。」
而這正是太平洋數碼電腦城的關閉原因。有知情人士指出,電腦城商戶營業狀況還不錯,是物業經營不良最終拖垮了賣場。一位已經在中關村做了10多年生意的小商戶還向記者抱怨道,」搬到這邊來(指中關村e世界),租金漲了很多。「
揚長避短
儘管形勢嚴峻,在離開1年零4個月後,百思買還是選擇重返中國。
6月26日,在南京舉行的「百思買移動中國戰略發布會」上,剛剛榮升百思買全球高級副總裁的王健滿懷希望地表示,「百思買又回到中國了。」
據稱,百思買的這次回歸採用的是不同於此前的」店中店「形式。但對於大店何時回歸,王健的回答是,」在沒有找到更好的模式之前,大店模式肯定不會回來。「
與王健對傳統賣場大店模式的冷漠態度相反,艾瑞諮詢(微博)資深分析師蘇會燕認為,「如果賣場經銷商能夠揚長避短,還是有一線生機的。因為無論電子商務如何發展,還是無法比擬賣場經銷商能讓消費者直接體驗的優勢。」
來自市場調研機構尼爾森的報告也顯示,截至目前,中國消費者的購買渠道仍然偏重實體,大型賣場更是首選,佔比高達35%,而它們每年的銷售數據都在不斷攀升。「學習蘋果Apple Store的經驗將有助於賣場經銷商走出困境。比如,增加消費者的體驗時間、提高售前售後服務質量等。」
此外,DIY攢機類業務也是傳統賣場的優勢所在。「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中國市場很大,只要在價格上有優勢,傳統賣場就不會死。」一位中關村e世界小商戶對本刊記者說道,「雖然租金越來越高,但只要一天能掙個300-500塊錢,還是可以的。」據悉,DIY攢機就是這個小商戶的盈利主要來源。
存在即是合理。蘇會燕也指出,」電腦城模式在很長時間內不會消失,有存在的必要。「而在中關村,這樣的小商戶成千上萬。
本文轉載來自:《IT時代周刊》,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