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富士康集團落子上海,開出了其中國首店。如今,這家上海賽博數碼廣場旗艦店門口被貼上了封條,告知書上寫著:「因上海新賽博百貨商業有限公司與柳林路物業合同到期,賽博數碼廣場柳林店於2012年12月25日正式停業。」
這也是賽博數碼廣場在上海的最後一家店。
「電腦城業態在中國消失是必然的,在美國這種業態就已消失。Best Buy(百思買)在華關店退出、美國第二大消費電子零售商Circuit City(電路城)倒閉都是一個個例子。中國市場未來三五年內就能看出這一明顯的趨勢,一線城市中電腦城會消失得最快。」移動網際網路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表示。
失落的賽博
記者在賽博數碼官方網站看到,上海柳林店還未來得及撤下,這也是其上海的最後一家店了。「高峰期,賽博數碼在上海至少有5家分店。」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記者在上海賽博數碼廣場柳林店看到,各個進出口都被貼上了封條,並在主門的玻璃上看到了告知書,上面寫著因上海新賽博百貨商業有限公司與柳林路物業合同到期,賽博數碼廣場柳林店於2012年12月25日正式停業。
就在去年,有消息稱富士康所屬鴻海科技集團就旗下IT賣場賽博數碼廣場向臺灣證券交易所提交了上市申請。這一度給賽博數碼廣場帶來了希望。可是市場急轉直下,在電子商務等新興行業的衝擊下,3C賣場的處境很不理想。
2013年3月11日,鴻海集團子公司富士康關閉了與德國麥德龍集團攜手2年建立的萬得城3C賣場,成為繼飛虎樂購、萬馬奔騰電器後,郭臺銘在渠道領域探索的第三次失敗。
2011年以來,國內家電以及3C賣場的形勢非常嚴峻。曾位居中關村賣場三強之一的北京太平洋數碼電腦城結束營業。去年,國美電器出現史上最大虧損,蘇寧電器淨利潤下降三成,五星電器總裁王健更於近日宣布了離職信息。
「一二線城市可購買3C產品的渠道太多了,傳統3C渠道外還有商場及運營商渠道等,另外這些地區的消費者對於電子商務的接受程度也較高。這使得3C產品的銷售越發標準化,弱化了傳統電腦城的銷售優勢。」李易指出,「現在資本驅動的這些電子商務網站還處於互相血拼的狀態,價格戰的結果是吸引了大量的消費者,這部分消費者的轉移對傳統電腦城也衝擊很大。」
3C零售行業的結構性調整還左右了資本市場的風向。有資深業內人士表示,此前中國臺灣藍天集團創立的百腦匯就曾經在內地衝擊過上市,來自江蘇的華海電腦城也在近兩年試圖登陸創業板,都沒有成功。「賽博數碼廣場能否順利上市還有懸念,畢竟這種商業模式已經不再被投資界看好。」
轉身小型社區店
面對這種勢頭,賽博國際控股董事長張瑞麟去年曾表示,2013年賽博在策略上將以精品旗艦店與賽博移動小型店模式為主。賽博已經開始與美國零售商RadioShack合作,拓展「睿俠」品牌社區連鎖店。
「作為一家90多年歷史的知名電子零售商,睿俠RadioShack在全世界擁有7000多家3C零售終端。據媒體調查,在美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RadioShack,94%的美國人開車5分鐘內就能找到一家睿俠門店。」該公司表示。
和賽博數碼廣場一樣,「睿俠」同樣將以上海作為起點。
記者從賽博睿俠相關人員處了解到,目前滬上已有兩家門店,目前都開設在偏離市中心的閔行龍柏地區。她介紹道,「睿俠」這種數碼便利店多集中於居民區,主要做一些產品售後服務及配件銷售,未來店鋪將遍及整個上海。
記者來到虹松路上的「睿俠」品牌店考察一番,店面雖小五臟俱全,最大的特點和蘋果零售店一樣,就是方便消費者現場體驗,但店裡顧客稀少,和蘋果零售店的熱鬧繁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與賽博數碼廣場有類似轉型計劃的還有起步浙江的美承集團、來自臺灣的百腦匯等多家渠道商。
美承公司去年末便與地產商萬達廣場及終端商HTC(宏達電)等品牌合作,嘗試美承數碼生活館的業態形式。其店面產品的設置以及銷售人員的安排均與蘋果的模式類似,中高端產品帶來的高回報以及「店中店」的布局與其此前電腦城的形式截然不同。這一複製蘋果模式的「精品店」銷售也被指是行業未來的一大趨勢。
不過,李易對於電子產品便利店的模式表示懷疑。「便利店也是分品類的,能生存下去的都是一些有差異化的店面,例如一些生活用品你根本不需要在網上或者大商場買,出於方便大家都會選擇去社區便利店購買,而消費電子產品則不同,對於消費者來此時方便性就不是最重要的,所以這種店存在的必要性就不是很強烈。」
(上海商報 記者 金琳 實習生 楊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