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歷史悠久,之所以能夠馳名中外,在中國菜中獨領風騷,究其原因,離不開「接地氣」。四川小吃同樣歷史悠久、風味突出、獨具一格,富有地方特色,大部分小吃都是由挑擔擔的、提兜兜的、擺攤攤的、開鋪鋪的小商小販創出來的,要說誰更接地氣,川味小吃比川菜更接地氣!
四川涼麵四川涼麵是四川的漢族傳統小吃,在四川小吃中有很大的影響力,四川涼麵清爽利口,勁味十足,鹹甜酸辣味適中。四川涼麵採用了川味的精華,只要掌握了川味的幾種調味料,製作出的四川涼麵就會令人食後大呼過癮。將麵條煮熟後撈出,過一下涼水,待用;熱油炸花椒及辣椒,製得花椒油和辣椒油。黃瓜切成細絲,蔥、姜、蒜切成細末。鍋內放少許油,編香蔥、姜、蒜,放入牛肉末偏香,放少許醬油後盛出,晾涼後放入芝麻醬、醬油、香油、花椒油、辣椒油、白糖、鹽、醋攪拌均勻後備用。涼麵和醬汁攪拌均勻,略撒上熟白芝麻和黃瓜絲,即可。
製作關鍵:煮麵時間不能太長,時間長了,麵條變得軟塌,吃起來就沒有筋道的口感了,剛斷生即刻關火撈出浸入冷水中;晾麵條的時候儘量把麵條都攤開放置,不要重疊在一起,避免坨在一起,如果方便的話,用風扇對著麵條吹,效果更好。
紅油鍾水餃紅油鍾水餃的創始人是鍾少白,店原名叫"協森茂",1913年開始掛出了"荔枝巷鍾水餃"的招牌,鍾水餃與北方水餃的區別主要是肉餡全用豬肉,不加其他蔬菜.上桌時加上特製的紅油,甜中帶鹹. 還兼有辛辣味, 風味獨特。皮薄,餡嫩,鮮香可口。
紅油鍾水餃的制餡:花椒用開水浸泡,取花椒水。將豬肉洗淨去筋,用刀背捶蓉,加鹽、花椒水適量,攪拌直至水分全部被肉蓉吸收。然後加入薑末、蔥末、胡椒粉、醬油充分攪拌均勻,直至主輔原料溶為一體,呈黏稠狀為止。
紅油鍾水餃的制皮:將250克麵粉置於案上(另外50克做薄面),使成凹字形,加適量清水與麵粉調勻。揉成團,靜置10分鐘後,搓成直徑1.5釐米左右的圓條、再切成大小均勻的劑子。將每個劑子按扁,撒上薄面,用小擀麵杖擀成直徑約5釐米的圓皮。
紅油鍾水餃包餡成型:取麵皮一張,把餡置於其中,對疊成半月形,用力捏合即可;煮水餃時,用大火沸水煮水餃,生餃入鍋即用漏勺推動,以防粘連,水沸後摻入少量冷水,以免餃皮破裂,待餃皮發亮且浮於水面時即熟。用漏勺撈起水餃,甩幹水分,分裝於碗內。碗內調入醬油、蒜泥、紅油辣椒拌勻,作為蘸料食用。
溫馨提示:此水餃如果只加高湯,就叫高湯水餃,加雞湯的話就叫雞湯水餃;煮製的時候,鍋內水開之後再下水餃,然後輕輕沿鍋邊攪動,煮製六七分鐘,待餃子浮起 即成熟,煮製時間不宜太久。
擔擔麵擔擔麵是四川省成都和自貢的一種傳統小吃。據說源於挑夫們在街頭挑著擔擔賣面而得名。擔擔麵相傳為1841年一個綽號叫做陳包包的自貢小販創製,因為早期是用扁擔挑在肩上沿街叫賣,因此得名「擔擔麵」。擔擔麵是將麵粉擀製成麵條,煮熟,舀上炒制的肉末而成。成品麵條細薄,滷汁酥香,鹹鮮微辣, 鮮美爽口,辣味不重微酸,香氣撲鼻。製作時,將色拉油、醬油、鹽酥花生碎、辣椒油、芝麻醬、香蔥末、蒜末、芽菜未放入碗中攪勻待用,鍋中放水燒開,將麵條下鍋煮熟後撈入碗中,將油菜在麵湯水中氽至斷生撈入碗中。將佐料加入碗內拌勻,撒上熟芝麻即可。
溫馨提示:煮麵要用大火,水要寬,水沸騰以後才可下面,不可煮得太久,油菜在沸水裡氽至漸生即可挑入碗內,此品所而調料應根據個人口味適加減。
口蘑豆花口蘑豆花,以傳統的四川豆花為主料,加入口蘑熬製的新鮮湯底,再輔以郫縣的豆瓣為蘸水。再家常不過的一道小吃,卻是鄧小平最愛吃的小吃之一。口蘑鮮香,豆花細嫩,麻辣味濃鬱。製作時,將口蘑切成小片,用開水汆熟,撈出備用。取出新鮮的豆花,用小勺輕輕刮出放入碗中。向裝滿豆花的碗中加辣椒油、薑末、鹽、醬油、汆熟的口蘑、香蔥末攪拌均勻,最後撒上熟白芝麻即可。
菠餃魚肚菠餃魚肚是四川地區特色傳統名吃之一,色澤豔麗,魚肚軟糯,口味鹹鮮。製作時魚肚下油鍋炸透後用水泡軟,去淨油脂後切成3.5釐米見方、1釐米厚的片,下鍋用高湯、料酒煨熟後撈起。火腿、雞肉均片成3釐米長、2釐米寬的薄片。豬肉洗淨剁蓉,加醬油、蔥末、薑末拌勻成餡。菠菜葉取汁入麵粉內,揉面做成餃子皮,包餡煮熟待用。炒鍋置火上,下色拉油,放薑末、蔥末炒香加入高湯燒沸,揀出姜、蔥,加胡椒粉、鹽後即下魚肚、菠餃、雞肉、火腿煮約1分鐘,盛入大圓盤,菠餃鑲邊,淋上雞油即成。在製作菠餃的時候,提取菠菜汁時,菠菜在鍋中不宜久煮;魚肚一定要充分漲發,以防影響口感。
龍抄手龍抄手是四川成都的傳統小吃,抄手是餛飩在四川的叫法。皮薄餡嫩,湯鮮味美。將麵粉放案板上呈凹形,放少許鹽,磕入雞蛋1個,再加適量清水調勻,揉成麵團。再用擀麵杖擀成紙一樣薄的面片,切成四指見方的抄手皮備用。將肥三瘦七比例的豬肉用刀背捶蓉去筋,剁細成泥,加入鹽、薑末、雞蛋1個、胡椒粉調勻,加入適量花椒水,攪至黏稠狀,加香油,拌勻備用。將餡包入皮中,對疊成三角形,再把左右角向中間疊起捏合,成菱形抄手坯,然後將其煮熟, 碗中放入鹽、胡椒粉、雞油和原湯,撈入煮熟的抄手即成。
銀耳醪糟銀耳醪糟甘甜適口,醪糟味濃,製作時,將銀耳放在溫水裡浸泡,以泡發為度,後將銀耳撕成小朵狀,將菠蘿和橘子分別去皮去瓤後切成小粒,並分別裝入碗中,將銀耳、醪糟混合,加入小米粥、白酒和少量清水,倒入鍋中,小火煮10分鐘後,再加入冰糖和枸杞,燉至銀耳細滑有黏質感的時候,關火即可,盛入碗中後放入備用的菠蘿和橘子,攪拌均勻即可。醪糟在熬製時要加入適量的白酒,以增加其香氣。
冬菜包子冬菜包子,四川傳統名點,冬菜是四川著名特產,細嫩清香,色白形美,餡鮮味濃,具有濃厚的地方風味。將豬肉剁碎,冬菜洗淨切成細末,鍋內色拉油燒到5成熱,放豬肉末炒制,再加入料酒、冬菜末、薑末,炒勻裝盆,加鹽、白糖、醬油、胡椒粉、香油、香蔥末,拌勻備用。發麵兌好蘇打粉搓成長條,揪成劑子,按扁擀成麵皮,包入肉餡,掐花邊封口,上籠大火蒸I5分鐘即可。冬菜包子非常講究造型,所以在包製的時候,提褶的部分一定要均勻,封口要緊實, 以防漏油。
三大炮四川成都的"三大炮"在小吃王國裡是最有口碑,屬表演型的美食。每到傳統的青羊宮花會就會熱鬧非凡,此時,也是"三大炮"大顯身手的時候,放一張大的木板,上面擺12 個銅盤,兩兩相疊,下面放著一口熱氣騰騰的大鍋, 裡面裝著煮好、又用木槌舂蓉的糯米飯,只見一個身強力壯的大漢,不斷地從鍋裡扯出一把糯米飯餈糅粑,分成三坨,有節奏地打抖出來,餈粑從木板中彈跳而過,躍進放於木板上方裝有黃豆面的簸箕內,發出"砰,砰、砰"三響,如炮聲然,然後從簸箕內把餈粑團每3個揀為一盤,澆上紅糖汁,撒上熟芝麻, 即為"三大炮"。
三大炮的具體製作方法是將糯米淘洗乾淨,浸泡12小時,再淘洗後,倒入蒸籠中,用大火蒸製,中間灑一兩次水,蒸熟後倒在木桶內,摻開水適量,蓋上蓋,待水分進入米內後,用木棒舂蓉,即成餈粑坯料。將紅糖放入1OO克清水中,熬製糖汁。再把白芝麻炒熟,磨成細粉;把餈粑坯料分成幾等份,再把每份分成3坨,連續甩向木盤,發出三響而彈入裝有黃豆面的簸箕內,使每坨都均勻地裹上黃豆粉,再淋上糖汁,撒上白芝麻,軟糯香甜、不膩不粘又化渣的三大炮即可。
葉兒粑葉兒粑是遍及四川的風味名小吃,因其製作時用良姜葉或者竹葉等包裹蒸食而得名,具有色澤淡綠、皮面滋糯、鹹甜兼備、清香可口的特色。最正宗的葉兒粑來自宜賓。具體做法:核桃仁用油稍炸後與瓜條切碎,加白糖、熟白芝麻、色拉油、麵粉揉成湯圓餡;糯米粉用溫水和好,均分15份,做成麵團,取湯圓餡包好,搓成長條形狀;竹葉用開水燙過,放入涼水中浸透,取出,瀝乾水分,同樣切成長條形狀,分別將糯米粉團包好,蒸製2O分鐘即可。
製作提醒:糯米粉要磨細,揉時加水要適量,以揉至手感細滑為度;竹葉要先用開水燙過,包時葉上抹適量色拉油;食用時要鹹、甜同上,餡心也可用玫瑰、豆沙、棗泥、桂花、醃肉、香腸、火腿等原料配製;竹葉也可以新鮮玉米葉、芭蕉葉代替;還可用豬肉、芽菜製成鹹餡。
紅糖餈粑軟糯香甜的紅糖餈粑是用紅糖、糯米製作的一道川渝地區傳統的小吃。將糯米用清水浸泡約2個小時,上鍋蒸40分鐘,製成糯米飯,倒入容器中不停地攪動,製成餈粑;再將餈粑切成小條塊。往鍋裡倒入油後轉成小火,用紅辣椒試一下油溫,放入餈粑半煎半炸。將餈粑煎至金黃,翻過來再煎炸另一面,煎至金黃色後撈出,另起鍋,留底油加入適量紅糖炒制,倒入少量清水,煮至糖漿濃稠,餈粑軟糯即可。
賴湯圓相傳,賴湯圓是由清末時期的賴源鑫所經營的。由於他父病母亡,就跟著堂兄來到成都一家飲食店當學徒,後來因得罪老闆被辭退.迫於生計他找堂兄借了幾塊大洋,賣起了湯圓,到20世紀30年代買了間店鋪,取名賴湯圓。他的湯圓選料精、做工細、物美價廉,有"煮時不渾湯,吃時三不粘"的特點。核桃仁切碎,再與白糖、麵粉、黑芝麻、豬油一起和勻,然後拍成厚片,再切成方丁,做成餡心。糯米粉放入盆內,加清水反覆搓揉均勻,把和好的湯圓面揪成劑子,包進餡心,再搓成圓球形。包製湯圓的過程中,應注意麵皮薄厚要均勻,不得露餡,大小也要均勻。把鍋裡的水燒開後將湯圓逐個放入,此時火力應適中,用小勺推轉。水燒開時加入少量冷水,如此翻滾一兩次,就煮熟了。盛出以後連湯一起盛裝在碗內,直接食用或根據自己的口味配製糖味碟等蘸用。賴湯圓的主要特點是色白光滑,軟硬適度,入口軟糯,香甜可口。
也許是川菜的名聲太大,川味小吃總被顯得很渺小,在成都的街頭巷尾,川味小吃是一道亮麗的風景,毋容置疑;在四川的各地,川味小吃的受到食客們的追捧熱度不亞於川菜,只是這一道道美食帶個「小」字而已。
謝謝大家品讀。我是烹飪與營養老師——食悟者。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轉發、點讚、收藏,喜歡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點擊關注,獲取更多營養美食及美食文化。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