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Grab 首創「共享摩託」的東南亞版Uber
近年來,全球叫車軟體巨頭Uber在全球競爭中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水土不服」、不適應當地市場的案例也越來越多。在東南亞,Uber面臨的主要競爭對手無疑就是Grab.
Grab是一家僅有五年多歷史的年輕公司,總部位於新加坡。一開始也是與當地計程車合作為顧客提供叫車等基礎服務。在之後的市場拓展中,Grab在東南亞各地陸續開創了嘟嘟車、摩託車叫車服務,並且與Uber不同,Grab可以使用現金支付,更受當地人歡迎。
業內人士指出,Grab比Uber更懂得東南亞用戶的需求,這也是它稱霸東南亞的原因之一。
各路資金追捧
Grab公司全稱為「Grab Taxi Holdings Pte Ltd」,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共享出行平臺,創立於2012年,總部設立於新加坡。
起初,Grab與當地計程車公司和司機合作為顧客提供叫車服務,是與傳統體系從業者互利共生的模式。但隨著市場逐漸擴大,其在東南亞各地陸續開創了嘟嘟車、摩託車叫車服務。
資料顯示,目前Grab擁有超過40萬名司機,員工數量也達到1600人,每天有高達150萬筆訂單,為31座城市提供服務。雖然Grab沒有透露具體的用戶數量,但以新加坡為例,從APP下載的次數上來看,Grab的下載量是超過Uber的。
各路資金也紛紛看好Grab.2016年Grab在F輪融資中獲得軟銀7.5億美元的資金,期間也陸續得到來自老虎全球管理基金、紀源資本等大型基金和機構的投資。
今年7月24日,滴滴出行宣布聯合軟銀集團以高達20億美元領投東南亞領先的按需出行和行動支付平臺Grab的新一輪融資,成為東南亞地區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單輪融資。Grab預計將從已有和新進投資者中再融資5億美元,使得此輪融資總計達25億美元。
Grab集團CEO和聯合創始人陳炳耀表示,在這兩家企業的支持下,Grab將繼續鞏固在共享出行方面絕對領先的市場地位,並在此基礎上,讓GrabPay成為東南亞地區首選的行動支付解決方案。
發展共享摩託
高度當地化是Grab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在交通擁擠的東南亞,摩託車才是最靈活方便又省時省力的交通工具,交通擁擠以及出行習慣等因素給了Grab超越Uber機會。Grab利用當地的交通狀況及出行習慣在泰國曼谷、越南胡志明市、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等主要東南亞城市首家推出GrabBike,即共享摩託車服務,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此後,其競爭對手Uber也不得不跟進這項服務。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越南胡志明市採訪時看到,GrabBike在當地頗為盛行。據當地GrabBike摩託車司機介紹,從最為熱鬧的背包客集中區範五老街,到達市中心的地標性建築紅教堂,步行需要20到30分鐘,公交車也頗為不方便,需要等待很長時間,且堵車現象非常嚴重,而選擇GrabBike僅需要7分鐘左右,且費用僅約合0.5美金。不論是當地人還是外國遊客選擇此種服務的人都非常多。
與Uber相同的是,使用GrabBike可以提前知曉行駛路線和價格,避免被收取高價。而在當地電子支付甚至信用卡還不是很普及的背景下,GrabBike與Uber相比還有一個優勢,即乘客可以支付現金。
分析人士指出,由於東南亞數字金融仍在開拓階段,大多數人沒有行動支付的基礎而無法使用Uber。而Grab為了貼合當地民眾的消費習慣,為用戶和司機提供現金支付服務,這種貼心服務讓Grab成為東南亞許多民眾出行的首選。
此外,為了消除多數人對於摩託車存在著不安全性的疑慮,GrabBike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安全的措施。首先,Grab的App會教授一段理論課程,主要是指導司機如何使用司機端的App;其次,司機首先需先通過一個安全駕駛的測試,同時嚴格要求司機行駛時必須把車速控制在每小時60公裡以內,如果超速就會收到系統提醒。對於嚴重違規事件還設有一個淘汰出局機制,以確保乘客安全並能及時與犯規司機解約。
此外,GrabBike的車輛在上路前都會在Grab的訓練中心,接受準許上路的檢查。定期召返新舊員工舉辦教育訓練,更新服務信息以及調整政策,只要缺課就將司機帳號停止。對司機考核評分,每個月會選出300名優秀駕駛員。GrabBike還會為乘客及司機提供個人保險。
中國證券報記者看到,GrabBike的摩託車司機在提供駕車服務時均穿戴統一的公司著裝,期間還會提供給乘客一個必需佩戴的頭盔,以保證安全。
深耕東南亞市場
Grab方面曾多次表示,隨著全球經濟重心逐漸轉移至亞洲,除日本、中國與印度這些大型經濟體外,東南亞也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角色,Grab將繼續深耕東南亞市場。
目前Grab在不斷豐富業務類型,繼續擴大市場。
中國證券報記者看到,目前在胡志明市,Grab也提供送貨服務,既包括鮮花也包括一些較為高檔的食品,主要面向新興的中產階級。此外,一些地區由於公路狀況差,廠家很難將貨物送到客戶手中,Grab為滿足此類需求提供送貨服務。
Grab還推出GrabCoach新業務,進軍大客車市場,主要面對團體客戶提供客車預訂服務。
在新加坡與無人駕駛汽車公司nuTonomy合作,擴展在新加坡的公眾試驗項目上的合作,推出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目前有6輛車在特定地區提供此項服務,Grab希望在2018年前無人駕駛計程車的數量能增至100輛。
在深耕出行服務的同時,Grab還推廣自家的支付業務GrabPay.Grab針對商務人士推出了GrabCar+,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區推出拼車服務GranHitch,同時推出企業打車服務GrabforWork,可以說,Grab在東南亞已形成非常強大的影響力。
分析人士指出,雖然Grab成長迅速,但在東南亞市場上仍面臨Uber等對手的競爭,Uber已募集140億美元,為該公司在全球擴張提供重要動力。為了對抗Uber,Grab與滴滴出行、印度的Ola及同樣來自美國的Lyft展開合作,組成全球聯盟,共同對抗Uber.
可以預見的是,這場出行服務的大戰還會在東南亞持續火熱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