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2月23日報導,Uber在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稱,將在泰國首都曼谷首次推出摩託計程車服務——「Uber MOTO」,進而解決該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此舉預示Uber在亞洲新興市場再出新招以抗擊滴滴、Grab Taxi和Ola等競爭對手。
Uber表示,UberMoto服務是「專門為新興市場的城市準備的」,以解決其交通高度阻塞問題。其首個試點城市曼谷為例,平均每天1500輛汽車行駛在路上,平均每日上下班時間為兩個小時。「這種擁堵破壞每個人的生活質量。」Uber在一份聲明中稱。
目前該項服務仍舊嵌入在Uber的APP中,基本費用是10泰銖(約合1.83元人民幣)每公裡和3.5泰銖(約合0.64元人民幣)每公裡或0.85泰銖(約合0.16元人民幣)每分鐘。
「在泰國摩託車是通勤文化的一部分,」Uber亞洲地區負責人Douglas Ma表示,「Uber的目標是在這種潮流中提供安全、便宜、可靠的交通工具和服務。」Uber正與泰國政府和道路安全社會組織合作,以確保其司機遵守法律規範,包括此前被嚴重忽略的一項規則——迫使乘客戴頭盔。
此前,Uber曾推出過兩輪車快遞服務Uber Rush,但這是第一次使用摩託車運送乘客。Uber表示,曼谷是第一個試點城市,以後可能會推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
但是,不僅僅Uber看到了泰國以及其他東南亞地區對於摩託計程車服務的需求。去年Grab Taxi公司推出的Grab Bike已經在曼谷、越南和印尼等地開始了該項業務的嘗試。而旗下司機人數達20萬的印尼的本土公司Go-Jek也在資本的推動下快速成長,也許會在不久的將來進入市場分一杯羹。
除了摩託車業務,Uber在東南亞及印度地區還進行了諸多因地制宜的嘗試。包括在印度還未推廣便被叫停的三輪計程車服務,在香港推出的物流服務,以及最近在菲律賓的馬尼拉擴大了穿梭巴士服務UberHop。甚至在去年推出現金付款服務,以試圖開拓亞洲新興市場。
Uber在上述區域市場大張旗鼓地擴張主要是因為其在中國市場受挫。
今年2月,Uber CEO卡蘭尼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Uber在中國一年燒了10億美元。「我們在美國已經實現盈利,但是在中國一年虧損10億美元,我們有一個強勁的對手,」卡拉尼克表示,「他們在每一個城市都沒有實現盈利,但是他們正在購買市場份額,我希望整個全球市場不會是這樣。」
去年12月,滴滴快的、Lyft、GrabTaxi和Ola宣布通過建立共享出行全球合作框架,打通四方產品,為中國、美國、東南亞和印度的國際旅客群體提供無縫對接的出行服務,覆蓋全球人口的50%。
今年2月,Lyft CEO約翰·齊默對界面新聞等媒體透露,四方合作的跨境產品最快將於4月正式上線。他表示:「兩到三個月內,在中國打開Lyft,就能召喚起滴滴的服務網絡,在東南亞就是Grab,在印度就是Ola。反之也一樣。」
這樣一來,卡蘭尼克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根據界面新聞統計,截至目前以滴滴為首組成的出行聯盟共覆蓋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700餘座城市。其中,滴滴入駐中國400個城市,Lyft在美國為190多個城市提供服務,而Ola的服務在印度覆蓋102個城市,Grab Taxi在東南亞6個國家22個城市提供出行服務。
易觀國際分析師張旭對界面新聞分析稱,雙方將在全球範圍內展開競爭;未來以滴滴為首的全球出行平臺可以與Uber分庭抗禮。
創立於美國舊金山的Uber已經成為當今最成功的創業公司之一,目前Uber共在全球6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個城市提供出行服務,有超過800萬的使用者。大量的投資湧入Uber,使其估值達到超過500億美元,成為近來估值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但對其安全性的質疑、各地政府的相關法規、計程車司機群體的抗議,都使得Uber在全球市場的推進並不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