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記者 鄭潔
2014-06-24 15:31 來源:澎湃新聞
最近,君主制又回到了輿論焦點。
泰國發生軍事政變前後,國王及王室所扮演的角色備受關注。在西班牙,老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因政治原因退位,把王位交給了兒子費利佩六世。在倫敦,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得到了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會晤。更早一些時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荷蘭出席王宮晚宴,著裝成為討論熱點。
除了這些國家,君主制在不丹、比利時、摩洛哥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仍然存在。對於很多當代讀者來說,君主制似乎是一件不合時宜的古董,應該最終讓位給共和制。
就在卡洛斯一世宣布退位後,西班牙國內發起抗議君主制的示威活動,反對者要求舉行全民公投廢除君主制。因為在西班牙近年來經濟不景氣的局面下,王室內部頻曝腐敗案件,使其越來越不得人心。
但「外交家」網站編輯Akhilesh Pillalamarri認為,君主制扮演了非常有價值的角色,即使是在21世紀。Pillalamarri列舉了5點理由。
第一,《紐約時報》的Serge Schmemann就曾表示,君主制能夠以一種民選國家元首無法實現的方式超越政治,君主能夠以一種民選領導人無法實現的方式代表整個國家。在一個君主制國家,最高政治職位的選擇不會受金錢、媒體或政黨的影響。
第二,在泰國這樣的分裂國家,君主的存在通常是把國家從內戰邊緣拉回來的唯一因素。在比利時這樣的多種族國家,君主制特別重要,因為王室能夠團結各種族團體,使其共同忠於君主而非某一個種族團體。歐洲歷史上統治領域最廣的哈布斯堡王朝,曾經凝聚起一個龐大而繁榮的國家,但在王朝覆滅後迅速分裂成多個小國家。如果廣受阿富汗人尊敬的國王查希爾沙阿的統治得到恢復,阿富汗是否會擺脫如今分裂而敵對的狀態?
第三,君主制可以防止極端形式的政府出現。所有政治領導人必須服務於國王的首相和大臣,即使這些人手握重權,但君主的存在使其很難完全或激烈改變國家的執政路線。柬埔寨、約旦和摩洛哥國王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抵擋了該國政治領導人或各派別極端的政治傾向。君主制鼓勵緩慢而增量的改變而非激烈的變革,從而可以使國家保持穩定。擁有君主制的阿拉伯國家比沒有君主制的阿拉伯國家更穩定,後者中很多國家在「阿拉伯之春」中經歷了大動蕩。
第四,君主具備作出困難而必要的最終決策的權威。比如,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通過議會機構使國家從獨裁走向民主,挫敗了軍事政變。二戰後,日本天皇違背軍隊繼續作戰的願望,宣布投降,拯救了難以計數的生命。
第五,君主的領導方式可以比共和制裡的民主領導人更民主和多元。無論是什麼個性和愛好,君主因其出身成為君主,它們可以成為各式各樣的統治者,所以可能會關注一些不那麼重大的議題,比如英國的查爾斯王儲就比較關心環保問題。另一方面,民選的政治家總是相似的——外向、會賺錢和籌錢、具有煽動力或把自己打造成符合主流民意的形象。
對於君主制的批評聲則主要有兩種。第一,君主的權力可能不受控制從而導致絕對的獨裁。但在當今時代,大多數君主制是在憲法或限制其權力的傳統框架下運作。此外,君主還要面對來自不同宗教機構、貴族團體、富有階層甚至平民的監督。
正如西班牙卡洛斯一世所為,他必須考慮王室在媒體和人民中的形象,因此決定退位由年輕一代接棒,重新打造王室的威望。
第二種批評認為,即使是好的君主也可能會傳位給糟糕的繼任者。但是,當今的王儲從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並生活在被媒體隨時窺看的環境中接受檢視,這一點約束了他們的壞行為。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生來就準備做一國之君,因此接受了更多與人民、政治人物和媒體打交道的訓練。
Pillalamarri總結認為,君主制的好處多於壞處,就像過去一個世紀一樣,君主制會繼續彰顯其政治意義。但這個理論仍需要時間來鑑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君主制,西班牙,日本,泰國,比利時,阿富汗,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