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上榜:近期,南都「記者幫」獲悉,廣州市從化區天堂頂等山峰以及沿途的登山步道存在長期遭受垃圾汙染問題。有登山組織曾自發在天堂頂及沿途山道進行垃圾清理,並清理出大量難以降解的垃圾。11月28日,南都記者聯合「廣州街坊」群防共治隊伍——從化清峰俠對此展開實地走訪調查。
上榜理由:天堂頂是廣州最高峰。近年來,從化區良口鎮道路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私家車可直接開到天堂頂北麓,大量遊客在節假日湧入天堂頂,一些不文明遊客在登山時留下水瓶、包裝袋等垃圾。據報料人反映,其自2015年開始在天堂頂山道徒步,「眼看上山的人越來越多,山上出現的垃圾也越來越多。」良口鎮有關部門也告訴記者,2017年以來,他們基本以每月一次的頻率維護轄內山道,近期每次可清理出80多公斤垃圾下山。如何減少乃至杜絕相關的汙染,如何更好地保護廣州的青山綠水,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廣州第一高峰天堂頂變「垃圾場」
資料顯示,天堂頂海拔高度1210米,是廣州地區的最高峰,有著廣州「最接近天堂的地方」美稱。憑藉其優美的風景和頗具挑戰性的高度,天堂頂近年愈發受到廣州登山愛好者的青睞。
記者了解到,目前天堂頂共有三條登山線路,其中有兩條在從化境內,分別位於良口鎮和石門國家森林公園。從良口鎮上山的步道因交通方便、充滿野趣而備受登山者的喜愛。
從化清峰俠的一名成員告訴記者,他們剛於11月中旬對天堂頂進行垃圾清理活動,當日從山頂和樹林中清理出數十公斤垃圾,「垃圾散落在山上大家可能不會感受到,但我們把收集的水瓶、飯盒、包裝袋等垃圾帶下山集中堆放時,場景很嚇人。」眼看天堂頂美景漸漸變成「垃圾場」,她表示很痛心。
登山愛好者在山林陡坡間撿拾垃圾。
記者走訪:
國家登山步道遭汙染,陡坡、平臺是「重災區」
11月28日上午,南都記者跟隨幾名「從化清峰俠」登山愛好者來到良口鎮,從天堂頂北麓的登山步道上山,並對沿途環境進行觀察。
記者發現,該處上山入口設有垃圾池,山上沒有垃圾箱。登山步道寬約一米,以碎石泥土為路基,開發程度較低,很大程度保持了自然生態。沿路還設有「國家登山健身步道」標誌,上山岔路多、樹林密集且不少路段坡度較陡。
山道上的「國家登山健身步道」標識。
從海拔一百多米處開始,幾乎每30米的路段,「清峰俠」便可從山道兩側陡坡和樹林裡清出一小堆垃圾。登山愛好者張女士認為:「為了掩蓋自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為,有遊客會把垃圾扔到不顯眼的草叢中或扔到陡坡之下,既擴大了汙染範圍,也給撿拾垃圾的人增加難度和危險。」
山道上的小平臺,也成為垃圾滯留的「重災區」。每個平臺上,「清峰俠」們幾乎都能清理出一堆垃圾,比山道間的垃圾更集中、數量更多。
登山愛好者在山林陡坡間撿拾垃圾。
天堂頂山道的垃圾,以礦泉水瓶為主,其次是塑料食品包裝袋,以及登山組織留下的飄帶,難以自然降解,長時間留存會對生態造成較大破壞。一些裝有水的塑料瓶、玻璃瓶,還會起到凸透鏡作用,存在引發山火的風險。
28日當天,走到海拔約700米時,幾名「清峰俠」登山愛好者和記者就已清理出約50斤垃圾。下山時,記者感受到,由於山峰海拔高、道路陡峭,無論是撿拾垃圾,還是將大堆垃圾帶下山,工作量都不小。
登山愛好者帶著3大包垃圾下山 。
受訪遊客:
多個山峰均有垃圾遺留問題 希望有關部門治理引導
記者了解到,走良口鎮上山的登山者在平常周末有一兩百人,最多時一日可達400-600人,「雖然有戶外團隊會要求隊員自行帶走垃圾,但也有不自覺的人,很難發現並制止。」
除了天堂頂,從化境內還有多處受遊客青睞的熱門登山地點,例如阿婆六、通天蠟燭、老虎頭等。記者在與多位登山遊客的交談中得知,時下正值秋季,大量遊客選擇在周末、節假日去登山,因此其他山峰也有類似天堂頂山道被垃圾汙染的遭遇。一些受訪者藉此呼籲,希望有關部門能引起重視,針對此類現象進行治理,引導遊客文明登山。
塑料瓶會佔用大量空間,需要踩扁以方便帶下山。
管理部門:
每月上山清理一次,每次清理垃圾上百斤
12月2日,良口鎮社會事務管理科李主任在採訪中告訴南都記者,天堂頂周邊以山頂為界,一部分歸廣州從化區管理,一部分是惠州龍門縣的地界。「從2017年開始,我們就每月定期組織人手上山清理一次垃圾。如果遇到下雨等壞天氣,就延長到一個半月。」李主任說,「上山人數十人以上,採取人工撿拾方式,要在山上待七八個小時,每次帶下山的垃圾都有80多公斤。」
南都記者從石門國家森林公園處了解到,目前公園內部通往天堂頂的道路尚未對外開放,並設有專人在山下勸返登山的遊客。
登山者建議:
可否設獎鼓勵遊客主動攜垃圾下山
對於如何解決登山垃圾問題,相關工作人員及登山者也都有著自己的建議。
登山愛好者張女士建議,希望有關部門制定方案,鼓勵登山遊客主動攜帶一定數量垃圾下山,並給予他們帶有天堂頂特色的小獎勵。良口鎮社會事務管理科李主任也表示,良口鎮也曾在北麓登山步道入口設置宣傳招牌和垃圾收集池,「山上路很陡,挑垃圾下山很辛苦。希望登山的遊客能自覺把產生的垃圾帶下山。」
有一部分受訪者則認為,山道上應設置垃圾箱集中收取垃圾,定時清理,「總比漫山遍野的扔要好。」但也有部分受訪者表示,設垃圾箱會鼓勵遊客在山上製造垃圾,垃圾在山上集中點堆放,如果不能及時清理,也是一種對自然環境的汙染。
據媒體報導,2014年尼泊爾曾發布規定,要求登珠峰者必須攜帶8公斤垃圾下山。國內暫無此類舉措,但已有一些地方出臺針對山嶺環境保護的條例,從法律法規層面保障山嶺自然環境。如《珠穆朗瑪峰登山垃圾管理暫行辦法》《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焦作市北山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均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協調區域內管理機構,開展山嶺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記者瀏覽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官網發現,廣州市近年出臺有《廣州市流溪河流域保護條例》,但與山嶺環境保護相關的僅有《廣州市白雲山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
此外,不少網友在談及戶外登山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時,都會倡導「LNT原則」,即是Leave No Trace(無痕山林)原則,號召登山者「除了腳印,什麼都不要留下」。
南都點評:天堂頂等從化境內的山峰屬於廣州境內珍貴的自然旅遊資源,仍有很大開發空間。垃圾叢生現象將對當地旅遊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形成不良影響,破壞從化綠水青山的整體形象,應當引起各有關部門的重視。從化多座山峰遭垃圾汙染,也易對從化區委區政府制定的「打造大灣區最美鄉村」、「創建精品特色小鎮」等政策定位形成不良影響。南都記者已將相關走訪線索轉至從化區人民檢察院相關部門,該院擬啟動核查程序。南都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及時發力,支援良口鎮,從軟體、硬體、宣傳等多方面著手,解決持續汙染問題。
因此,本期《周一見》不設評分,我們期待這一環保難題,能在多方參與下切實得到解決,交出一份優秀的答卷。
採寫 南都記者 魏志鑫 吳筍林 黎玉瑩 實習生 馬新傑
攝影 南都記者 徐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