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佘宗明)1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偽精緻」的坑,「有請」也莫入》的評論。
近日,一篇題為《「偽精緻」正在掏空年輕人的錢包和內心!》的文章熱傳,直言「偽精緻」正變成年輕人眼前的消費主義陷阱。文中提出的青年一代的「偽精緻」消費傾向值得深思。
什麼叫「偽精緻」?最直觀的特點大概就是,外在雅致、表象光鮮,可這其實是為了看著精緻而扮得精緻。精緻的表象下,是有些人私人生活中很少拿來示人的邋遢、做作和欠債。
追求有質感的生活本無可厚非,實現跨越式的消費升級也是個人權利,將生活品質的追求跟「精緻」的標準對標,他人似乎也不應指責。問題是,如果所謂的精緻只是「社交軟體」裹挾下的假面表演,那難免因「裝」而偽。裝得再像,也只能是在虛擬實境裡假裝過得很好,既改變不了現實裡的「糙」,還會被「裝精緻」付出的高昂成本拉低生活品質。
有句話說,「面具戴久了,就會忘記真實的自己」。年輕人,如果沉浸於「偽精緻」帶來的虛妄滿足感,很容易陷入其中、迷失自我。
如果對精緻的認知止於外部的光鮮,將「精緻」膚淺地定義為曬風景照、曬咖啡館、曬奢侈品、曬時尚穿著……曬曬曬,那只會墜入「偽精緻」的囚籠,非但失去自我認知的坐標,還會為其所累、受其所害。
也許對「偽精緻」者來說,精心打造文藝範或高冷氣質的「人設」,也有其自洽的邏輯:人都是活給別人看的,所以自己過得再怎麼困窘、家裡怎麼一地狼藉不要緊,重要的是別人眼裡的自己要體面,所以無論去掉「濾鏡」後的生活多不堪,都要將精心營造的歲月靜好表象、貴族般的高級生活場景展示給他人——哪怕去一次高檔餐廳接下來得吃泡麵半個月,曬一次照片得美顏半個小時。要的就是「裝自己的精緻,讓別人羨慕嫉妒恨去。」
只不過,所有硬撐出來的「偽精緻」,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錦衣玉食,可頤其形」,但維護這層形象的成本極為高昂。因為「偽精緻」往往意味著對自我消費能力的揠苗助長,對工資卡的洗劫。
不難想見:既然它只將自我身份認同的「升維」跟外表光鮮掛鈎,那就免不了要靠炫耀性消費支撐那層精緻,可就像「北上廣不相信眼淚」那樣,錢包與網貸額度也不相信精緻。套用那個句式就是,出來「偽精緻」,遲早是要還的。到頭來,這些「偽精緻人士」經常是收支量表長期赤字,月光之餘還得靠借錢度日。
與「偽精緻」對應的消費觀,看起來是前衛的超前消費,實則是虛榮消費。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在著作《有閒階級論》中說,通常來說,商品價格上漲會導致需求的降低,但在某些商品上卻存在著價格上漲反而導致需求增加的現象。這也就是「凡勃倫效應」,支撐這種景象的重要動力就是虛榮消費。用法國社會學家鮑德裡亞的話來說,購買這類物品不只是「當作工具來使用」,同時也是「當作舒適和優越等要素來耍弄」。
被那些時尚類營銷牽著鼻子走、憑著「勒緊褲帶也要虛榮消費」撐起的精緻,註定跟真正的精緻背道而馳。精緻的基本要求與其說是精美妝容,不如說是雍容;與其說是取決於物質,不如說是取決於生活態度。活得精緻,也理應是發於心、溢於行,或者說由內到外自然而然的精緻,而不是精心凹出看起來「精緻」的造型。
這樣不流於俗套的精緻,才是真實而自在的,它不會膚淺地認為,只買貴的、只用大品牌、只曬最光鮮便變得高雅,而是在舉手投足間顯現出那種讓人舒服的氣質和魅力。有些人素麵朝天,也比那些濃妝豔抹者要精緻,他們沒有心為形役,沒有被物質層面追求綁架,而是對精緻有更高層次的理解,在內就是清醒地體認自己,追尋內心的自洽感,在外則是保持自己獨特的儀式感,對生活保有一份熱愛與敬惜。
拒絕「偽精緻」,不被物慾俘獲,不為取悅而「裝」,人格獨立而堅韌,內心平靜但強大,「精緻」就不會只是拼命夠卻夠不著的外在標籤,而是自內而外散發的氣質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