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桂林米粉又決定漲價了,很多年輕人直呼米粉都吃不起。然而只是從5塊漲到5.5而已,5毛錢就能把年輕人嚇到了嗎?
當代年輕人的朋友圈各種旅遊各種美食各種詩和遠方,是否每個發這樣精緻朋友圈的人都能享受著這種精緻呢?於是網絡上出現了一個詞「偽精緻」,指一些年輕人為追求精緻生活而超越自身能力過度消費的問題,最直觀的特點大概就是,表象光鮮,可事實是為了看著精緻而扮得精緻。
當代年輕人的消費觀挺搞笑的,騎著共享單車去酒吧蹦迪,喝25塊的奶茶卻覺得5.5的米粉吃不起,網購的價格可以高但是一定要包郵……這屆年輕人真是越來越搞不懂了。
我看過一則新聞,一位年輕漂亮的女生,沉迷於精緻朋友圈裡,每天叫外賣,送到後並不是馬上開吃,而是把外賣小心翼翼的擺放到看似精緻的餐具了,然後擺拍半天,才開始吃已經冷了的外賣,一邊吃還一邊修圖。每個月的工資並不多,為了自己的精緻窮,一邊透支一邊節省。
還有很多次到各個網紅餐廳時,會遇到很多只是為了來發個朋友圈裡姑娘,她們會不顧一切先點上幾樣顏值擔當的,好不好吃不重要,拍照好看就行,一副反正今天老娘就是朋友圈的最美的感覺。大多數都是些甜品之類的,然後又怕胖,拍完照就直接走了,真的是只舔了一口。
閒魚上一件衣服就能把一個姑娘「賣了」的事例就更多了。全身上下都是名牌的女神竟然住在長蛆的惡臭出租房;收入不多的家庭,孩子卻要穿1000塊的鞋子;工地的小工都要貸款買寶馬……
偽精緻太可怕了,每個人都嚮往精緻的生活,但是不能過度消費變成了精緻窮。我也是有點虛榮的,但是我會努力控制,我不求最新款,喜歡我可以等著打折時候買,孩子的我也不會買大牌,孩子長得快,只能穿一季,很多品牌打折扣下來也是很便宜的,偶爾約上好友閨蜜打卡網紅精緻餐廳發發朋友圈也無妨,但是不會為了一張照片而浪費。
朋友圈是分享生活的圈圈,不是攀比的地方,我們有儀式感是很好的,但是要把握尺度。我們應該理性消費,用之有度,分享朋友圈,拒絕偽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