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在「偽精緻」生活下生存?

2020-12-14 百家號

什麼是「偽精緻」生活?

就是一群人,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有玩,生活追求精緻,但實際上並不富裕的生活狀態,這樣的人被稱為「隱形貧困人口」。《人民日報》將這群人做了這樣的畫像:雖然朋友圈光鮮,外表看起來精緻無比,但這群人口袋空空如也,吃土是常態。

有數據顯示,35歲以下年輕一代,僅有44%的人有存款習慣,而這些人中,每月平均儲蓄僅1389元。

河南商報某記者在對當地百名年輕人的調查中發現,98.38%的年輕人覺得有必要存款,而現實是,50.81%的人沒有存款或存款不足1萬元。調查中發現,不少人一個月收入三四千,每月花銷卻過萬。那到底是什麼,導致年輕人追求這種不理智的消費行為?

究其根本,主要是現在年輕人的消費觀,深受網際網路的影響,不能合理評估自己的消費能力,盲目跟風去維持精緻的假象,追求高端大氣上檔次,花明天的錢,過今天的日子。

向銀行「借」錢是現在年輕人的「融資」方式之一。80年代初,我國出現了第一張信用卡,隨後,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各大銀行紛紛推出本行信用卡,拉動內部消費需求。

不過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國內各項產業相對落後,國民的消費觀念相對保守,普通群眾可能連信用卡的用處都不清楚。

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國家間的文化隔閡,現如今,國外超前消費的理念漸漸被當下年輕一代接受。但是到了還款日,捉襟見肘的他們,也只能拆了東牆補西牆,用這張信用卡給另一張信用卡買單。

各大金融品平臺也是年輕人的「寵兒」。為了刺激消費,各大金融平臺也沒少「費心」。時不時來個優惠活動,力度足夠吸引人,前提是得用虛擬資產支付,累積一定金額後,才能享受優惠,倡導活在當下的年輕人,哪兒還會想到以後的心酸。

甚至有網友調侃:雖然你努力還款的樣子很狼狽,但是你花錢的時候真的很「美」。

除此之外,不少年輕人為了滿足自己奢侈的生活,涉足網絡非法的貸款平臺,無視其中的風險,盲目貸款。近年來,年輕人深陷網貸跳樓自殺的新聞並不少見,也許只是幾百塊,但是雪球越滾越大,最後非法金融平臺的天價還款數字,成了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經常能在社交網絡上看到,年輕人曬出所謂的「精緻生活」,無一不是香車美酒,化妝品鞋包。這樣的人無下限透支未來,外表看起來無比精緻,但是私底下卻沒完沒了還著卡債,最後形成惡性循環。

相關焦點

  • 如今多少年輕人是偽精緻?
    昨天桂林米粉又決定漲價了,很多年輕人直呼米粉都吃不起。然而只是從5塊漲到5.5而已,5毛錢就能把年輕人嚇到了嗎?當代年輕人的朋友圈各種旅遊各種美食各種詩和遠方,是否每個發這樣精緻朋友圈的人都能享受著這種精緻呢?
  • 拒絕偽精緻,這一屆的日本年輕人熱衷「極簡生活」,崇尚少即是多
    拒絕偽精緻,這一屆的日本年輕人熱衷「極簡生活」,崇尚少即是多眾所周知,自從日本社會進入第四消費時代以來,這一屆的年輕人,就在對待消費的態度上出現180°的轉變。例如:這一屆的日本年輕人,雖然他們在消費方面的數量降低了,但是他們的消費質量卻顯著提升。比起以前物質膨脹時代下的「攀比消費」「欲望消費」,這一屆的日本年輕人,開始在極簡主義的影響下,探索「少即是多」的消費模式,也就是「極簡消費」。
  • 梁宏達:偽精緻掏空的年輕人,不願意回到現實,接受不了窮生活
    社會學家梁宏達對於偽精緻這一個話題做過解說,也從當下的90後人群之中,對於這一類偽精緻的年輕人做過分析,發現他們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絕大多數都是開始了偽精緻的生活,就無法真正的願意回到現實生活之中,直接一點的說吧,他們就是接受不了回歸到1:1的窮生活之中。對於偽精緻的生活,梁宏達是怎麼看的呢?
  • 偽精緻,正在掏空年輕人的生活
    物道君語:不知何時起,社會上越來越多「偽造」的東西,假奶粉、假學歷、假慈悲,而有的人生活也是假的——偽精緻。這樣精心打造出來的美好,看著確實讓人羨慕,事實上卻只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不斷消耗我們對生活的熱愛。無奈的是,如今偽精緻變成了一種潮流。也許,你會問什麼才是真正的精緻?
  • 「偽精緻」正在掏空這一代年輕人?
    作者:Ellian現在的90後,常常把「不將就」掛在嘴邊,因此也誕生了「精緻主義」這樣一個在消費升級背景下出現的一個新名詞,用來形容以90後為代表的年輕人在消費觀念上呈現的新特點:不僅對產品和服務細節有了更加精緻的追求,而且還希望從產品、服務中獲得精神和認同方面的價值。
  • 與年輕人「偽精緻」相對的,是中年人的「偽堅強」
    今天看到一篇文,說的是現在有些新生代年輕人不顧經濟實力能否支撐推崇一種「偽精緻」的生活,還要曬出來,怕別人不知道,誰的朋友圈估摸都有這樣的,我也一樣。其他人我都可以屏蔽或視而不見,唯獨高中同桌除外,一來她人長得漂亮,時不時看到能令人舒服又有情懷。再者,就算是曬,人家也有那個實力,而且曬也不只是物品東西,連人也跟著一起。
  • 被「偽精緻」迷翻的年輕人
    於是都在頂著「精緻」二字生於天地間。奢侈品的佔有量,代表著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在非洲沒有人去渴望一隻LV的包。想得更多的是剩下的水還夠不夠下一頓飯。當剛需被滿足的時候,自然要上升到軟需。一個五位數的包和三位數的包沒什麼本質區別——都是裝東西。當然,對於一部分人來說,也有可能三位數的包的裝的是生存,五位數的包,裝的是犢子。
  • 「偽精緻」還是「類精緻」:對偽精緻一文若干觀點的反駁
    對《偽精緻正在掏空年輕人的錢包和內心》一文若干觀點的反駁一.對比得出的精緻不是精緻精緻是這樣的:李銀河和劉若英的現身說法,即「精緻的生活首先是清醒,其次是平和,再次是喜樂」,「我會提醒自己臉上總要帶上笑容,心中滿是歡喜」。
  • 「偽精緻」正讓年輕人深陷其中,別盲目跟風!
    如今,奉行「偽精緻主義」消費觀的年輕人何其多哉?在雞湯大肆宣揚「人生要精緻」之下,的確該對自己好一點,將自己從粗糙與節儉中解放出來。然而,活得精緻要建立在量入為出的基礎上,哪怕一到月底就「月光」,總比月初就「月光」好得多。「精緻主義」消費觀其實是有錢時該花則花,無錢時不會超出自身能力去開銷,至少不會太離譜。而「偽精緻主義」消費觀則是衝動消費觀,今天揮霍、明天吃土,挎的是LV、吃的卻是方便麵,外表看起來精緻無比,口袋裡卻空空如也。
  • 「偽精緻」和「儀式感」正在掏空中國年輕人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偽精緻」和「生活要有儀式感」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標準。就在前幾日,幾位研究生為了追求生活的儀式感,花費近萬元改造宿舍,走紅網絡。牆紙,檯燈,LED燈串,窗簾,立志於把宿舍改造成「小仙女宿舍」。由於在網絡走紅,很快就被消防部門關注到,並指出該宿舍的改造有消防隱患。太多的私拉電線。被勒令校方核實處理。
  • 「偽精緻」,正在掏空中國年輕人
    不知何時,「精緻「和」儀式感」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標準。 越來越多的女孩,都在期待成為別人口中「精緻」的人。這種對「精緻」感的追求,一時間成為被吹捧的焦點。 光鮮表象下,是把物質和外表變成了生活好壞的標尺。「偽精緻」,正變成擺在年輕人眼前的陷阱。
  • 裝孤獨、偽精緻、窮炫富、真迷茫,一代年輕人的囧像
    裝孤獨、偽精緻、窮炫富、真迷茫,這幾個詞語,經常單獨或者組合起來出現在社交網絡上,單一看不覺得有什麼問題,都是年輕一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如當初嘲笑80後是「垮掉的一代」一樣。可一組合把他們扎堆放在一起,發現真的有好重的戾氣,負能量爆棚。
  • 被偽精緻綁架的年輕人最後怎麼樣呢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人都開始追求更加精緻的生活。尤其是一些年輕人更是將精緻做到了極致:下午茶一定要是星巴克咖啡、旅遊必定要配上美麗的圖片、護膚品和化妝品一定都必須是迪奧、阿瑪尼,女孩子無論高矮體重必須是90斤……精緻其實沒錯,人生苦短該精緻的時候就要精緻,但是過度的精緻帶來可能不是美好的體驗反而可能是新一輪的焦慮。我稱這樣的精緻為偽精緻。
  • 為什麼職場裡的偽精緻比例最高?您身邊有嗎?
    偽精緻的產生,有時代的必然特徵,有其生存的土壤,職業881(關注可獲得最專業職場解惑、職業規劃輔導)從職場角度給予瀏覽者最專業的解析:
  • 沉迷「偽精緻」的青年們到底在焦慮什麼?-虎嗅網
    2019年有兩篇網文引發了許多年輕人的關注,篇名分別叫作《「偽精緻」,正在掏空中國年輕人》和《別讓「偽精緻」毀掉你的生活》。而當這種「精緻生活」成為一些身處弱勢、生活並不寬裕的年輕人的精神崇物和心儀所向的時候,一種視覺包裝下的「偽精緻」生活就會誕生。「偽精緻」,亦可稱作「假精緻」,「偽精緻」生活是指一些收入有限、生活並不富足的青年人用超前消費、過度消費、面子消費等方式去暫時滿足一種「品質追求」和「精緻享受」的願望。
  • 「偽精緻」掏空了年輕人
    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從人民日報的一篇關於《「偽精緻」正讓年輕人深陷其中,別盲目跟風!》中或許能找到一些答案。文中提到,如今,奉行「偽精緻主義」消費觀的年輕人何其多哉?有人「寧願買800元的衣服,也不買超過10元的牙膏」,有人「口紅必須用大牌,幾十塊錢的唇膏用了怕爛嘴」。
  • 中國的年輕人正在被「偽精緻」毀掉?
    近些年,隨著經濟發展的越來越快,人們的消費水平也越來越高,生活品質也有了質的飛躍!尤其是加上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大家的生活方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在今年春節前的「車釐子自由」,本來是在一線大城市年輕人的話題,現在在三四五線城市也開始盛行起來了!
  • 「偽精緻」的坑,「有請」也莫入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佘宗明)1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偽精緻」的坑,「有請」也莫入》的評論。近日,一篇題為《「偽精緻」正在掏空年輕人的錢包和內心!》的文章熱傳,直言「偽精緻」正變成年輕人眼前的消費主義陷阱。文中提出的青年一代的「偽精緻」消費傾向值得深思。
  • 偽精緻不是病
    原標題:偽精緻不是病   年輕人,是一個永遠被人看不慣的群體,被長輩看不慣,被媒體看不慣,被中年人看不慣,被營銷號寫手看不慣。這不,又被貼了個標籤:偽精緻。原來是「精緻利己主義」,現在連精緻都不配了,只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偽精緻。
  • 郭敬明深陷炫富爭議:偽「精緻」,還要騙多少年輕人
    當代年輕人的「偽精緻」「就算沒錢也要買個A貨」「用iPhone的就是高人一等」「不穿AJ就會在朋友面前掉身價」「沒有用過SK-II、CPB不足以談人生」每個人都想生活得更好,或者說至少在表面看起來比別人好,唯恐在社交場合裡落到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