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偽精緻」生活?
就是一群人,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有玩,生活追求精緻,但實際上並不富裕的生活狀態,這樣的人被稱為「隱形貧困人口」。《人民日報》將這群人做了這樣的畫像:雖然朋友圈光鮮,外表看起來精緻無比,但這群人口袋空空如也,吃土是常態。
有數據顯示,35歲以下年輕一代,僅有44%的人有存款習慣,而這些人中,每月平均儲蓄僅1389元。
河南商報某記者在對當地百名年輕人的調查中發現,98.38%的年輕人覺得有必要存款,而現實是,50.81%的人沒有存款或存款不足1萬元。調查中發現,不少人一個月收入三四千,每月花銷卻過萬。那到底是什麼,導致年輕人追求這種不理智的消費行為?
究其根本,主要是現在年輕人的消費觀,深受網際網路的影響,不能合理評估自己的消費能力,盲目跟風去維持精緻的假象,追求高端大氣上檔次,花明天的錢,過今天的日子。
向銀行「借」錢是現在年輕人的「融資」方式之一。80年代初,我國出現了第一張信用卡,隨後,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各大銀行紛紛推出本行信用卡,拉動內部消費需求。
不過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國內各項產業相對落後,國民的消費觀念相對保守,普通群眾可能連信用卡的用處都不清楚。
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國家間的文化隔閡,現如今,國外超前消費的理念漸漸被當下年輕一代接受。但是到了還款日,捉襟見肘的他們,也只能拆了東牆補西牆,用這張信用卡給另一張信用卡買單。
各大金融品平臺也是年輕人的「寵兒」。為了刺激消費,各大金融平臺也沒少「費心」。時不時來個優惠活動,力度足夠吸引人,前提是得用虛擬資產支付,累積一定金額後,才能享受優惠,倡導活在當下的年輕人,哪兒還會想到以後的心酸。
甚至有網友調侃:雖然你努力還款的樣子很狼狽,但是你花錢的時候真的很「美」。
除此之外,不少年輕人為了滿足自己奢侈的生活,涉足網絡非法的貸款平臺,無視其中的風險,盲目貸款。近年來,年輕人深陷網貸跳樓自殺的新聞並不少見,也許只是幾百塊,但是雪球越滾越大,最後非法金融平臺的天價還款數字,成了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經常能在社交網絡上看到,年輕人曬出所謂的「精緻生活」,無一不是香車美酒,化妝品鞋包。這樣的人無下限透支未來,外表看起來無比精緻,但是私底下卻沒完沒了還著卡債,最後形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