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房子的價格走向的問題,歷年來都是被人們反覆爭論。不管怎麼行房價暴跌,現實就是房價依然在上漲。
有一部分人,只要看到有人在說房價要上漲,他們就會不分青紅皂白說是房託,但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便即使房子跌到了蔥價,他們也不會去買。
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從人民日報的一篇關於《「偽精緻」正讓年輕人深陷其中,別盲目跟風!》中或許能找到一些答案。
文中提到,如今,奉行「偽精緻主義」消費觀的年輕人何其多哉?有人「寧願買800元的衣服,也不買超過10元的牙膏」,有人「口紅必須用大牌,幾十塊錢的唇膏用了怕爛嘴」。
在「偽精緻」者那裡,極力追求表面上的光鮮亮麗,挎著上萬元的包包,使用著大牌護膚品,每天必點一杯星巴克,在朋友圈曬各地旅遊等等。
實際上,每月月初就把工資全部花掉,靠著花唄、借唄等度日,自己生活的那個「窩」也可能亂成一團糟,所租房屋或許還是群租,或許連個獨衛都沒有。
數據分析機構尼爾森發布的《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顯示,86.6%的年輕人都在使用信貸產品,年輕人平均債務收入比(即負債率)為41.75%,只有13.4%的年輕人零負債。
滙豐銀行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90後一代人的債務與收入比達到1850%,該群體欠各種貸款機構和信用卡發行機構的人均債務超過17433美元,即90後人均負債多達12萬元人民幣。
人均負債12萬元,這12萬元在二三線城市可以是一套房子的首付了。但他們寧願為自己表面光鮮背負高額的債務,卻不願意花一分錢在買房子的事情上。
到了這個年齡逃不脫買房的命?
在我們中國骨子裡面有一種傳統思想,有房才有家,安家才能樂業。房子,在人們的心中佔比非常高。
常言說男人三十而立,很多人在30歲的時候,基本上都成家了。成家了,連自己的一套房子都不打算買,這是對家人的負責態度嗎?
小王,從西部偏遠的地區農村來到廣州打工,在工廠裡面認識了年輕漂亮同事,年前的時候,小王和女朋友準備一起回小王的老家過年,兩人高高興興地坐著火車輾轉汽車到了老家。女朋友一看,老舊的房屋,心裡不是滋味。
小王的女朋友在恰當的時候,不經意地問小王,我們結婚的時候準備在哪裡辦酒?你打不打算去縣城買一套房子?小王若無其事地回答道,就在這裡辦呀,去縣城買房子幹什麼?在這裡住多好啊。
春節過後,女朋友向小王提出了分手。告訴他,不是不願意嫁給他,而是連買房的勇氣都沒有,未來你拿什麼給我做避風港?小王就因為不想買房的事情,把女朋友丟掉了。
其實,這些故事在我們生活中反覆上演。
小蘇,也是貴州大山出來的,他和他的女朋友在高中就認識,大學畢業後一起去北京打拼,他女朋友也是問他,我們以後還回你老家的農村去嗎?小蘇認真地跟她說,我們現在的收入水平,在北京買房肯定無望,但是,我們的收入可以在貴陽買一套房子。
小蘇的女朋友聽了,心裡也暗自高興,自己也明白,確實在北京買房不太現實。不久,小蘇就趁國慶放假的時候一起帶著他女朋友來貴陽看房子。向親朋好友借了一些首付,把房子定下來了,最後他們也走向了幸福的婚姻殿堂。
確實一套房子,有時候能決定一樁婚姻,這裡面蘊含的一些東西不僅僅是房子,更體現的是對家庭的責任。
有人會說,我農村都有大房子,也不需要買房子。但細心的朋友就會發現,國家現在在搞城鎮化建設,很多的農民轉為城市人口,很多的農民已經在城市安家了。
現在,在扶貧政策的引領下,很多貧困戶靠移民搬遷,也在城市住上了新房子。漸漸地就會發現,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村人口會越來越少。
根據央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城鎮居民96%的家庭都有住房。說明,成家過後幾乎每個家庭都把買房提上了日程。
又有人說,我不買房,租房可便宜多了。央視名嘴白巖松在節目中表示,「只要有可能當然要買房,怎麼能租呢!因為租房相當於肉包子打狗,刷刷往外扔錢;買房子則是肉包子都能變成狗,它會升值。」白巖松的這句話雖然「俗」了一點,但是他能反映出買房和租房的區別。
年輕人不買房也可以,但不要「偽精緻」給掏空了
對於年輕人來說,更多的應該是把精力放在事業上面。就像人民日報說的那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超前消費、負債纍纍帶來的壓力與焦慮「花錢一時爽,還錢淚兩行」,也有職場競爭激烈帶來的工作不確定性,更不要說,每個人都不能保證自己不會有生病、事業不順、家道中落等突如其來的意外。
有遠見者還是不要將一次又一次讓自己感到肉疼的消費,作為彰顯品位、證明不凡的「勳章」。
況且,房子是固定資產中是能抵禦通貨膨脹的資產。簡單而言,現在3000元一平方,10年後8000元一平方,也是合理的。10年後工資也會翻了一番。理論上來看,現在的3000元和10年後的8000元是一個價。
趁我們現在年輕的時候,提高自身的本領,增加自己的收入,至少讓自己的收入能跑贏通貨膨脹,也不至於十幾年過後收入還在原地踏步,但中國家庭的這一生大多都逃不出要買房的命,至少在未來10年都是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