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來了它來了,奢侈品集體漲價了!
受疫情影響,
2020年全球奢侈品市場銷售慘澹,
LVMH集團直接蒸發了2000億人民幣的市值。
在這樣的情況下,
中國市場率先反彈,
一眾國際奢侈品牌公然漲價轉移虧損。
LV在3月份時,就連續兩次漲價;
香奈兒此次漲幅躍至15~19%。
這裡多一句嘴:520到了,你懂的。
消息一出,
正想呼籲韭菜們謹防被收割,
不想奢侈品專櫃前卻排起了長龍。
據記者採訪,
顧客冒雨排隊的原因,
是想在漲價前買到包包。
一場漲價狂潮,
出賣了多少人的偽精緻。
之前,央視發布了一份報告,
《2019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
數據顯示:
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高達797.43億元;
銀行卡應償信貸餘額為6.98萬億元,
環比增長1.79%。
據稱,90後平均負債高達六位數!
而造成90後負債的原因,
除了買房這樣的剛需,
最大的原因就是過度消費。
你是否也聽過這樣的雞湯:
「不是你的運氣太差,遇不到有錢人,
是你的消費觀和自我定位太低,
遇到喜歡的東西別糾結了,買它!」
「越會花錢的人,越會掙錢。」
「只有一個愛馬仕比一個都沒有更丟人。」
「限量皮膚,穿上就是男神,兄弟們衝!」
……
在這些華麗又讓人優越感猛增的語言刺激下,
一不小心,我們就掉入消費主義的陷阱,
花起錢來毫不含糊,像極了財務自由。
前同事小野最近換了份不錯的工作,
公司在一座高檔的寫字樓,
為了讓自己融入這個環境,
他特意買了一塊小几萬的手錶。
這使得原本就沒什麼錢的他,
一下子變成了窮光蛋。
他一邊向我傾訴欠債的苦,
一邊又盯上一款輕奢卡包。
我問他為什麼還要買那麼貴、
且沒有實際大用的東西?
他如同過來人一樣,告訴我:
就像男人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西裝,
那象徵著別人對他的認同,
有了它們,喝涼白開都覺得優雅。
很多年輕人也是這樣的心理,
為了追求別人的認同,
明明月薪五千,
卻要活出五萬的模樣;
儘管囊中羞澀,
每周也必去人均消費幾百元的網紅店打卡;
把朋友圈裝飾得紙醉金迷,歲月靜好……
消費主義的陷阱,
用網友的話來說,就是:買了個寂寞。
它營造了一個假象,
一個證明自己沒那麼差、活得很好的假象。
它讓我們看起來更像富人的同時,
也讓我們無比狼狽。
記得去年有這樣一個新聞,
瀘州一名妻子沉迷網購,
經常購買各大名牌的包包、衣服和化妝品,
在2018年的時候,
就通過各種渠道欠債20萬。
丈夫得知後,好不容易才幫她還清了債。
然而,妻子卻沒有收手,
每個月都幾萬幾萬地花錢,
2019年便又欠下30餘萬的巨債。
崩潰的丈夫怒上天台,想要輕生,
最後在民警的勸說下才冷靜下來。
能夠在一年內償還20萬,
理應是一個日子過得不錯的小康家庭。
要知道,在中國,
月收入達到2萬元的人不足總人口的1%。
20萬對於一個普通年輕人來說,
要奮鬥多少年才能攢下來。
這名妻子因一己私慾,
而弄得全家舉步維艱,
太不值當了。
然而更不值當的是,
為了虛榮心出賣健康。
早些年有小夥子為了買蘋果手機割腎,
近年來又有小姑娘為了買蘋果手機賣卵,
而這樣的事件不止一起。
今天要說的,只是其中一件。
女孩在杭州念大二,
無意間看到了賣卵的小廣告。
因酬勞不菲,女孩心動了,
立馬聯繫了對方。
在連續十多天注射藥物後,
女孩在一家小診所取出卵子,
獲得了1萬元的報酬。
拿到報酬後她的,
興高採烈地買了一臺蘋果手機。
不想沒過幾天,身體就出現了問題,
腹部隆起像一個懷胎8月的孕婦,
疼到虛脫,差點喪命。
正常女性的卵巢直徑只有3、4釐米,
而女孩的卵巢直徑已有13釐米,
比新生兒頭部還大。
醫生從女孩肚子裡抽出了5000多毫升腹水,
約十幾斤重。
醫生提示,
「掠奪式」取卵對卵巢的損害是不可逆的,
嚴重的導致不孕不育,甚至危及生命。
虛榮帶來的代價不會缺席,
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
毫無節制地「買買買」只會債臺高築,
最後拖垮我們的後半生和家人。
經歷了一場疫情,
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存錢很重要。
因為一旦沒了儲蓄,
意外來臨時,我們將不堪一擊。
對比美國民眾的現狀,
就能理解這樣一句老話:
手裡有糧,心裡不慌。
管得住自己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日本一名叫「咲」的女生,
被譽為日本最會省錢的女孩。
她省到什麼地步?
從來不買不打折的東西,
一根四毛八的大白蘿蔔,可以吃好幾頓,
平均一天下來,開銷不超過10元。
有人質疑她工資高,其實不然,
她每個月掙到的錢約1萬元,
在日本不算高收入,
每當發工資的時候,
她都會把大部分錢存起來,
只給自己預留極少的一部分,
且每天記帳,精算到分。
27歲時她就買下了人生的第一套房,約63萬,
有了第一套房的房租收入,
她很快在29歲買下了第二套房,約114萬元。
到2019年,33歲的她買下第三套房,
如今她正享受包租婆式的財務自由。
攢錢不過兩種方式:開源、節流。
這位小姐姐可謂將節流做到了極致。
雖說我們不必做到如此,
但對於年輕人多少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現今有句要命的毒雞湯:
「錢是賺來的,不是省出不來的。」
然而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
人生的第一桶金,
就是靠「節流」獲得的,
在沒有眼見的快速賺到錢的能力時,
要學會克制;
在我們有快速賺到錢的能力時,
更要學會理財。
高爾基有句名言:
哪怕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克制,
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
成年人的底氣,是錢給的,
多一點克制,便多一份踏實。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
年紀輕輕精緻窮,我錯了嗎?
其中詹青雲的辯論一針見血: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為喜歡買單,
而是在為大眾認可下的「精緻」買單。
什麼是大眾認可的「精緻」?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名牌,
奢侈品最大的誘惑,就是明碼標價。
我們說不清楚,
我們是喜歡這件商品的風格、創意、質量……
還是僅僅喜歡,價碼貼在身上的感覺。
精緻窮不可怕,虛榮窮才是原罪。
精緻本身和消費沒有正相關,
虛榮的消費,才是年紀輕輕破產的根本。
真正的精緻,
是一種健康的理念,
是對美好生活真正的嚮往,
是基於自我認可前提下的恰當消費。
它的存在僅僅是出於喜歡、適用,
不跟風、不刻意、不透支未來,
也不為迎合別人的眼光,
它是積極向上的,
使我們更愛自己,
引導我們更加努力、更加自律地去生活。
而偽精緻不是這麼個回事,
別讓優越感,毀了我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