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7億負債反思:「偽精緻」,害了多少年輕人?

2020-12-14 原來是七公子

它來了它來了,奢侈品集體漲價了!

受疫情影響,

2020年全球奢侈品市場銷售慘澹,

LVMH集團直接蒸發了2000億人民幣的市值。

在這樣的情況下,

中國市場率先反彈,

一眾國際奢侈品牌公然漲價轉移虧損。

LV在3月份時,就連續兩次漲價;

香奈兒此次漲幅躍至15~19%。

這裡多一句嘴:520到了,你懂的。

消息一出,

正想呼籲韭菜們謹防被收割,

不想奢侈品專櫃前卻排起了長龍。

據記者採訪,

顧客冒雨排隊的原因,

是想在漲價前買到包包。

一場漲價狂潮,

出賣了多少人的偽精緻。

之前,央視發布了一份報告,

《2019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

數據顯示:

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高達797.43億元;

銀行卡應償信貸餘額為6.98萬億元,

環比增長1.79%。

據稱,90後平均負債高達六位數!

而造成90後負債的原因,

除了買房這樣的剛需,

最大的原因就是過度消費。

你是否也聽過這樣的雞湯:

「不是你的運氣太差,遇不到有錢人,

是你的消費觀和自我定位太低,

遇到喜歡的東西別糾結了,買它!」

「越會花錢的人,越會掙錢。」

「只有一個愛馬仕比一個都沒有更丟人。」

「限量皮膚,穿上就是男神,兄弟們衝!」

……

在這些華麗又讓人優越感猛增的語言刺激下,

一不小心,我們就掉入消費主義的陷阱,

花起錢來毫不含糊,像極了財務自由。

前同事小野最近換了份不錯的工作,

公司在一座高檔的寫字樓,

為了讓自己融入這個環境,

他特意買了一塊小几萬的手錶。

這使得原本就沒什麼錢的他,

一下子變成了窮光蛋。

他一邊向我傾訴欠債的苦,

一邊又盯上一款輕奢卡包。

我問他為什麼還要買那麼貴、

且沒有實際大用的東西?

他如同過來人一樣,告訴我:

就像男人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西裝,

那象徵著別人對他的認同,

有了它們,喝涼白開都覺得優雅。

很多年輕人也是這樣的心理,

為了追求別人的認同,

明明月薪五千,

卻要活出五萬的模樣;

儘管囊中羞澀,

每周也必去人均消費幾百元的網紅店打卡;

把朋友圈裝飾得紙醉金迷,歲月靜好……

消費主義的陷阱,

用網友的話來說,就是:買了個寂寞。

它營造了一個假象,

一個證明自己沒那麼差、活得很好的假象。

它讓我們看起來更像富人的同時,

也讓我們無比狼狽。

記得去年有這樣一個新聞,

瀘州一名妻子沉迷網購,

經常購買各大名牌的包包、衣服和化妝品,

在2018年的時候,

就通過各種渠道欠債20萬。

丈夫得知後,好不容易才幫她還清了債。

然而,妻子卻沒有收手,

每個月都幾萬幾萬地花錢,

2019年便又欠下30餘萬的巨債。

崩潰的丈夫怒上天台,想要輕生,

最後在民警的勸說下才冷靜下來。

能夠在一年內償還20萬,

理應是一個日子過得不錯的小康家庭。

要知道,在中國,

月收入達到2萬元的人不足總人口的1%。

20萬對於一個普通年輕人來說,

要奮鬥多少年才能攢下來。

這名妻子因一己私慾,

而弄得全家舉步維艱,

太不值當了。

然而更不值當的是,

為了虛榮心出賣健康。

早些年有小夥子為了買蘋果手機割腎,

近年來又有小姑娘為了買蘋果手機賣卵,

而這樣的事件不止一起。

今天要說的,只是其中一件。

女孩在杭州念大二,

無意間看到了賣卵的小廣告。

因酬勞不菲,女孩心動了,

立馬聯繫了對方。

在連續十多天注射藥物後,

女孩在一家小診所取出卵子,

獲得了1萬元的報酬。

拿到報酬後她的,

興高採烈地買了一臺蘋果手機。

不想沒過幾天,身體就出現了問題,

腹部隆起像一個懷胎8月的孕婦,

疼到虛脫,差點喪命。

正常女性的卵巢直徑只有3、4釐米,

而女孩的卵巢直徑已有13釐米,

比新生兒頭部還大。

醫生從女孩肚子裡抽出了5000多毫升腹水,

約十幾斤重。

醫生提示,

「掠奪式」取卵對卵巢的損害是不可逆的,

嚴重的導致不孕不育,甚至危及生命。

虛榮帶來的代價不會缺席,

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

毫無節制地「買買買」只會債臺高築,

最後拖垮我們的後半生和家人。

經歷了一場疫情,

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存錢很重要。

因為一旦沒了儲蓄,

意外來臨時,我們將不堪一擊。

對比美國民眾的現狀,

就能理解這樣一句老話:

手裡有糧,心裡不慌。

管得住自己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日本一名叫「咲」的女生,

被譽為日本最會省錢的女孩。

她省到什麼地步?

從來不買不打折的東西,

一根四毛八的大白蘿蔔,可以吃好幾頓,

平均一天下來,開銷不超過10元。

有人質疑她工資高,其實不然,

她每個月掙到的錢約1萬元,

在日本不算高收入,

每當發工資的時候,

她都會把大部分錢存起來,

只給自己預留極少的一部分,

且每天記帳,精算到分。

27歲時她就買下了人生的第一套房,約63萬,

有了第一套房的房租收入,

她很快在29歲買下了第二套房,約114萬元。

到2019年,33歲的她買下第三套房,

如今她正享受包租婆式的財務自由。

攢錢不過兩種方式:開源、節流。

這位小姐姐可謂將節流做到了極致。

雖說我們不必做到如此,

但對於年輕人多少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現今有句要命的毒雞湯:

「錢是賺來的,不是省出不來的。」

然而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

人生的第一桶金,

就是靠「節流」獲得的,

在沒有眼見的快速賺到錢的能力時,

要學會克制;

在我們有快速賺到錢的能力時,

更要學會理財。

高爾基有句名言:

哪怕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克制,

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

成年人的底氣,是錢給的,

多一點克制,便多一份踏實。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

年紀輕輕精緻窮,我錯了嗎?

其中詹青雲的辯論一針見血: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為喜歡買單,

而是在為大眾認可下的「精緻」買單。

什麼是大眾認可的「精緻」?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名牌,

奢侈品最大的誘惑,就是明碼標價。

我們說不清楚,

我們是喜歡這件商品的風格、創意、質量……

還是僅僅喜歡,價碼貼在身上的感覺。

精緻窮不可怕,虛榮窮才是原罪。

精緻本身和消費沒有正相關,

虛榮的消費,才是年紀輕輕破產的根本。

真正的精緻,

是一種健康的理念,

是對美好生活真正的嚮往,

是基於自我認可前提下的恰當消費。

它的存在僅僅是出於喜歡、適用,

不跟風、不刻意、不透支未來,

也不為迎合別人的眼光,

它是積極向上的,

使我們更愛自己,

引導我們更加努力、更加自律地去生活。

而偽精緻不是這麼個回事,

別讓優越感,毀了我們的一生。

相關焦點

  • 90後平均月薪6900,超前消費負債13萬,偽精緻正在掏空年輕人
    不少網友紛紛留言說「這一代年輕人真有錢,現在年輕人的消費能力明顯增長,精緻,講究。」但根據央視發布的數據報告,即《2019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卻將這群年輕人光鮮精緻的偽裝掀開,露出了糟糕的財務狀況。
  • 如今多少年輕人是偽精緻?
    昨天桂林米粉又決定漲價了,很多年輕人直呼米粉都吃不起。然而只是從5塊漲到5.5而已,5毛錢就能把年輕人嚇到了嗎?當代年輕人的朋友圈各種旅遊各種美食各種詩和遠方,是否每個發這樣精緻朋友圈的人都能享受著這種精緻呢?
  • 「偽精緻」正讓年輕人深陷其中,別盲目跟風!
    如今,奉行「偽精緻主義」消費觀的年輕人何其多哉?在雞湯大肆宣揚「人生要精緻」之下,的確該對自己好一點,將自己從粗糙與節儉中解放出來。然而,活得精緻要建立在量入為出的基礎上,哪怕一到月底就「月光」,總比月初就「月光」好得多。「精緻主義」消費觀其實是有錢時該花則花,無錢時不會超出自身能力去開銷,至少不會太離譜。而「偽精緻主義」消費觀則是衝動消費觀,今天揮霍、明天吃土,挎的是LV、吃的卻是方便麵,外表看起來精緻無比,口袋裡卻空空如也。
  • 「偽精緻」正在掏空這一代年輕人?
    因此很多年輕人開始追逐這份「精緻」,而掏空了自己的口袋,讓吃土成為了常態。中了「偽精緻」的毒我們都變成了「隱形貧困人口」最近流行的熱詞「隱形貧困人口「,生動地描述中了「偽精緻」的毒,會呈現的樣子:每天吃喝玩樂,但實際上並不富裕。
  • 偽標配與假精緻,綁架了多少年輕人?
    現在年輕人人均負債17萬,大多數都是月光族,還有不少人背負信用卡花唄等債務。光鮮亮麗的外表的背後卻是背一屁股債假精緻和偽標配的你欠下了多少債務?假精緻又讓多少人債臺高築?曾幾何時,在年輕人的社交圈,曬起了豪車,曬起了名牌包包,一股炫富攀比之風在各種社交群愈演愈烈。
  • 與年輕人「偽精緻」相對的,是中年人的「偽堅強」
    今天看到一篇文,說的是現在有些新生代年輕人不顧經濟實力能否支撐推崇一種「偽精緻」的生活,還要曬出來,怕別人不知道,誰的朋友圈估摸都有這樣的,我也一樣。其他人我都可以屏蔽或視而不見,唯獨高中同桌除外,一來她人長得漂亮,時不時看到能令人舒服又有情懷。再者,就算是曬,人家也有那個實力,而且曬也不只是物品東西,連人也跟著一起。
  • 「偽精緻」掏空了年輕人
    我們從人民日報的一篇關於《「偽精緻」正讓年輕人深陷其中,別盲目跟風!》中或許能找到一些答案。文中提到,如今,奉行「偽精緻主義」消費觀的年輕人何其多哉?有人「寧願買800元的衣服,也不買超過10元的牙膏」,有人「口紅必須用大牌,幾十塊錢的唇膏用了怕爛嘴」。
  • 拒絕偽精緻,這一屆的日本年輕人熱衷「極簡生活」,崇尚少即是多
    拒絕偽精緻,這一屆的日本年輕人熱衷「極簡生活」,崇尚少即是多眾所周知,自從日本社會進入第四消費時代以來,這一屆的年輕人,就在對待消費的態度上出現180°的轉變。例如:這一屆的日本年輕人,雖然他們在消費方面的數量降低了,但是他們的消費質量卻顯著提升。比起以前物質膨脹時代下的「攀比消費」「欲望消費」,這一屆的日本年輕人,開始在極簡主義的影響下,探索「少即是多」的消費模式,也就是「極簡消費」。
  • 「偽精緻」的坑,「有請」也莫入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佘宗明)1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偽精緻」的坑,「有請」也莫入》的評論。近日,一篇題為《「偽精緻」正在掏空年輕人的錢包和內心!》的文章熱傳,直言「偽精緻」正變成年輕人眼前的消費主義陷阱。文中提出的青年一代的「偽精緻」消費傾向值得深思。
  • 朋友圈裡的「偽精緻」
    據報導,我國90後負債平均已達月收入的18.5倍,如果按平均工資6917元計算,平均負債可高達12.79萬元。我曾經有一個同學,電子產品一定要用最新款的蘋果,聚餐吃飯一定要去附近上了口碑最好的特色餐廳,出去旅遊一定是非五星級酒店不住。
  • 偽精緻,正在掏空年輕人的生活
    物道君語:不知何時起,社會上越來越多「偽造」的東西,假奶粉、假學歷、假慈悲,而有的人生活也是假的——偽精緻。這樣精心打造出來的美好,看著確實讓人羨慕,事實上卻只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不斷消耗我們對生活的熱愛。無奈的是,如今偽精緻變成了一種潮流。也許,你會問什麼才是真正的精緻?
  • 「偽精緻」還是「類精緻」:對偽精緻一文若干觀點的反駁
    偽精緻還是類精緻?對《偽精緻正在掏空年輕人的錢包和內心》一文若干觀點的反駁一.對比得出的精緻不是精緻精緻是這樣的:李銀河和劉若英的現身說法,即「精緻的生活首先是清醒,其次是平和,再次是喜樂」,「我會提醒自己臉上總要帶上笑容,心中滿是歡喜」。
  • 「偽精緻」和「儀式感」正在掏空中國年輕人
    現在信息互交的發達,以及現在短視頻的流行,年輕人總想把好的一面展現給別人。更多的女孩希望成為別人眼裡「精緻」的人。我們在各種短視頻APP中,總能看到「生活要有儀式感」這樣的標題。宿舍改造沒被拆除前,網上已經撲天蓋地在追捧這種儀式感和精緻的生活。然而「偽精緻」和「儀式感」,正在變成大多數人成長道路上的陷阱。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來判斷一個人的生活好壞,也成為現在年輕人的價值觀。
  • 被「偽精緻」迷翻的年輕人
    01那些肉眼可見的精緻感精緻是一種思想,而非一種方式一個滿嘴韭菜葉子的人拿著LV,你怎麼不能跟精緻聯想到一起。一個不知道「路易威登」是「LV」縮寫的人,真別挑戰奢侈品了。跟錢沒關係,跟底蘊有關係。網上有很多雞湯乍一聽特有道理,但是經不起琢磨。
  • 偽精緻不是病
    原標題:偽精緻不是病   年輕人,是一個永遠被人看不慣的群體,被長輩看不慣,被媒體看不慣,被中年人看不慣,被營銷號寫手看不慣。這不,又被貼了個標籤:偽精緻。原來是「精緻利己主義」,現在連精緻都不配了,只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偽精緻。
  • 「精緻窮」、「偽精緻」可能會害了自己!如何做到真正的精緻?
    如今有個比較熱的詞叫「偽精緻」,偽精緻是指那些表面看似光鮮亮麗:吃飯喜歡去昂貴的餐廳,買各種名牌包包鞋子和手錶,各種護膚品彩妝全是貴婦級,辦理各種美容卡健身卡,朋友圈經常發表去了哪裡哪裡旅遊……而實際上是個「月光族」,甚至靠著花唄各種唄超額消費,月入三四千卻過著看似月薪過萬的人的生活。
  • 當代年輕人現狀:沒存款卻有負債,多少人正在被「假精緻」拖垮?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非常扎心的數據,即在我國的14億人口中,有超過5.6億的人存款為零,甚至還有不少人的存款為負數,也就是說,這批人不光沒有存下錢,反而還有不少外債……難道這是因為大家賺不到錢了嗎?顯然不是,這主要是因為年輕人金錢觀的改變。
  • 梁宏達:偽精緻掏空的年輕人,不願意回到現實,接受不了窮生活
    但偽精緻這一個話題對於80後甚至是再年長一點的人來講,偽精緻其實就是一種過度的提前享受型消費,也可以說是一種自我享受的虛榮心吧。社會學家梁宏達對於偽精緻這一個話題做過解說,也從當下的90後人群之中,對於這一類偽精緻的年輕人做過分析,發現他們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絕大多數都是開始了偽精緻的生活,就無法真正的願意回到現實生活之中,直接一點的說吧,他們就是接受不了回歸到1:1的窮生活之中。對於偽精緻的生活,梁宏達是怎麼看的呢?
  • 大多年輕人主動關停!別讓「精緻窮」害了你
    你的花唄額度是多少?90後、95後甚至馬上崛起的00後都是在網際網路環境下成長的,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他們相較於父母一輩的人來說,更懂得享受生活,在消費上也更加大膽,思想更加超前。之前是美國年輕一代「超前消費」嚴重,現在中國年輕人一馬當先。
  • 「偽精緻」,正在掏空中國年輕人
    不知何時,「精緻「和」儀式感」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標準。 越來越多的女孩,都在期待成為別人口中「精緻」的人。這種對「精緻」感的追求,一時間成為被吹捧的焦點。 光鮮表象下,是把物質和外表變成了生活好壞的標尺。「偽精緻」,正變成擺在年輕人眼前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