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難兩全!抗戰時,兒子偷偷參軍,一走71年,106歲母親等到死

2021-01-07 雨凡帶你看世界

歡迎來到雨凡帶你看世界,大家好!我是雨凡,今天咱們來聊聊抗戰時期的故事吧!忠孝難兩全!抗戰時,兒子偷偷參軍,一走71年,106歲母親等到死。今天是九一八事變的89周年,這是一個舉國同悲的紀念日,也是我們都不願意過的一個紀念日。89年前的今天,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入了中華大地,致使我們的如畫江山陷入了戰火紛飛中,多少的同胞被屠殺,14年的抗戰拉開序幕。

而今天的中國不再是1931年的中國了,吾輩自強,勿忘國恥警鐘長鳴。我們今天的太平生活是多少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犧牲換來的,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我們不忘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了怎樣的苦難,這些歷史會讓我們更加堅強,而在抗戰時期發生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這位英雄他的名字叫謝春生。全民抗戰打響了之後,多少有血性的同胞們拿起武器勇敢反抗,多少男兒申請參軍入伍。

在當時的那個環境之下,人民的生活本來就非常的貧苦,加上信息通訊也不發達,因此很多人只要是分離那就是永別。謝春生本來出生在一個山村,家裡人因為逃避戰火只能到處搬家,而在搬家的途中他的父親死在了戰火中,母親王秀英帶著他和妹妹逃到了一個小山村裡,母子三人艱難度日。在這個小山村也過了幾年的太平日子,而這個時候的謝春生15歲,他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是日本侵略者的殘忍。

小小年紀的他也想要上戰場去殺敵,他的母親不願意讓兒子去,都知道戰火無情,這也是人之常情,有多少男兒走了就再也沒有回來過。碰巧這時候國軍徵兵,而謝春生就這麼瞞著母親偷偷的參軍走了,誰也沒有想到這麼一走就是71年,將近一個世紀的分離,在戰場上又經歷了多少的生死可想而知。造化弄人,謝春生在抗日戰場上活了下來,但是卻跟著國軍的部隊去了臺灣,那種形勢下想要回來是不可能的。

他就在臺灣安家落戶娶妻生子,他在海峽那端思念著母親和家鄉,而他的母親何嘗不是如此,自從他參軍走了之後,王秀英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去村口,希望能夠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這麼一等就等到了106歲。終於在兩岸三通政策後,臺灣的老兵可以回家探親了,而謝春生也終於踏上了回家的路。但是這個時候的王秀英已經不認識人了,而且經歷過戰亂,當時的小山村早已不復存在,想要找人無疑大海撈針。

這個時候的謝春生已經89歲了,他記憶中的小山村已經不在,也沒有人知道他的母親和妹妹去了何處,很多人都在勸他,可能他的親人已經死在戰亂中。但是謝春生沒有放棄,終於在社會各界人士、志願者的幫助下找到了她們的消息,他們曾經逃亡去的小山村遭到了鬼子的掃蕩,而他的母親擔心他回來之後找不到,所以又回到了謝春生出生的那個山村等著他,離別71年的思念終於要相見了。

當謝春生踏入那個小山村時,心中無限的激動,而他的母親早已經識人不清,癱瘓在床,謝春生跪在母親的床前痛哭失聲,或許是母子之間的心靈感應,王秀英聽到兒子的呼喚竟然清醒了過來,或許是迴光返照,半個多世紀的等待終於如願以償,在這天晚上王秀英離開了人世。戰火紛飛的年代,有多少的無奈,多少的心酸,我們無法感同身受,而在那個時代挺身而出救國的英雄們是我們永遠的楷模。

想知道更多歷史故事,咱們下期再見吧!

相關焦點

  • 兒子15參軍,時隔71年重逢,106歲母親見兒子當晚笑著離世
    今天我們要講的一件真實故事與"別離"有關,這大概是一場馬拉松式的別離,長達71年——曾經立誓抗日報國的小兒已成鬢邊翻白的老人,日日盼兒歸家的母親已熬成床邊臥病的老婦。幸運的是,漫長的等待之後是心心念念的重逢,老母親在床邊堅持等到兒子回家的那一刻!
  • 家國情懷:忠孝不能兩全嗎
    忠孝觀念最早產生於先秦時期,是在古代敬天法祖思想倫理化過程中,在世俗社會層面產生的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當時的儒、道、墨、法等諸子百家,皆對忠孝作了詮釋。先秦以來的幾千年時間,社會倡導忠孝立本,忠孝建功,忠孝成為了一種傳統美德和社會責任。
  • 開國將軍20年後回家鄉,給這個老人磕頭請求原諒,老人面無表情
    等到子女到了一定年紀,除了學手藝就是去讀書,而稍微有思想和勇敢一點的便會去參軍入伍。 抗戰時期的參軍和現在不一樣,當時只是登記了個人信息,但並沒有現在的網絡發達,也就是說,一旦離開家門,回去的可能性很低,況且戰場上槍林彈雨也很難生存下來。
  • 自古忠孝兩難全,真的不能做到忠孝兩全嗎?
    忠孝,從古至今都是被人們所歌頌的美德,忠於國家,孝訓父母。很多人都只能做到其中一個方面,正所謂忠孝兩難全。為國家盡忠,堂前盡孝,二者往往是不可兼顧的,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艱難的選擇。無數能人志士也都在忠孝二字上做不到兩全。
  • 國家邊境危在旦夕,母親落入敵軍之手,這個古人如何做到忠孝兩全
    自古迄今,一直有忠孝不能兩全之說,或忠或孝,似乎只能二選其一,忠孝難道真的不能兩全嗎?這位東漢循吏用自己硬核的一生,給我們做出了堅定而有力的回答。這位主人公名為趙苞。趙苞,甘陵東武城(今河北故城縣)人,字威豪,生於官宦之家。有言道,「吳楚多放誕纖麗之文,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
  • 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後人,忠孝不能兩全時該怎麼辦
    自古忠孝難兩全,所謂不能忠孝兩全的人大多數指有大作為的人。忠,指的是自己的祖國,或君臣之間。孝指的當然是自己的父母了。自己的父母理所應當的孝順,所以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有許多為了忠孝兩全,而失去了生命的代價,但是也有許多人懂得忠孝不能兩全時,自己要忍,而這個忍字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懂的忍讓的人日後定有大作為。伍員楚國人,父親伍奢,哥哥伍尚。父親伍奢當時是楚平王大子建的太傅,而費無忌是少傅。
  • 忠孝難兩全,請您原諒女兒
    對張麗芳而言,2021年1月6日是人生中最糾結、最難熬的一天。當她與河北省辛集市中醫院的10多名同事冒著零下17攝氏度的嚴寒,在全國唯一高風險地區——石家莊市藁城區防疫一線連續作戰,勝利完成該區廉州鎮五裡莊村3317名群眾的核酸檢測樣本採集工作,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駐地時,接到了母親突發疾病去世的消息。「人說沒就沒了!」
  • 「忠孝難兩全」卻正是「忠孝兩全」
    而湖南寧鄉人高敏忠,已經擔任22年的火箭加注指揮,被稱為「敢死隊長」。(4月11日紅網)    22年的人生,就在這西風烈,孤煙直的戈壁上度過。高敏忠明知火箭加注充滿危險,他偏向虎山行。    他們並不是天生就比常人能夠忍受寂寞,忍受清苦,忍受和家人聚少離多,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就好像高敏忠,雖然在這戈壁上一待就是22年,但是他也有煩惱糾結的時刻,也有進退兩難的選擇。他和妻子談戀愛時,分隔兩地,在當時通信不便的年代,他們寫一封信還得再蘭州繞上一大圈,20多年來,高敏忠和妻子在沖天的發射塔架之間,安放自己的青春和理想,還有愛情。
  • 努力讓官兵忠孝兩全-中國青年報
    中國有句老話叫「自古忠孝難兩全」,常常用來形容一些民族英雄在國家存亡的危機時刻,公而忘私、為國棄家。這裡的「忠」指的是對國家的奉獻,「孝」指的是對家庭的責任。在今天的中國軍隊中, 「忠孝難兩全」也是廣大官兵會遇到的情形。
  • 忠孝難兩全!公公突然去世,女醫生堅守隔離區:病人還等我救治
    最近這些日子,公眾關注度最高的信息莫過於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了,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對抗疫情時,也發生了不少感動的事情溫暖著大家。在家裡他們中時兒子女兒、父親母親、丈夫妻子,在醫院他們的名字都叫做白衣戰士,是國之英雄。可是他們中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是舍小家為大家,用自己一腔熱情守護一方安寧。馮金玫就是千千萬萬中的一員,她就職於黑龍江齊齊哈爾醫院,這次肺炎疫情中她也作為醫院疫情防治第一梯隊的隊長,在最危險的地方忙碌著,不要說回家了,就連家裡人的面都沒有見過。
  • 「自古忠孝難兩全」,漢朝是如何將忠誠和孝悌完美並行的?
    漢代人的忠孝  「自古忠孝難兩全」這句話是我們時常聽到甚至掛在嘴邊的一句俗語,忠與孝擁有著幾乎同樣廣泛的受眾群體,並希望我們對君王或父母抱持無上的敬意,但當這兩件事真的撞在一起,「難兩全」就成了必然的結局
  • 「忠孝不能兩全」有了新解
    「網約車」一詞最早出現在2016年,它也是計程車的一種。計程車的官稱有兩種:一種是可以四處巡遊載客的計程車叫「巡遊計程車」,另外一種是可利用網際網路呼叫搭乘的計程車就叫「網約車」。老胡今年40多歲,已有20多年的駕齡,家境一般。但凡以車謀生的人經濟上都不是家財萬貫,更何況老胡家裡還有一位80歲的痴呆母親。老人除了有老年痴呆的症狀,其它還好。快節奏的生活每個人都在拼,不拼經濟收入就會受到影響,不拼就會被時局拋棄。
  • 忠孝難兩全!保定民警抗擊疫情期間送走母親的故事,看哭無數人
    2月26日凌晨,河北高速交警保定支隊淶源大隊劉洪傑隊長的母親突發疾病去逝,一直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的他,已經一個來月沒有見到母親了,直到母親病危他才匆匆趕回去見老人最後一面。對於劉洪傑來說,這場疫情,也是他人生中沉重且悲傷的經歷。母親病重,他含淚堅守在防控疫情的一線,在母親最後的日子裡沒有陪在身邊,成為他終生的遺憾。
  • 大人物們的「忠孝難兩全」:解讀中國古代的丁憂制度
    但同樣也因為此,原本是盡孝的人倫道德行為也因為官場人事的得失而打上濃厚的官場政治印記,上演了一出出「忠孝難兩全」的大戲。「諸聞父母若夫之喪,匿不舉哀者,流二千裡。喪制未終,釋服從吉,若忘哀作樂,徒三年。
  • 董竹君之子大明:母親拋棄他後曾恨過她,18歲參軍,41歲結婚
    董竹君不帶唯一兒子走的另一原因,與夏大明曾過繼給無子的夏家三房夏疇五有關。母親的這些苦衷,年幼的夏大明自然不會懂得。也因為不懂,在夏家那個封建大家庭長大的他曾經恨過母親和姐姐們。1935年,已經正式與夏之時離婚的董竹君創辦了上海錦江飯店。
  • 戰疫故事 新冠病毒檢驗人楊潤:忠孝難兩全·家國系兩端
    他,2019年父親去世,留下曾患過重病的母親獨居;他,疫情而前,義無反顧,舍小家為大家,始終站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最前沿。他就是四川省內江市疾控中心檢驗科工作人員楊潤。忠孝難兩全,家國系兩端當天空露出魚肚白時,我看了看時間,快八點了,又是一個不眠夜。放下手中的資料,望見窗外的街道樹上火紅的燈籠,才想起今天是農曆大年三十。內江街道上的人們,忙碌著準備年宴。對於疾控人來說,疫情阻擊戰早已經打響。守護他們的安寧與祥和是職責。
  • 自古忠孝難兩全 古人如何作兩難選擇?
    曹丕提出一個議題讓大家討論:「君父各有篤疾,有藥一丸,可救一人,當救君邪,父邪?」大家眾說紛紜,或救父,或救君,意見並不一致。   這個故事很容易讓人想起前些年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即女朋友和母親同時落水,作為男朋友與兒子的你該先救誰?   人生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
  • 監獄民警的朋友圈:自古忠孝難兩全,所盼是您,此時不依、不盼還是您...
    「自古忠孝難兩全,兒時撫養成人、望子成龍是您,成年時老有所依、所盼是您,此時不依、不盼還是您…」 這是8月10日晚,李健在他自己朋友圈更新的一條內容
  • 軍歌嘹亮——我的30年軍旅點滴⑤:忠孝難兩全
    我帶領全排突擊在前,快突破敵防線時,導調裁判員判我「腸子外溢」,我繼續沉著指揮,並原地掩護,沒理他。裁判員大聲說:「你腸子外溢,你還行」?我說:「英雄徐洪剛腸子外溢抓歹徒,我為啥不行?」他火了,接著判我「陣亡」。英模連隊實習,可學的東西太多。汪連長家屬生小孩,恰逢老兵退伍,堅持要送老兵一程,也沒回去照顧妻子。老兵臨走時,都擁抱他,難掩淚水。
  • 忠孝難兩全——記泌陽縣下碑寺鄉四合村第一書記秦曉海
    忠孝難兩全 他選擇恪盡職守——記泌陽縣下碑寺鄉四合村第一書記秦曉海豫南手機臺訊:(彭建民 郭華賓 文/圖) 「秦書記啊,看你的身體咋瘦成這樣啦,四年前你來村裡時高高胖胖的」。「這是我家養的一隻老母雞,你補養補養身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