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忠孝難兩全,所謂不能忠孝兩全的人大多數指有大作為的人。忠,指的是自己的祖國,或君臣之間。孝指的當然是自己的父母了。自己的父母理所應當的孝順,所以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有許多為了忠孝兩全,而失去了生命的代價,但是也有許多人懂得忠孝不能兩全時,自己要忍,而這個忍字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懂的忍讓的人日後定有大作為。
伍員楚國人,父親伍奢,哥哥伍尚。父親伍奢當時是楚平王大子建的太傅,而費無忌是少傅。在這說一下這個費無忌,費無忌是楚平王身邊的紅人,但也是小人一個。
楚平王正因聽信費無忌的話,從一位賢王而落得名聲掃地。都是拜費無忌所賜,這事還要從一個女人說起,太子建要娶媳婦,只因費無忌先看到新娘,覺得新娘長的太好看了,就為了討好楚平王,把新娘如何好看告訴了楚平王,希望楚平王可以自己留用,而太子領取就好了,楚平王也是好色之徒,天下烏鴉一般黑啊!他竟娶了自己的兒媳婦,從而也被人人憎恨。
只因有小人作怪,世道怎會不亂。費無忌怕太子日後報復他,就對楚平王說太子因娶妻之事,懷恨在心要圖謀造反了。而楚平王不能明辨是非,非殺太子建不可。伍奢知道是費無忌在搞鬼,幫助大子.逃到了宋國。楚平王知道後要殺伍奢,費無忌又進讒言,斬草要除根,一定要殺了他的兩個兒子,以免後患。可是怎麼辦才能把他們父子三個一起殺死呢?這個可恨的費無忌啊!為了把自己小人的名聲更落實,便把伍奢作人質,讓兩個兒子來救,如果來救就放了伍奢。如果不來就殺了伍奢。伍奢的大兒孑是個死腦袋瓜子,明知道去了也不能救自己的父親,可是他做不到不忠於國主,不孝順父母,自己必須要去。而小兒子伍員就不同了,他勸哥哥不要去,去了也是和父親一起送命而已。不如逃走,以後有機會一定為父親報仇。而哥哥不願背負不孝之名。他也知道弟弟的決定才是明智之選,於是他保護弟弟逃出楚國邊境,讓弟弟去投奔太子去了。。可惜太子建平庸,糊塗。被鄭定公所殺,後伍員又投奔了吳公子光。
公元前515年,吳公子光圖謀取吳王僚而代之,吳員在這件事情上立了大功,公子光即位,並重用伍員。伍員怎麼能忘當年父兄被殺之事。
公元前505年,先後五戰,楚國兵敗。同年11月吳國兵馬攻破郢都,當時楚平王已死,也沒有找到他的兒子楚昭王。伍員只找到楚平王的墳墓,伍員非常生氣,挖開墳墓,把楚平王的屍體拖了出來。並在屍體上狠狠的抽了三百鞭子,這也是楚平王.遭受鞭屍之辱的故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事要懂得割捨,當忠孝不能兩全時,要懂得進退,知道取捨。正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是同樣的道理。我們更應該懂得變通,不要讓我們的大腦退化了。